初中地理教学论文(12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学论文(12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地理类论文 篇1

Abstract

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 选题的依据

1-2- 选题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理论基础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外地理实验研究现状

2-1-2 我国地理实验研究现状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对地理实验含义的研究

2-2-2 地理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2 情境学习理论

2-2-2-3 地理学习理论

3- 地理实验类型和实验案例

3-1 地理实验类型研究

3-2 地理实验案例研究

3-2-1 按照地理学科特点分类实验案例

3-2-1-1 自然地理实验

3-2-1-2 人文地理实验

3-2-1-3 综合地理实验

3-2-2 按照实验方式分类的实验案例

3-2-2-1 计算机模拟实验

3-2-3-1 学生操作实验

3-2-3-2 学生制作实验

3-2-3-3 教师演示实验

3-2-4 按照课程标准不同要求的实验案例

3-2-4-1 课外兴趣研究实验

4 地理实验的过程性评价

4-1 设计实验

4-2 实验材料的准备

4-3 实验操作过程小组记录

4-4 实验操作完成后个人记录

4-5自我评价及组内互评

4-5-1 实验探究活动评价量规

5- 地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对象

5-3 实验变量

5-4 实验过程

5-5 实验结果

5-5-1 检测方式

5-5-2 统计方法

6 地理实验的作用和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6-1 地理实验的作用

6-1-1 地理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

6-1-2 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6-1-3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6-2 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6-2-1 实验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

6-2-2 地理实验要具有简易可操作性的特点

6-2-3 实验要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

6-2-4 加强教师的地理实验素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初中地理类论文 篇2

摘 要:初中的各门学科几乎均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内容。笔者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问题:“低空扫描”形式主义的提问、自问自答不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提问、惩罚性提问、随意发问等。这些不恰当的提问往往会严重挫伤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如临大敌大气不敢喘担心被老师提问,有的因知道教师不可能问到自己而漫不经心,课堂因此一片沉寂。教师还纳闷,自己的地理课堂怎么会如此低效?学生们怎么不积极参与?要知道,一个好的提问方式,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提问应简明扼要,绝不拖泥带水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发问时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绝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最好写出详细的课堂教学设计,将需要问的问题写清楚。在提问时可以先给出问题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给定的图形、文字及表格等材料中思考后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教师切忌提问过于烦琐、??嗦,一定要简洁,绝不拖泥带水。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时,笔者就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加以罗列,要求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现在是白天,10个小时后是什么现象?为何产生该现象?阅读教材中关于天体运动的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有哪些?地球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以上一些问题简明扼要,直接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对接,在给出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能够得到大部分答案,学生们在教师简洁的问题指引下顺利达到学习要求,既有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也可以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获得感”。

二、提问应由浅入深,体现分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需要尽量考虑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适当设置门槛,顺次发问,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若我们不注重提问的层次,把较难的问题先发出则很可能使学生一时难以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课堂很可能因此卡壳。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图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关于地形的概念,在教师展示了多个关于地形实地照片后要求学生指出地形的不同类型,接下来转入等高线的知识,思考相对高度、不同地形部位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教材画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教师演示其中一种画法)。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或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认识不同地形,对应所学等高线知识。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较难、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若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受阻,教学节奏很可能被打乱。

三、提问应双方互动,改变传统提问

虽然新课改的热潮还没有退去,但是在很多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偏重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而缺少在学生思维习惯、方法、体系、创新、深度、广度上的培养。因此,课堂上大多数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完成教学。虽然有的课堂里提倡学生质疑,但是质疑流于形式。通常是在下课前五分钟,教师才象征性地提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度思考。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就《欧洲西部》的导入设计可以通过一组图片文案(国家分布图、旅游景观图、饮食图等)提问:“结合教材,针对刚才的一组图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这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旅游资源?”有学生问:“当地人正常的饮食习惯受到什么影响?”等。此时,教师的提问实际是为了学生的提问,这种互问能够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可以追问甚至深问。

四、回答后合理点评,注重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需要做好点评,尽量寻找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注重思维方法和习惯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要避免一语带过,轻描淡写的点评,这种“廉价”的点评通常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回答问题的热情。

在日常教学时往往会依据不同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若能有新的发现较为独到的回答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肯定激励学生。学生能够对较为困难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未必完整或科学也是值得教师加以鼓励的,教师可以就部分问题思考角度和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加以指引。相对内向的学生在教师鼓励下会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自然会增强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不再是简单的应付学习而是主动去思考、发现。

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巧妙使其成为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重要元素应当成为当前我们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反思,注重对问题设置的高效性,提问对象的探索,使得提问科学具体。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提问激励下,积极思考并发现很多意外的惊喜,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才是精彩纷呈的。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篇3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确保中学地理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在我国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否经受住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坚定努力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于教学始终,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场考验。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在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中学课程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挤地理课时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要有效地制止中学地理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应迅速纠正少数学校对地理教师的不公正待遇,不得在评职、晋级、奖金、住房等方面人为地压低地理教师,而妨害他们的切身利益,也不能在业务进修、教学研讨、外出学习考察等方面,剥夺地理教师正当的工作权利。

作为直接耕耘于中学地理教育阵地的每一位成员,在目前“转轨”阶段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面前,再不能永无休止地怨天尤人、消极悲观和无视现实地盲目抗争,也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涉及的教育本身和社会各方面深层次的问题都完满解决后,来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而是应当积极、理智且勇敢地闯出一条新路,首当其冲地从困境中“突围”出去。这就需要站高望远,在全国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认识到原来高考科目的设置方案,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在高考已取消地理达数年之久的负效应面前,我们在积极多方争取国家尽快地出台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的高考新方案的同时,也决不能把地理教育的命运只附着在高考这一棵树上,而是应当面对现实,充分利用高考不考地理的“松绑”机会,在认真总结过去地理教学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教育、教学形势,适时地抓住获得生机、发挥优势的各种有利因素,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由衰转兴。

二、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来,拟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今后还将继续改革。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 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学的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和地理教研员,要及时发现和推广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努力牵线搭桥,沟通信息渠道,提供条件,达到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提高的目的。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要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应在备课、讲课和评估诸环节上制订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实施方案,以引导和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

三、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积极开展地理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广大地理教师应尽快从因高考出现不谐之音造成的失落心态下解脱出来,挺起腰杆、振作精神,很好地顺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以新的机遇、新的起点、新的追求,积极开创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使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抢先一步走出“应试教育”弊端造成的误区,以结束那种狭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危害,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十个方面: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一般能力培

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四、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学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很好地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和家乡各条战线发生的巨大变化,来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通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比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家乡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以国情教育为依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于通过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难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教育,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3.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五、改进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非智力因素

当前,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克服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很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以努力捕捉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一教学环节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针对高中地理理论性、综合性强,兼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二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法“启导式”,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针对初中地理区域性、实践性强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合理、巧妙地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等活动内容。

总之,使学生变“静听”为“动学”,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其次,教师要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例如:观看地理影片、录像,编辑地理墙报,举行地理讲座,召开地理主题班会,指导制作地理学具,开展地理游戏,进行地理科普宣传,组织地理参观采访,乡土地理考察,撰写地理小论文,组织地理夏令营等,由专业到普及,从校内到校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4

1.1地理课堂上的互动性差初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反馈与互动,是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现状、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有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在课堂上很少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并没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如很少在课堂上组织合作性学习,或者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秩序比较混乱等。

1.2地理课堂的探究性不足为了充分调动初中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地理课堂上需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但是由于很多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积极、思考探究不主动等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2.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有效措施

2.1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关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因此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创新,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新要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目标发展性、教学形式的新颖性。以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为例,如果采用传统的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多样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出发,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好奇、好动、贪玩的学龄特征,尝试巧用游戏法教学,将中国的不同区域随机划分给不同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学生结合中国特定区域内的交通、资源等情况,就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等相关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比式的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2.2重视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这是因为地理学科涵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本来就非常强,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多交叉的环节。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可以降低理论知识教学的抽象性、枯燥性,引起和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借助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帮助学生去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生活中天气变化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天气现象和气候现象,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充分结合起来。

2.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地理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非常问题,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主动和他们去交流,注意维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激活初中地理课堂活力,点燃学生主动学习与求知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初中地理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就自身在生活中用的自然资源以及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进行总结,并谈一下个人的理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此时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减少地理课堂上的板书数量,增加地理课堂的知识容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使初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因此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吸引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篇5

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各国的地理教育除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外,对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视,尤其对技能、智能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较多。当今国外地理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重视学生课内和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在教学中多引入地理观察和地理实践活动。目前,国际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共同特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技能、实践能力及地理素养;鼓励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上实现创新等。世界各国都广泛开展地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兑现“综合实践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设计学习(projectle→←arningordesinglearning)”和“应用学习(pliedlearning)”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在地理学科中利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己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综上研究,国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课堂演示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演示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演示法、地理实验法等,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地理观测法、地理制作法、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调查法、地理野外考察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显地理特色。

2.国内研究进展在我国,对活动教学有较早研究的是陶行知和陈鹤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曾对我国的活动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知是行之成”,在教学活动上十分重视“做”。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活动教育家之一,提倡“活”教育,他的指导思想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教他自己做”“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在我国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中,把地理实践活动按不同划分标准分成了不同类型,如周振玲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一文中按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域环境可划分为校内与校外、城市与乡村。按照实践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实验观测型、考察调查型、娱乐表演型、宣传竞赛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内容划分为家庭环境类、校园环境类、人文环境类、自然环境类等。吴建新在《高中地理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按活动内容划分为论辩型、观察型、实验型、调查型等。杨春兰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设置评议》一文中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涉及的活动内容、形式及特点等的要求将活动划分为资料搜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表类、应用信息技术类五种。梁晓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教学探析》一文中按活动形式划分为考察型、调查型、探索型、小型演讲会或辩论会。李长志在《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类型》一文中将活动划分为探究型、实践型、交流型、竞赛型、辩论型、展示型。李端蓉在《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一文中将活动分为动手操作类、语言交流类、观察考察类和综合研究类等。曾宪洪在《“活动”的应用和教学设计》中将活动分为思考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探究性活动三种。通过归纳发现,在不同的划分依据指导下,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许多研究者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划分。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及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如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部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项目“研究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尽管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有些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实践活动课程。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而这种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教学,引导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能借助实践活动教学,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加强交流合作等,这些都是今后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篇6

教学过程的颠倒及形式的转换致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反转课堂教学的实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化、探究性学习并且使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形式,变课堂为师生交流互动、探究学习的场所。相比于被动式的传统课堂教学,反转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新特点:

1.1教学形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来完成的,而知识的内化则是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完成作业并进行实际操作或实践来实现的。反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内化”的形式,使得课堂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进行实践并解决问题的场所,而知识学习则在课下。即反转教学变传统教学下的“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形式为“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形式。

1.2角色的转换

1.2.1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反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反转课堂教学中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师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但却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教师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只是知识学习的中介,在学生的交流互动与学习中,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1.2.2学生角色的转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去学习知识,教师对学生的授课与指导基本是“一体化”的模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往往被忽略。而在反转课堂教学形势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在课后可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自定步调学习,在课堂的学习与交流中要有学生的参与性。在反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1.3课堂内容及时间的重新分配

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时间主要为教师讲解内容,而在反转课堂教学中课堂主要为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问题探究,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减少,学生则拥有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在这种形式下,原有课堂讲授的内容被转移到课下,从而更合理地分配了时间。

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反转教学的作用

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人教版把教材分为了活动性课文和阐述性课文两部分,模糊了教材中作业、课文和图像的界限,注重教学内容的简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反转教学有利于课程与教材的互补,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第一,反转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我们的地理课程融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我们身边存在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要将生活与地理课堂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开阔我们的视野。第二,反转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提高。反转教学所采用的是“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形式,课堂成为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探究问题的场所。课堂上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相应的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前的学习中必须学习课本内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中也要求学生必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反转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新媒体的运用使枯燥难懂的地理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展现,这使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3结束语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7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认识

学生思维的调动首先就要通过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素。精心准备的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精心准备的问题相当于为学生制作的一个磁力场,以教师为导体,联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一种诱发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动性,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然而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部分,只有新鲜、奇怪、具有悬念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记忆变得活跃从那进行更好的学习。

例如:在第八年级的初中地理上册中教学的《中国的自然资源》,当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提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如:对于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人均相对较少的特点,请问该怎么做呢?那么在后备耕地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提升农业生产等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思考,迅速的回答出来。待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迅速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或者是及时的进行补充。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变得顺畅,也加快了思维的灵活度。通过自己的大脑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得出与书本上相似的结构,当学生在获得了喜悦感和成功感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雪上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协调发展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2]。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唯有关注和注重学生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实际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对于老师来说,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然后分别在情感和形象上进行加强润色,加强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情感,促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体验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宫、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这些对地方生动形象的描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那些地区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长江万里行》时,首先教师要结合长江沿岸的地理特点,介绍长江沿岸各省的气候、生态等特点,并结合长江的水资源开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长江沿岸各省的资料,以开展主题为《长江知多少》的活动,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内心已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在课后积极的找寻资料,或者是查看相关的硬碟、图书,精心的准备这次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里尽情的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关于长江的任何故事,也对长江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展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课堂和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合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册

形象的地理图册能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这也是地理知识的第二种语言。准确的利用地图册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让学生学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时候,根据其地形的颜色变化,找出三种颜色的分解以及相应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分析、联想、概括,在其中寻找出地形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以及了解分三级阶梯的特省,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地球上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气候、位置、河流以及工农业、资源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总而言之,地理具有综合性。老师咋教学中,善于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调整、梳理、提升,不断的解释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与常见之间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之间的比较,通过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四、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教师需要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

地理学科中包括了自然、社会等等很多的知识,其内容覆盖面十分的广泛,其所蕴含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的广。在其中有很多知识都不是用枯燥的文字就能够让学生明白的,它所要构筑的立体空间也不是平面图画与文字所能够构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地理知识和分析地理问题。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养成“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依赖于教材,也不能够迷信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地理,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出门后如何分辨东西南北,了解家乡各种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今因为社会的发展,外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死记硬背有可能够拿“高分”,但是考试改革后,靠死记硬背也不一定能够拿到高分,同时学生本身的能力也得不到任何能力的提高。现在如何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地理学科也不能够例外。地理中有很多的问题所涉及的面都十分的广,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具有更高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的经验去分析,通过生活的感受去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他们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个人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世界的人口》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全世界有多少人,人口多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感受到很空洞,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良好的条件下,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累,对这些根本就没有什么切实的体会,因此对这些知识即使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不用多久也会忘记。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以下的一些问题:(1)我们国家有多少人,我们本地有多少人,本地的总面积是多少;(2)本地区人口增长如何。然后在通过这些问题延伸到全国,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对我国的人口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8

在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学生上课只能完全服从于老师,课堂上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在新课改以后,为了改变师生关系紧张的状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班级授课制中最广泛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若小组内成员对问题解答达成一致,可提交答案,其他小组补充,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这样既强化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备教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难于理解的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地理模型,对于简单的内容,则由学生独立来完成,有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则由组长负责制来帮助完成,有时在同一堂课,有时要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减负,但是有些知识还是需要学生记忆、背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难重点,整理好知识线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真正掌握地理知识。

4结论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篇9

1.1重视度不够

现今的地理教学虽已关注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但仍然将工作重点放在地理考试成绩上,单纯以考评成绩作为衡量地理学科教学效果或者环保意识培养效果的唯一工具,并不客观。学生只是从理论上了解环保确实重要,了解的途径又只限于教材、报刊或网络,离环保教育的总体目标差距仍然很大,不容乐观。再加上行为缺乏主动性,参与度较低,单纯理论教学无法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这也是推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

1.2地理教学与环保意识的培养脱节

在日常地理教学过程中,按时按量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是地理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教师往往在知识点的记忆和做题技巧方面大量下功夫,重视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重视环境知识的讲演而忽略现实不良习惯与环境困境的关系,使得地理教学与环保意识的培养相脱节。

1.3课堂教学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往往是培养环保意识的主要途径,甚至可能是唯一途径,部分学校根本没有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得环保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理论过多实践太少,参与度不够,教育效果不明显。

2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环保教育缺乏空间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地理教学作为非重点课程,本来课时量就不多,再加上考试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环保意识的教育缺乏空间,不少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和时间学习环保、实践环保。甚至部分教师为了提高语数外等重点课程的成绩,挤占地理、历史等科目的上课时间或复习时间,环保教育更无空间可言。

2.2环保教育主体地位不明确

由于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坚持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线索,知识点以宇宙、地形、气候、水域、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发展、交通、城市、能源等社会要素构成,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以个别章节呈现,篇幅较少,使得学生对其了解不多,甚至直接略过不学,这都说明了环保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2.3师资不足

本文前面也提到地理本身属于学生或学校关注度略低的学科,学校或教师往往以完成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目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地理教学仔细研究,重视度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也导致了环保教育的师资不足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投入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在地理学科方面依旧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机制,重视度不够。

2.4形式大于实际

正是这种应试体制使得高中生在面对高考压力的情况下,又要搞好学习成绩,又要分散注意力在环保意识的培养方面,尤其是实践活动的开展,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要同时搞好学科教学和环保实践活动,其实是需要各部门和教育者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成绩,不然容易陷入形式大于实际的困境。

3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策略

3.1培养教师能力

教师是地理教学的主体,培养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一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向学生传输地理知识,更要注重自身地理知识的再培训再教育问题,以及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改进,从而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积极的环保意识。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视觉素养教育理念引入地理教学中,由传统的知识点灌输变为知识点与现实的结合,利用PPT教学、动画教学、影视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自主去学,而非单方面的“被学习”。

3.2深入研究教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地理知识,举一些典型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身边人口、资源和环境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让他们主动关心周边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园,使环保意识时刻穿透于学生自己的周边,而不是觉得距离遥远,无关自己,从而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3.3优化课堂教学

既然课堂是学生接触环保领域的最为直接的第一形式,那么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步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将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到基础的地理知识学习中,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入,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强化环保意识。

3.4重视课外活动

单纯的理论教学导致环保教育流于形式主义,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开展一定的相关课外活动,重视课外实践。可以考虑开设环保知识主题讲座,可以邀请权威专家定期向学生讲解当前环保工作出现的问题,并把环保的新理念、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考虑增加教学投入,多组织环保方面的报刊杂志的课外阅读和交流活动,既能丰富视野,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

3.5开展社会实践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植树节”组织师生一起植树,“节水日”组织学生学习水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同一个地球”的宣传工作,或者配合相关环保部门,联合组织环保活动,发现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劝阻和制止,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环保知识转化为环保行动,养成良好环保习惯,自觉投身于环保事业中。

4结束语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篇10

经过初中地理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的我发现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明显的问题:首先是学生的地理成绩两极化,中间存在断层的现象,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我发现,学生成绩的好坏与他们的兴趣相关。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能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保持积极的态度,认真听课。对于那些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就显得比较枯燥了,课堂上他们多表现为一言不发,精神和注意力基本不在我们所讲授的知识上,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学生成绩低下,所以成绩的好坏与兴趣息息相关。作为初中的地理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着重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兴趣。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实际的课堂中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来实现,初中生的年龄多在十四五岁之间,对于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好奇心,所以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够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从而激发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为了解决他们的疑问,就会在实际的课堂上积极听讲,这样就能提高地理的课堂效率。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提的问题有:结合生活现象,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呢?一年四季的变化时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都与我们所要学习的地理的知识息息相关,学生就能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就能够提升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这样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二、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作为合格的教师来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这是因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质量。对于地理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课后布置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去完成,这样虽然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要想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在课程之前进行精心备课,设置好相应的教学任务,根据实际课堂的问题设置不同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之前能够怀着问题去思考,这样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就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课,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我们还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来调动课堂氛围,只有保证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程度才能够得到提高。地理本身的学习就是比较单调无趣的,所以要想更好地完成地理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在课堂的丰富性的问题上下工夫,这样才能显著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丰富课堂的措施有很多,比如让学生进行分组式的学习,初中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所以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通过各个小组之间比赛性质的教学,大家就能够更加乐于去学习,教学的质量就有保证。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除了上述一些综合性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新的教具来完成教学任务,如今科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我们不再是只有地球仪教具的时代,多媒体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教学,我们可以将其放到我们的教学中,多媒体有着众多的技术和优势,这样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些优点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地理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制定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保证地理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字 篇11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推动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贸往来的密切和深化,我国的外贸人才在从事对外经贸交往工作中必然需要掌握和运用世界经贸地理知识。因此,我国各高校的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在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外贸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性质和目的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必要的先修课程为国际经济学、后续课程有世界经济概论等。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当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速度。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出版时间距课程授课时间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间差,但是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确实瞬息万变的,其动态性特征直接导致多数的教材内容出现陈旧和过时等现象。学生学习陈旧的教材内容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根本无法将之用于实践。因此,教授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师只有将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缺失。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但是我国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失。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堂氛围和教学质量有待改进。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相应课程内容应该是丰富有趣的。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方面,且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想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四)师资力量有待增强。目前,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主要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任课,这些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学相关领域,而地理学相关领域并非其专长。同时,有限的师资力量也增加了这部分老师所承担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学科教学质量。因此,师资力量成为了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将课程的精髓提炼出来,培养出更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那些没有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学时中安排实践学时的高校应该为该课程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时,同时各高校应该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以及为师生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实践设施,例如需要配备实验机房和实践教学软件。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与外贸相关企业、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例如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交流、参观或实习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篇12

实施合作学习前应选择恰当的地理教学内容。教师要认真研究地理教材内容。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教育内容,我们广大教师要“吃透”整本地理教材的内容。老教材客观性的内容比较多,实际让学生动手能力的章节很少。目前,正在试用的新编教材很好地改变了以往死板的教学内容。新编教材的核心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观察的好习惯,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容,把课本带进我们的生活中去。现在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有的省份雾霾天可以持续半个月。我们一定要倡导学生爱护环境,这不只是对我们自己负责,更主要是的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蓝天白云和纯洁的水资源。因此,广大教师要认真研究地理教材,合理科学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广大学生。

二、营造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指挥者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目标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地理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有的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而教的课程,这正是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在。

三、个体尝试

在地理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教育技术搭建互动平台,有助于增大互动的频率,增加课堂容量,进而拓宽交流互动时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内容时,由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比较复杂,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用不同的颜色,通过闪烁来逐一展示十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同时显示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在短时间内掌握十种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然后,通过对比显示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加以区分辨别。同样再将容易混淆的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对比显示出来加以区分;同时显示对比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异同来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这样,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增加了互动的频率,不仅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组内合作,感受合作学习的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还要让学生从根本上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能利用自己的主动性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性,教师可以从旅游景点的介绍、各个地方不同的特产等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使他们能以高度的热情来进行互动。地理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思考,只有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在面对地理问题时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随着学生地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分析能力,这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地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口头表达对地理问题的看法能流利地表达出来,在对地理问题进行阐述时也能用文字有条理地写出来。例如,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这个问题刚一提出来,学生都感到疑惑,地理课上怎么会给出塔的问题,万寿塔和地理知识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快速地对课堂教学充满好奇,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他们积极地讨论之后,得到了如下答案:万寿塔的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为长时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通过学生反馈信息反思自己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负责知识的输入,学生负责知识的接收,属于单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传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完全了解。在没有针对性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属于盲目性的,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全面发展全民素质的同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使他们能有效地获得知识,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反馈调控。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利用课前小测验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真实有效的反馈调控,教师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和强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情来对学生形成信息反馈,从而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六、结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