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15篇护理学术论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1一般资料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有注册护士841名,本次试验选取呼吸内科病房、心内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骨科病房、胃肠外科病房、儿科病房、消化内科、眼科病房等8个病房的护士进行试验,每个科室内随机分成2组,人数均等,一组为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措施,另一组为人文关怀试验组,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措施。8个科室共计218名护士,护士工作年限为:1~5年67名,占30.73%;6~10年82名,占37.61%;11年及以上69名,占31.65%。性别:女性210名,男性8名。年龄21~51岁,平均(27.65±7.01)岁。职称:护士72名,护师102名,主管护师44名。2组护士的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年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正式注册的在职临床护士在本科室工作1年以上;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进修或轮转科室的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定期进行人文知识讲座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每月开展一次人文知识讲座,请知名大学的教授或者社会学者就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展开讲座,普及人文知识,使平日在医院工作的护士了解更多的社会现象,学到更多的专业之外的知识。
1.2.2开展心理咨询
针对护理工作要求高、压力大,年轻护士多是独生子女群体,抗压、抗挫折能力差以及各医院护理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临聘护士比例逐年增大,队伍稳定性差等因素,护士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势必影响护理工作成效。为此,护理部特意聘请心理咨询师为护士提供咨询治疗,并设立心理咨询热线,保障护士的隐私,让护士可以有一个倾诉平台。同时,鼓励护士自发成立关怀小组,小组内设立心理观察员,及时与护士长沟通小组内成员情况,并请咨询师为其治疗。
1.2.3增加学习交流的机会
本院与多家医院达成合作协议,选拔优秀护士到其他医院参观学习。由护理部工作人员亲自参与设计参观学习日程,安排合理,学习内容丰富,活动的开展对本院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工作有着深刻的意义,回院后护理部举办专场的护理见闻交流会,交流的护士进行汇报,与护士分享见闻。开设网络学习课程,使护士们可以在家中接受护理学习教育,并与本市医学院校继续教育学院协商,促进学分互认制度。加快职称的提升,为未来的规划提供帮助。
1.2.4护士长微笑式管理
(1)每天早上护士长与每一位护士问好,并且面带微笑。(2)提前1周排班时,考虑护士自身情况,有需要的护士提出调班申请时,尽力满足。(3)在保障工作正常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允许在排班之后,因临时情况请假。(4)处事公平,发生纠纷时,保护护士合法权益,奖金分配透明。(5)时刻注意尊重护士,在业务工作中多指导鼓励,少批评命令,对护士作出的工作成绩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6)每周在晨交班时抽出一定时间,由护士提出对科室提出不足,并就问题一同讨论。(7)在科室管理中注意观察护士的长处或优势,安排与其特长或能力相适应的科室管理任务,并授予相应的权力。
1.2.5保障护士权益,满足护士诉求
成立由护士组成的护士维权小组,当工作中遇到纠纷时,协同护理部领导,护士长一同处理,增加护士自己做主的权利,使护士们可以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
1.3评价标准
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工具采用卫生部根据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问卷及优质护理服务等政策文件修订的《护理人员体验与满意度》问卷,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66,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计5、4、3、2、1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团队协作、本职工作、职业生涯展望等维度上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离职率15%,试验组离职率9%,离职率下降6%;对照组患者满意度91%,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4%,患者满意度提高3%。提高对护士的人文关怀后,有效地提高了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增强了工作合作,降低了护士离职率,患者满意度相应提高,均说明增强对护士的人文关怀对护理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讨论
3.1人文关怀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
护士是一项辛苦的职业,除了需要基础扎实的业务技能,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和应急处理的能力等,繁重的工作及社会舆论都无形地增加了护士的压力。近些年,护士离职率逐年增高,这与护士得不到足够的人文关怀有关。本试验通过多种措施增加对护士的人文关怀,1年后,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离职率也相应减低,不仅有利于护士队伍的稳定,也促进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3.2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提高对护士的人文关怀后,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下降,这可能与增加人文关怀后,护士对工作的认可度增加,工作热情提升,进行护理操作时更加认真,对患者十分负责,这也充分证明了加强对护士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降低护理差错率有利于保障患者的安全降低对患者的伤害,减少临故的发生,最终可以促进优质护理的开展。
3.3患者满意度提高
1.1一般资料
Ⅰ期(T1N1M0,T2bN0M0)40例,Ⅱ期(T1N2M0,T2a/bN1M0,T3N0M0)10例,Ⅲ期(T2a/b-T3N2M0,T3N1M0,T4N0M0)8例,Ⅳ期(T4N1-3M0,T1-3N3M0)4例;观察组病例选择:2011年1—7月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41~78岁,术后置胃管者(非全胃切除)31例,置管时间4~7d,术后置鼻肠管者(全胃切除)29例,置管时间8~13d,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7~9d。所选的研究对象中:Ⅰ期(T1N1M0,T2bN0M0)40例,Ⅱ期(T1N2M0,T2a/bN1M0,T3N0M0)8例,Ⅲ期(T2a/b-T3N2M0,T3N1M0,T4N0M0)10例,Ⅳ期(T4N1-3M0,T1-3N3M0)2例。两组患者均经过常规的术前检查,排除心脑肾及血液系统方面的手术禁忌,均接受胃癌根治术,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胃癌分期方面均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即全科护士均进行优质护理和专科疾病知识培训,每位责任护士负责6~8位患者,实行APN弹性排班,由责任护士对新入院的胃癌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再由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根据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和患者的疾病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护理计划,分管护士严格按照护理计划逐步完成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管理。我们根据本学科专业的需要,将本专业的优质护理模式具体地分为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管道护理、饮食护理、早期活动护理、皮肤护理等六个方面,认真加以实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主动热情接待患者,介绍同室病友、住院环境及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表达内心的感受;详细解答其所提出的问题,满足患者需求,消除其焦虑不安的情绪;向患者讲解疾病、手术、预后等相关知识;同时邀请恢复较好的同种手术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经验及康复情况,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后保持卧位舒适,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正确使用镇痛泵,随时告之疾病的转归情况,以减轻焦虑感。
1.2.2呼吸道护理,术前告知患者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性,嘱其注意口腔卫生,戒烟酒,教会患者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术后每2h协助更换体位、叩背,雾化吸入每天2次,指导正确咳嗽排痰,做好口腔护理,并观察患者呼吸的型态、频率及SPO2等动态变化和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1.2.3管道护理,讲解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和意义;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尤其是胃管和营养管,我科采用长约90cm,宽约0.5cm的扁形弹力带,沿两侧耳廓上方饶头一周打结固定,并做好胃管和营养管长度的标记和管道标识,加强看护,防止患者因术后躁动和不适而自行拔管;在置管期间,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并抽取2mL的无菌石蜡油沿胃管管周注入Bid,以减轻咽喉部不适感;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2.4饮食护理,胃癌患者术后易出现营养不良,如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我科胃癌根治患者术前均常规放置胃管和复尔凯鼻肠管,手术中将鼻肠管置于吻合口远端20~25cm处。术后20h开始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即管饲自制的匀浆膳食,如米汤、鱼、肉汤、牛奶、营养米粉、蛋***、果汁等,温度为38℃。术后第1天总量为500mL,每次80~100mL,每4h1次;术后第2天总量为1000mL,每次100~150mL,每2h1次;术后第3天总量为1500~2000mL,每次150~200mL,每1h1次。营养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术后1周指导患者进食半流质、软食等,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1.2.5早期活动,责任护士讲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术后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取半卧位,每2h翻身活动;术后1d,协助患者坐在床边;术后2d,鼓励其下床或在床旁移动;术后3d,扶持患者在室内行走5~10min;以后根据身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1.2.6皮肤护理,术前充分做好患者的皮肤准备,更换清洁的衣被,及时擦拭汗液;术后建立翻身卡,协助患者翻身及按摩身体长期受压部位;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按时换药。
1.3观察指标
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坠积性肺炎、切口感染、压疮的发生概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统计学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2010年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向卫生系统提出了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的要求,并要求各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作为基层医院,我们也积极响应号召,以实现文件提出的中心目标: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满意服务。我科(肿瘤外科)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具体落实为以下6方面:(1)心理护理;(2)呼吸道护理;(3)管道护理;(4)饮食护理;(5)早期活动;(6)皮肤护理。研究表明,护患比例与患者的安全和疾病的转归有着相关性,2011年1月我科进行APN弹性排班,由责任组长负责、责任护士分管患者、低年资护士担当辅助护士,每位责任护士负责6~8位患者,加强了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心理、呼吸道、管道、饮食、活动及皮肤等方面的护理,使其顺利渡过手术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保证了患者安全。两组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无坠积性肺炎、压疮发生;对照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2.90%、观察组为1.67%,均通过禁食、胃肠减压及促进胃肠蠕动药物应用1周后痊愈;对照组切口感染为14.52%、观察组为3.67%,加强换药,切口很快愈合。
3结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肝胆疾病患者,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48.0±10.4)岁,其中重症胰腺炎12例,胆结石15例,胆囊炎13例,急性胆管炎10例。全部患者均不存在意识障碍及精神疾患。本组患者均知情同意后,随机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例如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对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主要实施优质护理,其中优质护理方法具体如下:①构建良好的医疗环境。临床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前,首先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就医环境和住院环境,同时还应该保证病房中的清洁度以及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从而让患者保持一个愉悦的治疗心情。护理人员要注意着装和言谈,语气要轻缓,服务要优质全面,并且积极主动的为患者服务,努力营造一个优质服务空间和舒适的治疗环境。加强对护理人员工作的监督,使护理工作能落到实处,采取一定的奖惩制度,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②心理护理。患者对病情缺乏了解或者对治疗效果不清楚等状况会使其产生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中一定要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程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等各项工作。另外,还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各种疑惑,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提升治疗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也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密切的联系,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贴心的关怀和心理的抚慰,帮助患者顺利度过难关。③对需要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手术的要求做好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例如术前禁食水、留置导尿管、灌肠和备皮等各项手术准备工作。在手术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应立刻报告,及时处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根据手术的不同情况,帮助患者安排舒适的卧位,在手术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还不太稳定,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④饮食护理。肝胆疾病患者的饮食是很关键的,否则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恢复。建立符合患者实际情况和身体需要的饮食结构,嘱患者食用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禁食刺激性食品和油腻食品,确保营养的充足摄入。根据患者的要求和病情需要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主动协助其吃饭,密切观察进食后反应。⑤引流护理。要密切关注引流物的量、颜色、性状等情况,确保引流管的顺畅,一旦发现引流异常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采用医院自行制作的护理满意情况调查表进行,其中调查项目主要有入院指导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以及出院指导服务等各项指标,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照组护理满意例数为18例,护理满意率为72.0%;实验组护理满意例数为24例,护理满意率为9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1.1存在问题
1.1.1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肖小文[2]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3]高;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而且多数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毕慧敏等[4]调查结果是52.55%,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毕慧敏等[5]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王淑琴等[6,7]将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护理分级作比较,也得出同样结论。
1.1.2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随意性较大由于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使医嘱逐渐失去严肃性和应有的权威性[4,8];护士淡化分级护理并形成思维定势,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确需按规定执行的护理也敷衍了事,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2,8]。
1.1.3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魏畅[9]调查发现,分级护理执行人员中有9.01%~58.57%是由分级护理服务体系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1.83%~41.68%是由超过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这说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1.2原因分析
1.2.1医学教育要求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相符医疗与护理相辅相成,但在医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10]。王淑琴等[6]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的人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由于临床医生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有限,医生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6,10]。
1.2.2医生认识上的偏差如有些医生对护理级别从思想上未引起重视,下达的医嘱存在随意性[2];有些医生对新入院病人倾向于开出一级护理医嘱,以提醒护士注意[5];有些医生从经济考虑,认为把护理级别开高1个或2个等级可增加科室的收入[2];有些医生为自我保护,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不及时更改护理级别[9]。这些原因也导致分级护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
1.2.3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国家卫生部曾调查了全国210所医院,结果显示,护士缺编的医院占被调查医院的93.3%[11]。有些护士认为人员缺编是分级护理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观点在学历、职称高者比例更高[4]。现有护士很难满足分级护理的需要。
2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2.1由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护理学基础》及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理论》都对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护士对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适用范围、护理内容极为熟悉,而且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12],理论上说,护士是有能力下达分级护理的。
2.2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20余年来,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13,14]。高等护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经超过护理专业年招生总量的30%。据教育部统计,至2005年,我国已有4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博士教育,3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133所学校
设了本科护理教育,近250所学校开设了护理高职教育,40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中职教育。除学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学考试专科和本科段均开设了护理专业,加上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14]。
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护士掌握了大量护理专业知识,在理论上,护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出决策,对病人进行分级护理,组织安排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15]。
2.3由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队伍不断壮大[12]。至2004年底,全国护士数量为130.78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5.6%[13]。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护士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13]。
高学历护士的加入是医院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却存在着高低学历护士、不同等级护士同等使用的问题[16],这不仅大大挫伤高学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极易造成由于不能体现自身价值而流失的现象;而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就是体现自身价值、展示护理工作独立性的一个尝试。
2.4由护理专业的自主性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专业自主性是指个人有权利自由的独立作业且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说明,负完全责任[17]。目前,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未被社会乃至被医院的管理者所认可,护理工作仍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认为在医院是“以医养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决策权,护士没有权利参与真正的决策和决定[18],护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缚[19],工作满意度也受到影响。有研究[20]认为,对工作环境缺乏支配能力、参与机构决策机会过少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莱德森在他著名的《医疗职业:应用知识的社会学研究》(Freidson,1970)一书中认为:将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在于“自主性的事实”,即一种对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状态,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力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21]。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由医生确定病人护理级别,护士被动执行的现象,如此下去护理专业自主性将如何体现?护士的专业知识将如何综合应用?
2.5从护理伦理角度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护理伦理是以医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控制和调整着护理人员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支持维护、行动负责、互助合作、关怀照顾。
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伦理困境”,出现专业伦理与专业角色要求的冲突[22]:一方面在护理专业的伦理规范中,护士应该支持维护病人的利益和权利,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另一方面,在专业角色上,护士应配合医嘱的执行。护理伦理学指出,护士对自己所做的行动负有责任,即行动负责,指在护理领域内有关护理决策由护士做出,可见护理业务范围内如分级护理的问题应由护士自己决策并采取措施[19]。2.6由学者观点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胡斌春等[8]通过了解香港地区部分医院的分级护理情况发现:香港地区的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借鉴。肖小文等[2,4,5,19]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这样既可避免跨专业指挥带来的问题,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护士主观能动性,体现责权利和专业价值[23]。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疗与护理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两个专业。护理当然要根据医嘱进行,但不等于说护理工作没有相对独立性;护士与医生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因而在如何护理病人问题上,应该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19]。护理人员若能取得下达分级护理的权力,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必能提高,我国护理事业必将翻开进一步发展的新篇章。
论文关键词:护士护嘱病人分级护理可行性
论文摘要:阐述现行分级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医院护士发展现状、护理专业的自主性、护理伦理角度等分析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
分级护理是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1],目前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引发了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郑雪梅,郑水利,车文芳,等。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
[2]肖小文
基层医院护理级别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9-20.
[3]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1-63.
[4]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5]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17.
[7]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1014-1015.
[8]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58.
[9]魏畅。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分级护理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军区进修学院,2005:32-33.
[10]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1]胡玲,欧阳山蓓。我国护理人员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1-33.
[12]杨俊兰,于洪。浅议护士处方权[J].包头医学,2006,30(3):38.
[13]杨英华。护理教育现状与反思[J].上海护理,2006,6(4):1-2.
[14]沈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护理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8-9.
[15]郑洁,郜玉珍。浅淡现代医护关系中的护士角色[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2):143-144.
[16]郑丽芬,陶慧娟,诸永莲。不同学历护士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自主性的研究[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10):1193-1194.
[17]苏丽智。最新护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49.
[18]刘玉馥。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4-5.
[19]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20]张立红,韩英军,朱月珍,等。部队医院护理科研开展现状的调查[J].南方护理杂志,1997,4(1):36-37.
[21]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197-221.
[22]尹裕君,林丽英,卢小珏,等。护理伦理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9-131.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注射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3例,女37例,年龄13~62岁,平均(39.4±6.9)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肾、肝、心功能不全,无妊娠妇女。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使用优质护理,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
大多患者在行注射之前,心理都会有恐惧感,加之对疾病的担忧,易出现烦躁、焦虑、冲动。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讲解注射相关知识,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能够消除心理戒备,积极配合治疗。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尽量保持轻柔的语气,对患者进行宽慰,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1.2.2密切观察患者:
行注射后,应该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帮助患者能够对出现的不良情况进行详细解释,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感。有许多患者会出现药物过敏情况,应该针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全面了解,对其呼吸、面色、疼痛、神态作密切观察。需严格执行皮试制度,且确保皮试质量。有过敏史患者,在注射时应该密切关注,准备好抢救措施,如肾上腺激素等,并定期对抢救措施和设备进行检查,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应该立即予以对应措施进行归转。
1.2.3晕针护理:
年老体弱,或者过度紧张的患者,在注射时会有担忧。护理人员应该热情与患者进行交谈,并针对患者所担心的情况进行讲解,从而解除患者的顾虑,在行注射操作时,应该保持细心操作,一旦患者出现晕针情况,应该立即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并积极对患者予以安慰,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从而帮助患者恢复状态。
1.2.4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护理过程中,因护理人员态度不佳,引发的护理纠纷不胜枚举。医院应该针对此情况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学会如何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护理过程中,要做到情绪的稳定,减少因多次穿刺引发患者不满,为患者带来痛苦。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可帮助医院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社会效应。
1.2.5规范静脉注输流程:
对各班的职责进行明确,对于静脉输液患者,应该在输液高峰期中,安排心理素质佳、操作实践能力强的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减少因穿刺不成功,导致注射时间延长;对静脉输液情况采取检查制度,对静脉输液情况进行规范化,将常规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流程制作成册,让护士能够对其熟悉。输液前需要对药品、输液工具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其质量的合格性。输液前检查管内气体是否排完,并对患者姓名反复核实,做静脉穿刺时,需尽量保持动作轻柔,减少二次穿刺;对于婴幼儿需要两名护理人员协助进行,减少因配合不当,引发穿刺失败,导致患儿血管受损;血管较脆弱的老年患者,应该尽量使用小针头,行旁刺法,进针应该尽量小心,提高患者满意率。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情况进行观察,及对患者护理后出现的低血糖、药物过敏、晕厥等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非常满意患者31例(77.5%),满意率为92.5%,对照组非常满意患者22例(55%),满意率为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对比[例(%)]组别例数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率(%)观察组4031(77.5)6(15)3(7.5)92.5对照组4022(55)6(15)12(30)70χ2值4.65012.7612.76P值0.0200.010.01观察组药物过敏、昏厥、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例(%)]组别例数药物过敏低血糖晕厥观察组402(5)2(5)0对照组408(20)7(17.5)6(16)χ2值19.5721.3614.69P值0.030.020.01
3讨论
分析近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考点,得出本门课程在从业中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结合行业标准,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2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五个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2.1课程目标设置
护理学基础课程目标设置贴近护理岗位需要,按岗位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掌握护理基本技能,了解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具备从事基础护理的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2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教学内容构建紧扣课程目标,按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实用、能用、够用、贴近岗位的特点。课程教学不是机械的“教教材”,应按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增、融、改、组等方式重构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2]。2.2.1临床新技术和经验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教师需通过临床调研、阅读相关资料、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获取新信息,并将之融入教学中。如近5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PORT(静脉输液港)技术,该项技术对于需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来说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和减少药物外渗的优点,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项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将此内容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都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减少由于反复操作或操作失误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清醒病人做吞咽动作。而在临床上如病人病情许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钟,给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过病人的主动吞咽动作能使胃管较顺利地通过咽喉部插入食道进入胃内。临床上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鉴:如针对贫血、消瘦、恶液质病人,扎止血带后,让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静脉充盈[3],这样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2.2.2实践操作释义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细节,需要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进行释义。如做皮试时教材中描述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或小纱布轻压在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至无出血[4]。在该项内容讲授时,笔者对学生疑惑之处边讲解边用操作进行释义。例如如何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有的学生横向绷紧皮肤,有的学生纵向绷紧皮肤,通过实践,强调将皮肤横、纵向绷紧最有利于进针;而在输液完毕拔针时,按压部位为皮肤针眼及上方2cm处(不仅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且按压了血管壁上的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5]。通过教师释义、学生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操作手法,达到与临床工作的接轨。2.2.3及时将行业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反映在教学内容中2.2.4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按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
2.3教学实施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项目都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途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6],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自2012年起,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项目化管理,即改变以往实习手册中对各科室有总体要求而无具体和量化指标的现象,按各临床学科实际工作任务将实习内容项目化(如学生在外科临床实习时被要求掌握术前病人常规护理、胃肠减压法、T形管引流法等项目操作),临床带教教师按项目进行带教,学生按项目进行学习,双方目的明确,学生实习成绩按项目完成情况评分,具有客观性。
2.4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将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对我校2004级高护1、2、9班及中职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实习期间被锐器刺伤(主要是针头)的人数占87.5%;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处理的占93.7%(护生一般处理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占1.1%;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无配套防护的占50.0%;为污染伤口换药时防护不规范的占35.7%。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7],自2009年起,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加入职业性防护知识,加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减少学生今后的职业暴露,保障学生职业安全。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技术时,传授锐器伤防护:在用手掰安瓿时应垫纱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将针头套回针帽,污染的针头向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手不可接触针头,不取下针头,减少被锐器刺伤的机会。在学习配药技术时,传授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结合操作传授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职业防护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8]。
2.5行为举止训练
护理工作是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人文关怀品质。在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搀扶的动作都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之情。结合护理学基础实操训练,将护理职业礼仪要求与之有机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按护理程序完成操作,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言谈举止,学会与病人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自身良好职业素质,避免操作时只顾“埋头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与行为举止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打下基础。
3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接轨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1、了解社会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需要满足现状。
2、分析影响社会养老机构中老年人需要满足的相关因素。
3、了解成都市硬件设施较好的养老院供需基本情况。
研究意义:
1、为政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提供依据
联合国在1928年通过并在全世界实施的“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为年长者提供健康照顾,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养老机构和家庭之间的适当平衡,国家和社会为弥补21世纪家庭养老的不足,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养老方式和养老条件,并在政策和制度上提供有利的保障[1]。在老年人健康照顾方面,我国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推广社会养老意识方面的力度不够[3]。因此,通过对养老院老年人需求的调查研究,为政府对老年公寓开发商的政策、法律、方向做引导,以及对于老年公寓的服务质量做相应的规定和监督提供相应依据,同时也可以促进政府加强社会养老的推广和宣传,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稳固发展。
2、为社会养老机构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依据
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较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缺乏行业标准,普遍雇佣的是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临时工或是一些下岗女工。这些服务人员并未经过专业培训,只是完成喂饭、送水等生活服务,无法考虑和满足老年人的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有必要进行本研究,为养老机构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3、为提高到养老院进行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及指导
如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多,而且从以前的校园周边实践发展到深入各福利单位,特别是到养老院进行志愿活动。虽然如此,但是这些年大学生在养老院的志愿活动效果却并不理想,老人们的一些需求也未得到很好的满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老人们的具体需要,实践活动也成了自己的一厢情愿。为此,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目的开展能够为大学生到养老院提供高质量服务给予一些相关知识的方向性指导。
4、有利于拓展老年护理理论
我国老年护理研究进展比较缓慢。以老年护理为主题的文章绝大部分为老年护理经验、老年人心理护理体会等。面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来开展老年护理是老年护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面对老年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老年护理学应具备超前意识,加强相关方面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使护理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变化,满足老年护理工作的需要,满足人民卫生事业的需求。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1、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国外老年人需求满足状况,有人运用Z~R需求框架模型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人们普遍把经济需求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需求及居住环境需求、活动需求、心理健康需求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Barbara等人使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对马萨诸塞州的门诊老年病人进行了社会服务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有生理功能需求的有49.48%,情感角色需求54.50%,缓解疼痛需求54.46%,心理健康需求65.74%,社会功能需求63.6%,保持一般健康需求的有52.50%,保持生命活力需求46.10%。
2、我国的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状况,台湾有学者对养老机构内居住的残疾老年人未满足的护理照顾需求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约有4.8%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这些需求主要有全范围关节活动、梳洗、营养教育、运输、信息等需求,影响这些需求未满足的因素主要有老年人的年龄、受教育水平以及健康照顾者的知识水平。1991年由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供养体系调查”,1994~1996年由华东师大等组织的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香港地区进行的城市老年社会服务的调查与研究等多类研究,但这些调查和研究大多偏重于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方面,专门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的调查较少。
3、发展趋势
在进行护理教育改革前,我国大部分护理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都很少涉及社会人文学科的内容[1]。如今,虽然我国护理院校开设了人文社科课程,但生物医学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缺乏横向的相融性[2],其平均学时较少,其授课教师多为护理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普遍缺乏关于人文社科专业教育的背景[3]。
2国外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
从1960年开始,美国的护理院校开始推出人文社科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此类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其平均学时迅速超过生物医学课程,对护理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也越来越大[4]。国外护理院校人文社科课程的师资力量主要为人文、哲学、艺术专业背景的教师及专职牧师,其课程内容主要以护理伦理学、护理法学、疾病叙事的文学作品、历史、艺术等能引发学生热烈讨论、贴近现实社会的课题。例如,英国莱斯特大学华维克医学院开设的《医学与文学艺术》课程,其内容包括培养医护人员的形象、参观牛津艺术博物馆、分析及体会死亡和濒死的感觉、参加戏剧讲习班等[5]。
3进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改革的对策
3.1 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调查资料显示,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传统课堂讲授式的人文课程教学形式较为抵触,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6]。在开展人文领域的教学工作时,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放弃理论说教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欲望,尝试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题讲座、话题讨论、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小组讨论等。在进行护理伦理学授课时应采用叙事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并促使学生在课下精读相关病例故事、写反思日记,最后指导其讨论相关故事的伦理学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人文素养。
3.2 实现人文课程的微型化
今后,进行人文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开展微型课程。开展微型课程可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的兴趣,发挥教育者的特长和潜能,弥补课程内容滞后于临床的缺点,开拓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微型课程是1960年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开发使用的[7]。它不是根据护理学科原有的课程框架、知识体系进行教学,而是根据护理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教师的能力、社会的需要来修订的。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医学课程是整个护理教育体系中大块的钢筋水泥结构,可用来建造高楼的框架结构和主体部分,那么微型课程就是建造高楼的小砖块。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使整个护理教育体系变得更灵活、更丰富。
3.3 实现人文课程的综合化
当前,我国护理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多为学科课程教育。我国护理院校各学科的知识较为系统化,其教学内容的中心各不相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不能使理论很好地结合实践,也不能提高学生应对临床具体问题的能力。如果将人文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入到相邻领域的学科中,形成一门综合化的学科,实现多学科的重组,就可减少教学科目,避免多学科中教学内容的重复,克服分科过细的弊病,将各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3.4 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考评体系中
在进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将人文精神融入到考评体系中,如在国家规范化考试及用人单位的考试中加入伦理、法律、心理、沟通等需运用人文知识的考题,使学生高度重视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人文知识,变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人文素养。
3.5 积极开展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伴随正规课程的教学内容出现的一些随机课程,可广泛地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家庭、社会中[8]。护理专题的人文教育应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在校园文化生活中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诵读中外经典名著、邀请社会知名专家进行人文学术讲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加社团活。
3.6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施行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措施[9]。目前,我国护理院校讲授人文课程的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情况。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则缺乏医学及护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为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如让护理专业的教师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培训,由体育学院教师承担护理礼仪课的授课工作,由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承担社会学的授课工作等。
4结论
[关键词]社区总护长;社区护理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正在实现由医疗型为主向保健型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护理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能也在不断地拓展和转变,社区护理也从单纯医院搬家转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化”的服务,我院1997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后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社区护士长开展社区护理,覆盖6.4平方公里,为辖区近13万居民健康服务,形成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深受社区居民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区中心配合市、区开展10多项科研调研工作,并有多篇社区论文在各种护理杂志上发表,社区护理科研也进展良好。在8年的社区管理护理实践中,护士长在社区护士的建站、培训、服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建立管理制度,制订各项考核细则,以制度管理人
1.1根据《北京市城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及有关文件要求建立社区护理管理网络,各社区站设立护理组长建立了各岗位人员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登记、记录、统计制度,制定了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社区护理操作规程;制定社区护理工作考核标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工作流程。SARS期间完善了社区站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
1.2依法执业在医疗举证责任倒置的形势下,强化社区护士职业风险意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恪守行业规范,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护士管理办法、传染病法、消毒技术规范、职业安全防范办法等,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和缺陷。
2转变服务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持证上岗
社区知识的培训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社区护理具有住地分散、工作独立、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能独立解决护理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交流能力,应采取多形式、对多渠道、多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
2.1社区站根据环境、服务功能、管辖人口来定编人员每个站7~9个人,共同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量完成。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护理执业道德教育。建立社区站激励机制促进社区站健康发展。
2.2护士由专科转向社区,应学习全科护理理论,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监测、管理知识组织护士每季度学习一个单元内容,出台重点复习提纲,并进行理论考核一次。由于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别,社区护士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还要学习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抢救、外伤清创等技术操作。要学会母乳喂养指导、家庭护理、临终关怀、伤残康复护理等,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要掌握财务、药品、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以适应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2.3制定系统理论培训计划,分阶段组织系列知识培训班学习如:《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系列管理》、《心电图学习与指导》、《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等系列讲座,并有重点考核。全员分期分批组织护士参加市、区社区协会举办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培养重点人员参加护理管理干部培训、残疾人康复指导知识培训、计划生育指导知识培训等,按照北京市社区护士培养大纲要求组织技能操作训练,全员参加人人过关。
2.4鼓励护士参加《北京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证书》考试带动全体护士参考,参考率100%,持证率3年内达90%以上。尽早实现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要求。
3社区服务工作遵循法律原则
3.1社区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管理社区护理治疗远不同于医院,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医院护理不能照搬到社区,拓展护理服务项目满足居民需求是护理工作的目标,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特别是家庭护理服务增加了护理风险,根据实际工作的问题研究并出台了《站内患者输液须知》、《家庭护理、输液协议书》等,对社区站用药做了严格的控制,如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药物应用做了严格限制;外带药患者治疗的实施方案等,以降低护理工作风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家庭护理对家庭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也根据家庭环境也做了明确规范,特别是入户输液治疗的患者观察做了具体要求。同时社区护理还承担健康课堂、康复制导等工作。根据家庭护理工作流程,制定了家庭护理的护理病历书写模式,对家庭护理的病人按整体护理的要求,对患者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记录每次入户时患者的病情,如观察病情、心理、饮食、治疗、健康教育等内容,掌握患者病情进展,为医生诊疗提供参考。对完成的护理病历归入个人健康档案管理。
3.3拓展服务项目依据居民需求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极为重要,根据患者需求护士在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等操作,并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指导。尽管这些工作繁杂、消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但更多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带来了社会效益。
4抓好质量管理是社区工作健康运转的重要环节
4.1社区质控工作在护理部和院感科的监督管理下执行的,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护理质量检查采用坚持每月不定期抽查、定期月查和护理部季度大查相结合,在站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讨,采取措施解决,并按照社区奖惩制度实施,做到奖惩分明。
4.2每月召开护理组长例会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定期反馈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社区站发生的特殊问题,特殊病例加以讨论,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限于社区站条件,对布局和工作程序进行多次规范、调整,坚持质量持续改进。
4.3每季度召开全员护士大会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结合站上特殊事例,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根据社区培训要求,组织全员加强重点知识培训和考核,做到学习有系统,考核有重点、实效。
4.4每月质量检查同时在社区站进行现场访谈每半年对辖区居民电话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一方面考核属区护理质量、一方面不断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社区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内满足居民需求。
4.5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和医用废物处理管理社区站虽然设置在院外,地方小、条件差,但消毒隔离要求及医用废物管理和医院是相同的,由于消毒是在医院供应室进行,故对消毒包增订了运输管理规定,确保消毒包使用安全。社区站物品均由医院消毒、监测、管理,如:医用垃圾存放和运输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处理,医院有专人、专车回收,社区站有详细的医用垃圾回收登记。全科医生也参与了治疗,所以社区全员要掌握消毒技术规范知识,严格按规范要求落实,责任落实到个人。
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要求标准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建立社区护理组织体系,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2],使社区护理健康发展,是每个社区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实践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瑾如。北京市护理工作规范质量标准。北京:卫生局医政处,1999,24-25.
首先,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史韦泽强调人应该敬畏生命,护理是维系人类生命健康的神圣职业,由于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就要求我们的护理从业者应该树立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守护生命的理念,这是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理念,也是始终贯彻我们教学的一条主线,这是前提和基础。通过护理伦理学的理论教学要让学生明白选择护理专业,就是选择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其次,增强护理专业医学生的道德素养。从事护理专业的主体应该是一个道德素养较高的人,古人讲“医乃仁术”,学医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技,更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护理伦理学教学就是要培养道德素养较高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伦理学教学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把握处理各种医疗人际关系的准则,增强医德情感,进而转化为医德信念和医德意志。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的又一个着力点。最后,提升护理专业医学生职业良心。妇产科专家林巧稚说:没有同情心的医务人员是不合格的。护理学生职业良心的形成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病人的爱和同情心。2011年刚走上护理岗位不到半年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网络爆料“希望患者在自己下班之后再死,免得自己麻烦”等一系列紧张的护患纠纷事件,引起社会一片唏嘘之声,究其原因不是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而是护理人员缺乏对患者的同情、怜悯之心。护理伦理学教学塑造护理医学生道德人格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良心。
二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改善的途径
(1)更新护理伦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
护理新技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新理念的出现,都对临床护理实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我们的教科书对临床的护理实践活动的伦理指导还仅仅停留在基本的护理活动中,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再加之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自我意识的增强,社会不信任危机的出现,都使得护理实践活动中出现很多之前从未出现过的人际关系问题,如患者知情权的实现与护理人员保密义务之间的矛盾,护理人员在遵守医院制度与维护患者利益之间的矛盾等等。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也仅限于告知我们在护患关系,护际关系中应该怎么做,并没有针对特殊的实际问题给出伦理学的解决方案。尤其在很多护患矛盾问题的解决中当法律没有涉足的时候,伦理上最多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法。中南大学护理学院的杨丽教师在其护理伦理学教学调查结果中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护理伦理学讲授涉及面太广,但是具体内容不叫局限,欠缺目前我国临床护理急需的有关伦理决策问题,未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突出反映了护理伦理教学内容构成上的问题。所以,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护理伦理学,在知识体系的设置上,要着眼于护理的实践活动本身,给出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案,让学生能够了解面对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2)提高护理伦理学课程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
从2009年、2013年全国两次医务人员从业调查结果来看,从业者自身的职业素养对医疗矛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合格医护人员的核心场所,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正如吴阶平先生所说,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首先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护人员高尚医德的培养,首先就要来自医护学生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学习,从而把一种外在的他律性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医学生一种内在的自律性的道德良心。因此在医学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护理伦理学课程应该具有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实实在在地赋予护理伦理学一定的地位,从根本的教育制度上改善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条件。
(3)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伦理学学科重要性的认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护理教学研究的热点。而仅有的护理学专业知识不足以满足这一实际的社会需求,简单的护理伦理学理论也无法胜任,只有通过强化考试或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这一手段作为提升学生对护理伦理学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4)改善护理伦理学课程的的教学方法
1.1充分发挥36岁~40岁的护士长的中坚力量
表2结果显示:36岁~40岁的护士长占55.6%,但其中只有10人(28.6%)质控频率≤2次/周,比例最低,可见36岁~40岁的护士长很重视利用移动护士工作站进行质控,并且此年龄段的护士长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作用重大。
1.2加大40岁以上的专科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表2结果显示:50.0%的专科学历的护士长质控频次≤2次/周,比例最高,并且专科学历护士长中有58.6%年龄超过40岁。分析原因可能为:年龄>40岁的专科学历护士长或许因年龄、受教育程度、计算机应用能力、新事物接受能力等个人因素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工作重视不够,故需要加大对40岁以上的专科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1.3加强低职称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表2结果显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长中只有5人(21.7%)的护士长质控频率≤2次/周,比例最低,并且有10人(43.5%)的护士长质控频率>6次/周,比例最高。分析原因可能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长的知识层面较广,对于护理发展新理念及新趋势了解较多也较深入,因此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等信息化护理工具的期望值及依赖性也较高。
2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情况参差不齐,亟须实现标准化
卫生部及各专业学会对医疗护理操作技术有明确的要求,但对数字化条件下的医疗护理工作常规要求明显滞后,不能适应数字化医院管理的实际。有文献显示,在护理质量监控中,护理管理者应该利用移动护士工作站做管理系统界面,对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及时检查护理文书的录入、移动护士工作站执行扫描情况,抓好护理环节、终末的质控,及时发现护理事故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及时纠正并制定相应措施,使各项服务质量的技术、管理、过程和人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12-19],从而提高护理管理的安全性,降低医疗风险,为护理病历质量控制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管理途径。另外,管理者还需要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实际执行过程中何时给病人吃药或打针,实际执行时间和医嘱要求的时间相差多少,如果该医嘱没被执行,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国内对于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量控制很少有科学的研究。此次调查对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了解,以期为护理同仁提供参考建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3名护理管理人员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量控制,其中36.5%(23人)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周的质控频次>6次,66.7%的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周的质控频次≥3次,可见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都比较重视。而质控内容显示,护理管理人员对工作量统计、跟踪控制及统计各项护理指标、进行绩效管理的质控人数比较多,均超过58%;而对于工作负荷加权及其他进行质控的人数较少,可见护理管理人员质控内容大同小异,而且还没有完全开发出规范标准的移动护士工作站质控内容。针对此次简单的调查研究,护理管理人员应积极开发研究适合移动护士工作站的标准化质控频次及内容,使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能够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3护理管理人员应规范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检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平均41.1%的护理管理人员能够做到平均每天1次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检查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平均19.8%的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天3次,平均18.3%的护理管理人员闲暇时间检查,平均12.1%的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天2次,最少的是平均8.7%的护理管理人员发现问题时检查。可见多数护理管理人员偏向于平均每天1次,据护理管理人员反馈,现在移动护士工作站虽然没有规范化的质控标准,但如果过于频繁检查会适得其反,一方面,如果一天3次有点过于频繁,早晨一上班要参加早交班与床旁交接班,还要检查与处理科室常规事务,而下午刚上班时部分病人输液等护理操作尚未完成,此次检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不完整,因此,一般都是下午床旁交接班前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检查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若一天检查次数过多,也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压力与反感情绪;还有护理管理人员反馈,除每天的常规检查次数以外,还可以将“发现问题时检查”与之同步,这样能够做到真正的环节控制、无缝隙控制,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本调查还显示,护理管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也是参差不齐的,毫无标准与规范可言。常用的功能版块应该进行常规检查,而不常用的功能版块也不能忽视,我们要谨记切不能以1%的疏忽造成99%的损失与无法挽留的后果。因此,面对目前参差不齐、不规范化的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与工作检查,护理管理人员亟须将移动信息化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化与规范化,防患于未然。护理管理人员可以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瞻性风险管理方法)、品管圈等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合成化应用于移动护士工作站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建立过程中,以提高其科学实用性。此次调查研究由于时间的原因及涉及面较广,未对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量控制做深入的研究,但仍然发现了不少现存的问题,将来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探讨出真正适合我区特色、适合移动信息化护理建设的信息化质控标准。
1.1对象:调查对象453人,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0.24±9,大专学历占5%,中专学历占95%,其中主管护师占3%,护师占34%,护士占63%。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分四个方面,职业、学历、个人家庭,对管理者的要求共20个问题,其中三分之一为多选题,其余均为单选题。
2、结果
调查共发问卷470张。收回453张,问卷回收率96%,问卷有效率100%。
2.1对工作性质认知调查(表1)
表1对工作性质认知调查表
结果显示:87%的护士对职业的稳定性予以认可,但有47%的护士曾打算及很想离开护理队伍,说明护士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2.2个人奋斗目标调查(表2)
表2个人奋斗目标调查表
结果显示:在个人奋斗的目标中,提高学历层次的迫切性最高占60%。由此可见,护士队伍中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已成当务之急。
2.3生活、工作压力的调查(表3)
表3压力调查表
结果显示:认为工作有压力最高占70%,护士工作紧张占70%。
2.4对护理管理者要求的调查(表4)
表4对护理管理者要求调查表
结果显示:护士心目中的护理管理者安排序为实干型、开拓型、管理型、高学历型。
3.分析
3.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兼并、减员增效,使一部分人员下岗待业。相比之下医疗卫生系统相对比较稳定,调查中显示,谋求护士职业主要为求稳定占首位。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护士学历不高,从事的是服务性工作,社会地位不高,重医轻护的现象较为普遍,与相应行业比较付出与收入不足,晋升机会较少,构成护士队伍内部的不稳定性,一旦护士达到一定学历,流失的可能性较高。院内医技性工作、办公室秘书、大公司销售员等成了流失的目标。
3.2在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普及与推广,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日趋完善。因此对护士学历的要求相应提高,各级晋升必需具有一定学历。另外,护士为胜任日新月异的护理工作,对充实新知识的迫切性不断增强,护士对提高学历的迫切性已占据个人奋斗目标的首位。
3.3护士工作集体力、与脑力与一体,长期翻班,编制紧缩,工作量大,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长年累月身心疲惫,因此70%的护士感到有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工作紧张。
3.4护士心目中对护理管理者的排序来看,实干型居首位,其次为开拓型。说明护士对管理的观念在改变,要求管理者除了以身作则,具有解决问题,善于倾听群众意见,与他们交流、沟通外,还必须具有敢于冒险,善于创新、独立思维、尝试变革的开拓精神。护理管理者只有实干加创新才能带领护理队伍走向21世纪。
4.对策
4.1提高护士社会地位,有利于护理学科发展护理事业的发展从南丁格尔倡导护理专业至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成为今天的一门日趋完善的独立学科。护理工作内容从功能制护理向整体化护理转变。护理方式由常规护理向科技含金量较高的专科护理扩容。护理范围由临床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性拓展。护理工作已逐步迈向现代化。然而,世俗的偏见依然存在,认为护士只是一般的生活、基础护理、单纯的打针发药。存在重医轻护的现象,社会对护士的尊重不够,一旦护士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外流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希望医疗卫生系统能真正确立护士在医院内的地位,有条件的医院设立护理副院长,或在二委班子中有优秀的护理代表参加,及时反映护士需求,直接参加医院管理。增加职称晋升的比例和相对提高报酬。在社会上加强宣传力度,宏扬无私奉献与爱心,树立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护士队伍本身应立足本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开展护理科研。我院护理部历年来注重护理科研工作,护理论文数量、质量逐年上升,二项课题先后获得全国护理科技二等奖、三等奖及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另外还积极参与院优青擂台赛,三名同志荣获院优青光荣称号。
4.2多渠道、多形式,尽快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的学历层次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学在概念、理论、实质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因此对护士的学历要求也相应提高,护士本身对提高学历的迫切性十分强烈。鉴于目前学历教育现况分析,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护士的需要。为不影响临床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学历教育受年资、翻班等限制,见效甚微。如扩大求学面,又受到统一考试日的限制,每年2次考试日固定集中,为应考临床护理工作又受到严重影响,不得不缩小限量,严重影响了提高学历的速度,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中专护士,因受年资限制,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学习光阴,待轮资排辈到位时,又有家庭拖累,影响学习。因此建议有关教育部门,为尽快提高护士的学历层次,必须多渠道、多形式:①常设考场,通过自学随时应考,减少考试过于集中的情况;②对年龄较大的,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建议医学院校举办一些短期相当于大专学历的培训班,也可通过护士继续教育形式,累积学分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③提高护士学历的起点,逐步取消中专制护士,尽快直接培养大专学历的护士,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护理学历层次,完善护理队伍的知识结构。我院为尽快提高护士学历层次,对凡工作满两年的护士,采取三自,即自费、自学、自己业余时间的形式参加自学考试大专护士已达200名左右,两年来大专学历从原来的3%,增加至目前的7%。超级秘书网
4.3注重行为心理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职业应激源。有调查认为,来自医疗工作的心理紧张与压力很多。如:工作的强度和紧张度,工作风险,高度责任性,多重人际关系,病人的病情与情绪对医务人员的情绪影响等[2]。加之女性的多重角色,教育子女、家务劳动,深造学历等。如何疏导和缓释工作紧张所致的压力,应本着从改善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环境,保持注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原则出发,在提高护理管理科学水平的同时,注重护理人员的行为心理管理。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和谐,注重护理人员的自身人文科学:心理学及医疗职业道德与伦理教育,使工作环境处于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为此,我院护理部专门为护士设立了知心箱,建立了护理部主任接待日,为护士创造倾诉、抒发、发泄的场所和机会。另外为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合理的、适合国情的护理人员编配法。以改变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专业的发展[3]。据报道日本现有护士编制120万,我国现有护士160万,但日本人口只是中国的十分之一。按病人所需的护理(PRN)来编配护理人员的方法是科学和可取的。
1.1制定助理护士工作职责,规范助理护士行为助理护士在责任护士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患者生活护理、非创伤性或侵入性的护理工作,包括整理病床单元、更换床单,协助患者更换衣服,洗漱、洗头、擦浴、订餐、进食,协助患者服药,测量生命体征,陪送普通患者到相关科室做检查,到药房取药,同时负责护士工作站、治疗台、治疗车等及病区仪器、设备的清洁。
1.2制定助理护士技术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由护理部制定助理护士技术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以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连续全面的护理为原则。科室护士长或带教干事指导、督促助理护士完成基础工作。
1.3激励机制表现优秀者可在我院继续实习;实习考核优秀者,毕业后可被我院优先录取为正式助理护士。在助理护士期间,若考取大专,毕业后可晋升为我院合同制护士,按我院合同制护士管理办法实施管理。
1.4评价方法(1)护士长对助理护士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进行评价,填写助理护士考核评价表,考核内容包括:个人素质(20分)、护理质量(54分)、教学(6分)、护理安全(20分),总分100分;(2)病区向住院患者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仪表举止、基础护理落实、技术操作水平等18个条目,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得分在85分为及格(调查表中满意10分,较满意5分,不满意0分);(3)引入见习护士补充助理护士岗位前后半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特一级护理合格率、陪护率、患者满意度均以医院每月护理部检查结果为准。
1.5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结果
2.1引入见习护士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比较,见表1。
2.2引入见习护士前后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合格率、陪护率、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2。
2.3助理护士考核评价6个月后见习护士考核平均98分。
3讨论
3.1合理的护理人员配置是优质护理服务持续开展及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多数医院科室临床护士紧缺,卫生部对204所医院护士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2],人力资源的配置在技术职务与岗位分配上存在脱节现象[3]。主要原因包括未实现分层级管理、岗位管理,一些高、中级职称、本科学历护士除承担科室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外,还和低年资、低职称、中专护士从事同一水平的护理工作,使护理人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发挥[4],从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导致护士缺乏个人发展的动力[5]。工作细化、责任护士分管患者时,治疗工作量较大,护士力不从心,忙于完成医嘱、治疗而无时间认真完成患者的生活护理及健康教育,部分生活护理、低技术含量工作只有依靠护工来完成,专业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时间很少。护理岗位分工缺乏科学性,不能体现资历、学历、能力、职称的不同,未体现护士分层级管理,制约了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的发展,造成“一边在培养高等人才,而另一边高等人才却在浪费”的情况,威胁着我国护理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后勤及辅助系统工作未能为科室解决实际困难,部分护士仍耗在对账、领药等非护理工作中。年轻护士比例较大,各科室结婚、生育休假,造成病区护士在编不在岗。另一方面,患者自己高价雇用的护工未经过规范岗前培训,不能较好的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导致护理质量下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不满意。
3.2随着按职称上岗、分层次使用护士的措施在全国逐步推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医学前沿医院设置了助理护士岗位,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医院科室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缓解了注册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工作压力,成为注册护士的得力助手[9]。根据护士的技术职称、学历、业务能力和临床经验,科学、合理地实现各级人员的分层次使用,使各级护理人员人尽其才,高、中级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带教、科研、质量控制等工作,以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助理护士与护工教育层次、素质相比较更具优势,患者更愿意接受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护士为其服务,而且为患者节省了住院期间雇佣护工的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专业的护理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
3.3将见习护士引为助理护士在病区补充助理护士岗位,逐渐取代护工,这无疑是对护工队伍的一种巨大冲击,这是我们在优质护理中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目前中等专业护理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通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模式的改革,引入见习护士补充助理士护岗位,培养中等专业护理院校学生具有良好的护理服务理念及职业素质,临床实践巩固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基础护理技能,提高了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成为实用型护理人才,提高就业机会。医院与中等护理院校一体化方案的实施不但为中专护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激发了助理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护理工作更规范、高效,同时提高中等专业护理院校护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4小结
通过临床分析将见习护士引为助理护士补充助理护士岗位,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陪护率,提高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合格率,人性化的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医疗费用。引入见习护士补充助理护士岗位,促进了护士分层管理,为实践护士岗位管理奠定基础,为中职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模式,同时为医院了储备了护理人才,为中等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这种双赢管理模式值得在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中推广应用。
在培训中,我们反复告诫学生:护士职业是最崇高、最伟大的职业,护理工作在我国受到了高度重视。1981年5月,国家领导人邓颖超同志在护士座谈会上强调:“全社会都要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护士是天使,天使就是爱的化身。护理工作是以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的整体需求为核心的特殊工作。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整体,人具有生理—心理—社会多层次的需要,只有得到了满足,才能维持生命、净化心灵和解除痛楚。我们护理工作就是帮助患者满足和维持他们的各种需求,以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服务。护理工作面对的患者都是受到疾病和创伤的折磨,或者受到死亡威胁的人,是我们的护士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各种护理活动中,量体温,测血压,打针换药,24小时日夜守护,满足他们各种需求,才使病人远离痛苦转危为安。所以,护士是人们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神。
二、强化护理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独特位置
在培训中,我们反复告诫学生:护理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完善精湛的技术操作规范。护士不是简单地遵医嘱。护理和医疗是医学领域中两个不同的专业,在医院的诊疗活动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样重要,密不可分。旧的医护关系常被总结为“医生的嘴,护士的腿”,意思是医生是说话下医嘱的人,护士是听话执行医嘱的人,医师是主,护士是辅。这种不正确的传统观念禁锢了护士的思维,损害了护士的形象。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逐步形成了责任护理以及现在普遍采用的整体护理模式。医学与护理,医生与护士关系从以前的主导—从属型关系转变成了交流—协作—互补型关系,使医护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分工的不同又有相互配合与互补。“三分治,七分养”,就是对护理工作的充分肯定。
三、强化护士职业的广泛前途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
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
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