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论文(最新7篇)

艰苦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生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7篇建筑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建筑论文 篇1

2红砖简介

红砖是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等为原料,经粉碎,混合捏练后以人工或机械压制成型,经干燥后在900摄氏左右的温度下以氧化焰烧制而成的烧结型建筑砖块。烧结普通砖的外形为直角六面体,其公称尺寸为:长240mm、宽115mm、高53mm。我国传统的青砖制作工艺是在烧成高温阶段后期将全窑封闭从而使窑内供氧不足,砖坯内的铁离子被从呈红色的三价铁还原成青色的低价铁而成青砖。据有关专家的研究,青砖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中国古代的“秦砖汉瓦”,能历经上千年仍保存完好可见青砖性能优良。但是因为青砖的烧成工艺复杂,能耗高,产量小,成本高,难以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生产,所以轮窑及挤砖机械等大规模工业化制砖设备问世后,红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青砖除个别仿古建筑仍使用外,已基本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不断有新的各种免烧砖问世,但是专家们认为,迄今为止红砖依然是性能最优良,舒适感最好的建筑墙材。在农村和中小城市,由于其经济性,方便性以及诸如透气性等建筑性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红砖的地位,其他产品仍难以取代。

3粉化原理

红砖成分主要为硅酸盐,铁的氧化物和有机酸盐和无机酸盐,其中有机酸盐是红砖原料中的有机物经过不完全燃烧和其他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有两个原因导致红砖的粉化失效,共同的条件是红砖中要有水分:红砖中有很多弱酸盐,可以析出,而有机酸盐呈弱酸性,容易与发生反应,导致红砖本身结构成分发生变化,砖体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崩碎粉化,这属于化学腐蚀;溶解在水分中的部分可以结晶的盐类,如,等,在水分充足的时候,完全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当水分从红砖体表蒸发,这些盐类先生成结晶水合物,如,,,,结晶的过程中,体积会膨胀,将红砖破坏,这属于物理腐蚀,其效果比化学腐蚀更为严重。这就是红砖容易被碱性物质腐蚀的原因。讲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制造红砖用的泥土要在露天堆放很久了。红砖原料粘土堆在露天,经由日晒、雨淋,经过长久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粘土中含有水溶性的碱、盐类或有机物及杂物等,这些成分在红砖的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利用红砖的寿命,因此粘土最好经由日晒、雨淋。雨水可溶解粘土中之碱、盐类,日晒可风化、分解有机物及其他杂物,经长期之作用才可以供制造红砖之用。但是由于红砖制造周期短,生产粗放,量大占地多,故堆放过程只有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相对于一些极品陶瓷的原料需要堆放几十年的时间来说,前者只是很短的时间,所以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作用,并不能解决红砖的弱酸怕碱特点,换一种说法就是,原料堆放过的红砖,只是比原料没有堆放过的红砖,质量好些而已。

4粉化带现象

这时候有人就说了,红砖容易粉化失效的原因都弄明白了,大不了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就是了,给所有的红砖加上防护措施。这样认为的话,难免有些鲁莽,要想延长红砖的使用寿命,不仅要明白红砖本身的性能和缺陷,还要熟悉红砖的具体使用情况,否则,会造成浪费,因为并非给所有的红砖加上防护措施,才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我们不妨在农村做一个观察,不难发现,年久的红砖建筑,确实出现了红砖粉化现象,以碱性土壤为地基的红砖建筑发生粉化现象相对更早更严重。而且,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红砖粉化带既不位于环境最为复杂的地表,也不位于接受日光暴晒,风吹雨打最为严重的房檐附近,而是位于距离地表0.5m-1.5m的范围内(如图1)。任何一个整体的失效,取决于关键部分的最先失效。在红砖建筑其他部位,甚至木质房梁,檩条等尚且完好的情况下,粉化带的失效严重缩短了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造成了建筑材料的浪费,甚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红砖粉化带过早形成且粉化严重,极易在还未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引发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说,粉化带的红砖,要给与特别处理,而其他部位的红砖若要同等待遇的话,显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研究红砖粉化失效现象,对合理利用建筑材料,提升建筑质量,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接下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粉化带处于一个距离地表0.5m-1.5m左右的范围内以及其具体的粉化过程。

假如一个红砖建筑是空中楼阁,因为雨水的冲刷作用,其体内的可以导致粉化的成分只会越来越少,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粉化带,红砖普遍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出现粉化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红砖建筑建在了地面上。因为红砖的毛细作用,水分沿着红砖的气孔上升,一直达到毛管力(一种牵引水分在毛细管道内上升的力)与水分本身重力平衡的高度,即毛细上升高度。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学者研究的成果粗略计算下这个高度。

4.1计算法

H=2σcosθ/rρg

式中:r——毛管半径,m。

ρ----液体的密度,kg/m

g-----重力加速度m/s

σ----液体的表面张力牛顿/m

θ――为弯月面与毛管之间的夹角

当毛管完全湿润时,θ=0o,常温下σ=72.8×10-牛顿/m,ρ=1,g=9.8m/s

则H=15×10-/r(m)

其中,H为毛细上升高度,r为毛细管道半径,参考粘土颗粒大小为0.5mm-0.005mm,取红砖毛细管道直径0.05mm,即半径r=0.025mm,计算得H=0.6m。

4.2实验法

砂土的毛细上升高度的测定

(卡明斯基管观测法)

粒粗(毫米)

毛细上升高度(厘米)

达到最大高度的时间(昼夜)

5—2

3.5

3

2—1

6.5

4

1—0.5

13

6

0.5—0.1

25

8

0.1—0.05

105

72

0.05—0.025

266

300

这两种方法的计算成果,大体符合0.5m-2.0m的范围,当然,由于红砖实际微小结构的复杂性,红砖建筑周围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水分的蒸发等原因,现有的计算理论部足以得出一个精确的高度。

通过毛细作用到达粉化带的水分,有两个作用,一是溶解了各种可溶性的盐类,产生了各种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加快化学腐蚀,二是这些水分中本身就有各种可溶性盐类,其中不乏能发生结晶反应的盐类,这些外来的盐类和红砖砖体本身含有(相对少量)盐类,被因为水分在红砖体表的蒸发形成的微小水流运至表面,随着水分的减少,先发生结晶反应,结晶水合物膨胀,使红砖体表粉化,此时物理腐蚀完毕。水分继续蒸发,结晶水和盐类分离,即风化,当结晶水也风化完毕的时候,红砖墙体上会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末,俗称“泛碱”,单纯的“泛碱”过程对红砖没有腐蚀作用。当然,在粉化失效的过程中,水分结冰膨胀,风吹,雨淋等作用,会起到加速红砖粉化的效果。

5.实验模拟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模拟一下红砖的粉化过程:

1.取一干净的矿泉水瓶A,按照一勺碱面兑一碗水的比例,配置溶液,然后倒入矿泉水瓶,溶液深度约为2cm。取两块红砖碎块,体积约为1cm,洗净,放入矿泉水瓶中,拧上盖子,密封,然后使碎块完全浸湿。此时溶液呈清澈状(如图2)。取一干净的矿泉水瓶B,然后倒入纯净水,深度约为2cm。取两块红砖碎块,体积约为1cm,洗净,放入矿泉水瓶中,拧上盖子,密封,然后使碎块完全浸湿。此时溶液呈清澈状。

(图2)

2将矿泉水瓶A和B平放,盖子一端稍微向下倾斜,使底部的碎块完全与溶液分离,置于阳光下,从8:10维持至20:00,这样做的作用是促进结晶膨胀。将矿泉水瓶A和B正放,使碎块完全浸湿,置于冰箱中,温度为零下10摄氏度,从20:10维持至8:00,这样做的作用是通过结冰膨胀使效果更明显,迅速。观察。

3.重复第2步骤,维持20天。如图3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第5天和第15天的情况。

(图3)

4.对比矿泉水瓶A和B,得出观察结论。如图4所示,为第20天的情况。(其中左边为矿泉水瓶A,右边为矿泉水瓶B)

(图4)

结果很明显,矿泉水瓶A中红砖碎块的粉化情况比矿泉水瓶B中红砖碎块的粉化情况严重。这说明了化学腐蚀和物理腐蚀导致红砖粉化的结论,是正确的。当然,粉化现象并不是在浸没的时候发生的,让碎块浸没在溶液中拍照,是为了让红砖粉末悬浮在溶液中,能更清楚的看到两者粉化程度的对比。

6.总结及防护措施

明白了红砖粉化现象的原理,要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关键是阻止毛细作用和结晶膨胀,可以从材料和建筑结构下手。广大的农民群众和土木工程师,在实践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几套比较有效的防护措施。

1.粉化带以及以下的墙体,使用抗粉化性能好的建材,如石材。石材,本身也具有孔隙,因此也会发生毛细现象,但是其抗粉化性能比红砖强很多,因此,尽管一系列的腐蚀作用也会发生,但是粉化现象比红砖墙体轻很多。这一措施没有彻底解决该问题的原因在于石材等的成本比红砖高很多,而且石材不能就地取材,尤其影响了其在平原地区的应用。

2.利用水泥,石灰等建材,做红砖墙体的墙裙,高度至少覆盖粉化带,这一措施的优点是可以避免风吹雨淋对红砖墙体的冲击,减缓风化作用,进而减缓粉化作用,缺点是不能避免粉化现象,只不过看不到罢了,日积月累,红砖粉末在夹层中积累,导致红砖墙体和墙裙之间断开粘结,墙裙脱落,这个时候观察红砖墙体,可以发现仍然会有粉化带存在,粉化带的失效依然早于墙体的其他部分。

3.地基注浆法。地基注浆是用液压,气压或者或者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如净水泥浆)均匀的注入土层中,填充,渗透和挤密土层,驱走土颗粒间的水分和气体,硬化后将土颗粒粘结成一个强度大,压缩性低,抗渗透性高和稳定性良好的整体。这种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毛细现象的发生,还可以使地基得到加固,防止沉降。但是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成本也较高,目前在农村没有推广开。

4.红砖建筑物开始建造的时候,在墙体与地表之间,铺一层防水材料,如塑料薄膜,油毡等,可以再一定程度上隔绝水分,但是由于防水材料不可能恰好位于地表与墙体的交界处,因此日久仍会有毛细现象,继而引发粉化现象。

由此可见,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种完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被广泛应用,因此,对成本低,易操作,可以普遍采用并且切实有效的红砖建筑防粉化措施的探索,仍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泉。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ppt.2008.7.7

[2]赵柱刚。地基注浆加固。春报。/zhaozhuagang/blog/item/d2aec244db84184b500ffe45.html,2008.10.30

[3]佚名。/ebook/2007/B10014391/4.html,2009.8.6

[4]佚名。红砖。/view/1312274.htm,2009.8.5

[5]佚名。随说陶土。/blog/static/2568521520071029115220423/.2009.8.7

[6]佚名。毛细水的运动。/jpkch/2006/swyszyx/433.html.2008.8.7

论文关键词:土木工程红砖墙体粉化毛细作用结晶膨胀

建筑论文 篇2

[论文摘要]农村房屋出现大范围的墙体开裂现象除了跟膨胀土地基密切相关外,跟房屋的建筑造型、房屋选址和施工质量等也有很大关系。膨胀土地区,要预防房屋开裂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改良膨胀土地基,减轻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在走访了广西南宁市周边膨胀土较为发育的村庄时,发现许多村民居住的楼房不同程度地出现墙体开裂现象,个别村庄有将近50%的房屋出现裂缝。开裂后的建筑物虽然可以继续使用,但是长长的裂缝让人触目心惊,严重影响了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村民的担忧问题,减少因房屋开裂造成的损失,现就引起该地区楼房墙体开裂的现象作一简单分析。

一、裂缝的基本现状

出现裂缝的房屋有1~5层不同高度,既包括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泥砖瓦房,也包括90年代末期至今修建的以黏土砖和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房屋。裂缝分布状况如下:

1底层靠近窗下角呈“八”字裂纹比较普遍;

2门、窗洞口上部拐角出现斜裂缝,形状为倒“八”形;

3顶层窗洞口中间部位出现垂直裂缝;

4泥砖瓦房背面纵向全墙中部有垂直通长裂缝。

二、裂缝的成因分析

该地区建筑出现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可以从受膨胀土地基影响和工程措施不当这两方面来归类分析。

(一)膨胀土地基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南宁地区膨胀土成分含有较多的亲水性强的蒙脱石、伊利石等膨胀性物质,黏粒含量很高,粒径<0.002mm的胶体颗粒含量>25%,塑性指数IP在17~32之间,自由膨胀率超过40%。因此该地区的膨胀土具有非常明显的湿胀干缩效应。由于上部作用荷载不同,使得地基土体在强烈的胀缩循环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导致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使得上部轻型结构中产生超出墙体承载能力的附加拉力和剪力,墙体便出现裂缝。

南宁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中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300毫米。在这炎热多雨的气候环境下,干湿循环交替频繁,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当地建筑墙体开裂情况的发生。

(二)工程措施不当

该地区农村房屋出现大范围的墙体开裂现象除了跟膨胀土地基密切相关外,跟房屋的建筑造型、房屋选址和施工质量等也有很大关系。

1建筑造型影响

该地区农村的居民房楼房普遍不高,大多呈“η”形和“一”字形分布。出现裂缝的房子大部分长宽比>5,少数纵向长度超过30米。在膨胀土发育的地区,形状不规则和长宽比过大的轻型建筑极容易受地基沉降不均匀影响而产生裂缝。

2房屋选址影响

在出现裂缝的房屋中有70%集中修建在山丘上。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场地都需经过人工挖除平整,房屋背面的土坡均呈垂直状,落差1.0~1.8米。这部分房屋周围大多既没有设散水也没有明沟排水,且房屋与土坡壁水平距离不超过1米。这种情况下屋背面排水较差,每当下雨雨水全都渗入地下,膨胀土地基充分吸水膨胀;当雨后气温升高,水分逐渐散失,地基失水收缩形成了膨胀收缩过程,长年累月的重复干湿循环就造成房屋开裂。而修建在场地比较平缓的房子,排水比较顺畅,除少数因纵向长度过长的房屋出现裂缝外,大多都保持完好。

3施工质量影响

该地区农村的居住房主要以自建房为主,属于三无产品:即无图纸设计、无资质施工、无地质勘探。施工过程中计量不准、随意性较大,尤其是基础部分几乎不设地基圈梁,埋深、尺寸全凭经验。“三无产品”当然也是“无保障”产品,当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很容易就会出现基础抵抗地基变形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上部墙体开裂。

三、裂缝的预防措施

墙体由于本身的特点,一旦出现了裂缝,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即便进行了加固,也不能完全恢复其本来面貌。因此,对墙体的开裂问题应着眼于预防,把灾害消灭在发生之前。膨胀土地区预防房屋开裂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改良膨胀土地基,减轻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目前国内利用石灰对膨胀土地基的改良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于小规模低投入的广大农民群众来说并不实际。针对该地区出现的轻型建筑墙体开裂的现象,笔者提出一些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建筑设计方面

1场址选择:应选择地面排水畅通或易于排水处理、土质均匀的地段。竖向设计宜保持自然地形,对修建在山坡上必须挖出部分土体的建筑,应做好排水、防水工作,对排水沟、截水沟应确保沟壁的稳定,并对沟进行必要的防水处理。

2简单造型建筑设计:建筑物体型应力求简单,并控制好房屋长宽度,长度尽量不超过30米;房屋周围做好现浇混凝土散水,相邻建筑间保持一定距离。

(二)结构设计方面

1上部结构:应选用整体性好,对地基不均匀胀缩变形适应性较强的结构,宜优先选用框架结构。对砖混结构房屋,可适当设置圈梁和构造柱,并注意加强门窗洞口部位和底层窗台砌体的刚度,提高其抗变形能力。选用的建筑材料中,对变形敏感的泥砖和无筋空心砌块不宜选用。

2基础方面:根据现场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设计合理的埋深,这样可以有效减小或消除地基胀缩变形引起的不均匀沉降,一般情况埋深不小于1.5m。

(三)房屋建造管理方面

膨胀土分布范围广,受影响的群众人数多,政府部门应该将农村居民房纳入总体规划中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建立完善的管理安全体系,取缔“三无”现象,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兄弟的住房质量安全问题。

建筑类论文范文 篇3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

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

建筑论文 篇4

论文摘要:家庭生活闲暇化带来了旅游方式的多样化。伴随着休闲游的兴起,以酒店为代表的休闲建筑已由居住、餐饮等单纯的旅居转向于地方性、人性化及文化品质的凸显。以泰国及印尼巴厘岛的休闲酒店为例,对当今休闲建筑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与再认识。

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的时期,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对生活理念和质量的追求。家庭生活闲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双休日”以及一年几度的黄金长假为此提供了时间保证。人们,尤其是新生一代已经不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观光游,转而热衷于追求情调、追求个性、追求刺激的休闲游、驾车游、背包游等自助游。

传统旅游模式的突破,带来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桂林近年来的旅游状况数据分析便可窥见一斑。

桂林阳朔县2000年旅游总收入是1.85亿,2002年已达到2.4亿元;兴安县2000年旅游总收入仅150万元,2002年达5500万元。阳朔的旅游总收入在全市居各县之首,得益于其客源市场的扩大。近两年的客源不仅仅来自区外、国外,并增加了大量的本市及周边地区的驾车游客和背包旅行客。因此,在周末与黄金假期,其县城中心及周边的房价要远远高于桂林市星级酒店,新一轮的酒店热正在桂林悄然兴起。而在兴安,由于乐满地休闲度假区的开放及农业生态休闲游等多种旅游模式并举,使旅游市场发展迅速,3年收入增长几十倍。如果说20世纪70~80年代桂林出现的酒店热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涉外经济的政策而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的话,新一轮的桂林酒店热则是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在今天,酒店、宾馆等休闲建筑所服务的主要对象不再限于涉外人士以及国内特殊群体;服务的标准也不光是为了满足居住、餐饮等纯粹的旅居功能要求。在当今休闲理念引导下,酒店的选址、布局、环境设施、酒店设备、建筑设计、装饰以及服务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休闲建筑作一重新认识。

因项目关系,笔者有幸走访了泰国华欣地区以及印尼巴厘岛的一些休闲度假区,这些地方的休闲酒店不论是选址、布局、建筑设计,还是细小装饰各个方面都彰显出地方性、人性化和文化品质。

一总体布局

1选址

在风景景观价值较高,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建酒店已成为一种惯例,或者称作是一种规律吧。但这并非是唯一的规律。在泰国华侨地区及巴厘岛,不少酒店恰恰设在一些极为普通的安静的村庄里面。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固然诱人,但是远离都市的那些小村小寨中的休闲酒店也照样可以经营得红红火火。究其原因,无非是抓往了一个“闲”字,突出了“闲”的特色,让观光后尽兴而归的旅客寻求到一方宁静与闲适。山野农田、阡陌交通……远离都市的喧嚣,去除了一天的疲惫,这些宁静而亲切的小店正给浮燥的都市人一剂静心良药(图1)。

2场地与环境

休闲酒店的规模因地而宜,关键在于把握与基地环境的关系。倘若用地宽敞、富余固然好,但即使是在狭小地块上建造的小酒店,也能体现出极富特色的休闲品质。图2是巴厘岛一个山村小酒店,场地最窄处不足25m,但设计师很好地把握住乡村环境的自然特色,巧妙地将建筑融入乡村的尺度之中,使之成为乡村群体中的有机部分。

3布局

几何轴线的运用,可以强化建筑空间的相互关系,但不能当作建筑设计的唯一法宝。因地制宜、自由不拘的布局以及富于情趣与戏剧化的造型更能体现出休闲建筑的特性。

“水绕一湾是幽居,花围四壁为佳住。”生态空间的营造是休闲酒店的布局的特征之一。在这些地方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点缀和装饰,而是作为空间组织的主要手段,形成外部环境丰富的肌理。一块草坪、几簇灌木、或是一池荷塘、几排绿篱,使建筑空间成为生动的互相关联的有机体。建筑在环境之中不再是唯我独尊的主角,而是与环境共生的伙伴。

二建筑设计

1入口与大堂

在以往的设计中,酒店的入口和大堂常常被当作设计的重中之重。业主和建筑师总是急迫地要把气派、伟岸、富丽堂皇的门面和大厅作为第一印象“奉献”给旅客,由此耗费了不少的面积与资金。但是,大多数游客为这种“摆谱”式的过度热情似乎并不领情。因为大堂不过是一个临时“中转站”,作为“上帝”游客需要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亲切周到的服务。图3展现的是泰国华欣地区一家超五星级的休闲酒店。这家酒店以细腻的服务,极富人性的空间与齐全设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名流。酒店尤以管理严格著称:因为到此中的任何人均不能使用手机对外联系。酒店的外观并不起眼,仿佛一个深藏不露的大家闺秀。入口门廊尺度不大,但十分舒服,造型也很朴素,前厅十分小巧,接待厅更象一个休息亭。图4也是一家优秀的休闲酒店。大堂干脆就设计成一个敞厅,前台是两张大桌,唯一的装饰品是一口大瓦缸。墙上的巴蕉叶纹浅浅地,若隐若现,一只大沙发在敞厅一侧平躺着,静静地,令人联想起一幅慵懒和舒适的画面……极具古朴、简约,又透出时尚,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体贴入微,此番景象,使我们对“以人为本”算是有了更深层的体味。

2客房

客房是酒店最基本的单元。床、被、桌、沙发、电视是必备之设施。休闲酒店比一般商务酒店更强调“居”的概念,更注重旅客在居室中的行为方式及不同对象的需求。“居”的概念并非是指单一的睡眠功能,而是海德格尔所倡导的“诗意的栖居”,因此,在这里,“居”的内涵被扩大了。比如说“浴”,“洗浴”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再单是一种清洁与卫生的需要,而是休闲生活的一种重要内容,一种充满乐趣的,让身体和心理一块释放和舒缓的过程。在休闲酒店中,盥洗空间不再是完全封闭的,开放性的设计理念使盥洗间成为客房设计的中心,而浴缸则当仁不让作了一回主角(图5)。

3空间特色

休闲建筑强调对自然的借鉴和利用,无论是选址、布局、景观营造或是选材方面。室内外空间的融合是休闲建筑最重要的空间特征(图6)。

笔者所到的泰国华欣地区与印尼巴厘岛均地处热带,炎热的气候促使建筑多采用开放式的设计。而这种开放式设计正好对应了休闲活动所倡导的与自然交融,还原人的本性。因此,在休闲建筑中没有室内与室外空间的截然之分,空间是流动的、连续的、模糊的。休闲空间的另一特色是下沉式空间的运用。传统的床是高出地面的,日本的蹋蹋米也不例外。但在巴厘岛,“床”被安放在由荷塘包围着的下沉空间中,上面用茅草搭成锥形的亭,亭不大且视线低矮,完全是按人躺着的尺度和视角来设计的。人居于水上,好似飘摇在荷塘之中;晴天,清风徐来,绿波荡漾;雨中,听雨观荷,冷香浮动,惬意之极,难免会进入“不类人境”的忘我境界。

SPA-芳香水疗是休闲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在笔者考察的十几个休闲酒店中,即使是最简易的小店也备有SPA设施。与游客的饮食及其他活动一样,SPA有着严格、科学的安排和计划。SPA是一种利于健康的休闲内容,它追求一种心理与生理的和谐与平衡,所以SPA的场所空间的设置十分注重人的心理感受,SPA有集中式的,也有单独在客房中的。有的SPA空间很小,与庭院或道路以几片矮墙相隔,墙上洒满阳光和斑驳的树影,卵石铺就的小径连通SPA与房间,几掬鲜艳的花瓣漂在浴池中,头上蓝天浮云,四周藤蔓低垂,花团锦簇,光移影动,花气袭人,置身其中,恍若梦境,怡然而自得。在这里人与自然得到了最大的融合。难怪有说人:巴厘岛上洋溢着伊甸园一般的空气。

三文化与艺术品质

1文化底蕴

巴厘岛占地不过40km2,但四星级以上的酒店逾上千家,名副其实是一个世界的休闲旅游中心,其旅游收入支撑了印尼整个国家收入的半壁江山。巴厘岛的发展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就能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固然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密不可分,但更得益于其鲜明独特的文化特性与艺术品质。岛上信奉印度教与佛教,因而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最早上岛开发的是一些背包族,而在这些背包族中不乏艺术家和高素质的享乐主义者,在美丽的大自然熏陶中,他们的艺术灵性勃然迸发,由此萌生出早期的一批极富个性的休闲建筑。可见从建岛伊始,岛上的一草一木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灵性的完美结合。

2差异性

文化的差异性赋予了巴厘岛特殊的魅力。在笔者考察的十多个酒店中,不论规模大小,还是布局造型及公共设施、小品、没有一个是雷同或相似的:有体现浓郁文化特色与地域风情的(图7,8);有简约、理性主义的(图9);有极尽华美的;有天然去饰,浑然天成的。就连客房布置都各不一样。原广司所描述的“有多少房间就有多少世界”可谓得到了应证。

3地方材料的运用

休闲建筑大多就地取材,树皮、茅草、卵石、木头、竹子乃至树叶、藤蔓都是绝佳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岛上的建筑师都是材料运用的艺术大师。木材与石材,钢与玻璃都被巧妙地组合。韧密、柔软与坚硬、精密、细腻与粗砺对比统一,相辅相成,看似艺术家随心所欲的朴拙之作,实际上无论是装饰的肌理、色彩还是细微之处无一不是精心构思与缜密推敲的结果。“一沙一世界,万物皆整体”,正因蕴含如此深邃的哲理,建筑及小品由内而外均散发着一种天然脱俗的品质与魅力。而我们国内的建筑,一般总是要在土建完成后,进行再次装修的。笔者曾与一位新加坡籍的业主探讨过休闲山庄的二次装修的问题,该业主就无法理解国内的做法,在他认为,设计是一个整体,空间、造型与装修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可以说,休闲建筑中的建筑、小品乃至一池一囿都是一种艺术品。皆折射出浓浓地自由气息与艺术灵性(图10)。

建筑论文 篇5

2红砖简介

红砖是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等为原料,经粉碎,混合捏练后以人工或机械压制成型,经干燥后在900摄氏左右的温度下以氧化焰烧制而成的烧结型建筑砖块。烧结普通砖的外形为直角六面体,其公称尺寸为:长240mm、宽115mm、高53mm。我国传统的青砖制作工艺是在烧成高温阶段后期将全窑封闭从而使窑内供氧不足,砖坯内的铁离子被从呈红色的三价铁还原成青色的低价铁而成青砖。据有关专家的研究,青砖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中国古代的“秦砖汉瓦”,能历经上千年仍保存完好可见青砖性能优良。但是因为青砖的烧成工艺复杂,能耗高,产量小,成本高,难以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生产,所以轮窑及挤砖机械等大规模工业化制砖设备问世后,红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青砖除个别仿古建筑仍使用外,已基本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不断有新的各种免烧砖问世,但是专家们认为,迄今为止红砖依然是性能最优良,舒适感最好的建筑墙材。在农村和中小城市,由于其经济性,方便性以及诸如透气性等建筑性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红砖的地位,其他产品仍难以取代。

3粉化原理

红砖成分主要为硅酸盐,铁的氧化物和有机酸盐和无机酸盐,其中有机酸盐是红砖原料中的有机物经过不完全燃烧和其他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有两个原因导致红砖的粉化失效,共同的条件是红砖中要有水分:红砖中有很多弱酸盐,可以析出,而有机酸盐呈弱酸性,容易与发生反应,导致红砖本身结构成分发生变化,砖体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崩碎粉化,这属于化学腐蚀;溶解在水分中的部分可以结晶的盐类,如,等,在水分充足的时候,完全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当水分从红砖体表蒸发,这些盐类先生成结晶水合物,如,,,,结晶的过程中,体积会膨胀,将红砖破坏,这属于物理腐蚀,其效果比化学腐蚀更为严重。这就是红砖容易被碱性物质腐蚀的原因。讲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制造红砖用的泥土要在露天堆放很久了。红砖原料粘土堆在露天,经由日晒、雨淋,经过长久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粘土中含有水溶性的碱、盐类或有机物及杂物等,这些成分在红砖的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利用红砖的寿命,因此粘土最好经由日晒、雨淋。雨水可溶解粘土中之碱、盐类,日晒可风化、分解有机物及其他杂物,经长期之作用才可以供制造红砖之用。但是由于红砖制造周期短,生产粗放,量大占地多,故堆放过程只有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相对于一些极品陶瓷的原料需要堆放几十年的时间来说,前者只是很短的时间,所以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作用,并不能解决红砖的弱酸怕碱特点,换一种说法就是,原料堆放过的红砖,只是比原料没有堆放过的红砖,质量好些而已。

4粉化带现象

这时候有人就说了,红砖容易粉化失效的原因都弄明白了,大不了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就是了,给所有的红砖加上防护措施。这样认为的话,难免有些鲁莽,要想延长红砖的使用寿命,不仅要明白红砖本身的性能和缺陷,还要熟悉红砖的具体使用情况,否则,会造成浪费,因为并非给所有的红砖加上防护措施,才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我们不妨在农村做一个观察,不难发现,年久的红砖建筑,确实出现了红砖粉化现象,以碱性土壤为地基的红砖建筑发生粉化现象相对更早更严重。而且,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红砖粉化带既不位于环境最为复杂的地表,也不位于接受日光暴晒,风吹雨打最为严重的房檐附近,而是位于距离地表0.5m-1.5m的范围内(如图1)。任何一个整体的失效,取决于关键部分的最先失效。在红砖建筑其他部位,甚至木质房梁,檩条等尚且完好的情况下,粉化带的失效严重缩短了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造成了建筑材料的浪费,甚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红砖粉化带过早形成且粉化严重,极易在还未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引发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说,粉化带的红砖,要给与特别处理,而其他部位的红砖若要同等待遇的话,显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研究红砖粉化失效现象,对合理利用建筑材料,提升建筑质量,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接下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粉化带处于一个距离地表0.5m-1.5m左右的范围内以及其具体的粉化过程。

假如一个红砖建筑是空中楼阁,因为雨水的冲刷作用,其体内的可以导致粉化的成分只会越来越少,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粉化带,红砖普遍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出现粉化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红砖建筑建在了地面上。因为红砖的毛细作用,水分沿着红砖的气孔上升,一直达到毛管力(一种牵引水分在毛细管道内上升的力)与水分本身重力平衡的高度,即毛细上升高度。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学者研究的成果粗略计算下这个高度。

4.1计算法

H=2σcosθ/rρg

式中:r——毛管半径,m。

ρ----液体的密度,kg/m

g-----重力加速度m/s

σ----液体的表面张力牛顿/m

θ――为弯月面与毛管之间的夹角

当毛管完全湿润时,θ=0o,常温下σ=72.8×10-牛顿/m,ρ=1,g=9.8m/s

则H=15×10-/r(m)

其中,H为毛细上升高度,r为毛细管道半径,参考粘土颗粒大小为0.5mm-0.005mm,取红砖毛细管道直径0.05mm,即半径r=0.025mm,计算得H=0.6m。

4.2实验法

砂土的毛细上升高度的测定

(卡明斯基管观测法)

粒粗(毫米)

毛细上升高度(厘米)

达到最大高度的时间(昼夜)

5—2

3.5

3

2—1

6.5

4

1—0.5

13

6

0.5—0.1

25

8

0.1—0.05

105

72

0.05—0.025

266

300

这两种方法的计算成果,大体符合0.5m-2.0m的范围,当然,由于红砖实际微小结构的复杂性,红砖建筑周围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水分的蒸发等原因,现有的计算理论部足以得出一个精确的高度。

通过毛细作用到达粉化带的水分,有两个作用,一是溶解了各种可溶性的盐类,产生了各种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加快化学腐蚀,二是这些水分中本身就有各种可溶性盐类,其中不乏能发生结晶反应的盐类,这些外来的盐类和红砖砖体本身含有(相对少量)盐类,被因为水分在红砖体表的蒸发形成的微小水流运至表面,随着水分的减少,先发生结晶反应,结晶水合物膨胀,使红砖体表粉化,此时物理腐蚀完毕。水分继续蒸发,结晶水和盐类分离,即风化,当结晶水也风化完毕的时候,红砖墙体上会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末,俗称“泛碱”,单纯的“泛碱”过程对红砖没有腐蚀作用。当然,在粉化失效的过程中,水分结冰膨胀,风吹,雨淋等作用,会起到加速红砖粉化的效果。

5.实验模拟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模拟一下红砖的粉化过程:

1.取一干净的矿泉水瓶A,按照一勺碱面兑一碗水的比例,配置溶液,然后倒入矿泉水瓶,溶液深度约为2cm。取两块红砖碎块,体积约为1cm,洗净,放入矿泉水瓶中,拧上盖子,密封,然后使碎块完全浸湿。此时溶液呈清澈状(如图2)。取一干净的矿泉水瓶B,然后倒入纯净水,深度约为2cm。取两块红砖碎块,体积约为1cm,洗净,放入矿泉水瓶中,拧上盖子,密封,然后使碎块完全浸湿。此时溶液呈清澈状。

(图2)

2将矿泉水瓶A和B平放,盖子一端稍微向下倾斜,使底部的碎块完全与溶液分离,置于阳光下,从8:10维持至20:00,这样做的作用是促进结晶膨胀。将矿泉水瓶A和B正放,使碎块完全浸湿,置于冰箱中,温度为零下10摄氏度,从20:10维持至8:00,这样做的作用是通过结冰膨胀使效果更明显,迅速。观察。

3.重复第2步骤,维持20天。如图3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第5天和第15天的情况。

(图3)

4.对比矿泉水瓶A和B,得出观察结论。如图4所示,为第20天的情况。(其中左边为矿泉水瓶A,右边为矿泉水瓶B)

(图4)

结果很明显,矿泉水瓶A中红砖碎块的粉化情况比矿泉水瓶B中红砖碎块的粉化情况严重。这说明了化学腐蚀和物理腐蚀导致红砖粉化的结论,是正确的。当然,粉化现象并不是在浸没的时候发生的,让碎块浸没在溶液中拍照,是为了让红砖粉末悬浮在溶液中,能更清楚的看到两者粉化程度的对比。

6.总结及防护措施

明白了红砖粉化现象的原理,要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关键是阻止毛细作用和结晶膨胀,可以从材料和建筑结构下手。广大的农民群众和土木工程师,在实践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几套比较有效的防护措施。

1.粉化带以及以下的墙体,使用抗粉化性能好的建材,如石材。石材,本身也具有孔隙,因此也会发生毛细现象,但是其抗粉化性能比红砖强很多,因此,尽管一系列的腐蚀作用也会发生,但是粉化现象比红砖墙体轻很多。这一措施没有彻底解决该问题的原因在于石材等的成本比红砖高很多,而且石材不能就地取材,尤其影响了其在平原地区的应用。

2.利用水泥,石灰等建材,做红砖墙体的墙裙,高度至少覆盖粉化带,这一措施的优点是可以避免风吹雨淋对红砖墙体的冲击,减缓风化作用,进而减缓粉化作用,缺点是不能避免粉化现象,只不过看不到罢了,日积月累,红砖粉末在夹层中积累,导致红砖墙体和墙裙之间断开粘结,墙裙脱落,这个时候观察红砖墙体,可以发现仍然会有粉化带存在,粉化带的失效依然早于墙体的其他部分。

3.地基注浆法。地基注浆是用液压,气压或者或者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如净水泥浆)均匀的注入土层中,填充,渗透和挤密土层,驱走土颗粒间的水分和气体,硬化后将土颗粒粘结成一个强度大,压缩性低,抗渗透性高和稳定性良好的整体。这种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毛细现象的发生,还可以使地基得到加固,防止沉降。但是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成本也较高,目前在农村没有推广开。

4.红砖建筑物开始建造的时候,在墙体与地表之间,铺一层防水材料,如塑料薄膜,油毡等,可以再一定程度上隔绝水分,但是由于防水材料不可能恰好位于地表与墙体的交界处,因此日久仍会有毛细现象,继而引发粉化现象。

由此可见,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种完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被广泛应用,因此,对成本低,易操作,可以普遍采用并且切实有效的红砖建筑防粉化措施的探索,仍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泉。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ppt.2008.7.7

[2]赵柱刚。地基注浆加固。春报。/zhaozhuagang/blog/item/d2aec244db84184b500ffe45.html,2008.10.30

[3]佚名。/ebook/2007/B10014391/4.html,2009.8.6

[4]佚名。红砖。/view/1312274.htm,2009.8.5

[5]佚名。随说陶土。/blog/static/2568521520071029115220423/.2009.8.7

[6]佚名。毛细水的运动。/jpkch/2006/swyszyx/433.html.2008.8.7

建筑业论文 篇6

内容提要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各种工程争端时有发生。从降低争端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争端预防比目前常见的其他争端事后解决方式更具有优越性,因为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工程项目争端的发生,或者减小争端对工程顺利实施的不利影响。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争端预防的工作程序和常用措施,为实际工程项目的争端预防工作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工程争端交易成本争端预防

一、引言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以及多参与方的特点,使得建筑业成为争端诉讼最多的行业之一。尤其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各参与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上的差异更容易导致争端的产生。工程争端对争端双方的影响巨大,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争端,任其积累和扩大,将会破坏双方的协作关系,影响项目的实施,导致中途停工,甚至终止合同。为了解决工程争端,争端双方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于双方经济目标的实现都产生了极大的障碍。然而长期以来,对争端问题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于争端产生之后如何对其处理进行的,这种被动管理不能从根本上减轻争端对各参与方造成的危害。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争端产生的可能性,减少争端对各参与方的影响,才是管理争端的根本对策。

二、工程争端的分类

(一)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主要争端

工程项目争端的产生是受项目本身、项目环境和工程参与方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国际工程项目中常见的主要争端有:合同缺陷或错误争端、合同范围不明确争端、变更引起的争端、索赔争端、与款项支付相关的争端、合同中止和终止引起的争端、外部条件变化争端。

(二)工程争端产生的根源及其分类

1工程争端产生的根源

工程项目中之所以会出现争端,本文认为主要是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而工程参与方的有限理性、认知差别和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这些问题的解决容易出现对立和冲突,从而导致争端的产生,如下图1所示。

(1)国际工程项目的复杂性。这是工程本身和参与方的特点决定的,国际工程项目一般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空间跨度大、技术要求高、实施过程复杂,经常发生和预期不一样的事项;另外,国际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内有多个不同国家的组织参与,且处在动态变化中,各方的文化差异、知识水平不相等,导致各参与方沟通难度加大,冲突可能更为频繁。

(2)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工程项目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工程实施过程中,自然环境的改变可能造成项目实施的中断或引发较大的变更;社会环境会随着经济和政治变革发生变化,导致索赔、变更等问题;此外,国际工程项目环境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使得项目风险增大,且难以识别和控制,这些风险极易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

(3)参与方的有限理性、认知差别和机会主义。各参与方是有限理性的,不可能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情进行充分的估计,因此各参与方所签订的工程合同不可能是完备的合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冲突和分歧。国际工程各参与方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这种认知差别使得各参与方对于即使合同中明确规定的事项,也会产生理解上的差异,而对于未能明确规定的事项,各方的认知差别会更为明显。尽管各参与方都希望能够获得长期的合作机会,但是由于机会主义心理的存在,各参与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对于发生的问题的处理方式就可能存在争议。

2工程争端的分类

目前,对于工程争端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本文根据对争端根源的分析,将引发工程争端的事件原因和争端的根源联系起来,将争端分为以下四类。

(1)不确定性导致的争端。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争端都归入此类,包括地质条件的变化、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法律法规的变化导致的争端等。

(2)合同缺陷导致的争端。由于各参与方签订的合同不完备,无法对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详尽的说明,或者由于合同中的词语错误、歧义、条款规定前后矛盾等原因造成的争端,都归入此类。

(3)机会主义导致的争端。工程各参与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一方可能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希望由此获利,由此类原因导致的争端属于机会主义争端。

(4)认知差别导致的争端。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等的差别使得工程各参与方对于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导致的争端归入此类。

三、工程争端的交易成本分析

为了量化工程争端对项目各参与方造成的影响,Gebken引入争端交易成本的概念,指的是各参与方在争端发生后的处理过程中支出的直接、间接或是隐含的费用。本文沿用争端交易成本的概念,但将其内涵延伸至争端发生之前寻找预防措施的费用支出,用以说明不同的争端处理理念对争端交易成本的影响。

(一)争端交易成本的构成

目前,各参与方对工程争端的处理是往往是被动的,即在争端发生之后,选择合理的争端解决方式来解决。常用的解决方式包括协商、调解、裁决、小型审理、DRB/DAB(争端评审委员会/争端裁决委员会)、仲裁和诉讼等。这种争端处理理念下发生的交易成本包括三部分:直接成本,包括为解决争端聘请相关的律师、索赔咨询人员、专家等的费用,以及后期的诉讼费、仲裁费等;间接成本,包括支付给处理争端的公司内部法律人员、管理人员、其他相关人员的薪水和管理费,以及支付给证人的费用;隐含成本,包括是争端引起的工程质量损失、效率降低、工期延长等。此外,为了弥补争端对各方关系造成的影响而支付的费用,以及由于关系破坏而带来的机会损失,也计入隐含成本之中。

如果对工程争端采取主动预防的理念,即在争端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那么争端发生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两部分:信息搜寻成本,是指各参与方为了发现潜在的争端事件、分析其原因和后果,安排相应的人员收集信息或者访问专家,支付给工作人员和专家的费用;确定预防措施成本,是指为了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实施措施而发生的费用。

(二)基于交易成本的工程争端预防

在争端产生之后,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解决代价都比较高。一般情况下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数额就比较大,这是由于支付给律师和咨询专家的费用往往比较高;而隐含成本的数额则不好确定,因为质量损失、工效降低等计算比较困难,但是根据工程项目的经验,一般较复杂的争端事件所引起的隐含成本也比较大。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如果考虑采取主动预防的措施,那么争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此时发生的交易成本仅仅是信息搜寻成本以及确定预防措施的成本,这两部分交易成本往往比较小,因为这些工作可以通过其他工作一起进行。即便有些争端事件依然无法避免,此时尽管增加了预防争端的交易成本,但是由于事先采取了预防措施,争端事件发生后的费用也大为减少,从而可能使得争端交易成本的整体数额依然小于不采用预防措施的情况。

在工程争端出现的可能性比较低、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小的情况下,争端出现之后也比较容易解决,此时采用争端预防措施可能造成交易成本增加;而国际工程项目一般规模较大、人员构成复杂,争端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有些争端对工程项目的影响比较严重,此时采用争端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小争端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各参与方的经济效益。争端预防措施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四、工程争端的预防程序

为了预防工程争端的产生,首先需要识别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潜在争端事件,分析争端事件的原因,并判断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影响,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图3所示。

(一)识别潜在争端

工程项目可能发生的争端事件非常多,如合同范围不确定产生的争端、现场条件变化引起的争端等。首先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分析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端事件,然后将其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类争端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这些事件将来转化为真正的争端。识别潜在工程争端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是查阅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历史数据,另外也可以通过对资深项目经理或领域专家的访谈来识别争端。

(二)分析争端原因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讨论,争端分为不确定性导致的争端、合同缺陷导致的争端、机会主义导致的争端和认知差别导致的争端四类,因此分析争端发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人手。

(三)分析发生的概率和后果

一般来说,在合同生命周期内,在项目前期,争端出现的可能性较小,然后随着项目的进展逐渐增大,在项目接近尾声时又逐渐减小,如图4所示。各参与方应从项目开始就对可能出现的争端进行分析,采取措施降低争端出现的概率。对争端影响后果的分析主要是衡量争端事件如果出现可能导致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含成本,以此来断定争端后果是否严重。

(四)确定预防措施

识别出可能出现的争端以及这些争端出现的原因、概率和可能后果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争端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四项。

1工程交易方式选择

工程交易方式又称工程发包模式,包括传统模式(DBB)、总承包模式(DB或EPC)、项目管理承包模式(PMC)等。由于不同交易方式下承包商的工作内容不同,风险分担有所差别,因此各种争端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一样。而且,不同交易方式下工程各方之间的组织关系也有差别,因此由组织关系导致的争端的可能性便会有所不同。业主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工程交易方式。

2伙伴关系协议

传统的竞争性合同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各参与方的关系恶化,最终影响合同目标的实现。而伙伴关系团队成员的合作往往不止一个项目,成员企业如果认为在以后的项目中继续合作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可能会与其他成员企业发展战略合作关系。如果成员企业有这种打算,那么在特定项目中,并不一定会以在此项目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考虑长期的整体利益,并为实现项目共同目标做出承诺或签订协议,各方共同为完成目标而努力。伙伴关系下的共同目标便于各方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信任关系,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争端产生的可能性;而且,伙伴关系下各方建立了工作小组,在争端产生时,工作小组能够共同努力及时、迅速地解决争端,这也有助于避免争端的进一步扩大。

3合同文件设置

完善、合理的合同文件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合同缺陷问题导致的争端,有利于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了使合同文件尽可能地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采用标准合同范本。标准合同范本在合同条款的完备性、风险分担的合理性方面相对完善,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的处理程序规定也相对合理,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容易被各方采纳。采用标准合同范本的做法在国际上有比较高的认可度,如在国际工程中大多都采用FIDIC、AIA等常用的标准合同范本。

(2)文件之间的一致性。当合同文件包含的内容较多时,应注意保持文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在合同中说明各个文件的优先顺序也可以较好地解决一致性的问题。

(3)合同范围的准确性。合同文件中对工作范围描述应尽可能准确,以减少因各方理解差异或者工程变更带来的争议。此外,对于一些涉及各方利益的关键条款,如风险分担、费用支付、变更程序、索赔等应遵循的程序,应尽可能规定得清晰、明确。

(4)合理风险分担。合理的风险分担是改进各方关系的基础,有助于建立信任、合作的工作关系。合理的风险分担包括在合同条件中尽可能合理地明确各方应该承担的风险范围。合理风险分担减少了因风险问题导致的争端,从而使合同各方无需使用机会主义行为来补偿风险分配不均损失的费用,从而遏制机会主义行为。

(5)设置争端早期警告制度。早期警告是指合同当事各方一旦察觉可能会影响工程成本、工期和质量以及导致争端的事件时,均有义务尽早向对方发出警告,并共同协商,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损失。利用早期警告思想,可以及时阐明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阻止问题进一步发展,从而减少争端的发生,减轻争端对项目的影响。

4项目管理过程控制

加强对项目管理过程的控制也可以减少争端的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风险评价和可建造性评价。在项目开始之前或之初对工程进行风险评价和可建造性评价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风险评价,能够发现工程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可以采取诸如保险等风险控制的手段,来减轻由于外界风险导致的争端。

(2)设置奖惩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置奖惩机制,对于促进项目顺利进行的行为给予奖励,使各方合作有更高的热情;而一旦发现机会主义等自私自利的行为,则对实施方进行惩罚,增加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3)充分沟通与反馈。良好的沟通能够减少由不确定性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增加各方之间的信任;对于一些不确定的问题,也能够及时澄清,迅速找到解决的办法。充分的沟通与反馈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为不确定性、误解、认知差异等造成的争端。

(4)提高各方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方处理问题的能力越强,争端处理的成本就越小。提高各方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各方的认知差别造成的争端。提高各方解决问题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培训来实现。

建筑学论文 篇7

关键词:建筑建筑学

我们认为建筑学的核心应该是一个设计的。建筑设计中大量面对的是一些具体的,常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互相缠绕。这种富于复杂性的问题需要建筑师经历长期的训练对图形强烈的敏感。(这是正在兴起的复杂学科的对象。)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学只是从其它各个学派借鉴了各种知识和理论体系,其中包括:、美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的各流派,几乎可以说,各种人文方面的学科流派基本上都对建筑发生了,不论是左的、右的;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只要是个理论最终或多或少地会被介绍到建筑中来,至少也要被一个建筑学的博士候选人选来作其博士论文。:-)随便翻开任何一本建筑学的杂志,总能从中看见其它学科的巨大影响。在设计方法这个层面上,建筑学借鉴得较多的还是人文方面的东西,包括文学艺术等。对于上的东西用得较少,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人文理论涉及的范围和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和建筑学研究的范围有重叠,建筑学能直接用它的一部分结论,对建筑设计有一些帮助。

在早期,对建筑学有影响是神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古典建筑就是伦理学引入的代表性例子,最近1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学和近代哲学的发展,(这些学科都有和实证的倾向)新兴学科很快被引入了建筑学。其它学科和建筑设计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外来理论到底在什么层面上进入了建筑学,外来理论是否做了很大的改造。建筑学本身是否因此而改变?

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学核心是用常识解决复杂问题,建筑师们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寻找一种能将复杂事物抽象或简单事物的方法,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建筑师将外来理论当作设计的指导思想,而那些理论不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关注如下几点:

一、外来理论在进入建筑学后进行了多大程度上的改造,得留了原学科多大的特点。其理论核心在进入建筑学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违背了它原来的宗旨?

我们知道建筑学的核心是用简单手段解决复杂问题。而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没有什么学科能真正在实用一级水平上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建筑学所受的影响是在文化、艺术层面上的。往往一件非常严谨的学术到了建筑学这里就变成了做设计的某一“契机”或是某一想法的“依据”。至于这种依据和原意有多大差别倒了成一件无人关心的事情,比如,生态建筑的动机据说是为了节约能源,节约能源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建筑师作出了大胆的意试,出现了一些据说是对生态节能有所帮助的形体,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新形体所多花费的钱,可能远远大于建筑使用寿命中所节约的钱;建筑师们对此到并不是很在意,而一些真正能带来节约效果的措施,如双层Low-E玻璃,新型保温材料等,倒是不能引起建筑师很大兴趣,除非这些措施能带来形体或视觉上的很大不同。

建筑师的这种态度倒是和服装设计师较类似,某一日本知名女设计师喜欢用黑色,她说:“我喜欢用黑色,因为它是死亡的颜色。”这句话并不是说,她再设计几件衣服就要死了,或者说穿她设计的服装的顾客们装备去自杀(尽管这两者都很有可能)。这只是说她喜欢这种艺术气质的东西。这就好比建筑师说“节能”、“环保”、“技术”、“理性”、“超越风格”——很大程度上是说设计师想表现这样的建筑艺术气质。基本上还是围绕形式做文章。

二、建筑学本身没有提出独特的,有影响力的思想。

建筑学近100年来基本没有提出什么能够影响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或观念,只除了C.亚里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对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建筑模式语言》对于建筑的影响又是十分小。亚里山大以前又是学数学的,只能算半个建筑师。

建筑学不能提出深远影响的观点,倒是从其它学科中借鉴了一批过时理论或是不严谨理论。或者是在借鉴过程中变得不严谨,从解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建筑就可以说是一次纯粹的找风格上依据的需要。

三、建筑学的左派理想实践成果是令人怀疑的。

建筑的兴起和左派社会理想有很大关系。这里要要说明一点的是,现代建筑实践的左派倾向大多发生在欧洲、拉丁洲社会。(的知识分大多是右派)的关键大概在于建筑不仅仅是口号或专业设计。建筑是一项和社会各个方面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投资—消费活动。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因此单纯依靠建筑师进行社会改造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社会是复杂的,建筑师所要代表的“最大多数的利益”是抽象的;而业主的利益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师们无疑是会考虑“公益的”但这种考虑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说是很强的,至少也是不强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件建筑如何进行更多的是由整个体系、而不单独的个人来决定,个人所能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指望建筑的左派思想倾向对社会能有什么大的作用是注定要落空的。

在高雅的贵族沙龙里大谈世界的革命是很“”、“风雅”和“小资”的事情,但仅仅是闲谈而已。

四、某些建筑师的理论很可能是应时之作,或者纯粹是一种个人体验,不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说建筑上的“大理论”有空泛的倾向,那么一线建筑师们的东西更接近真实的设计,应该更有用吧,这也不一定。

有些建筑师的理论有神秘主义的倾向,纯粹是个人体验的东西到人很难掌握,作用不大,不知道路易斯。康算不算是一个例子。

其次,我们有理由怀疑某些理论和建筑形式出现的先后问题。

有相当多的建筑师宣称,根据其理论作出了相应的独一无二的风格或形式。

我们必然会有一种疑问,理论和实践的先后次序问题,有一个小笑话:某人枪法非常好,有一次去某处办事看到墙上有多小红圈,再仔细一看,圈中都有一个汽枪的弹洞,他深感惊奇,找到了打枪人,请教枪法,那人说,只要先开枪,后画圈,就不难做到。很多建筑师的理论很可能也是这样,只是为自己的形式寻找看上去很深刻的理由。

结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