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结课论文(优秀4篇)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中西之间的交流也与日俱增,跨文化交际日益普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小编燕子为家人们整理的4篇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跨文化交际论文:《试论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篇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学是美国的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最早提出的,随后许多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应运而生。美国的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胡文仲,1999)。然而,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不是很长,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文化教学”逐步渗透到大学英语教材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认识到了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的关系。2007年最新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外语教学中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是学术界重点讨论的。近些年来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研究有了更好的发展,很多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也不断关注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又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Hymes,1972)。国内许多学者纷纷著书或撰写文章探讨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内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王振亚,2005)、《跨文化外语教学》(张红玲,2007)、《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毕继万,2009)。与著作相比,有关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证性研究并不多,大多是有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人文教育或大范围的西方文化课的研究,“外语教学中文化测试的理论探索”(张卫东,2007)、“从课程设置浅谈如何讲授西方文化课”(孙安欣,2008)、“大学英语阅读测试中文化因素的导入研究”(黄更新,2007)等。因此,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于改进我国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学和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多学科渗透的学科,其中,人类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哲学、民族交际学等对其影响较大。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与当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在思想和文化等领域进行广泛交流等诸多因素有关。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核心是普通交际学的交际论,它主要研究交际和文化的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理论概念,如社会、文化、跨文化交际、交际过程概念;哲学思想,如研究方向、交际过程及其制约因素,文化、知觉及交际行为之间的关系;影响跨文化交际过程及交际行为的诸因素;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异同;探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等方面。在外语教学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和地名、语篇结构、文体特点、文学典故、语用规则和非语言交际等具体的内容都是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

Gudykunst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当与陌生人交际时,彼此都有不确定性和焦虑,尤其是当文化变数高时,如果能很好地处理彼此的焦虑,减少相互的不确定因素,那么有效的交际就成为可能。这个理论是在Berger等人提出的减少不确定理论,并融合了Stephan对焦虑感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Young Yun Kim提出了交际与跨文化适应整合理论,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需要适应和发展的需求,人是通过交际来适应自己的社会环境,而适应是个复杂的动态过程。Burgoon提出的是预期违反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一个人所属的具体社会群体来预期其特征,如果出现与预期相违背的特征,人们会有与预期相反的评价。Gallois提出的交际调适理论,通过研究交际双方的语言、副语言及非语言行为,来确定交际者的言语策略。

三、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法

文化内容包罗万象,讲解目的语文化的内容也不能仅限于课堂上。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文化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跨文化交际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个案研究及学生报告,外教专业演讲,电影视频,角色扮演,实地调查,录像,小组报告,其中每种方法又能相结合而用。课题研究者在实施课题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教师讲授与角色扮演相结合。最初的文化教学方法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运用至今的,包括文化包、文化丛、文化短剧等。当遇到交际实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角色扮演进行表演,这可使大家对文化误解、冲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之后大家进行讨论这样对文化差异就有一个直观具体的了解。

2.个案研究及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师首先提出文化差异的个案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后会发现文化差异。这样就非常有益于学生消除文化差异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3.外教演讲及小组报告相结合。邀请以目的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参加到课堂,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目的语的良好机会,同时,也是目的语文化信息的来源。事先准备好一些涉及文化的问题。比如,西方人对待“老”、“孝”的态度,“朋友”的定义等。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加上广泛的讨论和思考,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理解许多的文化差异现象以及背后的历史原因。

四、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详细而又具体的描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内容,并以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即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建立了适合于我国情况的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和测试体系。但是,目前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战略高度来看,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此外,教育部重视大学英语的文化传承的功能,把文化传承贯穿到大学英语的各个环节。英语教师们在今后的课程中充分反映英语国家优秀成果,引导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研究是顺应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也是符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整体目标。

跨文化交际论文:《市场营销管理中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篇2

摘要: 企业文化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是一个企业特有的文化。西方学者罗伯特·布莱克与简·穆顿提出,企业领导人的风格决定企业的经营风格。

关键词:市场营销管理;跨文化交际

一、突破语言关,克服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在同一环境下进行交流、从事贸易活动,就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语言是市场营销中的首要一环,也是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一大障碍。熟练掌握并应用这种语言对市场营销中的交流合作至关重要,可以避免由于语言障碍引起误解或冲突。克服语言障碍是进行市场营销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一)普及世界通用语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被广泛使用。到了九十年代末,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英语,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从中获取大量信息,这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英语信息,可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和重视。对于一个即将或已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普及英语语言知识和强化语言训练刻不容缓。掌握交际对方的语言,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等,市场营销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了解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

语言的使用和习惯也随地域的不同而各异。由于语言文化的背景和习惯不同,即使语言的使用准确无误,有时候也会产生误解。如不注意表达上的差别有时候就能闹出笑话或失去良机。如听到夸奖赞美之后,美国人爱说“谢谢”来回应,而中国人却爱客套。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军官携夫人去机场接一位美国顾问,美国人见到这位夫人便处于礼貌称赞道:“你的夫人真漂亮”。这位军官对此夸赞没有按英语习惯的回答“谢谢!”,而是客气地顺口说:“哪里,哪里”。哪知这位美国人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只好马上回答说:“从头到脚都漂亮”。换言之,如果是在贸易活动交易时外国商人称赞你的商品好,你若不了解其语言特点,顺口说了“哪里,哪里”,就会被误解为你对自己的产品信心不足。再比如,一位中国学生要去美国人家里当家教,主人问他:“你中文水平怎么样?”,那人回答说:“还可以”。一句谦虚的话让他失去了机会。所以,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还要了解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克服母语习惯带来的干扰,避免由于语言习惯引起的误解和冲突,进而影响市场营销的成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因地制宜,恰当选用语言

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我们会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打交道;即使是同一个国家,语言的使用亦不尽相同。而且,谈判地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比如在加拿大,英语为其主要官方语言。但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与其法国后裔谈生意,使用英语就不很适宜,而如果你能说上几句法语,那么你的生意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再比如,比利时虽然属于法语语系,但当需要你给比利时寄商品目录时,如果你写的是法语,那么就会遭到弗拉芒人的非议,因为那里讲弗拉芒语的人要比讲法语的人多,虽然二者都是比利时官方语言。所以要注意了解其语言特点,投其所好。

二、熟悉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学者窦卫霖教授认为,在市场营销中,文化因素是其成败的关键。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尊重彼此文化是市场营销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交际对方的文化是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改变不了的,但文化差异却是引起各国间交际障碍和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历史上由于企业管理者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更好地与对方合作国之间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合作而导致营销失败以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要去了解这种文化,熟知这种文化,进而融入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成为我们市场营销的促进因素。

(一)了解社会习俗和文化禁忌

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也有各异的文化禁忌。要和某一国家有商业联系,就必须悉通这一国家人们的习俗、信仰和文化禁忌。以避免由于犯忌而影响正常的生意往来。比如,在数字方面,中国人忌讳数字“4”和“7”,而加拿大人忌讳“13”和“星期五”,这也是墨西哥人所忌讳的,认为它们是不祥或灾难。在摩洛哥,“13”被认为是一个消极的数字,而“7”则包含有积极地含义。再比如,各个国家对于花的颜色喜好也不尽相同,在中国人看来,红色代表喜庆,黄色代表富贵,紫色代表尊贵;而紫色在西方国家则代表死亡,在日本代表悲伤;在墨西哥送花就应该注意了,在他们那里,红色代表诅咒,黄花代表经济广角死亡,紫色花为不祥之物,白色为驱邪之色。比利时忌用墨绿色,阿联酋人喜爱棕色、深蓝色,禁忌粉红、黄和紫色;再比如,波士顿人喜欢绿色的龙须茶,而芝加哥人却青睐同类中白色茶。在美国南部蓝色系列的服装是女人们喜欢的。在颜色禁忌方面导致的生意失败就有两个活鲜的例子。比如有一次日本向美国进口钢笔,在包装上犯了禁忌,遭到美国的反感,进而营销失败,因为日本厂商在银色的钢笔盒内使用的挂里儿是紫色的天鹅绒,紫色可是美国的禁忌色。另一个例子就是在加拿大,有一个厂商接收了一份订货单,内容是给加拿大生产一批毛线手套。由于厂家只顾完成既定任务却忽略了色彩上的考虑,所以生产出的大红色毛线手套遭到加拿大人的反感,生意宣告失败,究其原因才发现,加拿大人最喜欢的是深红色。

(二)掌握商务礼仪与商谈禁忌

商务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了解各个国家的不同商务礼仪和商谈禁忌相当重要。比如,中国人在一些正规场合,认为早到是一种守时和礼貌或者是诚意;而加拿大人则认为在谈判场合不宜过早到达,稍晚几分钟他们也不会介意;再比如,南非的商人做生意喜欢直来直去,说话大胆坦率,如果在南非做生意时手段过于细腻或者兜着圈子说话,他们会很不理解,而且这样的生意多半会以失败告终。在被称为人种大熔炉的加拿大做生意时要因人而异,否则就会吃亏,因为在加拿大的商人中,有90%的人是法国和英国的后裔,做生意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在价格方面不喜欢频繁波动。但是和英国后裔做生意与和法国后裔做生意手法也不同。比如和英国后裔做生意,其过程相当麻烦,从进入谈判一直到价格决定,既耗时又艰辛,但一旦签约,就代表百分之百成功了,一切尽可放心。可是和法国后裔做生意又是另一情景。法国后裔对客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但一旦进入谈判则判若俩人,让人难以琢磨,而且即使签了约也会让人感觉不放心。另外加拿大人不喜欢客人拿加拿大和美国相比,而喜欢客人谈他们长处。如果你不了解各国家民族的特殊性,你的市场营销等商务活动就会失败。

(三)增强法律意识和跨文化观念

法律是保障人们合法权益的法宝。进入跨文化国际市场,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和跨文化观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之前,确保自己产品的专利权。事先对产品进行专利检索或注册,或到法律部门进行相关咨询,或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做到有备无患。以避免由于不懂对方国情或法律而影响正常的营销活动;也为了在营销活动中一旦利益受到侵害而能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尽一切可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不必要文化风险。

三、注重企业文化,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是一个企业特有的文化。西方学者罗伯特·布莱克与简·穆顿提出,企业领导人的风格决定企业的经营风格。可见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市场营销管理要把跨文化交际策略用于企业文化,以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水平。在开拓国际市场之前,企业管理者要选派外语语言能力强的人到海外市场实地生活一段时间,一方面可以弥补语言不通造成的思维隔阂,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文化;充分发挥当地华人的作用,聘用其子弟到国内工作,以便更好的打入国际市场,促进市场营销,推动企业发展。跨文化交际作为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在市场营销中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其策略在市场营销中的正确使用能有效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使市场营销顺利进行,最终实现互惠双赢。

参考文献

1、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高永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8-01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高永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01

跨文化交际论文:《试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篇3

摘要: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这几方面,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终目的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文化。文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规避的存在,同时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只有对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才能避免文化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任重道远,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仅仅是打基础阶段。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可传递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化,这就需要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全球一体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来在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外企,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员了解该企业文化以便工作顺利进展;与外企有往来的人员也要懂得相关的文化知识,以避免文化不同导致的交际不畅。再者,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欣赏国外影视资料,以及与外国友人探讨学术,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之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在于了解本族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避免由于文化不同,不理解交际方的思维方式,形成文化冲突,最终导致交际失误。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的科学性比较强,而中国文化的科学性相对较弱,这就导致西方人的思维轨迹感比较清晰。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因此所呈现出的行为文化不尽相同。其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尤其被视为最具有对比研究价值的一个领域。

(一)文化起源

古老的西方文化是在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文化,属于欧洲传统文化,是由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多民族共同创建起来的。这种文化还影响了美洲,因此欧洲和美洲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当今社会提出的“西方”不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西方,它还包括经济、政治等领域,因此一些地处非欧洲或者美洲的发达国家也被列入“西方国家”。古老的东方文化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国际上普遍认为地处欧洲以东的国家所具有的文化是东方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被赋予了政治经济的内涵,东方文化是指以亚洲文化为中心的、包括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指导思想

西方文化的指导思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是人文主义,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观认为优胜劣汰,弱者终将被淘汰,而有能力的强者会被重用。这种指导思想体现在西方文化上则是鲜明的人权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中国文化的指导思想形成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的地位从未被动摇,且一直控制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这种指导思想体现在中国文化上表现为中国人谦虚和谨慎的言行举止、自我贬抑的处世之道、不善自我表现。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认为群体利益至高无上。

(三)形成过程

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神学到哲学,最终到科学的过程。西方的神学并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它倡导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西方的神学不会影响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西方神学具有不排外性,作用在文化上促使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识。中国文化也是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但是中国的神学是建立在深刻的经学的基础上的,具有很强的精神理念指导作用,对于政治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神学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导致中国文化排斥物质,阻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这就是中国文化具有精神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物质性的原因。

(四)表现形式

基于以上不同因素,中西方在一些表达形式上具有强烈的反差。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我们主要研究说英语的国家和中国的文化差异,以便消除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日常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旧社会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不发达,普通百姓常常饥肠辘辘,因此,中国人习惯用“吃饭了吗”与人打招呼。而英国三面环海,其特殊的地位环境导致英国人经常以谈论天气开始聊天。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第一批殖民者登陆美洲大陆到建成美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因此美国人见面会先问“howareyou”。在聊天内容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基于个人主义思想指导,大部分西方人更重视隐私权。中国人经常问的“去哪啊儿?你多大了?工资多少?”会被视为侵犯了隐私权令人费解。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很大。中国佛教传递轮回、因果等,这导致中国人形成了重整体的圆形思维方式。而西方人秉承更直接的线性思维方式。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表述时间和地点上的区别,中国人会由大到小地描述,西方人则由小到大地描述。其排序不同足以体现侧重点不同。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这几方面,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终目的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文化。文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规避的存在,同时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只有对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才能避免文化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任重道远,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仅仅是打基础阶段。

参考文献

1、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杨盈;庄恩平;外语界2007-08-25

2、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0-20

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向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来到我国求学,我国众多高校中汇集、体现着多元文化,而在多元文化的交叉碰撞中,不仅充满了由于多元文化对话带来的活力,也存在着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及随之而来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因此,培养、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之建立起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正确的沟通交流通道,化解文化冲突,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阶段,度过有成效有意义的留学生活,这对促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尝试从文化习得的角度谈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谈到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交际是一种交流、沟通,是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其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他在1959年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中谈到旅居海外的美国人和当地人之间的交际,后来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际所指扩大到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其语言、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等方面也不同,这样会使双方在交际中产生文化误解、文化冲突等交际障碍,为了有效解决这些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双方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强,就越易正确、恰当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困难,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文化习得

“习得”的概念最早是在语言教学理论范畴内提出的,语言习得是与语言学习不同的掌握语言的方式,七十年代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S。Krashen)在其输入假说理论中进一步系统地提出学习与习得的假说,认为习得是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之后学者们发展并丰富了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包括了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该概念的提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习得任何语言都要习得其语用规则和文化”(刘润清1999:167)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知识蕴含着文化因素,语用规则的形成也与该语言社团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是学习该种语言所属的文化,同样,习得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习得该种语言所属的文化的过程。第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取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刘珣,2000:124)可以说,发现第二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文化习得起着重要作用。以下谈的文化习得主要指第二文化习得。

三、文化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文化习得与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或其他专业,生活中与中国人交往,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障碍,汉语中的汉字、词语、语法等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少留学生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完全听懂教师的讲授,也掌握了相关的语言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与中国人及交流中,经常发生听不懂甚至误解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在课堂上学习的词句,教材对词语的释义缺乏跨文化语境,同时留学生们也很喜欢利用词典等工具书通过翻译法来获取对词句的理解,不仅大大降低了对词句含义理解的准确性和词语的运用能力,而且因为他们在运用所学的词句与中国人进行交流时,受自身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际规则等的影响,而非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了信息传递的误差,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了干扰。只有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不断运用所学运用词句,经过不断的文化习得过程,才能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理解所学词句的文化含义,正确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习得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人们的交际渠道除了语言渠道,还有非语言渠道。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以外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方式,最早的分类是鲁希(Ruesch)和基斯(Kess)提出的,他们把非语言交际分为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客体语言三类(Ruesch and Kess,1956),之后不断有学者对此进行归纳和区分。国内学者毕继万先生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把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提供的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各种非语言声音;客体语,包括人体的衣着修饰、个人用品等提供的信息;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毕继万,2009:339)。非语言交际也是人们重要的交际手段,萨莫瓦和波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et al,1981:155)。非语言对语言交际有辅助作用,如强调、重复、补充、调节等,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可以挽救甚至代替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一种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在人们在该社会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习得的,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在交际中根据一定的文化规约来使用。在同文化的交际中,人们自然、无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来进行交际,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异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则非常敏感,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如OK的手势,在中国,习惯表示“零”,在美国,是“好、行”的意思,在巴西,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动作;又如交谈中的目光交流,中国人出于礼貌、表示尊敬的心理而避免长时间直视对方,欧美国家的人们则认为目光交流时间过短是缺乏诚意、自信的表示。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与语言一样,同样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文化误解和冲突。

(三)文化习得与跨文化适应能力

毕继万(2009∶22)认为跨文化适应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指跨文化交际双方相互之间交际适应能力和对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要在跨文化认知、跨文化意识等方面加以培养提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