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文范文小学生(最新6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文是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6篇数学论文范文小学生,仅供借鉴。

小学数学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政府对人才的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教育,决定了每个学生日后对教育的接受能力。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根本,也是众多科研项目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逻辑能力和计算能力关乎学生后期的整体学习。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我国小学教学计算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现状进行剖析,结合教育方式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今后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计算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数字和计算为主。所以计算能力基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数学整体学习水平。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小学课改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以下针对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相关经验和研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的数学教育,大多是基础的计算内容,占了数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数学成绩的质量。而其计算能力除了很少一部分先天因素,更多是取决于老师的教育和培养。例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些数学概念通过计算和分解的方式来引入;常见的应用题的应答方式和思路,可以通过计算步骤来逐渐完成。因此,如何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1]

二、数学计算能力的内在含义

学生的计算能力水平和发展同其自身对数学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有着深刻的联系。数学中的计算步骤都是以充分地理解相关理论为基础的,数学理论通过计算步骤的完成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印象。其中,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灵活掌握数学计算法则

计算法则是对计算步骤的总结和概括,所有的数学性理论和法则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概率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需要明确地运用数学理论和规则指导自己的计算,同时,对该理论要有正确的解读和理解,要知道为什么需要遵循这个规则来进行计算,不能死记硬背。对计算法则的正确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

(二)灵活的计算技能

考核学生的计算技能,主要是通过计算的正确性和效率两个角度。计算技能掌握越熟练,其效率和正确性也就越高。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加深,其计算过程可以说是一种自动化、本能的过程,既复杂但是又很完善,是一个目的明确的规范化的练习过程。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理论基础上,通过不断练习和巩固来实现的。计算技能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技能,包括学生的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3]

三、加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要求

老师在教育工作中,首先要明确不同年级的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等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每差别一个年级,其学习能力都会有显著的区别,要针对不同对象具体划分教学内容。其次,根据其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整体的综合素质来确定。小学生的计算培养需要按照不同的难易程度和训练时间的长短确定,老师制订的学习计划要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明确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目标

老师在教学中要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第一,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将每个阶段的目标分解,确保每个阶段的基础过关。第二,针对难点和疑点要着重强化,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第三,加强不同数学理论相互之间的练习,教会学生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法则进行转变。第四,将自己的教学方式灵活化、生动化。第五,在教育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和反思,随时接受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式。第六,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加强小组学习的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4]

四、结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学习能力和领悟知识的水平都处在一个启蒙阶段。需要一个具有较强引导能力的老师。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教育工作,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考验,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整体理科学习。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中计算能力的意义和内涵进行解析,结合我国目前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提出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相应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老师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模式的改革,未来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必定会更加完善和科学。

参考文献

[1]刘静。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科学:引文版,20xx(2):182-183.

[2]师会林。浅谈小学数学中关于计算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家教月刊,20xx(8):16-17.

[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计算教学[J]。教育科学:全文版,20xx(8):109-110.

[4]唐雄。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xx(10):105-106.

小学数学论文 篇2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存在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过程散乱,评价方式枯燥,评价效果低下。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才能够构造全新模式的评价体系,让评价成为促进全面发展的动力,成为学生快乐的体验,这样的评价才是新课程评价的精髓。

1.评价主体的单向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师生评价关系是不平等的。评价就是教师说了算,不允许学生说话,教师处于至高无尚的地位。学习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考试成绩分析以及课堂教学中散乱的语言评判。这种单向的评价无法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仅成为评价的客体,在学习中被被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导致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成为做作业、做试卷的代名词,在大量的题海中获得考试成绩的提升;另一方面,这样的评价还抹灭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评价过程是痛苦的、被动的,不适合新课改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要求。

2.评价内容、过程的单一性

传统小学数学评价的单一性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评价功能是单一的,评价仅仅是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被忽视,评价的人文性没有被纳入思考的范围;其次,评价途径也是单一的,过程评价就是对作业的批改,总结性评价依靠一张试卷,书面评价成为唯一的途径,数学=做题;再次,评价内容是单一的,因为对教学目标的认识狭隘,评价仅针对传统的“双基”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没有评价,对于数学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评价更显得“虚弱”,对于评价过程的人文化则没有涉及,评价无法做到以人为本,也无法做到促进人的发展;另外,评价过程重视定量评价,缺乏定性评价,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被淹没在浩瀚的题海中。

3.评价方法的机械性

在单一性与单向性的制约下,传统小学数学评价呈现出机械性的特点。这种机械性首先体现在:学生只有通过机械的答题训练获得较高的成绩,才能够得到老师的激励;其次,这种评价带来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加重,大量的作用批改与作业训练让师生苦不堪言,学习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再次,这样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枯燥的,评价过程缺乏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方法手段“目中无人”;另外,由于过于重视总结性评价,导致评价的诊断功能滞后,无法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这种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违背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厌学,评价过程人文性的缺乏导致了教学无法以人为本。

二、新课程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新要求

与传统的应试评价不同,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评价过程是快乐的、评价内容是全面的、评价方式是灵活的、主体关系是民主的,这样的评价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效果与以人为本的理念。

1.评价过程与结果人文化

目前,对于评价的激励性与全面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于评价过程与结果的人文化研究较少。其实,评价过程也是学生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是快乐的,评价过程才能够谈得上是“以人为本”。所以,一方面评价要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从评价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的同时,促进身心与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评价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变延续多年的传统应试评价,从学生能力与态度价值观层面,进行全面多维度的评价,减少应试评价的比例,加大激励性评价的比例,提高评价的舒适度。

2.评价主体与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以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主,以考试为唯一方式的单一性评价。新课程改革对评价的要求是落实评价的多元化。首先,体现在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不仅指老师,应实行教师、学生、伙伴、家长四维度评价主体,特别重视自我、伙伴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权从教师手中分配到各个主体手中,避免评价的单一性。其次,体现在评价方式多样化,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与其他的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定量评价也只是手段之一,适时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适时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单独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等等。

3.重视评价的维度与过程

随着小学数学从双基向四基方面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应该立即调整,从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扩展到对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情感价值观的多维度评价,从各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其次,要重视过程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等,养成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与实践反思的能力。尤其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看,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统的总结性应试评价无法对此进行诊断,只有我们介入到学生的实践过程与思维过程中,才能够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去思维、去实践、去合作。

三、优化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策略

1、让评价过程变得更为快乐、舒适

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要照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现人文关怀。如果数学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方式是学生厌烦的,违背教育的快乐原则与健康原则,这个评价就是失败的。

(1)以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为基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生态的基础上,建立评价的生态观念,让评价不再成为教师的“裁决”,而是成为一种“协商”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行为与结果给予自己的看法,教师的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一切评价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与情感转换为自我反思与激励的过程,才能够起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多元评价、多样评价等都有了理论上的立足点。

(2)要加大激励性评价力度。评价的目的是发展,虽然发展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激励,但相对于传统评价的消极性,目前需要加大激励性评价的比重。要深刻认识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道理,激励性评价的方式很多,途径也很多,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语言、目光、分数等进行激励,还要努力把激励评价系统化。例如:通过班级的《评价公布栏》,对学生个人或者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一个学生主动发现了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大胆发言了、在探究中表现突出等学生,可以通过在公布栏中加分、加小红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提升评价的游戏化色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数学游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游戏中对自己活着同伴进行评价,例如:开展口算比赛活动等,通过同学的互评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开展教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评价等。游戏过程中的评价符合学生的心理喜好,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再如游戏“我当小老师”,请学生上台当老师对统计表提出问题,考下面的小朋友,答对了就鼓掌。不仅要求“小老师”会提出问题,而且会解决问题,“小老师”极易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2.让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对症

学习评价是一个细致、持久、科学的过程。要加大对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公正性的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够让评价发挥其积极的效果。

(1)提升评价的目标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特点,给出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针对三年级数学内容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口算、 听算、笔算和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单项测评。其中口算注重准确性和对速度的要求,笔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用题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答。同时,给出一定的量化标准,例如:在口算测试中,给出定量的口算题,规定时间是5分钟,鼓励学生在完成目标的数量和有限时间中超越目标,能算多少题就算多少,不以 100 分为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级评价,优秀率40%、达标率在80%。教师要善于设计这样的测评过程,才能够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2)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评价。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同的,不同的基础如果用同样的要求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奋斗目标,根据学生进步的情况进行分成评价,以便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发展。例如:在学习学案的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集中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用A、B、C、D标出等级,A级是必须掌握的内容,B级是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内容,C级是优生提升的内容,D级属于个别学生冲刺超越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体探究,互相帮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数学基础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3)重视评价信息的全面收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建立在全面的基础上,防止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如何才能够做到全面呢?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评价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学习时间、思维、情感、实践、结果、数量等,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够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拓宽评价途径的方式保证信息的全面性,例如:让课堂中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笔试和面试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等。

3.让评价的形式更加灵活生动

小学生对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非常敏感,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体验到愉快。为此,不仅需要提升评价过程本身的舒适度(前面已经有论述),而且要实现多种方式的评价,让评价灵活多样,减轻评价的压力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充实新鲜感。例如:

(1)不限时间的考试。选择一个时间宽松的时候,给学生一个难度适中的试卷,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后交上来,不限实际。这样的考试让学生更加自信,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这样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2)无人监考的考场。相信学生能够诚信、鼓励学生诚信考试,通过无人监考的考场让学生享受到被信任的感觉,让学生在自我监督与群体舆论约束中树立自己内在的道德防线,提高道德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这样的考试不再仅仅是数学的检测,更是道德成长的过程。

(3)电子化考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走进学生的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人机之间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微机上的试题软件与活动课件,对自己进行检测。例如:在微机中针对章节内容设置题库,每次都能够通过软件自动生成不同组合的试卷。学生通过微机可以对自动生成的试卷进行自我练习,微机自动批改并给出提示。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得分不满意还可以重新生成试卷进行练习。这样的评价过程具有自主性,能够让学生通过努力活动自己满意的结果,把评价与学习的激励高度融合起来。

(4)语言与肢体动作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一对一评价,让评价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交流的深度更加深入。例如:针对某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让学生选择一定的问题进行互相提问;教师通过个别交谈与个别练习评价,给予学生个别评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的语言评价。这些评价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亲切感,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无声鼓励赞许的目光、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象征物对学生作鼓励性评价,如:把“争章活动”与课堂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好问章”“合作章”“进步章”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5)活动式评价。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再通过游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例如:扑克牌游戏。10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最容易出错,用一种学生熟悉的东西来练习计算。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在座位上和同座的小朋友一起玩。如:1个人拿1位数1-9;1个人拿2位数10-99 。每人出1 张,算一道,加法题,谁先算出来这两张牌就归谁。如果算错了,裁判要帮助你纠正。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评价与竞赛的过程。

另外,要改革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传统的评价结果是对成绩进行百分制排名、分档次、对优势进行鼓励、对差生进行打击,99是优生、89就是差生,要被老师批、家长骂。为了体现人文化的关怀,就不能够强化分数之间的细微差异,对结果进行模糊处理。如:在一定的等地制的同时,大量引入如争章式(类似于少先队的争章活动)、问卷式、小结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尽量从评价中获得正面体验。

4.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向评价,这种评价与生俱来的权威性、不可抗拒性,学生处于被压制的地位。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确立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主要评价人的评价体系。

首先,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评价要体现“以人文本”,教学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因为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等,学生自己的感觉是最真实的,而教师的评价往往是笼统的、武断的。另外,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同学是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要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和孩子之间有这特殊的关系,家长评价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由于家长对教学的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家长进行科学评价,让家长的评价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一个主要动因。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一份作业题,让学生写出“一家人到北京旅游,请制定三种旅行计划,分高、中、低三档,并列出火车票、飞机票、宾馆住宿、景点门票等费用,然后根据家庭收入确定一个合理的方案。然后把这个方案给家长进行评价,请家长提供修改的意见。在此作业过程中,通过家长的力量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会学习是终身受益的。

5.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科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评价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技能的学习,主要评价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新课程的评价应该落实全面的评价观,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落实评价工作。

首先,双基的评价不能缺少。数学学科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的学习必须通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得以把握。无论我们如何去发展学生多元化的能力与情感,都不能够放弃对双基目标的重视。在当前新课堂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强调对思想方法与实践活动的重视,开展了很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没有促进双基的学习,反而在“热闹”的氛围中忘记了基础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失去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思维而思维、为了活动而活动,走入了教学的误区。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小学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对于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些本质的东西就是在过程中形成的。为了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人本、高效,就要对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合作讨论行为等进行适当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圆的认识”中,学生在学习用圆规画圆的基础上,思考其他方法画圆。经过思考讨论得到了用一个钉子,一根绳子,一支笔就可以得到圆;还可以用瓶盖等圆形物体描出圆;用两支笔就可以画圆……针对这些富有创意的想法,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圆的实际问题。如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为什么在街上观看表演时,人们总爱围成一个圆?等。对学生好的表现都应给予评价鼓励。再如:教学64-30=?,多数学生都用这几种方法:①60-30=30,30+4=34。②用十位上的6减去十位上的3,再与4和起来就是34。③用加法算减法,34+30=64,64-30=34。只有一个学生例外,他这样想:把64看作6元4角,30看作3元,6元4角减3元就是3元4角,即34,这种思考方法就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

再次,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技能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评价当中不能仅仅关注对知识与思维的评价,也要重视的合作探究中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合作精神评价、科学精神评价、毅力与勇气的评价等等。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甲城往乙城运75吨货物,如果用载重量是5吨的大卡车运一趟要110元,用载重量是2吨的小卡车运一趟运费为50元,请你设计几种运货方案,比较一下,哪一种运费最省?”设计几种运货方案并不难,但要算出运费最省的一种就有难度了。在大家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有个同学迟疑地说了一句“可能是大货车”,这时候教师立刻迎合过去“对,就是大货车!”给予学生鼓励与信心,然后鼓励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是大货车呢?”这样,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这样的过程就是通过非智力的因素激发智力因素,通过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多年来关于评价的文章很多了,我们目前需要的是立足教学实际的具体评价“清单”与评价方法,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提升。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篇3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科学和严谨,同时数学还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这也是学困生不能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其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提高。由于小学生年龄还小,通常都比较好动,容易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2]。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让他们回家之后利用废纸张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各一个,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裁剪和粘贴制作纸盒,制作过程中可以参照自己的铅笔盒和家中的收纳盒等。最后要还要在课堂上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以及耐心的指正做得不太好的学生。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授课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2.2改进教学方式:教师要积极改进当前的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开展例如: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以及动手操作等多种新式的教学模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从而让学困生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从中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接受所学的内容,以此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为学生介绍有关数学的发展史和小故事,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数学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于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深入浅出的进行教学,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标准,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的潜能。2.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且尽量的为其创造条件使其能够重复出现,从而使学生形成习惯。对于那些不良的表现,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否定,使其出现的机会减少。教师要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进而达到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学习目标,并且经常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的进行修改。尤其是在目标制定的初始阶段,不能给学困生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要让他们从中能够体会到完成目标时的成就感。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帮助其养成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论文 篇4

一、导学式教学法的特点

导学式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不再是主体,而扮演引导者角色。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老师要寻找一个良好的开头,把学生吸引进课堂,产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这个开头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可以是最近比较热潮的话题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选择一个吸引住学生的开头,是讲好一节课的基础。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要求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模式也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展开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正是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其次,通过教师导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通过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分析问题模式。小学生在自己熟知的身边世界中发现问题,就会引起其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分析问题。不但可以有效分析问题,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养成自主探求的良好品质。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运用激励式教学法,增强孩子们的信心和攻关的决心,这些品质在以后数学的学习中也非常重要。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得失和经验。教师在学生亲身实践后,要鼓励他们总结所得。不总结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所以,养成总结的习惯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归类比较,举一反三,从而达到触类旁通。

二、小学数学导学法的应用

(一)情境导入

具体方式有故事导入,问题导入,交谈导入,实验导入,活动导入,童话导入,综合导入七种。下面以童话导入为例,加以介绍。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学习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漫画--《白雪公主》。课件上出现白雪公主动画,紧随其后的是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刚从舞会里回来,漂亮的白雪公主受到了众人赞美。她心情愉快,拿出了十四个美味的苹果请小矮人们吃。桌子上放了七个空盘子,请问怎样分配苹果才能平均呢?下面就由学生上台动手分配,即在黑板上画出如何分配。这样由故事引入,课件与画画相结合,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习新知识

学生在教师选定的情境中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认知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注意突出重点难点考点,明确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的放矢,重点掌握新学知识。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比一比”等栏目,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知道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在完成课堂基本教学任务后,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的归纳总结,为了达到掌握教学新内容、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授过后,可以这样提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解题时要注意什么?你在什么地方出过错,有没有彻底搞懂所学新知识?如何避免下次出错?教师通过类似于这样的提问,可以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引导学生形成总结的思维,有利于巩固新知识,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法灌输式教育“学过就忘”的尴尬。四、导学式教学法的原则在使用导学式教学法时,要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导与学相结合原则;

2.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想象力;

3.举一反三原则,让学生们争取“学一道会一类”;

4.及时反馈原则,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改进教学进度。

5.和谐课堂原则,创建和谐课堂,形成温暖、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论文 篇5

今天,按计划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事先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我带着三角形等各种教具、学具走进了教室。

“今天,我们在了解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一上课,我就直奔主题。

“不就是180°吗,没什么意思。”还没等我按预设的方案展开,快嘴的王瀚文就插了一句嘴。

“哦,你知道的还不少嘛!”对这个“小快嘴”我还真是有些无奈。“我也知道。” “我也知道。” ……看到“小快嘴”得到了表扬,一个个“小快嘴”便争先恐后起来了。

看来我的精心预设是落空了,学生都知道,我该怎么办?一个闪念,我决定干脆就往后退,让这些小快嘴们唱大戏。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再次问道。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180°。”

“确定吗?”

“确定!”

“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说说理由吗?”我把皮球踢了回去。果然,刚才还举得老高的小手一大半缩了回去!我乘机挑衅:“不是都知道吗?”

一阵迟疑后,顾嘉婧发言了:“我可以举例证明,这把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分别是90°、60°、30°,加起来正好是180°。”

“对,另外一把三角尺也是。”许多同学也随声附和。

我不慌不忙:“两把三角尺也只能代表两个三角形的情况,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吗?”这下可把他们给问住了,一片沉寂,继而窃窃私语…

过了一会儿,李聿童举手发言:“老师,你课前不是布置我们每个人都做了三角形吗,我们只要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下就可以证明了。”

这个建议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张其乐还补充说:“我们有54个同学,每个人做的三角形都不一样,各种三角形都有,就能说明问题了。”

还没等我发表意见,许多性急的同学都已开始尝试了!不一会儿,各种议论声相继发出,有的说:“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就是180°。”有的惊讶:“我加起来怎么是185°啊?”还有的说:“比180°少!”在请了十多位同学汇报了自己的度量结果后,我悠悠地问:“你们不是都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吗,怎么实验结果千奇百怪?” 这下可真把他们给问住了!

教室里安静了足有一分钟后,黄婧琦说:“我觉得我们还是对的,有十几个同学的结果都是180°。”

我说:“那还有更多的人不是啊?”

许文睿接道:“我发现他们的结果虽然不是180°,但都相差不多,也应该算!”“我认为是他们量的时候不够细心,有误差!”“还有的人三角形做的不标准,边都不是直的!” ……

“你们自己做的三角形,自己度量,自己计算,明明那么多人得出的结果不是180°,随便找个理由就想蒙混过关?”我心中窃喜,嘴上却故意刁难!

“不需要量每个角的大小,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就行了。”曹奕霄突发奇想。

“其实不要剪,只要折一折就能说明问题,也不会产生误差!”不知是谁在下面插了一句嘴。立刻就有人应和:“对,书上就有!我看过书,我会折!”……

不一会儿,剪角的,翻书的,折角的,互相讨论的……教室里热火朝天。当下课铃声响起时,他们还意犹未尽。而我这“悠闲”了一节课的老师,内心却充满喜悦!

在数学学习上,学生的认知起点常常超越教材的逻辑起点,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思维方式也时常出乎我们的意料。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原认知”。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但这张纸上到底涂抹了什么“底色”,勾勒了哪些“线条”,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往往容易让人忽视,或是被我们凭经验想当然的确定!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而需要学生对信息的主动加工、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原认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朴素认识和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弄清学生知道什么、知道多少、如何知道、还有哪些不知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知道”固然有真实的一面,但这种“知道”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表面的、零乱的、浅层次的,大多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有意会而口不能言的阶段。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充分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资源,关注学生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课前的学情分析是有效的途径。谈话交流、抽样调查、尝试问题解决、分层摸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换而言之,就是教师要有“退”的意识。从建构主义角度而言,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的活动。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冲锋在前,遇水搭桥,逢山开路,而要适时而“退”,择机而“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表达,并在展示、表达的过程中,暴露问题,分析原因,从而深化认知,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但教师的“退”不是漫无目的、不讲原则、不设底线的退,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教师的“退”,是为了在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过程中,不喧宾夺主,是为了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巧妙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换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能力的重要策略?这样的“退”,实质上就是以“退”为“进”。教师的“退”,是为了学生的“进”;战术上的“退”,是为了战略上的“进”;今天的“退”,是为了明天的“进”!

“以退为进”,这也应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吧!

小学数学论文 篇6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现在的很多学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尽管他们是小学生,但是来自家长的潜移默化地教育“只有学习好,长大了才能有出息”,便从小就逼孩子在双休日或假期上补习班,奥数班。还有数学比较地偏向理性思维,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学起来较为吃力。所以很多孩子对于数学是有很大的心理顾虑的。那么,对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也变得不容忽视。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他们对于数学的心理定位,告诉他们数学并不难,而且很有趣。这个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心理暗示,以至于他们能完全接受。当然,不能仅是口头上的潜移默化,还需要给学生们做一些趣味数学题,不需要太难,但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趣味性。可以出一些趣味数学题,例如:甲、乙、丙三人一起去宾馆准备住几天。恰巧这天宾馆有活动,本应每人10元,现在每人9元。三人一共递上30元,老板现在没零钱,就让伙计从库房里取3元钱来。伙计拿了5元,但偷偷留下2元,把3元钱给了甲、乙、丙,就没他们三个的事了。现在问:老板一共收了27元,而伙计拿了2元,加在一起是29元,那1元钱去了哪里?这种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不难而且有趣。

二、激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会自主地有动力地去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来。比如说,今天要进行带有小数点的数的加减运算,那么,我们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事情,开场白就可以说“今天大家要一起去吃肯德基”,这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叫大家付账算钱了。其次,可以是给同学们抛一个问号,以疑激趣。例如:问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谁帮忙解决一下呢?”最后,就是要给学生们一些情境,让他们充满兴趣地进入,在自然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得到满足感,得到后续的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得到尊重

在课堂上,学生于老师的配合特别重要,这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还可以激励老师教学。所以课堂气氛一定是需要和谐和,活跃。做到整体活跃,需要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而上面的一些例子和说明足以激起学生名的整体兴趣。但是学生会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因材施教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于那些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较难的问题,以带起更多学生的兴趣,起一个榜样的作用。而对于不太好的学生,可以叫他们回答一些不太难但是具有挑战的问题。这样的话,可以让同学有一种满足感,去“征服”下一个难题。但是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的话,就需要给予学生一种尊重,不要让他们感受到太大的压力。所以教师的措辞很重要。比如:学生答错很简单的题目,不要过分地责备,同时请别的同学帮忙。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有些数学问题具有很多的答案也比较难,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和多向思维。而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同学们的合作,这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遇到一个难得问题的时候,就给同学们自由组合和讨论的时间。每个人的思维都是独立的,也不一样,在团队中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思想的碰撞。还需要他们相互摒弃自己的一些思维,进行合作,从而找出答案。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找出不一样的正确的答案,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为人处事的方式的优化。这种互帮互助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帮助别人,与别人交往,还有凸显集体和个人的作用。

在小学的教学中,数学很重要,所以贯穿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就会是个培养学生的学习、性格很好的方法。教师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学习和注重他们的心理教育。这是当代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