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通用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勤劳的编辑给大伙儿找到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篇1

【关键词】低年级 词语教学 生动 有效

一、想象,使词语有画面感

在词语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机会拨动学生生活体验的情感进行合理地想象,从而品出词语的味道。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这样,词语也就难以遗忘。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在教学 “花草茂盛”时:师:“茂”指花草树木长得非常好,课文中说——“花草茂盛”(出示词语)师:谁来读这个词?生:花草茂盛。师:读了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小草长得生机勃勃。生:我看到公园里的花全开了,小草长得绿油油的……师:让我们想象着花草茂盛的样子来读好这个词。谁来试试?生:“花草茂盛”(有激情)……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学生通过以往看到的景象或者自己的想象勾勒出词语所要表现的画面,挖掘词语的内涵,使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入。当学生对词语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让学生读词语,这样,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感官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构建了词语的画面,也直观地感受到了词语所体现出的美感。

二、朗读,使词语有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让学生思想获得熏陶,情感得到升华。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将自己对词语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6》教学 “骏马” :师:(屏显:骏马奔腾的景象)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一匹马。师:仔细看,马儿长得怎么样?(引:你们看它的肌肉——)它们的肌肉多发达呀,它们跑得——对,像这样膘悍强壮、跑得快的好马就是——骏马。谁来夸夸它?(出示词卡:骏马,读好)生:骏马。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我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三、贴近生活,使词语有鲜活感

生活是语文之源,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调动与课文相似的信息源,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这样,语文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抓住词语概括性的特征,从词语内涵出发,创设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又促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会走路的树》:师:小朋友,你们看到这棵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你心里觉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很好奇。师:(出示“好奇”。 )“好”是一个多音字,这儿读第四声。谁来读?生:好奇。(男生齐读)师:你在什么时候觉得很好奇?你好奇些什么?生:当我听到母螳螂会吃公螳螂时,觉得很好奇。生:我看到有一只狗穿着衣服时,觉得很好奇……师:你能给“奇”找个朋友吗?生:奇怪。生:奇异。生:奇形怪状。师:刚才小朋友说的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这棵树,因为它会走路呀!

联系生活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环节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这样的处理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

四、查字典,使词语有精确感

字典、词典以及其他工具书是学习的好帮手,阅读时,遇到不懂的或者是关键的词语查一查就明白了。有的时候,我们不是不理解整个词语,而是其中某个字不理解。这时,只要查字典弄懂了这个字的意思,再联系这个词语,就可以理解了。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雨后》在理解“赤脚”的“赤”时,我出示“赤”在字典上的几种解释:1.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2. 真诚,忠诚。3. 空无所有。4. 。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选一选“赤脚”的“赤”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一下子就能正确地选出“4. 。”这个义项。接着让学生试着根据其他义项给“赤”找些词语朋友。

所以,词语教学不光是简单地指导学生在字音上一遍一遍地读,有时也离不开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查字典,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注意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培养学生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能力,同时也让词语的教学更加厚实。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篇2

[关键词]书面练习 设计 分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61

语文课堂书面练习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目的的课堂书面实践活动。新课标要求每节语文课都要有一定的书写时间,这就更加彰显了课堂书面练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设计练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化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效地设计练习,使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学好课文,提高能力。

1.将模糊的文字转变为直观的画面

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自身知识积累的过程,变话为画,就是让学生将文本进行加工,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然后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其再现。

2.根据课文中的片段进行仿写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方法或技巧进行仿写练习,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如学习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后,仿例写话: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是_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

3.进行主题写话

围绕课本中的某个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再写成文字,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学习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后,让学生搜集资料,写一写《未来的海洋》。学生通过主题写话,以及口语表述,与文本中的内容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写话训练还培养了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表达真实的情感的习惯。

二、课堂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生活和个性

1.练习的内容体现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苏教版教材中也加入了语文与生活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课堂书面练习中就要进一步提高练习的价值。如学习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后,就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你身边有像天游峰的扫路人这样豁达开朗、无私奉献的人吗?请写一写。”让学生观察、记述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学生就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

2.练习的题型体现学生的个性,展现个人特长

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精心设计练习题。

如果学生擅长写作,教师可以为“未来小作家”设计表达性的练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一课,可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让学生抒写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想。这样,从学生自身出发,让学生感悟到一个全新的叙述角度,学生就有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有的学生喜欢画画,教师可以让“画坛新苗”为课文配简笔画。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中开凿隧道、建“人”字形铁路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配上图画。

学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堂书面练习活动中,不但很好地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而且各项语文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

语文课堂练习如果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项知识的训练、能力的提升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书面练习走出课堂,展现出多样、有趣的特点,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笔者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时,设计了以下的课堂书面练习。

想象训练:蓝天是一块巨大的谱面,电线是那飞扬的五线谱,而停歇的燕子成了跃动的音符。

停歇在电线上的小燕子多悠闲呀!____________。

停歇在电线上的小燕子多幸福呀!____________。

停歇在电线上的小燕子多( )!_____________。

四、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关注个体差异,做到有层次

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分层练习。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如梦令》时,学困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了解词的大意即可;一般学生要求写出词人所表达的意境;而优等生除此之外,还要把词改写成记叙文。这样,既消除了差生对练习的畏难情绪,又保护了优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通过课堂书面练习,都能有所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篇3

江都市东汇中心小学 徐若燕 中国的文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这一瑰宝,在每个练习中安排了四个成语,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那么教者应该怎样把握读,记,运用呢?今天,在这里,谈谈我在成语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把握四个成语之间的联系,适当补充 苏教版教材中每个练习有四个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例如,苏教版第三册的第一个练习,安排了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四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四个成语都是描写秋天的。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图画和动画,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成语?同时,我补充学习了秋高气爽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把握四个成语和本单元课文的联系,适当运用 教材中每个练习中的四个成语不但各自相关,而且和本单元的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教者应该注意这种联系,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例如,第三册练习4中的成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这四个成语的教学,我并没有在教学练习时才讲解,而是安排在本单元的《小鹰学飞》这篇课文中教学的。《小鹰学飞》这篇课文叙述了小鹰在学飞行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地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那么在小结课文时,我问:学了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七嘴八舌,这时,我适当总结,同时出现了以上四个成语,学生一下子理解了四个成语的意思,这时我让学生用这四个成语再说一说学了课文后的体会,学生自己体会出了学习没有止境,要像小鹰一样不断进取的道理。这样,课文、成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整体把握全册成语,融会贯通 苏教版练习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第三册练习1中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时,就可以复习第二册中的有关春天和夏天的成语。同样,在教学练习5中的四个有关冬天的成语时,可把四季的成语进行综合,让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成语的教学重在运用和积累,然而,靠教材中这仅有的成语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课外应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中国的成语文化才得以流传。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篇4

带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也都提出了很多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课文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的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前后段对比,理清文章的结构

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作者在表述内容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结构与顺序来写这篇课文的。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把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割裂开来,带领学生进行单独解读。这样的解读只是表层的解读。由于学生没有把每一段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对比,在脑海中就不能形成清晰的印象。所以,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前后段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每一段的表述方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大家已经把这篇课文通读了一遍,那么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济南的哪几个泉水,它们各分布在哪几个段落?

生1:主要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第二自然段介绍珍珠泉,第三自然段介绍五龙潭,第四自然段介绍黑虎泉,第五自然段介绍趵突泉。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阅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它们都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些泉水的,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

生2:这几段都是先介绍泉水的位置,然后介绍这些泉水名称的来历。

生3:这几段分别介绍了四种泉水的特点。珍珠泉的泉水是从地下往上涌的。五龙潭是一个泉群,它的周围还有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黑虎泉的水声喧腾,比珍珠泉的声音要大。趵突泉是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从泉底“咕嘟咕嘟”地向上冒。

生4:修辞都一样,都是运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的。

生5:在济南的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第一。

这样,通过前后段之间的对比,学生自主探索各段的描写特点,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二、前后句对比,品读表述之美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都有一句领衔全文的句子,甚至每一段都有关键句,它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如果教师抓住了这些关键句,放在一起比较,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了。

教学时,教师出示了课文中的两个句子“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济南的泉水闻名天天,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句话?

生1:第一句话说明济南的泉水众多,而后面的一句话说明把济南称为“泉城”的原因。

师:如果把这两句话的位置调换一下,好不好?

生2:不好,如果一开始就说济南的泉水闻名天下,不能让别人信服,因为没有凭据。而先说济南有七十二泉,可以激发读者探究这七十二泉的奥秘的欲望。

师: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济南泉水特征的关键句,并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描写过程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解读课文既要有表层的文字解读,也要体会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为什么要放在这儿,放在这儿的目的是什么,从而通过前后句的对比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前后词对比,掌握用词技巧

作者在写文章时,往往都会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描绘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这些词语罗列出来,加以对比,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作者的用词技巧。

师:作者对泉水的描写用了很多形象、贴切的词语,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对比一下,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来描写泉水的。

生1:“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明珠散落、声音洪大、虎啸狮吼、声音低细、秋雨潇潇”。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了济南泉水的特征。“有的……好像……”“有的……听起来……”两种句式串联起来,给人一种结构美与和谐美。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式给改了,只用前半部分的词语,如“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声音洪大,有的声音低细”,这样描写好不好?

生2:当然不好了。比喻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帮助我们理解济南泉水的特征,如果把后面的比喻词给去掉,文章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

生3:“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等词充分地把珍珠泉的特征给表现出来了,而且每一个词都是由一对相反的字来组成的,这样的描写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教材编写者己经越来越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考虑语文教材的建设问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关注学生主体这一点上比之传统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总体说来,选文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典范性,考虑到了选文内容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时代特点相契合,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经过对教材中儿童题材作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其在选材编排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课文应贴近时代和生活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入选的儿童题材作品大部分是十九到二十世纪的作品,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伟人细胞》(节选自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这篇在教材中离我们的时代最近的作品,反映的却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生活,文中提到某些现象、人物(如歌星费翔),也离现当今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那是不是能多选些更为贴近现今时代的作品呢?比如,儿童作家杨红樱的校园小说系列《男生日记》,这部小说颇受学生喜欢,自出版以来风靡中小学校园。《男生日记》以轻松幽默的笔调,真实地记述了六年级男生吴缅小学毕业后,他的精彩难忘的暑假生活。文章成功地展现了一群少年从小男生成长为男子汉的心路历程,充分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快乐和烦恼。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其中一些精彩片段来替代课文《伟人细胞》呢?

此外,近年来风靡全球的英国的魔幻小说系列《哈利·波特》是幻想类儿童文学作品的典范。文中神奇的幻想令读者时而浑身冰凉,时而又热血沸腾。驰骋想象的奇异美,情节推进的动态美,这些层出不穷的变幻最能满足儿童的阅读趣味,让被现实禁锢的孩子们随心所欲地在童话王国里翱翔。孩子们在幻想中体会着世界的神奇,体会着自由的快乐。而且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教给了孩子们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自己设法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那我们的语文教材这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节选些适合的内容呢?

二、课文内容难易须适中

“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教材中选文的难易程度只有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才是最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己有认知水平、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想象、联想、推理、判断、对话、反思,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中《我的老师》、《我们家的男子汉》、《七颗钻石》无论语言、情节还是主题,对初中学生来说都过于简单了,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依据这三篇课文的体裁或内容找些相应的文章替换呢?比如写“我的老师”的名篇有很多,像海伦·凯勒、贾平凹、李跃荣等都曾写过,完全可以从中发掘出更贴近七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作品。

三、丰富选文儿童形象

语文教材中的儿童形象,无论是在形象的数量还是其他方面,男女性别的形象和民族形象应该在我们的教材中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能重男轻女,也不能都是汉族儿童,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比较真实和符合实际的环境。另一方面,语文教材中的少女形象不一定非要是巾帼英雄,女英雄的成长和大多数女孩的成长较难找到共同点。而因教材中选择的少女形象都是这种比较单薄的榜样形象,真正能够反映现今时代下的少女形象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是缺失的。例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致女儿的信》,选用“书信”和“故事”的形式,来回答十四岁女儿“什么是爱情”的询问,表现年长一辈的眷眷心态和高度的责任感,意在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这一作品也被收入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中。

笔者认为应适当选些像以上这些塑造普通少女形象,或是反映她们日常生活的作品来平衡男女比例和丰富人物形象。

四、整体把握,循序渐进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童年的朋友》因节选的内容不够充分,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造成了障碍,那编者在是不是可以考虑作为名著阅读的精读赏析来编排教材呢?抑或是把选文往后排些,不要编在下册的第一课,让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然后再在阅读整篇小说的基础上,通过人物外貌的片段描写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再不然,可以在课文下面的注释中补充有关《童年》相关情节的内容概要,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外祖母的人物形象。再者,选文要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是语文教材应具有的一种“召唤力”。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和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节选),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前者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后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实际上就是文章不符合当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致。至于选文要具体向前(或是向后)移到怎样的位置才算科学,才真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笔者的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有限,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探究或批评指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篇6

1. 省略号:……

(1)用在列举的名词、数量词及行为之后,应读成“等等”。

①回去后,还吃了一顿傣家风味的饭菜:芭蕉花、烤肉、炒蕨菜……(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

②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

(2)用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欲语又止或说话人正处于尴尬、难堪的状态,虽不必将省略句读出来但必须语速缓慢,一字一顿,如:

①“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地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甜甜的泥土》)

②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

2. 括号:()

(1)交代文句、诗句出处的括号可读为“摘自”或“选自”。如: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表示人或事物的另一个名称时,可读“即”或“又名”。如:

①做饭时,我们要谨防煤气(一氧化碳)中毒。

②马铃薯(土豆)亩产可达3000公斤。

(3)表示解释、说明时,可直接读“括号”。如:

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

3. 连接号:――或~

(1)用在两个地名或数字之间,表明起止、幅度、范围的时候,可念“至”或“到”。如

①真如――三棵树。

②沈阳――南京西。

③服用减肥胶囊2~3个疗程,体重会明显减轻。

(2)当连接号用在刊物代号、刊号、文件编号、产品型号等方面的时候,一般念“杠”。如:

①《格言》国内统一刊号com23-1525/G 4,上半月邮发代号14-229;下半月邮发代号14-230。

②F-16战斗机是美国研制的新二代新型战机。

③东风-3火箭成功地将一颗通信卫星送上了天。

④利德治疗仪,注册产品标准:YZD/津0185-2003。

(3)当连接号用在总机号码与分机号码之间时,一般念“转”(zhuǎn)。如:

汉光公司人力资源部:8243694-2038

4. 代替号:~

代替号也叫替代号,广泛应用于字典、词典等语文工具书中,以节省文字、篇幅。“~”代替前面已出现的某个词语或句子,朗读时必须将其所替代的词语或句子读出来。如: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全速”一词作了解释后,举了这样的例句:“部队~前进”。

②《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修订本)“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条:“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君其察之。”

5. 引号:“”

引号常用来标明人物对话、车船的名称,表示反语、讽刺等。一般不要读出声来,但引号用于欺骗、乔装打扮的人时,宜读成“所谓”、“自称”。

①“医学专家”、“留美博士”原来只是一个粗通医道的无证游医。他高价出售的“癌痛丹”也不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科技产品”。

②在李向阳的步步紧逼下,区队“特派员”终于露出了马脚。

③“小神仙”口中念念有词,手舞足蹈,不久,一碗“包治百病”的“圣水”就制成了。

④中华民国既然了自五帝以迄满清四千年的帝制,便该把四千年的“国粹”也同时;因为这都是与帝制有关系的东西。(钱玄同《随感录》)

6. 虚缺号:

虚缺号表示因年深月久,字迹模糊、脱落或者需补上相关内容,一般读为“某”。如:

①鲁迅的杂文标题《“……”“”论补》这里的“”是阙文的标志。

②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进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有时,标点符号必须如实读出来,才能让听者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而不读出声来,倒会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篇7

一、借助“修辞”,数学课堂趣味多

小学数学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如果一个环节没听懂,就会影响新知识点的学习。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常会影响他们听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借助修辞手法,让教学语言变得生动,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提高听课效率。

如在教学 “简便计算的习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时,我采用“反复”——“ 准备着,准备着,时刻准备着简算” 的修辞手法;在教学“解决问题的习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我运用“对偶”——“读读文字看看图,想想问题算算题”的教学语言。

以下是我在教学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教学课件中展示 “( )和[ ]”的对话实录。

( ):某某班的同学,你们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括号,今天来看看大家。最近我去美容院做美容手术啦,你们看我这双耳朵,简直就是两片弯弯的月亮,难怪人们送我“美少女”的雅称。

[ ]:某某班的同学,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中括号,我在这里向大家问好啦。

( ):你看看你这样子,还来凑热闹。你那两只耳朵,简直就是两个订书钉,真难看。

[ ]:( )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人不能以美丑来论英雄,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 ):说到作用,我正想说说自己呢。当各位要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肯定先想到我小括号。

[ ]:你说得不假。可是也有你完不成任务的时候,还得我出马,这叫“危难之时显身手”。

( ):当各位计算的时候,不用说肯定也是先想到我。

[ ]:你说得不错。想了你再想我,我乐意,这叫“心甘情愿”。

二、童言故事,引领学生探究未知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生理特征决定着学习数学活动时是从问题与兴趣开始的。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与数学相通的趣味性现象,从某一事物找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为了纠正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我进行了如下引导: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刀切”,就如“凡是流行的就是好的吗?如感冒”。在教学“分数计算结果的处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我对学生说:约分的过程可比为“瘦身”,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可称之“打假”。

下例是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提示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概念”时,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

在电影《阿凡提》中,有一个财主向阿凡提讨债,因阿凡提借了财主家一只母鸡,一天这只母鸡莫名其妙地死去。财主逼着阿凡提用许多鸡来抵债,财主的理由是:鸡生蛋,蛋孵鸡,鸡生蛋,蛋孵鸡,鸡生蛋,蛋孵鸡……

这样,学生听完故事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的重点词的含义,突破了“循环小数”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将枯燥无味的概念逻辑生活化、形象化,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学科迁移,数学教学中的风景

小学各门学科之间的学习,实际上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借某一学科“易”解另一学科“难”也是教学语言设计的途径之一。现略举我的实际教学两例说明。

例1.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时,我引用小学《自然》里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形变质不变”,进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把面积计算中的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加以研究,最后概括为:形变积不变。

例2.教学“可能与一定”(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我和学生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活动。由于在“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中,输赢机会均等,每个赢的可能的大小是一样的。我又用小学《常识》中生态平衡的关系解释,得出“可能与一定”像“食物链”中的结果一样。

这样的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更实现了各科教学内容的有效综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篇8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大批判的基础上催生的。与此同时,教材的编纂也放开了,语文教材迅速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真正发展为各地版本教材“群雄并举”,有的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选择使用了不同的版本。不过,在国家审定通过的各版教材中,以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量最大。在这些教材中,环境意识、生态观念等思想在语文课本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也更加地贴近生活。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苏教版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活化,其生活化特色最集中体现在单元练习上。苏教版小语国标本编辑部的张庆老师认为:“过去的语文练习是围绕着考试转的,考试是繁琐的、机械的,标准是唯一的,所以练习也是繁琐的、机械的,标准也是唯一的。苏教版下决心要在练习上来一番改革,不是小修小改,而是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其指导思想是语文练习要指向生活、指向实践、指向综合,将知识、能力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变应试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总而言之,是走一条生活语文的道路。”[1] 因此苏教版单元练习一改以往单元练习繁、难、偏、旧的状况, 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儿童学习单元练习的积极性。

首先体现在单元练习的综合练习版块。

苏教版单元练习的综合练习版块按低中高的年级段分别为“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

低年级的“学用字词句”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了字词句以后在生活实践中要灵活运用。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4”,学了大写数字以后,就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和学习如何到邮局去汇款。

中年级进一步,要求学生处处留心生活中的语文,也就是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四年级下册“练习4”,让学生吨胁菀┑拿撇⒀叭绾慰匆┪锼得魇椤?高年级的练习领域就更广了,要求把语文与生活二者融合为一,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意识,在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语文素养,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其次体现在口语交际版块上。

苏教版的口语交际内容生活化、有针对性、富于现代意识,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和语言的互动过程,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从而在语言交流中学会与人沟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例如一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我在‘六一’这一天”,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六一”儿童节是他们最喜欢的一个节日,学生有亲身的体会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口语交际以此为题,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最后是体现在语文积累这个版块上。

语文积累在中低年级段为“读读背背”,在高年级段则为“诵读与积累”或“诵读与感悟”。在“读读背背”或“诵读与积累”中出现了大量的民谚、俗语、对联。 转贴于

例如五年级上册“练习3”关于戏曲的谚语和“练习2”的歇后语,还有二年级上册“练习8”的春联和“练习7”的二十四节气歌等等。这些谚语、俗语大多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多是人民大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从他们熟悉的环境或事物中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习得了一些问题的原因所在,通过日积月累,便产生了谚语、俗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发现这些谚语、俗语在其他方面也适用,他们就把这些谚语、俗语应用到了情景相似的场合中,而这些谚语、俗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所以,谚语、俗语都带有浓厚的口语性,极具生活气息。

从苏教版单元练习的生活化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育正在试图逐渐地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然而近日,一本78年前由叶圣陶所编、丰子恺插图的《开明国语读本》重印本受到热捧,网上近百个商家都有出售,最高价格则标注为数百元,现在已经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开明国语读本》的热销连带着同期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也火了一把,这个现象把当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又推向了风口浪尖。那么当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比民国时期的老古董课本差在了哪里呢?

贴近小孩子的心理,是《开明国语读本》最大的特色:意象优美,选文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叶圣陶在教材里走入了儿童世界,细致揣摩儿童心理,词句、语法切合儿童口吻,做到了对儿童入情入理的体察和关爱。如《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这是以太阳为题材的课文,它写的是儿童的视角,表达的是儿童的心理,用的语言是儿童的口吻。”[2]而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性是不如《开明国语读本》的。

“苏教版教材的选文因为过于追求简洁平实的风格,总体感觉教材中缺失童趣和儿童的灵性、诗意的课文多了一些,比如《春到梅花山》、《东方明珠》、《陈毅探母》等;而有些从儿童的生活出发的课文,比如《他得红圆圈最多》、《怀素写字》等,因为课文描述的视角偏向于成人化,而有一种说教的感觉。”[3]但是,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部教材已关注到这一点并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北师大版不仅选文与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并且还设计了丁丁和冬冬两个儿童卡通形象,这两个卡通形象贯通全书,与学生一齐学习、一起成长,拉近了教科书和学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与《开明国语读本》相比较,当前小学语文课本饱受诟病的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取向。

“母爱和母亲形象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花瓣飘香》、《沉香救母》,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等文中,母亲多身体不健康,极度压抑,或功利心太强。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文里,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她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4]其实这也是由于当代小学语文教材主要还是从成人的立场出发、用成人的思维去编写的。而儿童的心理世界往往是成人很难知晓的,儿童的所见、所想、所问、所答、所做,往往出人意料,却充满着情趣和快乐。儿童是用自己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来感知和表达这个世界的。从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所表现出来的倾向以及这次《开明国语读本》热卖所带来的批判来看,儿童性将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未来的主要改革方向,因为:“小学语文教材必须具有儿童性,尊重儿童,适应儿童,支持儿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与儿童平等对话,才能使编者的语文学习观和学生观在教材中实现外显,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在教材中、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5]

参考文献

[1]张庆 教材编写的“潜台词”。小学教学设计,2006(2):8。

[2]牟瑞平 历久弥新魅力无穷——读叶圣陶先生的《开明国语课本》.山东教育。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