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故事(精选10篇)

颜真卿,字清臣,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琅邪临沂人,公元734年进士,曾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创立“颜体”楷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是漂亮的编辑给大家整理的颜真卿的故事(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颜真卿的故事 篇1

即便如此,这也不意味着耿津被历史的洪流所湮没,更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被删除,他的诗文给支离破碎的陆羽生平留下了些许线索。二人之间有过一次“面对面”的联唱,你来我往,诗赋闲情,诗淳情笃,不带星点杂质,犹如严冬里一杯暖暖的香茗,温润心怀,亦如酷夏里一道徐徐的清风,沁凉心脾。诗香何须花,茶醉何必酒。

耿津在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中了进士。但是,登第的耿津似乎不太给力,朝廷只授了个九品芝麻官盩屋(今陕西周至)县尉给他做。的确,他的官运不怎么样,即便是做了京官(左拾遗),也就八品。

也可能正因为仕途不得力,他才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和工夫花在交友写诗上,像刘长卿、钱起、卢纶、戴叔伦、陆羽、皎然、颜真卿等和他都有诗歌互答往来。特别是像和颜真卿、皎然、陆士修等这一批湖州文人雅集时,常常作联句形式的诗,即后世之谓的“柏梁体”。这种两人或多人同作一首诗的形式,自汉以降,并不鲜见,至唐则彬彬称盛,像颜真卿、皎然等人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堪称咏茶联句的隋珠和璧。这首耿津与陆羽同作的联句,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因为它是全唐诗中唯一一首关于陆羽生平针对性很强的联句,而且其中有好几句都是对茶圣的传奇人生最精辟的概括。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耿漳)

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陆羽)

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漳)

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

闲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耿漳)

历落惊相偶,衰赢猥见怜。(陆羽)

诗书闻讲诵,文雅接兰荃。(耿漳)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陆羽)

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耿漳)

何事亲香案,无端狎钓船。(陆羽)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耿漳)

莫发搜歌意,予心或不然。(陆羽)

——《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

耿滓一开口,就马上给陆羽戴了一顶高帽,把他捧得很高: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这句可谓是对陆羽事文事茶一生的经典概括。后世在论及陆羽的事迹时以及当代很多茶店和茶庄的门首、背景墙也都常用到这一联,影响深远。陆羽听了以后,很平静,把这句话当作了“浮云”,很谦恭地回应:“我只喜欢做个山林野夫,惭愧没能成为辅佐君王的贤才。”

耿津又进一步点出陆羽的超脱之处:天刚朦朦亮,你就踏着还未敛迹的星光,入顾渚山中探幽采茶,身影慢慢消失在晨烟雾霭中。

轮到陆羽了,他引用了东汉名将耿恭拜井出泉的典故:汉明帝永平18年(公元75年),耿恭因与匈奴鏖战失利,将防御据点转移到水源相对充足且有险可据的疏勒城(今新疆疏勒县)。七月,匈奴再度来袭,并狡猾地切断城边山涧水源,疏勒成了座孤城。炎炎夏日,将士们饱受缺水之苦,耿恭便率众在城中掘井取水,然而挖了十五丈都没水,以至于渴乏的士兵们竟然榨马粪汁来解渴。无奈,耿恭只好正衣拜井祈祷,并率士负笼以示虔诚。过了一会儿,奇迹发生了,飞泉喷涌,众人惊喜万分,山呼万岁。匈奴以为神助汉军,乃罢兵而去。陆羽引耿恭的典故,盖因二人同姓,此其一也;又以耿恭的将才以喻为官的耿津。

相互“吹捧”了一阵子,耿津转移话题了。他说:“安静和喧闹,取向都各不相同;不论善谈,还是沉默,都是同科中榜的人。”这话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什么意思呢?其实,他是将自己和陆羽作比较,“闲”暗指陆羽,不争名逐利,清闲自在;“喧”暗指自己,皓首穷经,考取功名。因而,二人的志趣是不尽相同的。同时,他也联系自身的遭遇,同样是金榜题名,有的人声名大噪,即“语”,有的却名不经传,即“默”。陆羽对答道:“参差不齐的事物总会有出乎意料地成双成对的时候,衰老瘦弱也总会有被同情的一天。”联系前后语义,这应该是陆羽安慰耿津的话,就是说:你也不要郁郁寡欢,很多事在时机成熟时,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不过,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你我走的虽是不同的路,你求功名我归隐,但是却能成为无所不谈的好朋友,这就是缘分啊。

耿津一听,很是感动,又来夸陆羽了:“你的诗书闻名于讲授诵读,你的文雅接近于兰花香草。”陆羽也谦虚了一把,说:“我都还不敢参加文友集会,哪谈得上会舞文弄墨呢?”这两个人用诗聊天,跟打太极似的,你推过来,我推过去,蛮有趣的。

大概两个人觉得这样捧来捧去也没什么意思。接下来,耿津再次把话题引开,说:“池子里因为流着研墨时留下的水而变黑,小径上因为长满了青苔而变得不通畅。”这两句无疑又是讲陆羽的。“黑池研水”指陆羽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这是事实。据考证,陆羽除了著述《茶经》,还有《茶记》、《茶论》等茶学著作,《吴兴志》、《吴兴图经》、《顾渚山记》、《杼山记》等方志以及诗歌、传记等艺文著作,要不也不会称为“陆文学”了;“径石苔钱”指陆羽隐逸避世。按常理,如果路常常有人行走,就不至于苔钱多得把路都给遮蔽了,这说明他的隐居地是人迹罕至的,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陆羽作为隐者的超然。陆羽心领神会,也不多说什么,因而说道:“我也没做什么,有事没事,就是喜欢燃燃香,钓钓鱼。”他回答得多淡定呐!

耿津似乎还穷追不合,重点还是回到陆羽身上,说的是陆羽走遍大江南北,穷山水之胜,搜求失传的礼仪,调查遗漏的篇什。这话虽有恭维的味道,但一点儿也不假,前文说过他不光在茶学方面很有建树,在诗词、方志学方面的造诣也颇深,颜真卿还邀他加人大型韵书《韵海镜源》的编委会。其实,这一联更适合耿津,他自己不就是充括图书使,干的活不就是“求逸礼”、“访遗篇”?不过,他不会这样自吹自擂。陆羽最后总结道:“就此打住吧,你就别在搜肠刮肚地找诗句了,你所说的这些,也许我心里并不这么认为哩。”此是陆羽自谦之语。

耿、陆二人“联”来“联”往,看得出,耿津是非常了解陆羽的,而且对他的人格魅力是由衷钦佩的,是陆羽的“蓝颜”知己。他赞赏陆羽的诗句,三言两语,就把陆羽的生平都说尽了,并且十分到位,可以说是迷你版、诗词版的《陆羽传》。

颜真卿的故事 篇2

从京城传来消息,康熙皇帝要下江南巡幸。知府老爷着急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到处题诗写字,特别重视楼台馆所的门面,更重视寺观庙宇的门面,如果来到我们栖霞寺,一看成“栖霞土”了,不要说寺里住持要治罪,我这知府也吃不了兜着走。当今之计,必须找人把匾补好。可匾上的字是颜真卿写的,要把“寺”下的“寸”字配好,非同小可。康熙皇帝是很懂书法的,如果弄不好,让皇上看出毛病,那可不得了。知府正在发愁,衙里的师爷献计:“老爷不必着急,咱们金陵地方有很多文人墨客,把他们都召集来,到栖霞寺比字,再悬以重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会把这个‘寺’字写好的。”知府连连点头。

比字这天可热闹了,车马、轿子堵满了寺院门口,大官小吏、文人雅士都来了,寺里和尚从上到下忙个不停。

寺里的方丈抱出一大捆湖笔,一大卷宣纸。知府一看,方丈都亲自动手了,心里十分高兴,就对大家说:“各位大人、仁兄,今天请大家来补写‘栖霞寺’的‘寺’字。我们金陵有人才,把匾写好了,也是我们金陵的光荣。中选者酬银百两。”

这酬金虽说不算少,可大家更看重的还是“光荣”二字,都在想:这是给皇上看的呀!如果被选中,说不定……有的人想入非非了。可大家看着横放在地上的金匾,三个大字,每字都有斗大,笔笔劲健。他们还没动笔,打心眼里就哆嗦,面面相觑。知府再三催促,大家你推我我推你,不肯先动手,知府老爷急得唉声叹气。

谁也想不到,这时走出一个和尚,挽挽袖子,走到知府面前说:“请大人让我试试。”

老方丈一看是本寺僧人髡(kūn)残,便朝他直瞪眼,连连摆手说:“去,去!这种热闹凑不得!这是要真本事的!”

在场的文人墨客都怔住了,还是知府识多见广,便说:“好吧,让你试试,用什么笔你选吧!”

髡残走到笔堆前看看,都没选中。他来到山门的门后,拾起一把秃顶的扫帚,说:“这支笔好,就用这个写。”

这举动引得哄堂大笑,知府也哭笑不得,心想:这个和尚,真不知好歹,敢跟我开玩笑。但他还是说:“你写,你写!”

哪里知道,这髡残出家前就喜欢画画写字,买不起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练字,成年累月坚持不懈。出家后,主持派他扫地,专扫山门前的场子。他特别喜欢颜真卿的字。“栖霞寺”三个大字把他迷住了。他天天看,夜夜看,望得出神。活干完了,就用扫帚蘸水在门前大青石上写写划划。当了七年和尚,写了七年大字,扫帚不是扫地用坏的,倒是写字磨秃的。髡残刚出家时,大匾还是好好的,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把匾刮掉地上,“寺”字震掉半截,只剩“土”字又挂上了。今天,知府要添这个“寸”字,他是胸有成竹的。

髡残拿起扫帚,“刷刷刷”用三张大纸写出了“栖霞寺”三个大字,知府和众人都惊呆了。他说:“请大人把宣纸蒙在大匾上试试看,我写的字是否合用?”

知府让人把字蒙在匾前一比,大小不差分毫,活像颜真卿墨迹,几乎可以乱真。本来只写个“寸”字就行了,想不到髡残写出“栖霞寺”三个颜体字让众人看,众人心服,知府高兴。知府命人取白银一百两给髡残。

髡残在知府面前请求说:“银子我不要,请赐给方丈,留给寺里使用吧。只是请允许我到处云游,见识见识古今大书法家的真迹碑刻,开开眼界。”

后来髡残成了“金陵四大画僧”中的一僧,与石涛齐名。

【博闻馆】

匾和额一样吗?

我们现在常将匾额连用统称,但匾和额其实是不一样的。从形状上说,横为匾,竖为额;从悬挂的位置上讲,匾多数挂在室内, 而额都是悬挂于室外;从文字内容上讲,匾上的文字多为表达经义、感情之类,而额上的文字多为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从落款等来看,匾上文字,多为名人题、名人写,有落款,有时间日期,有印章,而额上的文字有落款的很少,最多有章,如“乾隆御笔之宝”。

匾、额有别,下次去参观古建筑的时候,你可要留意一下呦!

颜真卿的故事 篇3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摇曳在风中的兰草,缓缓地踏诗而来,带着清冽的芬芳。

那茂密而有序的深绿色的兰草叶子真是非常耐看的。她自茎部簇生,仰俯自如,终年常绿,开出素而不艳的小花,于亭亭玉立之间,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气芳香、味辛平是兰草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说她“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她能够用她的气味品性来化湿、辟浊、醒脾,尤其擅长治疗口中有甜腻之感的脾瘅。脾瘅是过食肥甘油腻、以口中发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黄帝内经》也针对脾瘅,提出过“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除,谓去也。陈,谓久也。因为兰草味辛能发散,所以她可以除去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而脾瘅往往又可能发展为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糖尿病,即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征。因此,兰草对于防治糖尿病也有一定效果。把她全草入药,或煮或煎,都是有用的。

兰草也叫佩兰,因为她能传播可人的香气,世间便有了“吐气若兰”一词。想那冰清玉洁的妙龄少女,樱唇微启,气息飘忽,若隐若现的兰草清香,淡淡幽幽地飘来,多么清洁而干净啊,那是女孩子真正的味道。再把兰草细细端详,她也真像一位姿态端秀的少女呢。连她的传说,都透着女孩子的动人与温婉。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身世悲惨、生活潦倒的书生邂逅了一位名叫兰草的美丽姑娘,这位姑娘浑身上下都充满着一种特殊的香气,呼出的气息也暗香袭人。书生与兰草相爱结婚,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幸福。然而,好景不长,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大发雷霆,派出天兵天将要将兰草捉拿回天界。原来,兰草是天上的仙女,私自下凡到人间结尘缘。离别之际,兰草仙女与书生相拥而泣,泪水滴落,融入尘土。兰草仙女走了之后,书生日夜怀念她,经常跑到离别之处仰望天空。不久,书生发现兰草仙女泪水滴落的地方长出一种草儿,开出素淡的花儿。草儿香气甚浓,就像兰草身上的气息一样。书生终于感到了慰藉,他把这种草称为兰草,终身侍弄她们,寄托自己对兰草仙女的无尽思念。

真是一个超凡脱俗的故事,这故事更让兰草有了不凡的品质。记得有人说过:“一个清高的人,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若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如海。”清高,没有什么不好的。而兰草无疑是有这种优雅别致的清高的。她的蕙心芳质,来自心灵深处,低调,纯实。“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朴素的句子,道尽了兰草不染凡尘的卓越芬芳。

所以,当一位女子,有了兰草般的清香,那真是拥有了福气和贵气。这不仅是在精神层面上体现了高洁的意义,而且还从物质层面上反馈出了重要的身体信息:只有身心健康,没有内在疾病的人,才会透出如兰草般清新的自然体香;口中,鼻中,才会吐气若兰;自然的、本真的笑容,才会像兰草一样,从容绽放。要相信,我们的身体从来不会说谎。

那么,就做一位像兰草一样的女子吧。心静,心安,坦然,泰然。那自然兰香,便会徐徐地散发出来。这样的女子,是值得人花费一生的时间去细细品读和深深珍惜的。

徐长卿

徐长卿,一个古意浓浓的名字。

据传,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方法,均不见效,只得张榜招贤。民间医生徐长卿采药路过,觉得自己有把握治好李世民的病,便揭榜进宫。他把采来的“蛇痢草”取三两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于外洗。李世民连着服用三天,症状就完全消失了。他高兴地询问药名,徐长卿却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禁说“蛇”字的圣旨。站在一旁的丞相魏征急中生智,为徐长卿解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长卿会意,忙说:“这草药生于山野,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就叫‘徐长卿’吧。”皇帝金口玉言,中草药“徐长卿”的名字也因此传开了。

这样的传说,是很有意思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也说:“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原来,草,就是这样随了人名了。

除了叫蛇痢草,徐长卿还有别仙踪、寥刁竹、竹叶细辛等等别名。在一般的想象中,可以用于治疗毒蛇咬伤的草药可能会长得比较强悍,而徐长卿的外表却是柔弱素净的,全然没有像医生徐长卿一样的男性风采。她是多年生草本,灰绿的模样儿,高约65厘米,根茎细短而刚直,不分枝,叶子像柳树叶儿,两叶相当,对称地生长着,光润有致。偶尔,她也开出黄绿色的小花子。她最有特色的是她的土黄色的根儿,细细密密地呈须状,那须多的可达50余条,形状如同马尾一般,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也许正是因为有着奇香异气,徐长卿有较为特别的镇静作用。她可以治疗一些晕晕乎乎的毛病,比如,晕车晕船。有这样毛病的人,可以在外出前,把徐长卿和石长生、车前子、车下李根皮这些中药和在一起,捣碎放入棉布袋中,把棉布袋封口缝好,系在头部或腰部,乘车坐船就可以感觉很自在了,呕吐、头痛、眩晕、烦闷等晕车晕船的症状是会不见了的。或者,就简单地把徐长卿洗净煎水服用,也可以防治晕车晕船。

这正像某些有特殊气味的人,反而拥有了特殊功能一样。例如,传说中的香妃,就是因为体内散发出不同寻常的灵异之香,才拥有了常人不具备的飞翔本领的。而能够像鸟儿一样,在蓝天白云之间翩翩飞舞,是多少人的梦想啊。

徐长卿的镇静自若,让人们喜欢把她当作长项链一样,戴在胸前,用来预防一些流行病。尤其是春天的时候,把她晒干放进小棉布袋里缝好,用稍长稍粗的棉线穿起小棉布袋,挂在胸前,可以预防流感、流脑等春季流行病。有些老人特别爱给小孩子挂这样的棉布袋,还出于辟邪、保平安、祈福祥的考虑。徐长卿也确实是有这样的功用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说她主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她确有辟秽作用,古人还用她来辟温疫。

有着如此安定的状态,才能保肝和胃,所以,徐长卿归肝、胃经。由此,她还可以镇痛抗菌、祛风除湿止痒、降压降血脂。《神农本草经》将她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镇静从容,才能安然稳重,方可贵为上品。

想那徐长卿,虽然也有似柳叶般飘逸的叶子,但人们更多地却是关注柳树,而少有关注徐长卿的,甚至对她完全不了解。不过,这显然是一点都妨碍不到徐长卿的。她怡然自得地直立在风中,哪怕低到尘埃,都能欢喜,温暖,开出自己的风采。

刘寄奴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真是豪迈大气的句子。其中提到的寄奴,是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宋开国 www. 之君。

刘裕,这位被誉为“南朝第一帝”的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对内平定战乱,对外致力于北伐,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都有重大贡献,真是气势雄壮。

所以,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特别借助刘裕等各种典故来怀古咏今,不但彰显了其“豪放派”的特性,而且还意味深长。

而刘寄奴,还是一味中草药,是用刘裕的小名来命名的。这味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来命名的中草药,作用当然不可小觑。作为菊科和草本植物奇蒿的全草,她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其子细长,一枝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状,性温、味苦,是治疗跌打损伤的传统中草药,茎、叶、花、子皆可用,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敛疮消肿、醒脾开胃等功效,医家及民间经常将她用于跌损瘀痛、金疮出血和妇女经闭症瘕等症。

刘寄奴的神奇,据说和刘裕称帝有关。皇帝称帝之前是总有些预兆的,据说刘裕出生时有神光照亮室内,当晚还天降甘露。而且民间流传的刘裕称帝前的故事,更是让刘寄奴染上霸王之气。

那次,刘裕去伐木砍柴,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大蛇挡住去路。刘裕弯弓搭箭命,射伤了大蛇,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刘裕又上山,想找到那条大蛇。找了一阵没找着,却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处传来的一阵阵杵臼捣药的声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小童在捣制草药。刘裕问他们为何要制药,小童答道:“我们的王被刘寄奴射伤,所以要制药医治,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刘裕追问:“你们的王既有神通,为何不杀了他?”小童却答:“刘寄奴是王者,不可以杀。”刘裕一听,便大吼道:“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小童吓得弃药逃窜,刘裕便将其丢弃的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待到领兵打仗时,刘裕用那些药治疗被枪箭所伤的士兵,疗效甚好。士兵们不知道药的名字,只知是刘裕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用刘裕的小名“刘寄奴”来称呼药。而没过多久,刘裕就称帝了。

刘寄奴显然没有辜负这个名字,还以大气神功的特别疗效来衬托这个名字的独一无二。例如,有外伤出血、局部肿胀或湿疹时,可用她煎汤淋洗患病部位;有血尿、腹胀时,可用她煎汤内服治疗;把她捣汁兑入香油服用,还可以治疗病毒性肝炎、降低转氨酶、消退黄疸;把她泡酒喝,可以治疗受风受寒、风湿麻痹等症。

而且,刘寄奴的关怀一直伴随着刘裕。刘裕称帝后,有一次外出游玩,偶遇一位僧人。僧人为他献上一些药,说是可以治疗陈年疾患,说完便失去了踪影。刘裕手部有陈旧伤患,到了阴雨天就疼痛发作,一直都无法痊愈,用了僧人的药,仅一次后就痊愈了,再没有发作过。而这些药和当年那几个青衣小童捣的药是一样的,就是刘寄奴。

想那辛弃疾,一生都想建功立业,可惜郁郁不得志。倒是和刘裕有关的刘寄奴大刀阔斧地铲除病毒,屡建奇功,在自己的领域里大建了一番功业。其实,草木和人一样,都是有情的。

益母草

益母草。

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一种源于内心的本真和温暖会顺着指尖,汩汩地涌出来。这般直白的名字,一听,就知道,她是有益于女子的草本植物。

再看她的另外一个名字:“坤草”,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她与女性的密切关系。“坤”总是和“乾”在一起,组成“乾坤”的,即八卦中的两爻。乾代表天,衍生为阳,是男性或男方的代称,坤代表地,衍生为阴,是女性或女方的代称。

她的第三个常用名“茺蔚”,取“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之意,就更是体现了母性的光辉。茂密隆盛,于天地之间,生生不息,蓬蓬不止。

难怪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曾子见到她,也不禁感思无限。就是三国吴学者陆玑所说的“曾子见之感思”。曾子本是极孝之人,有一次,夫人做了生鱼,他刚夹起一块放进嘴中,突然想起母亲在世时没有吃过生鱼,便当即眼含热泪,将鱼吐了出来,并终生不再吃鱼,这即是“思母吐鱼”的典故。而看见益母草,曾子当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母亲的。母爱,多么博大、深厚、永恒。

的确,益母草与感恩有关,她的来历,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在豫西地区伊洛河畔的一个小山村里,一名叫茺蔚的孩子的母亲在生他时得了“月子病”,久治不愈。几年之后,她身体越来越虚,竟至卧床不起。茺蔚懂事之后,就悉心照料母亲,非常孝顺。看着母亲的病越来越重,他决定外出为母亲问病求药,下决心要把母亲的病治好。他沿着伊洛河往前走,逢人便问,见草就挖,但一直没有找到能治好母亲疾病的神医良药。有一天晚上,他借宿在一间寺庙中,庙内老僧见他救母心切,便赠他四句诗,让他据诗寻找治病草药。诗云:“草茎方方似黄麻,花生节间节生花,三楼黑子叶们艾,能医母疾效可夸。”得到这样的诗,茺蔚更是沿着河岸认真寻找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那种茎呈四方形、节间开满紫红色小花、结有黑色三棱形小果实的草儿。母亲服用后不久,多年的疾痛竟没有了。茺蔚又把这种草儿介绍给其他患月子病的妇女,也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由于这种草是茺蔚为医治母亲的病而找到的,又益于妇女,人们便唤它茺蔚,又把它取名为益母草。

这个故事也应和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称”。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她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这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全草入药,其味辛苦,气微寒,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素有“血家圣药”之称,历代医家都用她来防治女科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将益母草炒食、上汤、做汤,营养保健的效果都很好。还可以将益母草和桑寄生各30克洗净,取鸡蛋或鹌鹑蛋4只煮熟去壳,把益母草、桑寄生和蛋放进砂锅内,用文火煮沸,再放入冰糖,煲至冰糖完全溶化即可。这汤俗称“补益汤”,可以补肝养血,女子在经前、经后饮用,效果更佳。

益母草不仅有内调之功,还有外养之效。她含有硒和锰等微量元素,可以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将她做成敷面粉来养颜润肤是非常不错的。采摘一整株新鲜的益母草,用清水洗净,晾干、切细、研为粉末,加入适量的清水和面粉,调制、揉和成汤圆大的团状,然后用小火煨一昼夜,待凉后,再研成粉末,放入洁净的瓷瓶中保存。每晚洗净脸后,可取适量敷面粉,加入蜂蜜,调成糊状敷面。

做补益汤或敷面粉,都要费时费力。不过,这些时力的付出是值得的。想那传说中的茺蔚为母亲和天下女子的付出,女子们真是可以多多地使用益母草的。

珍惜益母草,珍惜自己。

益母草,恰似母亲的温柔。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 篇4

为拜名师两次辞官

颜真卿是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为山东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他出生于诗书世家,五世祖颜之推曾写下著名的《颜氏家训》。不幸的是,在颜真卿3岁那年,父亲就病故了,家里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贫困。

颜真卿继承了良好的家族文化基因,他非常喜欢读书,文章写得很漂亮,但他对书法情有独钟。这让母亲很为难,吃饭还是问题,哪儿有钱去买那么多笔和纸供他练字呢?

颜真卿看出了母亲的心事,有一天,他手里拿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母亲疑惑地看着他。他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黄泥浆可以当墨!”他在碗里装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写满后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说:“这就是纸啊!”

母亲笑了,颜真卿也因此练就了一手好字。

26岁时,颜真卿考中了进士,在朝廷里当了校书郎,后来又外放到醴泉(今陕西省礼泉县)任县尉,负责管理地方治安。这件工作相当繁杂,起早贪黑,没日没夜,但颜真卿总要挤出时间练字。人们看到他写的字,都赞不绝口,可他内心里却十分苦恼,因为字写到这个程度,没有名师的指点,就再难有长进了。他想到去拜一个人为师,可想起此人的脾气,又有点犯怵。

这个人就是张旭,擅长草书。他性格怪僻,最喜欢饮酒,为杜甫所列的“饮中八仙”之一(其他7位分别为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焦遂)。喝得大醉后,张旭常常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有时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因此被时人送予了“张颠”的雅称。

为了表示自己拜师的诚意,颜真卿毅然辞去了官职,赶到洛阳,投到张旭门下。张旭仔细地看了他写的字后说:“你的字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你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哪能在写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

话说得很婉转,可颜真卿听得出其中的拒绝之意。他也不敢强求,只好告辞回到了长安。没过多久,他再次在朝廷中得到了任职的机会,可他一直对未能拜张旭为师耿耿于怀,于是又一次辞官。张旭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点头收下了这个弟子。

然而让颜真卿失望的是,入门几个月,张旭要么就是将自己书写的字和前代名家的字帖给他,要他“倍加工学”,要么就是带着他游山玩水、赶集看戏,“领悟自然”,丝毫没有把诀窍传授给他的意思。有一天,颜真卿实在忍不住,对张旭抱怨说:“我来拜门求师,是想得到您笔法的精微秘诀,为什么只让我临帖、参悟呢?”

张旭不高兴地说:“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氏舞剑而得落墨神韵,除了勤学苦练和师法自然,哪有什么诀窍啊!”

颜真卿从张旭的话中,明白了为学之道,于是他再也不去寻找捷径,而是埋头苦学,揣摩前辈笔法,把从自然万象中领悟到的神韵凝于笔端,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粉碎安禄山“闪电战”

颜真卿学好书法后,再次出仕,曾在朝中任监察御史,可是他也像许多艺术家一样,不通世事,一味耿直,结果在天宝十二年(753年)被贬到平原郡(今山东省德州)任太守。诗人岑参为他送行,不无担心地写道:“郊原北连燕,剽劫风未休。”然而,这个地方最可怕的不是气候的恶劣,而是憋着劲准备造反的安禄山。

到任后,颜真卿“废苛政、黜奸小、除奸诡、进忠良”,深得百姓爱戴。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称赞他“自承到官后,高枕扬清风。豪富已低首,逋逃还力农。”当然,颜真卿对安禄山的野心也心知肚明,悄悄地做起了防范。

颜真卿以防汛为名,修筑城墙、赶制兵器、收揽壮丁,积储粮草。为了避开安禄山的耳目,他每天都是一副文人做派,吟风弄月,甚至还亲自主编了一部研究音韵的著作《韵海镜源》。安禄山派人来检查工作,他在好吃好喝好招待之余,还即兴写了一幅字,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著名碑帖《东方朔画像赞碑》。安禄山笑了,把颜真卿真的当成了一个只知道舞文弄墨的书呆子。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谋反,对唐王朝发动了出其不意的“闪电战”。叛军所到之处,守令要么开门出迎,要么弃城匿窜,没有敢勇猛地打一场的。没多长时间,叛军就直逼首都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唐玄宗李隆基束手无策,狼狈不堪,一边仓皇出逃四川,一边哀叹:“河北24郡,难道就没有一位忠臣吗?”

这时候,颜真卿挺身而出,不等皇帝的诏令,誓言讨贼。他辖下3000兵马很快就扩充到万人,并与时任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县)太守的族兄颜杲(音稿)卿约定互为犄角,共同抗击叛军。

平原郡久攻不下,安禄山寝食难安,又气又急。攻陷洛阳后,他派段子光带着洛阳留守李憕的首级,前来招降颜真卿:“看到了吧,如果不投降,就是这个下场!”

颜真卿不为所动,冷笑说:“我认识李憕,这并不是他的首级。来人!把这个叛贼给我砍了!”

此举一下子稳定了军心,河北17郡又相继归顺朝廷,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盟主,统兵20万,横绝燕赵,军威大震。天宝十五年(756年),他指挥联军在堂邑(今山东省聊城市)大破叛军,歼敌2万余人。

当时,颜真卿手中并没有精锐的部队,凭借的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武装力量。但他却打赢了安史之乱以来的第一场胜仗,“颜真卿”三个字于是成了一面旗帜,连守在安禄山老巢的嫡系将领刘客奴都派人跟他联络,准备归顺。颜真卿当即派人从水路给他送去了10多万军资,为了坚定刘客奴的信心,他还把自己不到10岁的独子送去当人质。

河北诸郡的归顺和堂邑之战,截断了叛军和老窝之间的联系,安禄山只好终止进攻潼关,回师河北。颜真卿的这一番举动,为大将郭子仪、哥舒翰等正规军重整军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唐玄宗听到这些消息,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我不了解真卿的为人,他做事竟这样出色!”

在这场关乎唐王朝存亡的战斗中,颜氏一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先后有30多人为国捐躯。在常山战役中,颜真卿的族兄颜杲卿寡不敌众,被敌军俘获。安禄山命人将他押解到洛阳,亲自审问。颜杲卿拒绝投降,安禄山当着颜杲卿的面,砍下了他的儿子颜季明的脑袋。颜杲卿大义凛然,痛骂叛军,结果被用铁钩钩断了舌头,依然骂不绝口,最后被残忍地处死。

数年之后,颜真卿满怀悲愤地记述此事,写下了著名的《祭侄文稿》。这篇用行书写成的祭文一气呵成,国仇家恨全部凝聚在了指尖,其中有好几处因为笔写干又顾不上蘸墨而形成的枯笔,让人感受到他当时苍凉悲壮的心情。这幅作品被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是唯一可以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比高下的书法珍品,现藏于博物院。

四朝为官得罪五相

因为在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颜真卿被调回中央,深受重用。不过他的文人气质加上嫉恶如仇的性格,让他在充满尔虞我诈的官场显得特别另类。他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肃宗时任过尚书,代宗时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德宗时被奉为太师,虽然官一朝比一朝大,但往往都是新帝登基时把他召回中央,提拔不久就因为得罪掌权者而被贬到地方。他得罪过五位宰相,特别不招领导待见,贬职成了家常便饭。

杨国忠当宰相时,前朝名相宋璟的儿子宋浑得罪了他,遭到贬职处分,满朝大臣噤若寒蝉,没人敢吭气,只有颜真卿站了出来,对杨国忠说:“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何必因为一时的气愤,而使宋璟的后代受到伤害呢?在唐玄宗朝,身为皇帝小舅子的杨国忠脾气非常不好,颜真卿的话虽然只是劝解之言,却让他如鲠在喉,结果就是让颜真卿落得个与宋浑一样的下场。

唐代宗时,元载为相,在朝中结交了许多私党,他怕群臣议论然后报告皇帝,就给代宗打了个报告说:“群臣向您上书报告事情,多数都是谗言诽谤,请求每次议论朝政时,先让他们报告给各自的长官,长官报告给宰相,由宰相判断是对还是错,然后再向您报告。”这就相当于从制度上保证每件上报给皇帝的事,都要经宰相过一遍筛子。代宗正为每天乱七八糟的事心烦,就被说得有点心动。颜真卿当即上书批评此事:“古人说,‘苍蝇飞舞声嘤嘤,飞上荆棘停住身,进谗说话没定准,搅乱各国不太平。’所以古代贤君都是广开四方视听,陛下却想自己堵住耳朵、蒙住眼睛,听不清、看不明,那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呢?只准宰相报告事情,这样的事旷古未有,即使是李林甫、杨国忠也不敢公开这样做!”

在颜真卿的强烈反对下,元载堵塞言路之举没有得逞,但没多久,颜真卿就莫名其妙地被贬到硖州(今湖北省宜昌市)。

颜真卿得罪的最后一位宰相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卢杞。卢杞曾到郭子仪府上拜访,吓得郭大元帅赶紧让家里的女眷回避。后来家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卢杞长得神头鬼脸,女人们看了肯定忍不住要笑,他一定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一个都活不成!”颜真卿显然没有郭子仪这份智慧,他依然不改爱点炮的习惯,弄得卢杞脸黑得更加难看,准备把颜真卿排挤出京城,落个耳根清静。颜真卿听说了,找到他说:“您先父卢中丞的头颅被安禄山送到平原郡时,脸上满是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舔净,就凭这点,您忍心不容忍我吗?”卢杞听了惊惶地下拜,内心则对颜真卿更加恨之入骨。

其实颜真卿得罪宰相,谁官大跟谁对着干,并不是想出风头,趁机炒作自己,而是他为人的一贯理念使然。只要是看谁做得不对,哪怕是皇帝老子,他也敢说敢管,更不用说皇帝身边的那些红人了。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有一幅《争座位帖》,它的来历,最能体现颜真卿的这种性格。

有一年,唐代宗设宴款待从外地前来参拜的郭子仪。按照礼法规定,宴会上文武官员的座位顺序,应该按照官职的大小排列。但负责安排座次的官员郭英义,为了讨好代宗宠信的太监鱼朝恩,竟把官职地位更高的尚书们都排到了鱼朝恩的后面。宴会上鱼朝恩十分得意,时任刑部尚书的颜真卿气愤地对身边的人说:“鱼朝恩不过是个善于拍马屁的小人,没有什么功劳,他的座位凭什么排在前边!”同僚们赶紧劝道:“他是皇上的红人,谁惹得起?还是算了吧!”颜真卿回答说:“不行!这有关国家的尊严,不是件小事。这个座次我一定要争!”

回到家,怒气难平的颜真卿奋笔疾书,不一会儿,《与郭仆射书》(又称《争座位帖》)就诞生了。这篇作品历数了鱼朝恩的种种罪恶,痛斥了郭英义溜须拍马的行为,笔力雄健,气势夺人,充分展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成为他的书法代表作之一。

明知火坑也要跳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朝中议论着准备派兵讨伐,这时卢杞悄悄给唐德宗出了个主意,他说李希烈这个人“年少骁将,恃功骄慢”,一般人都不看在眼里,如果能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去劝说他,一定能“不劳军旅而服”,不用费一兵一卒就能将叛乱平息了。

唐德宗自然很高兴,说:“那派谁去合适呢?”

卢杞说:“颜真卿是朝中元老,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没有谁比颜真卿更合适的了!

满朝文武听说此事都吃了一惊,因为谁都看得出来,卢杞是在借刀杀人。于是不少人都劝颜真卿说,你不如以年老体弱为理由推辞不去。颜真卿慨然回应说:“君命也,将焉避之!”这是皇帝的命令,怎么能因为怕死而回避呢!说完,他带上诏书,连家都没回就奔向前线了。

事情果然如卢杞所料,颜真卿一到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就被1000多个杀气腾腾的武士包围了,明晃晃的刀剑在他眼前直晃。颜真卿镇定自若,脸上的颜色一点也没改变。李希烈见状,假意喝退了武士,笑着对颜真卿说:“手下人不懂事,您别见怪。这次起兵,我是被逼无奈,还请替我在皇帝面前说几句好话。”

颜真卿说:“你只要归顺朝廷,自然不会获罪。”

李希烈根本听不进劝告,把颜真卿扣押起来。不久,朱滔、田悦等4个同样反叛的藩镇派遣使者到李希烈处,上表称臣,劝他称帝。李希烈很高兴,命人把颜真卿叫来,看一看自己的众望所归。四镇使者借机拍马屁说:“早就听说颜太师有威望,现在李元帅就要称帝号,而颜太师恰好到来,这是上天把宰相赐给元帅啊。”颜真卿厉声喝斥他们说:“说什么宰相!你们知道有个痛骂安禄山而死的颜杲卿吗?他便是我的哥哥。我年岁这么大的人了,只知道恪守臣节而死,难道还会受你们的引诱胁迫吗!”4个家伙不敢吱声了。

文的不行,李希烈决定给颜真卿点颜色看看。有一天,他命人在馆舍庭院中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颜真卿架过来威胁说:“你如果不归顺我,就活埋了你!”颜真卿神色安然,对李希烈说:“既然我的生死已经决定,何必玩弄花样!赶快一剑砍死我,你心中岂不更痛快些?”弄得李希烈没了脾气。还有一次,李希烈叫人在院子里架起一堆干柴,点起熊熊烈火,然后把颜真卿带到火堆前。一个叛将对他说:“再不归顺李元帅,就活活烧死你!”颜真卿轻蔑地看了他一眼,一句话没说,纵身就向火堆扑去,吓得那个叛将赶忙把他拉了回来。

颜真卿情知难逃此劫,早就从容地做好了准备。他给朝廷写了遗表,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和祭文。在祭文之中,他写道“天之昭明,岂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贞元元年(785年)八月二十三,李希烈派人将颜真卿勒死于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龙兴寺中,终年77岁。

欧阳修评价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意思是,颜真卿是位君子,他的品德和性格,人们初见也许会心生敬畏,然而愈久会觉得愈可爱。

颜真卿的故事 篇5

怀素练字的故事

怀素(725—785)是唐朝有名的和尚。他从小入庙出家,可他始终坚持了对书法的爱好,并曾拜着名书法大师颜真卿为师。但他的书法主要成就却不是楷书,而是草书,尤其是狂草。他的代表作《自序帖》可谓草书史上的典范之作。

成就的取得,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的结果。能有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僧人的本职是事佛、坐禅念经,要练字,就要把分分秒秒的休息时间全占满。这一点,怀素完全做到了。他的毅力是令人赞叹的。

练字还需文房四宝俱全。寺庙中的生活本来就是清苦的,买笔买墨就得不少钱,还哪有钱去购买砚台、纸张呢?可这并未难住怀素。他想方设法自制了代用品。先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练字离不开笔,怀素对笔十分爱护,每写完字都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他没有合适的盛水器皿,便就地取材;到屋外的一个小石头池子里洗笔,拿它当了“笔洗”。日久天长,池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黑水。人们就叫它“墨池”了。

怀素就是这样努力创造条件,勤习苦练,终于练就一手用笔盘旋、狂放,变化繁多而又挥洒自如的狂草,由一个爱写字的小和尚成为一名值得效法、赞颂的书法大师。

颜真卿的故事 篇6

我们总说我们很幸运,在博物馆里能够看到过去只有有权人或有钱人才能秘玩的经典法帖,并且可以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帮助下,把这些法帖变成书本字帖放置案头,或欣赏或临习。在我们的想象中,古代普通人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们学习书法往往只能靠老师的临范和有限的碑帖拓本,例如《多宝塔》之类。因此,根据印刷品练习过“神龙本”《兰亭序》(也就是所谓的冯承素摹本)的现代人才会发现,被古代大家推崇备至爱逾生命笼罩着各种光环的“定武本”《兰亭序》拓本,基本就是云山飘渺模糊一片,几乎无从下手;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临摹大师王铎会把兰亭临成那种样子(见图1)。

不过话说回来,现如今一些字帖,印了还不如不印。我不得不遗憾且负责地说:当今国内的字帖出版,在版本选择、印刷质量和文字解读(就不提研究啦)几方面能全部及格的,决不超过5%。具体原因不用我说,这里只谈碑帖拓片的版本选择这个老大难问题:

版本,从文献学的角度,自然越早越好,但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情况就复杂多了:在没有照像印刷术的时代,书法墨迹转化成拓本,需要书丹或摹勒、刊刻、捶拓和装裱等等多重工序,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中间可以间隔千百年,任何一道工序中的技术失误,都足以彻底改变原作的基本面貌,这还不包括原件自然或非自然的磨损。从各道工序的技术上讲,不同时代的技术水准很不一样,古代技术的传授,有强烈的作坊或行为性质,所以受地域和时间影响很大,说得具体一点,一项技术有时候会改进,有时会退步乃至失传,唐捶宋拓尽管比后来的拓本早若干年,多若干字,但或许字口漫漶,清晰度反不如后者。拓工手重些,笔画会细一点;裱工手重点,笔画会粗一些。笔画的粗细强弱属于风格问题,版本学家或许觉得这无关大局,但对于书法理论家和想认真学点笔法的人就不能回避,差若毫厘,失之千里。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不管喜欢它的学者怎样试图证明它是超越了敦煌出土拓本的唯一原石宋拓,都回避不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拓本临摹的价值不大。有些经典作品,各种时期的拓本优劣互见,使我们不得不去采购不同的印本比对着学习。

笔画的清晰与否与版本有关,但印刷技术则不能找借口。现代科技水平总是不断攀升,过去花大成本研发出来的印刷技术,今天可能就是举手之劳。拓本印不好,只能是人为的因素。

如果我们还是把书法当成经典艺术,那么没办法,经典艺术就是要精益求精,一旦你在不同资源的不断比对中发现了那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你或许就会觉得,以前的粗枝大叶是多么无趣。

书归正传,下面谈颜真卿的楷书字帖。

颜真卿(公元709―785)的楷书传世作品,可以大概分出两种类型:一种是轮廓清晰,点画遒美的,如《多宝塔感应颂》、《颜勤礼碑》碑阴等;一种是点画有些模糊,结构有些缺损,但古拙,有“篆籀气”,如《麻姑山仙坛记》、《元次山碑》等等。保存至今的《多宝塔感应颂》,本来被认为是颜书最早的代表作,但最近接连地出土了几块墓志,将颜书作品的时间上限不断提前。

一、王琳墓志

2003秋,盗墓者在洛阳龙门镇张沟村挖出了《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简称《王琳墓志》。据说,盗墓者找到在洛阳某古玩城开店的何汉儒,花6000元做了80张拓片。何氏留下了初拓本,然后打了电话给文物出版社。

2005年5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书法丛刊》第三期,刊发了何汉儒的介绍文章《颜真卿早年书作――王琳墓志》和那张墓志的初拓本。印刷尚还清晰,但或许是拓印太快的原因,一部分字口有些模糊。同年8月,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正式将《王琳墓志》编辑出版,并归入8开大小的“新出土名家书迹”系列,印刷质量和《书法丛刊》差不多,只是排版略有不同(见图2)。

根据何汉儒的介绍,墓志石灰岩质,纵90cm、横90.5cm。四侧刻云纹(?)饰,前侧有“开元廿九年(公元741年)记”六字。志文三十二行,满行32字,刻有浅界格。撰文者是王临的丈夫徐峤。颜真卿书,时年三十二岁。墓志书法清新健朗,有显而易见的褚遂良的影子。沙孟海先生认为,褚遂良最好的学生是颜真卿,这句话在《王琳墓志》上得到了佐证。

原石不知下落,但河南洛阳师范学院的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也收藏了一方《王琳墓志》,同时收藏的还有《徐峤墓志》。(见图3)《王琳墓志》的双胞案逐渐引人关注,到底哪个是真,抑或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两个全真?只有等待后来的考证了。

2008年6月河南美术出版社“近年新出历代碑志精选”系列也出版了大8开的《王琳墓志》,这个系列一般是采用整张拓本不做切割,局部分印的办法,优点是保留了原尺寸和原章法,缺点是不易阅读。这个印本的底本拓墨过重,笔画更细,颇伤神采(见图4)。

2011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出了16开本《颜真卿书王琳墓志》,这一版本在最后介绍《颜真卿全集》时还会提到。

二、郭虚己墓志

1997年10月,偃师市首阳山镇砖厂发现一座唐墓。墓葬为土洞墓,破坏严重,随葬器物无存,只在甬道内发现一方墓志。墓志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

2000年10期《文物》发表偃师商城博物馆樊有升、鲍虎欣关于这块墓志的简报《偃师出土颜真卿撰并书郭虚己墓志》,引起了书法界不小的震动。因为一直以来,颜真卿天宝十一年(公元752)的《多宝塔感应颂》和《扶风夫子庙堂残碑》是他传世最早的作品,现在出土的这块墓志还要早三年,自然引人注目(很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尽管后来《王琳墓志》的出现刷新了这个记录,但相比后者的出土信息缺失,《郭虚己墓志》更有典型意义。

墓志及盖青石质,盖J顶,长107cm,宽104cm,厚4.5cm,阴刻当时流行的悬针篆书“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或许也是颜真卿所书。四边单线浅刻瑞兽、海石榴及牡丹花纹。墓志长104.8cm,宽106cm,厚16cm,志文是“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颜真卿撰并书”,三十五行,满行34字,也刻有浅线界格,刻工技术水准明显超过《王琳墓志》(见图5)。

2001年7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先出版了8开本的《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铭》,9月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也出了印本《唐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铭》,印刷质量更好一些,(见图6)并请樊有升、鲍虎欣写了概说。

河南美术出版社于2007年12月出版的大8开本“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郭虚己墓志》,不仅全面超越了前两个印本,几乎也代表了河南这个系列的最高水准。(见图7)彩色照片彩色印刷,原拓本没有装裱,避免了变形,也是局部分印的办法,清晰度颇高(后面的放大其实没什么必要)。拓工是职业高手洛阳裴氏,技术明显优于开古玩店的何汉儒。

唯一的缺憾是标榜的“初拓本”。经当事人洛阳裴氏验证,发现为其2007年初拓印,已经是第三期拓本了。证据是:墓志出土时不慎撞裂,下部分为数块,只能用环氧树脂胶粘合为整石。而且粘得不仔细,树脂有溢出志面的现象,直到2003年裴氏为出版《偃师碑志精选》拓印拓片,亲自操刀将溢出的胶铲平。初拓本拓印份数不多,精拓更少。《偃师碑志精选》之图版采用的就是初拓本。二期拓本为剔除余胶后至2006年10月1日间的拓本。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 篇7

关键词:书法艺术;唐代书法;颜真卿;《与蔡明远书》;书法评价;考证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生,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卒。年77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曾为平原太守。历官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人称颜平原或颜鲁公。李希烈叛乱,真卿前往劝谕,不为利诱所动而终遭缢杀。《新唐书》和《旧唐书》有传。但论及他的书法艺术的内容,只有《新唐书》一句:“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然平生留下诸多墨迹、石刻。身后一千多年。一直受书家重视。今就颜真卿的《与蔡明远书》,略作考论。

一、文本释读殛传世版本

《与蔡明远书》,也称为《与明远手帖》《蔡明远鄱阳帖》《与蔡明远帖》《蔡明远序》《颜鲁公送蔡明远叙》,系颜真卿与蔡明远尺牍。原帖“行书,二十四行,行六字,字径约3厘米……墨迹本纸本十八行,共一百零四字”。纸本全文为“蔡明远。鄱阳人。真卿昔刺饶州,即尝趋事,及来江右,无改阙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缘受替归北,中止金陵,阈门百口。几至糊口。明远与夏镇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连舸而来,不愆晷刻,竞达命于秦淮之上,叉随我于刊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今既已事方旋。指期斯复。江路悠缅,风涛浩然,行李之间,深宜尚慎。不宣。真卿报”。据《颜鲁公集》,其下尚有“闻邹游与明远同来,欲至采石,计其不久亦合及吾准泗之间。脱若未到,见之宜传此意。遣此不宣。真卿报蔡明远”,然而刻帖将后面一段标为“邹游帖”。对于此帖。欧阳修的《集古录》卷七列为真迹,《宣和书谱》载内府藏品中,也有《蔡明远帖》。此后,真正的墨迹不复流传。明代的张丑所见,已经不是真迹。他在《真迹日录》中说:“硬黄纸,行书,……今在余清堂中亦云唐人墨迹不易得者,然余细辨之,实张伯雨临本,非真迹也。”辨近代罗振玉收藏的纸本,少“与夏镇远”以下六行三十五字。有双钩痕迹,当为《绛帖》摹本,钤有“缉熙殿宝”、“内殿秘书之印”、“瑞文图书”、“政和”等印玺。早在北宋皇桔、嘉佑年间。尚书郎潘师旦将《与蔡明远书》收入《绛帖》汇刻帖中。其后南宋嘉定八年(1215)又刻人由永春刘元刚主持修刻的颜真卿个人书帖《忠义堂帖》,到了清代。冯铨集摹,刘光喝刻的《快雪堂法帖》和长洲吴念椿集次的《后忠义堂帖》,都有收录。然而即便是刻帖临本,也不影响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二、书札书写的时间和地点

书札书写的背景有争议,代表性的是如下三种说法:其一是晚年说。以黄庭坚的观点为代表。他在《山谷集》中说:“《蔡明远帖》是鲁公晚年书与,与邵伯碌、谢安石庙中题碑傍字相类,极力追之不能及其仿佛。”也有人以为是大历七年(772)颜真卿除湖州刺史,由抚州往东京(洛阳)途中所书。其二是乾元二年说,今人朱关田的《颜真卿年谱》中,将书札订为乾元二年秋书于金陵,“6月9日,除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辟荆南戎昱入幕。途经金陵,有《与蔡明远书》《邹游帖》”,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其时,颜真卿51岁一其二三是乾元三年后说。严杰的《颜真卿杂考》详尽分析原帖内容,并结合颜真卿的生平行迹进行深入考证,得出新的结论:“帖中‘及来江右’,指颜真卿移刺升州。‘一昨缘受替归北。中止金陵’数句,指罢升州刺史,受召人朝,当时全家逗留金陵,饮食匮乏。这是因为他在官廉洁奉公,不顾家计,罢任后生活陷人窘境。‘明远与夏镇不远千里’数句,指蔡明远与人从饶州远航江湖来援助,驶入秦淮河,泊舟金陵。‘又随我于邢沟之东’数句,指颜真卿自金陵取水路归朝。沿江东下至扬州,人大运河之古邗沟段北上,蔡明远送行直到扬州以北数十里的邵伯,才告辞归江西。‘斯复江路悠缅’数句。则指蔡明远仍从长江返回,颜真卿嘱其小心谨慎。总之,此帖应作于自升州北归人朝途中。乾元三年正月以后。”三种观点比较,严杰的论说能从书札本身及颜真卿的行迹结合,得出的结论更加令人信服。乾元三年即公元760年,其时颜真卿52岁,按照潘忠泉的观点。“颜真卿的书法可分三个时期:50岁前为早期,65岁前为中期,65岁后为晚期”那么《与蔡明远书》属于中期作品。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祭侄文稿》自署书于乾元元年9月3日,在《与蔡明远书》前。可见此时颜真卿的书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三、蔡明远其人

从颜真卿仕履行迹来看,其曾于乾元元年(758年)10月奉诏移任饶州刺史,当时饶州州治在鄱阳。鄱阳,位于今江西东北部,属上饶市所辖。“秦时为番县县治。西汉,因处番水之北,名番阳。东汉改称鄱阳。为鄱阳郡治。隋开皇元年(581).改都阳郡为饶州。元至元四年(1338),改饶州为饶州路。”颜真卿在饶州任刺史时间很短,因为乾元2年(759)6月4日又奉诏移郡,转为升州(州治在今江苏南京)刺史。仅七八个月,但与民之交情,从《与蔡明远书》中可以窥见一二。他守饶时,与鄱阳人蔡明远友善,颜真卿胸怀坦荡,言辞诚恳,使得蔡深为感佩。蔡也尽力辅佐颜,“跟随其左右,协助颜真卿‘智擒盗首,将其斩于闹市之中’。很快赣东北一带四境肃然,治安良好。”后颜鲁公受替北归,绝粮于江淮闻,蔡明远载米济之,颜鲁公感其意,遂手书《与蔡明远》。然而蔡明远与颜真卿共事时的具体身份,尚不明确。《颜真卿集。与蔡明远帖二首》中“真卿昔刺饶州,即尝趋事”荀下仅注“谓尝为其僚佐也”,然而唐代州刺史的僚佐很多,“主要僚佐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上佐指别驾、长史、司马(长史、别驾多不并置).判司指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参军事,......录事参军事在州政中具有特殊地位,置一人”因此“僚佐”一词没有明确交代身份。朱熹在讨论“虞礼”时,曾论及颜公的知礼,并间接提及蔡明远的身份,“看来古人上下之际虽是严。而情意甚相通……如《罗池碑》云‘柳子厚与牙将欧阳翼共饮。’法帖中有颜真卿《与蔡明远帖》,都书名。牙将即是客将,蔡明远亦是衙前,他却与之情意如此。而今州郡与小官也不如此了”。客将是唐节度使衙将中掌唱导宾赞之事的武官,朱熹这里主要是从属官等级角度,将欧阳翼与颜真卿进行比较,“衙前”的说法,只是说了大概情况。明嘉靖间文彭题《陆放翁手简》时提及:“昔蔡明远,鄱阳一卒尔,以鲁公之书而传”,可是“都阳一卒”,意思也是模糊的。今有蔡多文先生提及《蔡氏族谱》的修撰情况:“明远公将其纂修的《蔡氏旗谱》呈颜真卿鉴阅,并诚邀为序,颜真卿的序文中有提及蔡明远当时身份,“鄱阳校尉长明远蔡先生”然而唐代没有“校尉长”一职,《后汉书・百官》记载:“诸陵校尉长,皆二百石”,颜真卿这里“鄱阳校尉长”的称谓,应当是采用古称雅指。蔡明远与颜真卿共事时所执掌。或是文书。或是武事,抑或兼有?具体身份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颜真卿的《与蔡明远书》不仅是书艺上产生影响,他俩友谊的方式,也有人仿效。黄庭坚的《写蔡明远帖与李珍跋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原文如下:“戎州旧吏李珍,小心而办事。家有水竹亭馆,亦能婆婪风月,不甚出圭角于群吏间,余之窜戎州,使君彭道微故人也,又与之有连,每遗珍来调护。余逆旅之事,无不可人意。及余蒙恩东归,珍亦用年绩当赴吏部,复调护余行囊下荆州,不漏毛甲。余以疾留荆渚,珍告余而西。珍之勤恪,似不愧蔡明远也,故戏书鲁公《明远帖》与之。”。坡也有类似佳话。他的《书(归去来辞)赠契顺》,简直就是颜、蔡事迹的翻版,面对契顺的问话:“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坡欣然举笔。蔡明远忠心事主的事迹,甚至被当作了典故流传,如宋朝李庄简有诗句:“追攀重见蔡明远,赎罪难逢郭子仪”。

四、艺术特色及后人评述

对于《与蔡明远书》的书艺评价,前人有从总体的艺术风格人手。如宋黄庭坚说:“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浩服膺。沈传师北面。”,“极力追之,不能得其仿佛。”明董其昌说:“鲁公惟《与蔡明远书》尤为沈古,米海岳一生不能仿佛”,明张丑在《真迹日录》中认为“较之《白书吏部尚书告》,尤为风韵。”现代沙孟海则认为:“虽是赠送文字,论其书艺,则融台各体,顾盼多姿,寓变化于平淡之中,逞道媚点画之外,容夷婉畅,意境较高。”也有一些从具体技法方面的论述,如“此书坚剐如铁,而用笔一正一偏,钗脚、屋漏之妙,宣波殆尽。”,张广茂认为:“此帖楷行草体并用,运笔古朴中见流畅。浑厚中见锋利”。《与蔡明远书》独特面目的内部原因,有人认为源于颜真卿当时的心境,“是在较恬静的心境中书写的赠送文字。因此,作品笔韵流荡之律动,气势转换之迅缓,都与前‘三稿’不同。此帖有一种疏淡的意境,脱俗的气韵。”

《与蔡明远书》虽然与《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稿》在线质上都保持了其独特的篆籀气,但依然存在颇多差异。首先。从书写状态上《祭侄文稿》中蕴涵着作者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流露出奔腾激昂的情感。可谓势不可挡。《与蔡明远书》全篇以行书为主,字势正倚穿插,而至篇末草书激宕,感天动地。此帖有疏淡意境与笔韵流荡律动,更有脱俗气韵。在用笔方面,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不计工拙,一气呵成,枯笔现象较为普遍,苍劲、迟涩之感跃然纸上。《与蔡明远书》字字端正、独立。少有倚侧,线条丰腴而润泽,无一枯笔,结体宽博而骨力遒劲,疏朗静气贯穿始末。可以说,《与蔡明远书》很完整地体现了颜真卿天宝五年(746)《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中表达的审美追求,下面分别做些分析。“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作品中的横画,尽管俯仰有别,圆方兼具。细看会发现,都是纵势起笔,只是方笔写实,圆笔用意,变化之中不失法度。谈到竖的写法时,他说:“岂不谓直者从不令邪曲之谓乎?”通观整幅作品。纵笔的处理几乎全部中锋力行。虽然形态上丰瘠有别。收笔时驻放随心,然而正直挺拔的面貌,表露无遗。论及结体疏密的时候,提出“间不容光”、“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的美学要求”,《与蔡明远书》中的疏密处理,正是这个思想的体现,以书札开头四行为例,“蔡、明、远、鄱、阳、真、卿、饶、尝、趋、事”等字,结构严密,笔画铺天盖地。而“人、州、及、江、右”等字,虽然体态简约疏朗,然而笔锋实八方兼顾,浑厚凝重。此外如运笔的锋、力、转、决,通篇布局的补、损、巧、称等诸多法则,皆运用自如。《与蔡明远书》与右军《兰亭》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如“足、之、风”等字。这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艺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艺人的思想、学养、天才与技法的艺术表现,不然。何贵有艺术。”

《与蔡明远书》总体以行书为主,中多有楷书笔意,篇末有少数草字,但并无碍于通篇基调,而是其情感流露、艺术观的反映。,此帖是颜真卿诸多作品中与众不同的一幅,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历代研习者不乏其人。

五、余论

《宣和书谱》论日:“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自篆、籀、分、隶而下。同为一律,号书之大雅。岂不宜哉”颜书的成就。与他的修养人格及社会理想的追求,密不可分。颜真卿在鄱阳为民办事,“计擒盗首,以解民苦。四境肃然”。据清《饶州府志》等有关史志记载。他莅饶后,勤政爱民。公言真道,短暂的时间内,就将全州治理得“治化大行”。“饶人甚德之”。清《饶州府志》引旧志称,经过颜鲁公的努力,饶州叉复丰饶,“课晟为诸路第一”。后人为了纪念他,历代之撰修图经方志者。无不提到他的德政。据明万历刘司空撰《鄱阳县志》说:“鄱故望邑,颜范泽存,自无谲习。”鄱阳曾有颜范二贤祠,原在府署颁春堂内,明嘉靖间迁建于荐福寺旁,后毁。道光4年重建。1954年鄱阳二中扩建。祠复毁。

颜真卿的故事 篇8

29岁的陆羽,结束了此前廿余载的飘泊生活,在湖州苕溪之滨结庐,闭关读书,潜心著述。山温水软的江南,给了他潮涌般席卷而来的灵感,灵感注于笔端,使《茶经》这部世界茶学开山之作初现雏形。但是,锦山秀水之下却潜伏着动荡不安的暗流,安史之乱的阴霾依然阴魂不散地萦回在大唐的天空,而且上苍对黎民百姓似乎也没有半点怜悯之心,连年降灾于浙东,加之当局为应付数额庞大的军饷,非但不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八月,台州胥吏袁晁不忍已经不堪重负的民众再因征赋不力而受鞭笞,干脆破罐子破摔,学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了!他率领的起义军所向披靡,一下子就“秒杀”了江、浙、赣的十余个州县,声势浩大,一路拥众20多万人,令“中央政府”大为震惊。

眼下,兵荒马乱。身为隐逸之士,陆羽固然可以反关柴门。不问世事、不论是非。但农民起义军杀到湖州时,县人朱、沈皓等一批亡命之徒也趁机打砸烧抢,闹翻了天。本想静下心来继续闭门著书的陆羽,眼见当下局势大乱,火烧眉毛,湖州恐怕是不宜久留了。无奈的他只好又匆匆背起行囊,打算到丹阳延陵的茅山去避避。时任长州(今苏州)县尉的刘长卿,得知陆羽要去茅山避乱,便作诗相送,并寄给在延陵当县令的好友李挚,嘱托他好生接待陆羽,帮忙打点安排。诗云:

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

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处处逃姓名,无名亦是闲。

――《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经历罹乱后的延陵,昔日繁花似锦的韶景早已淹没在滋长蔓生的衰草中,而隔绝尘寰的茅山却安之若素,其道畅通无阻。遥想当年淮南王刘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腾蹑烟霞,彩云捧足,一去不返。你去茅山,怕是也会像他这样羽化登仙吧。可叹世事反复无常,你也漂泊不定。你本出生于复州竟陵,好不容易刚刚在一处稳定下来,如今又要在异乡另择新居。不过,我还挺羡慕你的。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却处处逃名遁世,无名无利,如闲云野鹤般的逍遥自在。

这首五律的语言平淡晓畅,所寄寓的情感却含蓄曲折。他在诗中至少表达了四种的感情:感慨、惜别、欣羡和钦佩。首联仅一个“衰”字就有两层含义:衰草连天,是延陵罹难安史之乱后的衰景,满目萧条,联想到自身亦是屡遭贬谪离乱,居无定所,不禁心生感慨;同时,衰草亦是离恨的代名词,更行更远还生,依依惜别。接着,作者化用汉代淮南王刘安登遐的典故,借喻陆羽入茅山隐居。颈联有两个地名:彭泽县和穆陵关。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既可喻延陵令李挚,亦可喻陆羽如陶令归隐;穆陵关,战国时为楚国腹地,陆羽为复州竟陵人,属古楚地,故以穆陵关喻陆羽;尾联则是作者对陆羽超然尘外、不争名逐利之高风亮节的赞许,也流露出了他对陆羽闲散放任生活的艳羡。闲友如斯一首四十言的诗,包含了如此丰富且深长的意味。因而,辛文房对他崇拜得不得了,说他“清才冠世”,并在《唐才子传》中称赞他的诗:“诗调雅畅,甚能炼饰……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

但是,羡慕归羡慕,“逃姓名”刘长卿至多只做到了“逃姓”不逃名。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中载,他“每题诗不言姓。但书‘长卿’,以天下无不知其名者云”。而且,他还很在意自己在唐代诗坛排行榜上的排名,他曾说:“今人称前有沈(俭期)、宋(之问)、王(无竞)、杜(审言),后有钱(起)、郎(士元)、刘(长卿)、李(嘉佑),李嘉佑、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可见。“逃姓名”说来容易做来难。

瑕不掩瑜,虽有那么点劣根性,但他诗做得好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品格也很了得。他鄙视浮俗、刚正不阿、多忤权门。这一点上。他的性格和颜真卿非常相似,都是不畏权势、清正廉洁。但这不意味着他整天板着一张脸,不苟言笑,据记载,他和“才女+美女”的道士李季兰之间还有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趣事:李季兰在湖州开元寺与诸贤交游时,同刘长卿用诗侃起“荤段子”来。李季兰知道刘长卿有阴重(疝气,有小腹坠痛、牵引及偏大等症状)之疾,就随口冒出陶渊明《饮酒》中的一句调侃道:“山(疝)气日夕佳”。刘长卿听了并不生气,会心一笑,也用陶诗来回她:“众(重)鸟欣有托”(《读山海经》)。话音刚落,举坐都笑岔了气,都说这两句对得恰到好处。这二人玩笑开得相当有水平,把不雅卑俗变成了雅俗共赏,让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在故纸堆中读到这则故事时,在哑然失笑的那一瞬,感到亲切无比,就像今天我们听明星八卦新闻一样。

他结交陆羽、李季兰等湖州名士,既然有诗文往来,那么相聚一起品茶,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只不过关于他们的轶事鲜见于记载,年湮代远了。当然,刘长卿本身也爱茶,翻查他的诗集,有一首他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惠福寺参加茶会的诗,深得茶禅一味之三昧:

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

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

傲吏方见狎,真僧幸相携。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

――《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得西字》

颜真卿的故事 篇9

自古文人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1他们都爱美酒2他们都爱舞文弄墨3他们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4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先说第一点,他们都爱美酒,李白可以说得上是首屈一指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对酒可谓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了。倘若让李白戒酒,那么他的文字将失去一半的美丽。辛弃疾的“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都是文人爱酒的代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对酒的理解。他把心中的思绪和惆怅都融入在了酒中,无需用太多的语言,一杯饮尽,自己的心思也就被知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于是便提笔挥毫,思绪就潇潇洒洒的倾泻了出来,这一写,就止不住了。哪一行行清秀的行楷书,如同一个个清秀的音符,谱出了文人清秀的心声。

说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禁会让人想起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辛弃疾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文人们大都不愿与官场打交道,也有人试图接近过,但总被一张千斤重的皇榜压了回来。张继的《枫桥夜泊》被人们世代传诵,诗中幽静的秋景被诗人刻画的意境清远,余韵无穷。可以想象,此时张继的心里也像这一汪秋水一样的冷。想到十年寒窗如一日,想到平日里老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想到考场上,他力压群雄的文章,可是那张长长的皇榜却单单容不下“张继”二字。这是寒山寺的钟声响了,这钟声在张继看来是那么的凄凉。张继恍然大悟,原来他所追求的应该是那种悠闲的隐居生活啊!

文人们的爱国心,并不是在外敌侵略时拿着真刀真枪与敌人干,而是以一种不那么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当壮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时,他们教书育人,为国家献计献策 ,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中间的陆游与颜真卿是最有代表性的。陆游临死时念念不忘的还是国家的安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颜真卿以一片荡气回肠的祭侄文稿,震撼了人心,最终颜真卿以身殉国。

当然,文人也是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时,也会有些酸酸的书生气,也会有些恃才傲物的性格,但中国古代文人在我精神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的文章是我永远无法攀越的的,他们的境界永远是我无法企及的,他们永远守我的尊敬。

颜真卿的故事范文 篇10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专门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具有高链接高附加的特性,被誉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青睐,并被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费县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水、丰富的物产、古朴的民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深厚的有县域特色的费县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极其广阔的前景。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费县关注的重点,也是加快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费县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特定的条件和基础。通过对费县进行纵深的历史分析和考察,不难发现,费县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费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以孔子七十二贤中的闵子骞、三国名将臧霸、西晋军事家羊祜、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名人;有康熙、乾隆留下的诗文,有米芾、秦观留下的墨宝,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祸起萧墙”等一批与费县有关的历史典故和成语;有以国家一级文物徐子氽鼎、错金莽币为代表的馆藏文物2500余件;有唐槐、唐银杏树、古柏,有颜林,有醉翁亭碑、颜文忠新庙碑、季桓子井碑,有明朝建的玉泉观、枕流亭、凤山桥;有周墓群、汉墓群、汉画像石墓,有故城、防城、许由城、鲁郎城等遗址,有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商代文化遗址等150余处。尤其是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证明费县最迟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活动。

——民俗文化资源。费县从漫长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传说不穷,歌谣浩如烟海。这些民歌、故事、传说、谚语等均具有鲜明的费县地域特色,村民至今还沿袭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交往礼仪等蕴涵丰富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酒文化也同样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剪纸、撕纸、绣鞋、虎头帽等民间艺术品,琳琅满目;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等民间艺术活动,熠熠生辉。2001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为发展费县的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红色文化资源。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闻名的根据地。费县地处沂蒙山腹地,是唱响《沂蒙山小调》的地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费县1929年就建立了党的组织。整个战争年代,在这里进行了大小战斗1000余次,全县1.2万人参军,15.6万人支前,1730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特别是发生在1941年的大青山突围战,被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称为“北有平型关,南有大青山”。、、、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抗大一分校驻地旧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驻地旧址等驰名中外。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胜利突围战纪念广场等构成了费县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

——奇石文化资源。费县是“中国奇石之乡”。天景石景色迷人,石内有山有林、蓝天白云、旭日东升,堪称世界一奇;金星石、徐公石、燕子石是石中瑰宝,制成砚台发墨不干,冬季不凉;指动石自然天成,石下有一天然的中国地图,此石虽重逾百吨,但一指可动,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费县石集瘦、漏、皱、透、丑、奇于一身,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形似万物,千姿百态。“中华龙”巨石更是奇石之宝,堪称世界一绝。

二、费县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费县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也有了初步发展,积累起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

——文化资源挖掘与研究成果显著。近年来,费县加大了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研究,出版了《费县志》、《费县文化志》、《费县大事记》、《道古论今话费县》、《巍巍大青山》以及《颜真卿志》、《明贤王雅量》等一大批歌颂费县历史、风情、人物、物产的著作。在民俗文化方面,出版了《费县民俗》、《费县姓氏溯源》等著作;在书法艺术方面,整理出版了《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等碑帖;在民间艺术方面,出版了《费县民间文学集成》、《尹宝兰故事集》等,使一批原汁原味的民间故事、歌谣得以完整传承。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费县发展文化产业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文学、影视精品迭出。在费县文学艺术领域,活跃着一支100余人的创作队伍,他们辛勤地耕耘着,《大跨越》、《大突围》、《心灵的家园》、《迷人的土地》以及《混世魔王刘黑七》、《温凉河》等一大批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相继发播。尤其是《沂蒙山小调》、《费县奇石》、《相约费县》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把费县文化建设与宣传推向了高潮。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是费县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春节晚会、元宵灯展,歌咏会、演讲会、书法大赛,高跷、舞龙、舞狮、旱船、秧歌等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文化活动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费县的文化,壮大了民间文艺队伍,而且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观念的更新、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高层次文化活动不断。费县先后举办了颜真卿故里书画展、颜真卿研讨会、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中国县域文化论坛、青年摄影家邀请展等高层次文化活动。在这些高层文化盛会期间,还进行了经贸洽谈。在第五届中国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暨中国县域文化论坛期间,有6个项目现场签约,投资额达6.04亿元。

——文化产业发展初见成效。近年来,费县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路子已定,文化旅游如雨后春笋,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12.8亿元。二是奇石业初具规模,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三是文化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沂蒙石林旅游区、石林梨乡旅游区、蒙山天蒙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对游客游览、食宿、购物、休闲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如?河国际影视城、中华奇石城等初步建成,颜真卿公园正在夜以继日地施工,特别是大型电视剧《梦想家》将于年底在?河国际影视城开机,将极大地促进费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形成了以“沂蒙小调”为特色的品牌,带起了“沂蒙小调”煎饼、沂蒙山草鸡蛋、沂蒙山核桃等系列产品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既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档次,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费县发展文化产业的论文联盟策略

在全面分析发展费县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以后,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必然的。费县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是“以费县的县域文化为基础,以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各类文化协会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制定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策略。

(一)普查文化资源,编制费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要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少走弯路,需要编制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对费县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对费县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调研。通过普查,全面盘点文化资源尤其是民间剪纸、民间蜡染、民间建筑等资源,摸清家底,建立反映全县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库;通过调研,科学论证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领域的成绩,挖掘潜力,发现问题,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评价依据;在对文化需求市场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产业业态分析,编制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费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转贴于论文联盟

(二)立足资源优势,突破性地发展费县文化旅游业

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特质,旅游是文化的外在形式。要在“文化——旅游——经济”这根链条上坚持“以文化含量充实旅游内涵,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层次”。⑴深度开发生态旅游。丰富仙人洞、奇石园、指动石等景区,增加其新特色;开发许家崖水域、城北石林等旅游资源,将马头崖板栗园、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红嫂塑像、塔山植物园、大青山突围纪念地、田庄农家游等连接起来,形成“多线串珠”的景点配置格局。⑵创新民俗旅游。在县城及县内其它主要景点规划和兴建具有显著费县特色的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和陈列馆,现场展示打夯、织布等劳动场景,体味原汁原味的地方劳动风情。⑶挖掘文化旅游。以县城为中心,挖掘颜文化和石文化,形成以颜真卿公园、颜林、孝悌里牌坊、双忠桥为主的颜文化线和城北奇石开采、奇石博物馆、奇石一条街、中华奇石城为主的石文化线,并与上冶?国遗址、季桓子得?羊井等连成片,形成以颜文化和石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圈。

(三)以文化为依托,着力打造费县文化品牌

打造具有费县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加速费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费县应重点打造沂蒙山小调、颜真卿、大青山、费县奇石四大文化品牌。⑴沂蒙山小调文化品牌。费县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随着《沂蒙山小调》唱红大江南北,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便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地。尤其是《沂蒙山小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优秀民歌并成为“嫦娥一号”卫星在太空播放的30首乐曲之一后,《沂蒙山小调》真正成了红极全国的品牌。⑵颜真卿文化品牌。颜真卿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通过举办颜真卿故里书画展尤其是自2004年开始的“中国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叫响了“中国有个颜真卿,真卿故里在费县”。要以颜真卿系列文化活动为契机,把颜真卿及颜文化品牌做大做好。⑶大青山文化品牌。大青山突围地是著名的红色文化资源。要以大青山为背景,以大青山突围纪念广场为平台,举办系列节庆活动如板栗节等,打造大青山品牌。⑷费县奇石文化品牌。费县奇石是费县文化的特色,也是费县文化产业中具有发展前景的优质品牌。要通过举办费县奇石文化节,打造费县奇石品牌。在打造品牌的同时,要注意把沂蒙山小调、颜真卿、大青山、费县奇石及相关的有潜能的文化概念和地理概念注册、保护,使之成为费县经济发展取之不竭的文化品牌资源。

(四)以拓展为目的,强化费县文化研究

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基础,费县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对费县文化进行深度发掘。⑴组织力量对费县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发掘,做好文化艺术及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抢救,加强对中外名人来费县参观、考察留下的笔墨字画、诗词文章的收集与保护。⑵筹建费县文化研究中心。以民俗文化村为载体,建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和培训中心;以颜真卿研究院、费县书法家协会、费县奇石协会等为依托,筹建高层次的费县文化及文化产业研究中心。⑶培育高层次的文化人才。人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积极筹建民间文化人才库,促进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地发展壮大。⑷加强费县文化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举办颜真卿文化、奇石文化、颜真卿书法等各种类型的文化培训班,在条件成熟的中小学开设颜真卿书法及民间艺术课,为形成费县文化人才辈出格局奠定基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