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女主角的美国价值观【最新2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女主角的美国价值观【最新2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女性主义意义 篇1

[摘 要] 从19世纪中叶至今,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妇女有意识地研究自身、解放自身的思潮,逐渐发展成为一场遍及全球的运动,对全球妇女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进行分析,分析其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特征,从而使观众对这部电影有进一步的了解。

ぃ酃丶词] 女性主义;《穿普拉达的女王》;电影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Queen Wears Prada)亦可被译为《时尚女魔头》《衣冠禽兽》等,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原著作者劳伦•魏丝伯格很大程度上在这部小说里讲述了自己曾经的亲身经历。劳伦•魏丝伯格本人就是一个从学校刚毕业不久的女孩,她在毕业之后进入了大名鼎鼎的美国Vogue杂志担任总编辑助理。大概在工作了一年后辞职,之后就写了这本书,把她自己的工作经历写了出来。书中那个号称是从地狱里来的老板毫无疑问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美国Vogue主编Anna Wintour。

小说描写的是小镇女孩安迪大学毕业后到《天桥》杂志任主编米兰达的私人助理的故事, 描绘了一幅当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商品社会的生动画面。

电影在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刚刚离开校园即将投身社会工作的乡下姑娘安迪幸运地得到了世上几乎所有女孩都梦寐以求的机会――在纽约最出名的时尚杂志Runway的主编米兰达手下担任助理工作。如果助理工作做得好,安迪将能留在这本整天与“Prada、Armani、Versace” 等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打交道的高贵杂志中担任编辑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她该如何能服侍好挑剔的主编米兰达,并获得她的最终肯定。身为著名时尚杂志的高级管理人,米兰达自身就具有高贵时尚、举止优雅的特点。但是在杂志社内部,米兰达绝对称得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女魔头”。刚开始的时候安迪感到十分委屈,就算自己多努力工作也无法得到米兰达的赞赏。幸运的是,经一位老前辈的指点后她重新改造自己。工作越来越顺,甚至取代了第一助理在米兰达心中的地位。就在安迪逐渐受到器重的时候,她却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感情出现危机;总是奔波于没完没了的时尚圈子而极度疲惫;为同事Emily遭遇车祸而心怀内疚。尤其当她得知米兰达竟然牺牲自己多年的好搭档以保住自己的地位,此事让安迪深感失望。再三思量后,她最终选择了辞职,离开米兰达。

一、女性主义理论背景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妇女解放运动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法国,后来相继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女性主义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1972 年,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在其发表的《为女权辩护》中提到女性应该争取自己的权利,而不应该由男权社会来对女性的权利下定义。《为女权辩护》标志着女性意识的崛起, 使得女性主义思想在西方世界迅速传播开来,从而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不同的人群,对女性主义思想的认识是不同的。就女性主义的反对者而言,女性主义常常被看做是那些偏激、刻板的女人所持有的观点。对女性主义持赞成观点的人中,对女性主义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女性主义思想是在性别平等理论的基础上,反对女性遭受任何形式的在社会、个人或者经济方面的歧视,提倡妇女在社会上应该享有同男子一样的平等权利;(2)女性主义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基本目标是消除对女性的歧视以及男性对社会的统治;(3)女性主义旨在提高妇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政治权利。

总之,女性作为当代一支活跃的社会力量,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尤其是对全球妇女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女性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已灌注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之中。

另外,“女性主义”与“电影研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前者代表的是一种社会文化,后者则代表一种大众文化媒介。各种女性主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文化研究,而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无处不存在女性主义的研究。

传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刻板的。正如盖耶•塔奇曼在《大众媒介对妇女采取符号灭绝》中所说: 在传统的女性形象中,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总是被塑造为具有“ 女性气质”的, 女性常常被刻画为温柔的、观赏性的、感性的性别角色, 她们的领域被限制在婚姻、家庭以及依赖于男性的社会范围中。相反, 男性形象则被塑造为主动的、有气概的、有决策能力的、权威性的、理智型的性别角色, 肩负着引领社会走向进步的重任。

二、《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女性主义分析

(一)米兰达的女性主义分析

在这部影片中,米兰达,作为一个公司最高的女性领导, 让男性成为任她摆布的对象。女性在世界知名公司中起了决定作用, 这与传统刻板形象中柔弱、只能待在家中而不能在重大公司掌握决定权的形象发生了矛盾。它让人们反思女性也可以是事业成功的女性, 甚至是比男性更强的女强人形象。从她的外形看, 她继承和打破了传统女强人的形象:一头男式短发,走路弓背,不施粉黛,千方百计把女性细腻、温婉的一面埋藏起来,以取信于男性下属。但是米兰达更时尚, 具有一些女性“气质”:穿高跟鞋, 大耳环,艳丽的妆容。如果说传统的女强人是对传统女性刻板形象的打破, 那么米兰达的形象则是在女强人的形象基础上的打破, 更多地体现了女性自己的形象气质。从“时尚女魔头”的称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知道如何把自己的女性魅力体现出来,她不介意人们对她频繁地更换衣服和发型的议论,而这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对她工作能力的认可。

受女性形象最终将归于家庭观念的影响,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也细腻地刻画了女强人的情感世界和家庭生活。对于女性而言,作为妻子和母亲,事业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女性如果想获得社会的认同,不仅要具备温柔、体贴、富有牺牲精神的母性特质,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而要想在职场上成功,又得具备野心和些许自私自利的品质。但是《穿普拉达的女王》并没有把事业成功的女性刻画得妖魔化,而是通过女强人米兰达在家中卸去成功女性华丽光环的脆弱面,体现出了现代社会带给女性的巨大矛盾抗衡:一方面,社会不得不承认女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具备强大力量的女性有所畏惧,对其造成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压力。

但是米兰达形象仍表现了很多内在的隐性不平等,不是女性主义的理想的女性形象。

第一,从女性进入的行业看,它仍印证了男性思维。

电影在表面上刻画了女性掌握了大公司的领导权,让男性为女。可是米兰达的公司是一个时尚杂志公司,正好印证了男性思维――女性只能从事那些关于时尚的事业。从男性的角度看,时尚杂志的领导人是位女性是很容易理解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男女在性别上是有分工的,女性只能从事女性的职业,比如时尚类、教育类,而男性主要是从事如政府、信息产业等更理性的工作。另外,米兰达时尚的外形也体现了女性特点的外形,可以说这是她从事时尚行业的需要。

第二,影片中的女强人形象是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是男性思维模式的产物。

从她的外表:一头男式短发、说话总是用命令式、嗓音粗哑等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领导者的位置只属于男性或者男性化了的女性。在男性思维模式下,她失去了做家庭主妇的优势以及享受家庭生活的权利,而让她沦为了一个婚姻不幸福只会工作的工作狂。媒体对女强人形象的塑造,表面上打破了传统,宣扬女性也能像男性一样成为事业成功的领导者,但实际上女性一旦进入男性主宰的公共领域,就意味着由女性变成男性,让女性臣服于由男性统治的社会。

片中的米兰达在事业上无疑是相当风光的,可她的个人生活却一塌糊涂、差强人意:一对双胞胎女儿任性顽皮、缺乏管教;两次离婚让这个女强人无能为力、欲哭无泪;下属对她满腹怨言、畏而远之。真可谓是事业的成功者,生活的失败者。

(二)安迪的女性主义分析

除此之外,电影还讲述了另外一个女性人物安迪的一段工作经历。在电影中,安迪做出了两次截然不同的选择。

原本天真纯朴的安迪为了得到米兰达的喜欢,选择留在Runway工作,不得不改变自己去迎合老板。在这样的改变中,在不断改变发型、衣装、腰带、鞋子的过程中,她的心灵也发生了改变,她渐渐对这样耀眼的、张扬和轻浮的时尚潮流感到适应,甚至乐在其中。事实上,这份工作对安迪来说,已不仅仅是工作,而是通往荣耀的阶梯。而后来的发展却使她越来越热衷于这个时尚江湖,她已经完全被时尚控制了,高速运转,无法停歇,曾经感到满足的平静和幸福离她远去,情感也面临诱惑。虽然她本能地抗拒着时尚圈的游戏,可又享受着这危险而性感的快乐。导致她对个人信念和私人情感的双重背叛,她在渐渐地失去亲情、友情、爱情。

渐渐醒悟的安迪最后选择成为另外一家报社的普通职员。这次选择使她失去了风光的工作,从表面上看,这次的选择结果是不幸的,然而更深层次的是安迪找到了自我,实现了自我价值,而这次的选择也使得她发生了彻底的蜕变。影片除了在安迪的行动方面所表现出的“选择”行为,从女性主义观点观察她的选择行为是本片的另一方面。女性在社会中得到解放的标志便是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她们的选择也反映了她们内心的世界观。影片结尾安迪的回归是对于以米兰达为代表的女权主义的叛逃和对传统观念的回归。

三、结 语

电影不仅仅是电影,电影也可以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象,从这部影片我们看到现在仍然是一个男性占主角的社会,即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物质和精神都高度发达的国家。当米兰达,这位时尚界的掌门人,为自己的婚姻破裂而默默流泪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女性的悲哀。一个女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是以自己婚姻不幸福为代价的。安迪也是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渐渐失去了朋友和爱人的支持,她的迷茫代表了整个社会女性的迷茫,如何在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困扰当代女性的最大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德]E•M•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M].刁承俊,译。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 [美]劳伦- 维斯贝格尔。穿PRADA 的女魔头[M].王肖练,景深,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5.

[3] [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4.

[4] [英]休•索海姆。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M].艾晓明,宋素凤,冯MM,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2-13.

[作者简介] 史玮璇(1965― ),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佘婷(1985― ),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女主角的美国价值观 篇2

[摘 要] 有人说《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宣扬的是美国生活的奢华物质主义,但是这也是一部适合职场新人的励志片。该片通过两位女主人公――Miranda和Andy对待生活不同的态度呈现出美国价值观,让观众在欣赏奢侈时尚的同时审视自己的生活。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诠释的是大多数美国人对人生的一种选择,应该说电影中表现出的美国价值观总体来说都是积极正面的,在鼓励观众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获取成功的同时,也要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 《穿普拉达的女王》;美国价值观;意识形态

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主要讲述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女孩子Andy 想成为一名新闻作家。可是由于经验欠缺,不得不先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因此,她决定从基础做起,去其他杂志社实习。在投了一堆简历后,机缘巧合地进入了美国最有声望的时尚杂志社成为总编Miranda的助手。同事告诉她,只要替Miranda工作一年就可以得到去任何杂志社的推荐信。Andy满怀欣喜地开始了助理工作,然而很快她就发现自己的工作简直是噩梦!且不说全然不懂时尚的Andy几乎干什么都被品头论足,更恐怖的是,她的顶头上司――女主编Miranda,除了在时尚圈呼风唤雨,过着极为奢侈的时尚生活之外,还是个自负、对下属呼来唤去、麻烦大堆的怪人!影片情节主要围绕 Andy 和Miranda相互之间的关系变化展开情节,展现了Miranda的光华耀眼和Andy的聪明勤奋。

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原著作者劳伦•魏丝(Lauren Weisberger)很大程度上在这部小说里在讲述自己曾经的经历。她当年同样在大学毕业之后,便进入了美国著名的时尚杂志Vogue编辑部中担任主编助理,经过一年的工作“磨砺”之后辞职。随即便写出了这部关于自己工作经历的小说。在书中,她毫不隐讳地描写了自己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而书中那个号称来自地狱的老板的形象,亦是直指现实生活中的前Vogue主编。因此,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初入职场人士必看的励志影片之一,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不断努力就可以实现梦想。

美国电影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揉进了浮华之中,让广大观众在为金光闪闪的时尚叹为观止的时候不自然地在潜意识中了解美国的思想意识。《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展现出下列美国价值观。

一、个人主义观

主要表现为个人隐私、个人自立、个人表现、个人竞争等。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的。在美国人看来自己的个人隐私别人不能打听。即使是在同一个公司工作,同事间的相互了解也并不多。如果有人处于特殊的目的,如获利、好奇或其他什么动机而侵犯其他人的隐私权,就要接受法律的惩罚。因此Andy之前不会清楚Miranda的个人家庭生活究竟怎样。在美国学生打工很普遍,有些学生打工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但相当多的美国学生打工,则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自立精神。这也是为什么Andy在毕业后急于找到工作,先争取独立的原因。

美国人勇于自我表现,所以比较坦率,不会故作谦虚。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表现自己的能力,勇敢参加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能做好的事情要争取做好,因此努力争取成功的人永远都是受人尊敬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可以被接受的,只要努力改正还是可以得到认可,但是过分的谦虚就会被人认为不诚实,既然认为自己做不到又何必去做呢?所以,只要是认准的事,无论花多大的代价,也要把它做成,因为这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与此同时,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残酷的,因此Miranda在经历了竞争和几近失败的时候,迅速地采取果断的措施,一定要努力维持现有的地位,同时保持自己身上的光环。

同样地,个人自由的概念在美国和欧洲是有差别的。欧洲的自由崇尚完全没有拘束的全部的自由,是指人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美国的自由观则强调,自由不是“无法无天的自由”,这种自由要以存在法律下,并且以尊重别人的权利为前提。满足这个条件下体现的自由才能真正保证自己的自由。比如说影片中Miranda尊重Andy最后的选择,即使Miranda在心里认为Andya的选择不能被接受,即使她认为继续像以前工作下去能够给Andy带来更美好的未来,她在最后一刻还是微笑着给了Andy祝福,也最终尊重了Andy的选择。

二、惜时如金的工作态度

时间对美国人来说是最最重要的。在外国人看来,美国人似乎更在乎能否按计划准时完成工作,而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内部的人和人关系协调上。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从来不让自己空闲一会儿,只要脑子里出现一个新的想法,无论吃饭吃到一半时,还是半夜一觉醒来时,他都会立即抓住不放。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实在疲倦,才在实验室内稍睡一会儿。工作计划一旦制定,美国人就会去不折不扣地落实,因此,有人说美国人是“钟表的奴隶”,他们好像每时每刻都在围绕着钟表转一样。这在电影中Miranda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她来说,时间简直就是一种珍贵的商品,她要让每分钟都有价值。她有严格的个人日程安排,在日程表上写满了约会,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一段一段的,这也使她的助理经受着非比寻常的折磨。很少有哪个女孩能真正在这种几乎是24小时的时间表中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影片中对Miranda忙碌的工作日程的描述也充分衬托出Andy在沉重的压力下所付出的努力。能够得到像Miranda这样老板的满意证明了Andy的工作能力,因为不管她在干什么,几乎总是一个约会紧接着另一个约会,时间就是工作。因此时钟的嘀嗒声总是回荡在耳边,也就由不得你有半点松懈。

三、公平公正的原则

每当谈到这个原则,我们总会想到人权问题、种族问题等。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人生而平等,意味着生活中人人享有平等的成功的机会。在公司里,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存在着平等的竞争。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机会,最终取得自己的成功。社会并不仅仅尊重那些白皮肤的贵族,更加看中的是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因此,电影中Andy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争取到和Miranda去巴黎的机会,尽管之前的助手已经为之争取了多年也没能够实现。只不过,如何将理想变为现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采取不同的方式。平等的代价可能要牺牲很多其他的生命中也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Andy在经历了那么多几乎是刻薄的要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这次机会后并没有感到特别开心,而是觉得有些愧疚的原因。但是不管有多不情愿,她还是不得不把这个残酷的结果亲自告诉了Miranda的前助理,也是自己的好朋友Emily。而Emily尽管那么伤心和难过,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结果。所以,虽然这种公平和公正很客观,但是也很残酷,个人几乎没有选择的空间。

四、直接坦率的性格

美国人属于性格外向的民族。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多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他们往往精力充沛,感情洋溢,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比较直接坦率。有的时候,美国人的坦率让我们感到很难以接受。比如,奥巴马是混血儿,在美国他仍然属于黑人群体中的一员。黑人能够成为总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却可以在公开的场合说自己从小就受到歧视,就像杂种狗一样。作为总统这样形容自己可能就是美国人的真实和坦率吧。所以,在影片中,当不喜欢或怀疑什么的时候,Miranda可以毫无顾忌地盯着Andy,直接表现出自己的不屑和不信任。Andy也可以在自己开始抵触Miranda并且自我反省后最终舍去自己本来可能得到的聚光灯下灿烂的生活。更为难得的是,没人认为这是不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偏见,或者谁不喜欢、不欣赏谁,每个人都把它当作个人性格和个人选择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Miranda和Andy甚至可以成为朋友,因为她们可以相互对对方直接表现自己的不满,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喜欢上电影中的两大女主角,Miranda和Andy。

Andy有梦想、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却又不得不遵守一些必须拘泥的原则。Miranda给Andy的,是超越金钱和地位的一生的财富,可是她最终却选择回归自我。我们可以看到,有思想也有自己的理想的Andy在进入到一个完全未知并且没有丝毫兴趣的时尚领域时,她由排斥到接受,到追求,最后返璞归真,开始追寻自己原来的理想人生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面对了人生的抉择,是选择令人羡慕的天天名牌、美丽时装、时尚聚会、镁光灯还是选择充实、有灵魂的生活?是选择不稳定的感情、没有隐私可言的生活还是与自己的真爱相拥一生?是选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可以出卖任何人还是选择有人情味的职业生活?我们的女主角从她老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也从她老板的外表光鲜、镁光灯不时闪烁的背后的辛酸生活中,认识了自己究竟该寻求的、渴望的、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人,很多时候很难做到自由的依赖自己的灵魂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很多人常常只是在追寻着社会大众、别人认为美好理想的人生,而自己需要的、真正渴望的人生却被压抑在心底,甚至潜藏在心底而不自觉。这样的人生,多半是在为社会大众或少数人的认可肯定而活,当有一天突然觉醒,还能够选择自己需要的、渴望的人生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所以Andy在众目睽睽之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Miranda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工作。

Miranda的行事作风很容易让人对其产生偏见。但她的美丽、优雅、顽强、智慧以及她始终如一、波澜不惊的语气,和她对事业的热爱与执著,还有片尾她对着Andy的背影释然赞许的一笑所展现的胸襟,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喜爱她。这样的女人就算恶,也恶得直接,恶得坦荡,恶得光明磊落、理直气壮。因为平常人很难接触到真正生活中的Miranda,只能看到她泛着冷漠的金属光泽的外壳,那些在她身边败下阵来的人更是带着自己的偏见抱怨、谩骂她,于是她成了“劳工虐待狂”。 其实,她只不过是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要玩命工作,就要自己独立,对于给我们尊严和荣誉的事业,我们务必严肃和尊重地对待而已。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诠释的是大多数美国人对人生的一种选择,应该说电影中表现出的美国价值观总体来说都是积极正面的,在鼓励观众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获取成功的同时,也要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虽然Andy说得最多的台词是:I have no choice。但是,正如Miranda说的,每个人每一次都做出了选择。比如Mrian择了事业,于是她选择了再一次离婚;比如Andy选择代替Emily参加巴黎时装展,尽管愧对Emily;比如抛弃了男友Nate,尽管深爱着他。但是最后,毕竟在看清自己后,做了最后的选择。这个选择决定一生!

[参考文献]

[1] 李君文。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J].外语研究,2000(01).

[2] 楼薇宁。美国基本价值观的渊源――美国文化入门[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3] 王玉梁。论价值本质与价值标准[J].学术研究,2002(10).

[作者简介] 孙薇娜(1978―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语言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