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吴蓉瑾的先进事迹,并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这次为您整理了时代楷模吴蓉瑾个人先进事迹【最新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今年寒假,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今年的寒假亲子作业是“爸爸妈妈带我找回忆”,聚焦温情。爸爸妈妈带孩子找一段过往的回忆,用几句话记录下来,拍下一张合影。校长吴蓉瑾说:“和睦的家庭氛围才会让孩子产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和爸爸妈妈一起回顾过往,也是帮爸爸妈妈回忆温情时刻,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她倡导情感教育,时刻思考着,如何让孩子更全面发展,更幸福成长。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将目光投向探索研发情感教育课程。
“究竟什么是情感教育?”吴蓉瑾的“徒弟”兼同事贺春秋老师至今还记得,那一年她初到一中心工作时的问号。“师傅”的一句话她印象深刻:“离开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动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
17年来,吴蓉瑾和教学团队一起,筛选打磨数百节经典情感教育课,构成了包括八个板块,二十个专题的学校情感教育课程。除了预设课程,课程还包括生成性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间的突发事情和热点问题。
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亲自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学生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她还开设了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用自己滚烫的情感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充满爱的学校”。
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学习资源。吴蓉瑾发起成立了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16年来,小讲解员毕业了一茬又一茬,讲解方式也从普通话讲解,拓展到沪语、英语讲解,还创新了快板演出、连环画展示等多种形式。而陪伴着小讲解员们的吴蓉瑾,始终坚守如一,放弃了每一个双休日和节假日,默默守护着孩子们 ,每一次的精彩绽放,见证着理想信念的种子静静播撒。
16年前,吴蓉瑾发起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由小学生组建的红领巾讲解员社团—— “红喇叭”小小讲解员服务队,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
16年来,吴蓉瑾带领孩子们开展调研,一同讨论、撰写儿童版讲解稿,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吸引他们走入红色基地,学习红色精神,树牢爱党爱国的信念。如今的讲解的形式也从普通话扩展到了沪语、英语、快板书等,小讲解员的队伍也不断壮大,近千场的讲解,服务对象也已达数万人次。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吴蓉瑾始终陪伴在小讲解员们身边。她见证了这个社团创下的多个“第一”:第一个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签约的小学;创建全国第一个由小学生组建的讲解员社团;完成第一本属于小学段的儿童版讲解稿……
16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小讲解员都已渐渐长大,有的已经踏上工作岗位,有的在就读的中学、大学依然坚持参加红色场馆的讲解工作。在外留学的小琳这样说道:“小学的很多情景可能已经记不清了,但是中共一大的讲解词我依旧可以一字不落的背诵出来。”因为童年的这段经历,使她决定毕业后要回国效力,到时还要回到母校继续参加讲解员培训工作,让更多的孩子走进红色场馆,讲述党的故事。
在卢一中心小学,这样的实践活动还有很多,“中国人过中国节”“约会劳模,感动你我”“昆曲小社团”“咏春小社团”……这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项目一做就是十几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吴蓉瑾觉得,像这样主题鲜明、润育童心的实践育人活动,正是孩子们最新鲜的养料,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希望这些活动能为每个孩子留下贯穿整个小学生涯独特的家国记忆。
“七月三十夜色浓,一大会议正进行,突然闯进一个人,惊得大家全愣神……”刚刚过去的双休日,在今年新落成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卢湾一中心小学三(5)班学生黄业凯边打着快板,边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声情并茂地描绘着一大会议的场景。
“最初我们希望孩子们的讲解能为更多同龄人服务,但事实证明,每当小讲解员‘登场’,各年龄段的观众都会目不转睛围在他们周围。”一旁的吴蓉瑾欣慰地笑着说。
16年来,这些“传承路上的小不点”,讲解足迹已遍布周边的孙中山故居、周公馆、韬奋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如今,“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经成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全校1330名学生不仅可以用普通话、英语、沪语等进行讲解,还能够通过立体书、绘本、信息化云剧场等开展讲解。
回忆这段经历,不少已步入大学的“小讲解员”依旧心存感激,“多年过去,但那一段段讲解词始终铭记在我的脑海中。感谢吴老师的教导,早早在我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从早上6点多到晚上10点多,从“爱的学校”到“爱的走廊”,多年来吴蓉瑾在校期间每天的这两次朋友圈“打卡”,几乎都间隔15小时以上。她在干什么?其实,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她把精力都留给了孩子们,但到了晚上,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学校更好发展。
2009年,吴蓉瑾敏锐地捕捉到教育信息化的育人价值,创建“云课堂”,作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
这个“云课堂”了不得。十多年间,“云课堂”经过几代发展,有了可以根据学生身高调节高度的“云课桌”,有了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的“云朗读”,有了能呈现学校历史的“彩云墙”,有了能及时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云手表”,也有了开展劳动教育的“云厨房”和展示学生手工作品的“云展馆”等。也因此,吴蓉瑾成了这座神奇“云学校”的“云朵校长”。
“对于技术,其实我原本并不太懂,所以放学后,我常常会把技术人员和程序员都叫来开会,一点一点地让‘云学校’日臻完善。”吴蓉瑾说。
被誉为“铁人校长”的吴蓉瑾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尽管每晚10点多才离开办公室,但其实她的丈夫,每天下班后都会到学校陪着她一起“加班”,然后手牵手一起走过那条“爱的走廊”。每天不管多忙,吴蓉瑾都会跟在松江上大学的儿子打一通电话,交流一下当天的状况。双休日,吴蓉瑾跟丈夫一起开着车把儿子送到学校后,还会一起逛个街、吃个饭,再到“爱的学校”继续加班。
“很多人觉得我很累,但其实每当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如水的眼睛,我一点都不觉得累。我爱这个学校,爱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所以每天我都带着对事业的挚爱和对孩子的喜爱踏入校园。我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相处的快乐,也享受这份为人师的幸福。”吴蓉瑾笑着说。
吴蓉瑾爱孩子,希望了解每一个孩子。特别是2004年开始担任校级干部后,她非常渴望借助技术手段来了解每一个孩子,并真正做到大规模因材施教。
2009年,吴蓉瑾提出“云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根据学生的答题时间、正确率等信息,分析学生的学力,探索因材施教。她也因此被家长称为“云朵校长”。
如何通过“云课堂”实现因材施教?
吴蓉瑾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一名四年级学生平时聪明活泼,课堂表现也很积极,但始终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老师们通过数据分析和课堂观察发现,他做题时会出现长时间的停顿,原因是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找到问题后,老师告诉这名学生,老师观察发现他很适合学射击,鼓励他去上射击课。
射击十分有利于注意力训练。经过一个学期的射击课程,这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像这样被“云课堂”改变的学生还有很多。
吴蓉瑾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也重视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去屏化”、“无感知”、“护隐私”地采集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勾画学生的数字“学习画像”,是吴蓉瑾正在探索的新课题,她期待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入分析学生特点,借助技术的力量更好地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借助新技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放学后,学校会议室常常灯火通明,老师们一起研究教学数据。比如,以往只能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但借助新技术,就可以知道在学习过程当中,思维模式是怎样的,甚至细微到这个孩子在做题过程中,笔触停顿了几次。从单科目分析,拓展到多科目全面立体调研,当这些细节被关注,就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培养好学生是不变之道。
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学校在保持学业水平领先的同时,学生学习兴趣指数持续上扬,学业负担指数持续下降,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作用显著。目前,学校二年级以上学生都已具备简单的编程能力,在国家级信息科技相关竞赛中共获奖30个。
从教27年,吴蓉瑾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每个学生毕业时,她都会赠送一张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作为纪念,上面写着“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27年来,学生们毕业、工作、成家、为人父母,甚至有些学生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吴蓉瑾手里,很多人依旧会把吴蓉瑾当作那个时刻牵挂他们的“云朵妈妈”,有了喜悦就急着与她分享,有了困难又不惧向她求助。
吴蓉瑾的微信好友都知道,只要她人在学校,每天必然会在朋友圈发两张照片。一张是清晨“爱的学校”,一张是夜晚“爱的走廊”,分别是她到达学校和离开学校时拍摄的教学楼和办公室走廊。
但有一点很多人并不了解。对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而言,吴蓉瑾藏在照片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只要‘爱的走廊’还没出现,说明我在学校,你们可以随时来找我。”多年来,除了在校和已毕业的学生、家长会来找吴蓉瑾,甚至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家长也会慕名来到“爱的学校”,希望吴蓉瑾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而吴蓉瑾总是想尽办法能帮则帮。
最近一周,吴蓉瑾很忙,但她还是想抽空约一个已毕业多年的女生小陈来学校见个面。“前两天我在她朋友圈看到一条动态——‘我把我最爱的人弄丢了’。当时我就问她怎么了,原来她男朋友刚跟她分手,前一阵她还把工作给辞了。所以我想让她来学校聊聊,看看能不能帮她找份合适的工作……”吴蓉瑾告诉记者,既然看到了就不能当没看到,即便再忙也要想办法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