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最新10篇】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传说 篇1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在中国民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又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由此可看出跟“龙”有着深刻渊源。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亦是万兽之首。而龙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标志,因此,中华民族也以“龙的传人”自居,由此可知龙在中国人心间有着极为显赫的地位。而龙抬头则预兆着一个春意萌动的春天的全新开始。

关于“龙抬头”的来历,在中国北方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当上皇帝时惹怒了玉帝,玉帝就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可掌管天河的龙王看着人间因干旱而遭受的惨不忍睹的景象,于心不忍,就违背谕旨为人间降了一次甘雨。后被玉帝打落凡间,压在大山下受罪,并称“除非金豆开花,才能重返天庭”。后来,人们发现炒的玉米粒爆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玉帝无奈,便将龙王召回天庭,继续行云布雨,造福人间。人们为了纪念龙王的恩德,便在每年二月二吃爆玉米花,久而久之形成习俗,俗称“抬头节”、“春龙节”、“青龙节”。

至于龙抬头作为春天的一个重要节日,跟四瑞兽的传说也有着深刻的渊源。四瑞兽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本为中国古代星宿崇拜之四灵,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四瑞兽不仅代表四个方位,又分别代表四时,即青龙象征春天,万物萌发之象;朱雀象征夏天,生长热烈之象;白虎象征秋天,万物萧杀之象;玄武象征冬天,万物归藏之象。由此大可推知,我国古代神话五帝中的东方司春之神“青帝”,与青龙有着深刻渊源。因此,青龙节既为祈求龙王在新的一年庇佑人间风调雨顺,也有纪念春神的意味。

围绕着龙抬头,中国民间形成了许多习俗和禁忌。前文中提到的二月二吃爆米花即是广为流传的习俗。除了吃玉米做的爆米花,人们还吃炒爆的花生米、黄豆、瓜子等。有歌谣唱道:“二月二食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人们用吃农作物种子的方式祈祷新的一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大丰收。

说到吃的习俗,河北一带的人们除了吃爆玉米花外,还要吃面条、炸油糕,并且还有猪头,称作“吃龙头”,丰盛程度可见一斑。除了在二月二吃丰盛的食物外,据说人们还在这天的早晨早早地把自家的水缸挑得满满的,称作“挑龙头”。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恭送龙王升天,以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初二一般在“二十四节气”的“惊蛰节”左右。惊蛰后,春雷渐多,蛰居一冬的动物则开始陆续出动。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所以,二月二这天,民间妇女则会拿着熏香在自家门窗、床炕边仔细得熏一番,口中念叨:“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还用纸剪一只鸡形悬挂在房间里,以避百虫,使全家安康。

详细解释: 篇2

1、星象寓意

“龙”,并非传说中的奇异动物,而是实实在在每日从人们头上掠过的星象。通过对“龙”等星象的观测,中华先人完成了时空定位,踏上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征程。上古时代中国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节和四象联系起来。

苍龙星象运行情况的事象规律,在 《易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在卦象中属吉兆,乃生发之象。在农耕文化中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人们的信仰中,“龙”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这时春回大地,要开始农忙了。自古以来人们亦将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的日子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吉日。龙神驱邪,百毒不侵;龙神赐福,人畜平安;龙神发力,生机勃勃;龙神行云,风调雨顺。

2、自然物候

中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仰望星空,人们会发现以北极为轴,天旋地转。为便于观测,先人将二十八宿分成四份,按方位名之为“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北宫玄武”、“南宫朱雀”,它们与北斗“拴系”,再与北极对应,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天运行,成为观象授时的坐标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位是和星辰历的干支时间以及八卦联系在一起的。当斗柄指向正东方,卦在震位,是为仲春之月,万物之所出达也,万物出则天地变化可现矣。故《易·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按《易经》理论,斗指正东,卦象为震,天干甲乙,地支曰卯,五行属木,时在仲春。当其时也,万物出达,生机勃勃。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斗指正西,卦象为兑,天干庚辛,地支曰酉,五行属金,时在仲秋之月。当其时也,万物丰收,天气肃杀。斗指正北,卦象为坎,天干壬癸,地支曰子,五行属水,时在仲冬之月。当其时也,万物闭藏,不相见也。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二,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中国南方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惊蛰在立春、雨水之后,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如《律书》曰:”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由此可知,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从地下面冒出为卯,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机,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生机开始的月份,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仲春时节龙抬头,万物复苏雨似油。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大壮卦是卯月(二月)的消息卦。“卯”有茂盛的意思,卯的五行属木,木主生发、生长,所以大壮卦对应的惊蛰节气,意味着万物开始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大地上将出现春暖花开的的美好景象。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惊蛰后,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该种的农作物都可以开始种了。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至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3、天文介绍

天文星象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即“黄道带”,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为4个大区(4象或4神),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龙角。在仲春卯月之初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即是指东方苍龙七宿星象的空间变化。

龙抬头的由来与古代天象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周天黄道确定为28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古人又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在四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形容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种神兽。龙抬头所提到的“龙”,指的就是是天象周天二十八宿的东方青龙七宿。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角、亢、氐、房、心、尾、箕每年的仲春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苍龙七宿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这苍龙七宿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由于“岁差”的原因,现"龙抬头"实际时间或推迟。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生机、万物复苏。中国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

4、文字记述

帝京景物略《春秋命历序》曰:“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早在远古时期古人就已经能“观象授时”,定天之象、法地之仪,并确定了星宿天象、干支及二十四节气。

词典《尔雅》中有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角之见于东方也,物换春回,鸟兽生角,草木甲坼。它的意思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东方苍龙的角宿每到傍晚将从东方升起。

龙是海中神物,主要是主宰雨水,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应龙,民间的“龙抬头”节,其源头应追溯至远古。神话著作《山海经》中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相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

《说文解字》中解释“龙”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

《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大同府志》:“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龙头’。”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龙抬头祝福语 篇3

二月二龙抬头,鸿运当头好兆头,祝你:工作有干头,做事有劲头,目标有准头,经营有赚头,未来有想头,日子有奔头!

二月二龙抬头,龙神驾临幸运舟,祥瑞之气跟你走,风调雨顺庆丰收,好事成双有缘由,快乐加倍无烦愁,愿你好运绵绵无尽头!

二月二龙抬头,眼睛放光,看见前途;龙须飘逸,触到幸福;犄角坚挺,指引明路;声音远播,吼出威武。愿您吉祥如意!

二月初二春龙节,好事成双不停歇。祝你爱情双飞,福禄双至,名利双收,智勇双全,才貌双绝,快乐成双成对,幸福双双而至!

龙头抬一抬,好运跟着来,日子麻溜溜,快乐开笑口,财源似水流。二月初二到,祝福送朋友,幸福藏心头,万事不用愁。

二月二龙抬头,我来送你三抬头:一抬头,金钱事业双丰收;二抬头,亲情友情暖心头;三抬头,爱情甜蜜共携手。节日快乐!

二月二龙抬头,我来送你三抬头:一抬头,金钱事业双丰收;二抬头,爱情甜蜜共携手;三抬头,朋友祝福天天有。友情提醒,没事你就多抬抬头!

龙抬头,人抬头!求加薪!求红包!求好运!求健康!求升官!求发财!求幸福!求什么,转发什么!总有一条短信,能转到那个人那里,帮你实现它!

二月二龙抬头,祝你幸福快乐没有头,万般好事找上头,天天好事不断头,钞票财宝砸到头,亲情友情暖心头,团团圆圆到白头。

二月二来龙抬头,人群攒动街上走;舞龙舞狮热非凡,吉利开心双丰收;龙抬头来雨儿下,万物复苏润心田;作物丰收人们乐,其乐融融好一年!

二月二,龙抬头,抬走烦恼与忧愁;二月二,龙抬头,抬来幸福与满足;二月二,龙抬头,抬走苦闷与波折;二月二,龙抬头,抬来吉祥与好运。祝你快乐!

二月二,龙抬头,好运来,幸福伴;福来到,平安随,健康至,快乐久;事业顺,工作好,生活甜,如意显;爱情美,良缘结,共携手,到白头。祝快乐无忧!

二月二,龙抬头,短信祝你好兆头:抬走烦恼与忧愁,让你生活无担忧;抬来幸福与满足,让你生活美滋滋。二月二日龙抬头,祝你生活顺利,开心有盼头!

二月二,龙抬头,短信送来好兆头;祝福传,问候送,惦记关怀不会走;事业顺,如意显,财源滚滚无尽头;爱情甜,结良缘,幸幸福福到白头!好运不到头!

二月二,龙抬头,祝福送上好兆头,祝你:未来有奔头,工作有干头,做事有劲头,生活有拼头,努力有准头。二月二龙抬头,祝你美好生活始开头!

二月二,龙抬头,霉运溜走好运留;二月二,剃光头,剃出烦恼没忧愁;二月二,祝福有,收到短信好兆头。美好生活今开头,钞票好运攥在手!

二月二里龙抬头,俺的祝福有看头;美好日子今开头,幸福日子有盼头;快乐奔跑在前头,好运握在你手头;烦恼掉在你后头,开心住进你心头。

二月二龙抬头,幸福快乐没有头,今年好事不断头,万般好运找上头,小心钞票砸到头,友情亲情暖心头,合家团圆到白头!

心情总是烦躁,因为没有你味道。开口总是乱叫,因为没有你关照。二月二已到,还不快来我这里报道,二月二龙抬头,你快乐。

二月二龙抬头的具体由来 篇4

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就连小孩剃头也叫“剃龙头”。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习俗 篇5

一、剃头

从生理上来说,因为很多人信奉“正月不剃头”的说法,导致到二月的时候头发已经很长了,为了必要的卫生清洁也该去剃头理发。除却客观的因素,主观上自然是为了图个吉利,毕竟这一天是“龙抬头”之日,很多地方将这一天定为剃头日。

通过理发来与“龙抬头”相衬,寓意着也能给自己“抬抬头”,保佑在这一年顺顺利利。那么,为什么与龙相衬就能顺利呢?因为在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龙行“布雨”之责。一年能否风调雨顺、河清海晏和庄稼大丰收,全看龙王爷给不给面子。

因此,对于龙大部分人都是饱含着是崇敬之情,在二月二这一天,通过与龙做相似的动作来博得龙王的好感获得好运。虽然这个说法纯粹是封建迷信,所求也不过心理安慰与寄托但也同样重要。试想若是心灵无处安放,整个人就会显得很空虚,所以也不要小瞧了民间这些传统习俗,它们是在无形之中增加人的精神力量。

二、不做针线活

古人认为,鬼神与凡间的世界相通,故而会在特定的日子降临凡间。因此,若是凡人行事不小心触怒鬼神,便会招来灾祸。二月二这一天是龙神降临凡间的日子,此时若是做针线活便会被龙神视为不敬,在许多农村都说针线会扎瞎龙眼,破坏自己一年的气运。除此之外,也有地方在这一天不洗衣服,因为担心洗衣服时洗坏龙皮。

三、春游踏青

二月二春游踏青相传起于唐代,彼时长安之人为了丰富业余生活会在二月二这一天约好伙伴一同出去踏青。在他们看来,在春天来临之际野外空气清新,多走走看看可以陶冶情操,放松身心,为接下来新一年辛苦劳作做好准备。

这个习俗保留到了现在,在各个学校中也会有春游的这一个项目,无形之中将传统习俗传承至今。“学子春游”更是有一番说法,寓意为来年学业开个好头,轻轻松松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

四、吃龙食

二月二作为龙神降临之日,人们在这一天的饮食上会有很多讲究,最为普遍的便是所有饮食都以龙为名。比如一些地方会在二月二之前蒸好春饼,吃春饼名为“吃龙鳞”,吃面条名为“吃龙须”,吃馄饨名为“吃龙眼”,吃饺子名为“吃龙耳”;若将面条和混沌一块煮,又被称之为“龙拿珠”,吃葱花卷饼又叫“吃龙皮”。

总而言之,要把龙身上的东西都放到自己身上,以此行龙运,都代表着人们祈福的愿望,希望新的一年龙运加身、事业昌隆、顺顺利利。

五、祭祖拜神

“祭祖拜神”在古代的重大节日中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相信只要自己足够真诚,先祖和神明便会在冥冥之中保佑自己。

六、孩童开笔礼

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诞辰之日,所以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要进行“开笔礼”,可能这个习俗在现代少有人知晓。在古代社会中,读书人在读书之前需要行四礼,其中“开笔”又称之为四礼之首,表明将要正式开始学习。用习俗的形式将读书赋有一种隆重的仪式感,让自己更加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故事 篇6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在这泥土气息浓郁的童谣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颗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

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女儿的心,她劝公主说:“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还送给她一个锦囊。

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远近土地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吗?”农夫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说:“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龙女非常感动,她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下了下来。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了红云,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合好。”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

再说公主离开龙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龙抬头的传说 篇7

1、猪头肉

猪头肉象征着“龙头”的意思,在二月二这天,不管家里有没有钱一般都会去买一些猪头肉来吃,不过我们家都是自己家留的猪头,因为过年会杀一头过年猪来过年,而猪的猪头正好留着二月二这天煮了凉拌来吃。寓意着新的一年里,从头开始,顺心顺意。

2、饺子

饺子象征着“龙耳”,因为饺子的的形状和龙的耳朵比较像,所以故称为“龙耳”,而且饺子历来的寓意都是比较吉祥的,如包了肉和菜的饺子有寓意“有财”的意思,有财源滚滚的意思,所以一直以只要有重要的节日,都要一家人包一顿饺子来庆祝。

3、元宵

在四川,元宵象征着“龙眼”,因为元宵的形状如眼睛一样圆润有光泽,像龙的眼睛一样。且元宵有代表团团圆圆的意思,也算是讨个好的彩头,这一天大人都会让小孩子多吃几个,希望小孩吃完像龙眼一样,眼里有光,有内涵。

4、面条

面条象征着“龙须”,二月二这天的主食除了饺子元宵,还有面条,而且越细越好,如“龙须面”,龙须面一般在广州地区盛行,面条细如银丝,过水即软且不易断,这一天吃一份龙须面也算是寓意“顺顺利利,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5、鸡蛋

鸡蛋象征着“龙蛋”,在我们老家,龙抬头这一天都会煮一个鸡蛋,家里大人小孩都要吃,因为蛋的形状都相似,所以鸡蛋在这一天叫“龙蛋”,寓意着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6、春饼

春饼又称“龙鳞”,是北方的一种薄饼,一般在“立春”那一天会做了吃,不过在龙抬头这天同样也吃,因为饼外皮薄如麟,故称之为“龙鳞”,这一天也叫“吃龙鳞”,家常做法就是把饼烙好,里面可以炒一些韭菜豆芽,肉以及蔬菜等食材包着吃,寓意着五谷丰登,象征着富裕美满。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及由来 篇8

在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初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初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龙又是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据《易经》中的说法,二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

“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

据说,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别小看这龙抬头的节日,这可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了。

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当了皇帝,惹得玉帝大怒,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民间认为,龙是吉祥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节气,我国许多地方已进入雨季。古人认为是“龙”的功劳,加之不少地方又将“二月二”视为土地神的生日,所以祭祀活动便名目繁多。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还来自天象变化。二月二这天夜晚,仰望苍穹,你也许真的会看到“龙抬头”的景象。

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三垣”、“四象”七大星区。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它们是苍龙头上的犄角。“角宿”后的4颗星是“亢宿”(龙的咽喉),后面4颗星排成簸箕状的“氐宿”(龙爪)。其后的“房心尾箕”分别是龙的心脏和尾巴。

二月二这天,角宿一、角宿二先浮出东方地平线。角宿一(龙头)放射着蓝色光芒。1小时后,“亢宿”也升至地平线以上。子夜时分,“氐宿”出现。这就是“龙抬头”的全过程。这之后,“龙抬头”的时间会逐日提前,每天提前4分钟。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提前”,到4月份晚上9时左右,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而农历二月二前后正逢惊蛰节气。惊蛰的含义是隆隆的春雷声惊醒了蛰伏的'虫类。传说这时经过冬眠的龙,也会被雷声惊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我国古代许多地方,每到龙抬头这天,人们都要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二月二祭龙神,民间还有个传说。很久以前,陕西关中大旱,连年无雨。在临潼骊山之东的马额塬上有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水生。他见天旱,便设法四处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头村,听一位老伯讲了这样的话:“关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晓。曾命东海龙王的孙子前去播雨。可这小龙到了关中却一头窜到龙河里,把播雨大事给忘了”。水生问:“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说:“必须弄到一根降龙木才行”。水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降龙木,制服了小龙。只见小龙抬头腾空而起,直冲九霄,霎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哗哗地下起了大雨。为了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人们规定每年农历二月二为“春龙节”。

龙抬头这天,民间和宫廷里也有许多风俗。明人沈榜《蜒署杂记》中有“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称为引龙回”的记载。清让廉《春明岁时琐记》中说:“二月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又有放花盒灯、香供献以酬神者,俗谓此日为龙抬头”。

这一天还要吃猪头。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等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剩下的猪头只能留在二月初二才能吃。

“二月二”龙抬头,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一切动植物都开始抬头,一年要开一个好头,迎来风调雨顺。龙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宫,人们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用猪头当供品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看来是有说道的,更是吉祥兆头的标志。

在我国北方,还有在二月二日这天理发的习惯,称为“剃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从旧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来看,在“二月二”理发则是过去农忙,农民们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得以轻松,而过年则要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算起,直到“二月二”才算结束。过了“二月二”,农民们就要忙着春播,于是赶紧剃头理发,准备新的农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二月二”理发的传统。

在二月二这天要理发,要吃猪头肉,大人还要给小孩子用各色布条和高粱秆逢一个龙尾,拴在衣服上,寓意孩子象小龙一样健康成长成龙。

二月二龙抬头起源 篇9

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就连小孩剃头也叫“剃龙头”。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为什么龙抬头吃饺子 篇10

我国的民俗有很大一部分是食俗,二月二也不例外。二月二这天老百姓吃的东西都要加一个龙字,比如面条是龙须,饺子是龙耳,炸糕是龙胆,除了这些“龙身上的吃食”,日常吃的食物也要叫一个好彩头,比如豆腐叫兜福,芥菜叫借财等等。饺子有的形就像是元宝,有的形就像是耳朵,龙抬头这天吃饺子称之为“食龙耳”。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