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教育随笔(最新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进入园开始,我发现不同家庭的孩子所受的教育也是不同的。有是孩子能在家长的督促下,进活动室问:“老师好!”有的幼儿不问时,家长也不理睬。为了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就让孩子们每天入园时问:“老师好!”离园时说:“老师再见!”如果孩子们忘记与老师打招呼时,我会主动问孩子,随时提醒孩子们,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问候习惯。
小班的孩子动手能力差,随时都要求老师帮助,我就进行随机教育,教他们学习使用礼貌用语。
我班的国艺腾小朋友衣服上的拉链开了,走过来对我说:“给我拉上拉链”,我告诉他,需要别人帮助时,要用“请”字,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你有困难需要老师帮助,你应该怎样说?他想了一会儿,在我面前不好意思地说:“老师请你帮我拉上拉链好吗?”我给他拉好拉链后,他又对我说了声:“谢谢老师!”我连忙说:“不客气!”从那以后,艺腾学会了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其他的孩子也都跟着学会了使用礼貌用语。
我认为幼儿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孩子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小宝是一位聪明可爱的小男孩,特别是他那张小嘴,常常使我感到快乐。一天,小宝吃完饭去用毛巾擦嘴巴,然后他又在戏耍自然水,手上拿着一块小毛巾,看他那全神贯注的样子,就知道他正待发现什么。我想抓住这时机仔细观察,或许我会有更大的发现。于是,我静静地站在他的身后。
通过有足足两分钟的观察,我发现他正在为流出的自然水“造型”:时而喷出细细的水花,时而喷出银色水柱,时而显出颗颗珍珠……煞是好看。与此同时,我也欣赏到了他脸部的表情变化:一会儿撅着小嘴、一会儿睁大眼睛、一会儿哈哈大笑。简直是行家里手在欣赏罗丹雕塑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丰富表情。
我心中一直有数,这是一个对“造型”有着特殊敏感性的孩子。为了试试他,我亲切地问:“小宝,你在干什么呀?”他时时回头与我交流:“老师,这水会变样的。”说完,他快活地为我示演:“这像洒水车洒出的水花,这像广场上的喷泉,这像一把扇子……”
我,频频点头,表示欣赏孩子“想像的翅膀。”
“这样吧,下次让我们到大自然去观察物体的形状。”小宝一听,眼珠里放射出幸福的光!
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对一些“造型”有敏感性的幼儿,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的感受。
今天早上,中班的早课,早早来到教室。孩子入园之后,晨间活动开始了,今天的晨间活动,我给小朋友讲故事。故事的名字是《我砍倒了一颗山樱花》,我准备了绘本、背景音乐。兴趣正浓,开始给幼儿讲故事。幼儿安安静静的坐着,因为他们最喜欢听故事。我刚刚拿出绘本,没想到一个小朋友一盆冷水泼过来,老师这个故事我听过的,一直说,一直说,导致我的故事活动没法继续下去,我只好告诉他,让他再跟其他小朋友再听一遍,他依然很坚持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个故事我听过的,我只好改变第二策略,既然他听过的,就让他给小朋友们讲这个故事。可是叫他起来的时候,他怎么都不站起来,然后就说是我小班的时候听过的。我只好换了一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这个孩子在班上平时有些调皮,但有些小聪明,自尊心很强。每当活动课上,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能抢答,老师很欣赏他,并且常常夸奖他。导致他有点儿优越感、有点骄傲。就像各位看到的这样,学过的就不想学了,那么为什么还有温故而知新之说,既然不能改变小朋友,那么我们只好改变自己,准备活动时更新颖,让他们挑战更高的难度,让他知道一山还比一山高。在平时生活中,老师应该对他的要求更高,防止把他夸傻了。自尊太强也不是一件好事。
某县教研室举行中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我有幸参与了语文学科的听评课工作。
课题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老王》(另见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鄂教版九年级必修)一文的文本研习。参评教师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展示出丰富的教学经验、新颖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基本素质。自然的教态、生动的语言、个性的设计,把我一次次带回当年瑰丽的中学殿堂,久违的课堂亲切感油然而生。
激动、亢奋后是冷静的理性思考。我发现,除了视觉听觉上获取的极大满足外,留在脑海中真正实用的东西却很寥寥。这些参评教师都一如我当年的老师,机械地地搬演着同一部枯燥的话剧。
导入新课、走近作者、自读课本、整体感知、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程序十分规范,整齐划一,过程相当完备,无一遗漏;活跃性、动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突显,文字、图形、声音、影像、动画等诸多手段令人眼花缭乱,牢牢操纵控制着执教者的双手和听众的大脑;课本、学案、练习册上清晰可见的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正音释词等知识又被教师拎出来花样展示;段落划分、主题归纳、语言鉴赏、练习处理等步骤均转化为教师不厌其烦的自问自答;画说老王、问询老王、走近老王、评说老王、品味老王、善待老王、怀念老王、关注“老王”,环节繁多,或重复或交叉,弄不清,理还乱;平淡似水而又情丰意蕴的优美散文被无情地肢解,静默能悟的佳句被生硬地提升,贴上了晦涩难解的标签。
原本应该让学生轻松自主认知人物形象的简单课题,让教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复杂化了,学生被困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迷宫中,东突西奔,寻找出口。教者疲惫中带着无奈,学者疲惫中充满不解。
可不可以运用减法思维,删繁就简,让课堂简单一些呢?
板书“老王是一个的人”,思考在横线上填写什么修饰语。
或者,抓住“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如果现在的你是老李,该如何回答?
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抓住要点,让复杂无序的事物尽可能变得简单易行的过程,以达到化难为易,以少胜多,以约驭博、事半功倍的目的。
教师之所以被牢牢束缚,学生之所以得不到解放,就是因为在不少的课堂教学中,无效的努力太多,过犹不及,劳而无功。首先,目标定位不准,盲目拓展,往往使得课程本身变得复杂、繁琐,或尾大不掉,或支离破碎。其次,为迎合评委心理,为适应周全的打分标准,程序繁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再次,误解新课改要求,翻新作秀,“绝招”迭出,顾此失彼,或照搬照抄,失去个性,或被动模仿,落入窠臼。
著名特级教师张庆先生早在10年前就曾振聋发聩地指出:“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只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解决好语文课堂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要化整为零。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不断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自能读书,自能学习”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情,从整个学段宏观布局,确定课堂目标,三维目标固然要考虑,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做到平分秋色。要有的放矢,给学生真真实实留下点东西,并集腋成裘,水到渠成。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协作者。让学生这个主体在阅读、理解、分析、争辩中汲取营养,学会学习。教师的第一要务是运用更大的智慧选准达成目标的突破口,做好指引性设计,纲举目张。第二是遵循内在认知规律,捕捉灵感,适时拨动,自然教学。第三是恰到好处地简单收束,适度引领拓展,不必刻意为之,自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简单不等于肤浅,课堂简单化不等于师生无为化。形式上的简单化要求,与深入探究的实质要求并不矛盾。课堂简单化的前提是教师课外更多的脑力投入和课内更强的能力调控。这是教师高能力、高水平的表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课堂简单化其实就是回复根本,就是解放的教育。或许简单一些,我们就能更好更快地进入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是,教育者需要对惩戒有正确的认识。
我认为,首先,惩戒不是伤害,而是帮助。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旨在使学生受到警示,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它与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一种伤害或者摧残;而惩戒却是一种帮助、一种教育,促进个体进行反思、反省,无伤于身体和精神。
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时,不小心弄破了邻居家的窗户玻璃,主人家要他赔偿12.5美分。里根的父亲没有打骂他,而是让他自己挣钱偿还这笔钱作为惩戒。小里根通过卖报、洗碗等方式,顺利偿还了赔偿金,得到了教育:他认识到损害人家的财产必须赔偿的生活规则,明白犯了错误必须付出代价、必须负责的人生道理,培养了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次,惩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发展人、成就人。惩戒和赏识一样,都只是一种辅助的教育形式、一种达成目的的教育手段。惩戒和劳教、管制犯人有本质的区别。它不关乎泄私愤、报私仇的事儿,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方法或手段,促进个体改变不良状态,激发个体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实施惩戒,不存在惩恶扬善的性质,它只是对于偏离正常发展道路的孩子进行的一种善意的提醒和特殊的关怀,使之能够知错就改,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简而言之,惩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
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因为好奇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与小伙伴们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狗杀了。校长气得七窍生烟,却没有暴力惩罚“主谋”小约翰,而是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打动了,不得不认真查找资料,最终艰难地达到了校长的要求。生活中,我们常常罚闯祸的学生面壁思过十分钟、毁坏桌椅者自己动手修理桌椅、乱扔垃圾者扫地做清洁等。这些做法都是以惩戒为手段来教育学生,使其认识到错误,积极改正,并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欲望和内心的荣誉感,推动他们自觉主动地向真、向善。
再次,惩戒既重过程,又看结果。惩戒意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过程是结果的有效保障。如果只关注过程或只注重结果,惩戒必然是不完整、不完善的。在实施教育惩戒时,我们不能只看过程,而对最终的结果不上心。惩戒学生之后,还应当及时追踪、诊断,力求药到病除。换而言之,既要关注学生接受惩戒过程中的态度、表现,还要看随后学生的态度、表现。比如惩戒肇事者仅仅书写出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使其反思自己为什么错误,如何改正错误,并能在实际行动中表吸出来。这样,惩戒教育才算落到实处,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
教育惩戒不姓“罚”,而姓“育”。实施惩戒,重心始终是学生的健康发展、顺利成长。如果以这种态度对待惩戒,有什么可“畏惧”的?
黑格尔认为:人类最重要的艺术本领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孩子们最大的乐趣是幻想!可是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些,他们以自己的认知来判断孩子的画。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说:“这画的什么呀?怎么不像呢!”家长的认知就是画什么像什么,运笔要横平竖直这才叫画画。其实家长不经意的点评已经伤到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我班有个很帅气的小男孩阳阳画画不错,在区角活动中,他画了一个很可爱的稻草人,挥动着长长的手臂保护谷子。孩子们在赏评时都说他画的是神奇的稻草人,有长长的手臂能帮助农民伯伯保护稻谷!阳阳很自信的拿着作品让小朋友们欣赏。
离园时孩子高兴的让妈妈看自己的作品,妈妈却说:“着画的什么呀?怎么怪怪的,这长长的是什么?”孩子的笑容慢慢的收起来,(这时,妈妈还没有注意到孩子情绪的变化,还要说什么)我及时制止了妈妈将要脱口说出的话,阳阳妈妈你还是先听听孩子画里的故事再评价吧!在我的引导下,阳阳讲了自己绘画的意图,是想让()稻草人手臂长一点能保护更多的稻谷!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语言打击了孩子,很夸张的说:“我竟然没有看出长长的是稻草人神奇手臂,稻草人长长的手臂肯定有神奇的能力!农民伯伯就不担心鸟儿破坏稻谷啦!”笑容又回到阳阳的脸上!
这说明孩子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别人的认可。父母的赞扬和鼓励多么重要啊!每个幼儿都拥有一个童话的、梦幻的世界,幼儿的世界与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所以大人要拥有一颗童心,蹲下来贴近孩子、了解孩子!分享、赏识属于孩子的成长快乐!呵护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