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他们的诗作大多先后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二集和《七月新丛》、《七月文丛》的诗集中。
以抗战为背景,描述民族的历史灾难,抒发爱国激情进而表现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成为七月诗派创作的重要内容。胡风《为祖国而歌》写于1937年8月,诗先刻画“在黑暗中/在重压下/在侮辱中/苦痛着/呻吟着/挣扎着/是我底祖国/是我底受难的祖国!”接着表示为了祖国的明天,不惜用“热泪”与“活血”来尽情歌唱,深情激越而沉郁悲壮。
猜你感兴趣:
七月诗派经过一个深化发展,不断壮大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前后相连的阶段。从1937年9月至1941年9月是第一阶段,以《七月》的创办和终刊为时间标志。七月诗人与全民族同仇敌忾,着重抒发了渴望战斗的激情和目睹祖国、人民惨遭蹂躏的悲愤,昂扬有余而沉潜不足。从皖南事变后到1945年初《希望》创刊为第二阶段,此时期国统区作家处境极为艰难,七月诗人主要在桂林、重庆的《半月文艺》、《诗创作》、《诗垦地》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胡风也积极组织出版丛书。在困难的条件下,七月诗派对诗艺作了更多方面的探索。1945年1月《希望》创刊,七月诗派开始了第三阶段,《希望》于1946年10月停刊后,成都的《蚂蚁小集》、《呼吸》、《荒鸡子集》成为诗派重要的外围刊物。在政治低压下,这时期的作品从歌颂、希望为主转换为讽刺与揭露。该派诗艺风格在不同时期虽有发展变化,但基本创作倾向始终一贯,坚持诗与人民结合,立足时代现实,创作富于历史感、责任感和力之美的作品。
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七月诗派是受艾青、田间创作的影响,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而形成了一个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诗人有绿原、阿垅、鲁藜、孙锢、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苏金伞、邹荻帆、朱健、朱谷怀、艾烽、雷蒙、鲁沙、罗洛、天蓝、庄涌、姚奔、贺敬之、袁勃、公木、方冰、侯唯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