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而产生。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错题本一说再说,必不可少的。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在学习数学的路上,反思曾经的错题是加速成功的发动机,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只是闭门造车不会温故知新,在底基都不稳的情况下就想建一座城堡,都只会是徒劳。
(2)课后做自己薄弱方面的习题。不是全方位大数量的题海战术,而是针对自己的薄弱项进行专项练习,有针对有代表性的练习才能记忆深刻,才不容易忘记,而且也不会厚此薄彼。
(3)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复习也是制胜的关键。前后都有准备,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想要成功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和一定的知识储备,以防第二天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在课堂上就和别人拉开了距离。
第一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二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 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三章 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四章 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m,n都是正数)
2、。 幂的乘方法则: (m,n都是正数)
3、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5、完全平方公式:
6、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 ,如 ,(-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 ( a≠0,p是正整数), 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 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 提公共因式法2. 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一、分式
1、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即有:
3、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4、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二、分式的乘除法
1、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逆向运用,当n为整数时,仍然有成立。
3、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三、分式的加减法
1、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3、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分式方程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并验根;
⑤写出答案。
(1)制定学习计划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但是对于学习没有自律性和实践性的同学们来说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学习计划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良好的学习时间表或是学习计划就是成功的基石,如果同学们自律性可以强一些,能够每天按照计划表上的时间分工利用好时间,那这个时候的学习效率是不可估量的。
(2)上课认真听讲才可能进步。可能同学会有不服气,现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极其聪明”的学生,就算是不学习每天上课都在溜号,也能在最后考试的时候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很多同学一种误导那就是上课不用认真听讲也能学的很好。这就大错特错了,只有上课听讲才能给自己最大程度的辅导和帮助,课堂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便利的资源。
(3)敢于向老师提问。不仅是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在学习其他课的时候也同样适用,不要害羞也不要害怕,如果实在不敢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那就一定要记好题目和自己不懂的点,下课时候再去问老师。总之,提问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不光能让自己的思路明了,也会给老师留下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好印象。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数学知识点也是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初二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知识点解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2、有一个抛物线形桥拱,其最大高度为16米,跨度为40米,现在它的示意图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右图),则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3、某公司的生产利润原来是a元,经过连续两年的增长达到了y万元,如果每年增长的百分数都是x,那么y与x的函数关系是()
4、把一段长1.6米的铁丝围长方形ABCD,设宽为x,面积为y.则当y最大时,x所取的值是()
A.0.5 B.0.4 C.0.3 D.0.6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主要知识点:
1、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二次根式的性质
3、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运算
中考分值:
填空一题、选择一题共4~8分。
大题目中的计算基本都会运用到二次根式的计算。
重难点:
初中第一次将有理数的计算拓展到无理数的计算。
二次根式的运算是基础运算,为后面各种方程的计算做基础。
二次根式的计算比较容易出错。
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
主要知识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中考分值:
所有需要运算的题目基本都需要运用到解一元二次方程,分值不低于30分。
重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多样,需要注意方法的选择。
铺垫型知识点,为后面学习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等做铺垫。
如果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中考基本寸步难行。
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主要知识点:
1、函数的概念
2、正比例函数
3、反比例函数
4、函数表示法
中考分值:
填空选择一题4分
重难点:
初中第一次接触函数,概念和意义比较难理解。
这一章是所有函数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做铺垫。
第十九章几何证明
主要知识点:
1、公理、定理及命题,逆命题及逆定理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角平分线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5、勾股定理
中考分值:
21题几何证明10分,填空选择8~12分。
18、25题难题基本都会运用到本章所学知识点。
重难点:
相较于初一的几何,这一章的难度大大增加,是本学期最重要的章节。
这一章所学的知识点都是几何比较轴心的知识点,以后学习几何会经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