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意思和含义(通用2篇)

大年三十也叫做除夕节,是大家最翘首以盼的节日,因为除夕过后就是新的一年的到来,有辞旧迎新的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除夕的意思和含义(通用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节日食俗 篇1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除夕的传说故事 篇2

1、夕的传说:传说有一只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会到附近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只好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有一年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年”却死了。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

2、七郎射夕: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总在晚上糟蹋漂亮的女孩,而且还要把女孩吃。有个叫七郎的猎人,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带着狗到处找“夕”,直到腊月三十晚上“夕”才出现,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夕”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3、熬年守岁: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吃大活人,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到鸡鸣破晓之前。人们便想出了一整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置办得很丰盛,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