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优秀4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

介子推说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子绥,春秋时期晋国人。传说晋文公赏赐从属时,介子推没有得到提名,而且他也不愿意居功得赏,便与母亲隐居于绵上山里。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便放火烧山,而介子推坚持不出,最后自焚而死。

《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环绵上山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说明介子推的行操感动了文王。五月五日纪念介子推的说法,首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为了在端午节这天纪念介子推,文王下令民间不得生火。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2

恶日说

先秦时代,当时存在一个普遍观点是,人们认为五月份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传说这天奸佞当道,五毒齐出。

据《礼记》中记载,端午节源自周代的蓄兰沐浴。战国时期吕不韦及其门下的门客共同编纂了《吕氏春秋》,其中的《仲夏记》一章中有规定,即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也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而在民间,关于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有很多。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出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日”,并认为:“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 其父母。”要田文的母亲丢弃他,母亲不忍心,偷偷地哺养。

田文不屈服于命运,质问他的父亲:“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田文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南宋文天祥《端午》诗有“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之说。《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记载,《宋书·王镇恶传》记载:南朝宋王猛的孙子王镇恶,也是出生在五月五日。载云:“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见夺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镇恶。”果然,后王镇恶屡建战功,被封为征虏将军。

《论衡》的作者、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也曾记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被寄养在宫外,直到继承皇位时才回到宫中。由此可见,古人普遍认为五月初五为恶日。自先秦以来,此日均为不吉之日。并且当时的人们还避“端五”忌讳,因而称之为“端午”。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3

眼看就要到农历五月初五了,那么你知道那天是什么日子吗?对啦!那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

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与五有关是,这时也许你要问了:端午节的午节的“午”是不是与“五”有联系呢?对啦,聪明的小朋友,正是因为端午节的“午”与“五”谐音,所以,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与五有关。想知道吗?那就快快往下看吧!

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因图个吉利,便称之为“长命缕”。

除了在儿童身上系长命缕,各家还要插“五端”呢!那是哪“五端”呢?分别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也许看到这儿,有的小朋友会说:“端午节有关’五’的习俗还真不少呢!”

别急,还有呢!有南方过端午节时,还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包粽子、雄黄酒。

怎么样?端午节有关“五”的习俗一定让你大开眼界了吧?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4

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