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墨子基本介绍(最新2篇)

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韩非子‧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墨家墨子基本介绍(最新2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重自然科学 篇1

要讲墨子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就一定要提到《墨经》(《墨子》中的四篇,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

其中《经上》、《经下》两篇初本当是墨翟自作,因为春秋末期,诸子争鸣,墨家为了同别家辩论,就写出《墨经》作为依据,并用它教授弟子,恪守墨家家法。

正因为这两篇初本是墨子自作,所以墨徒相袭诵读,并尊之为“经”。

(当然,《经上》、《经下》两篇也有墨徒增补的文字,至于《经说上》、《经说下》两篇,大概都出于墨徒之手了)⑥

在《经上》、《经下》两篇中,记载了不少自然观、力学、数学、光学等方面的知识,是我国古代科技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应该说,在我国先秦典籍中与近代科学精神相悬契的,《墨经》自当首屈一指。

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自然观

《墨经》中虽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自然观,但却给“时间”、“空间”和“运动”下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并在运动与时间、空间之间建立了联系。

(1)“久,弥异时也”。

(《经上》)“久”即时间。

这里是给“时间”下定义:“时间,包括(弥)一切特定时间在内”。

(2)“宇,弥异所也”。

(《经上》)“宇,即空间,这里是给“空间”下定义:“空间,包括(弥)一切特定空间在内”。

(3)“动,或(域)徙也。”(《经上》)这里是给“运动”下定义:“运动是物体在空间(域)中的位置移动。”

(4)“宇或徙,说在长宇久”。

《经上》这里是说,物体位置的移动,与一定长的时间和一定大的空间密不可分。

毋庸讳言,墨子关于“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定义不免带有相当大的直观性,而这些直观性的定义与作为哲学范畴的“时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最根本的属性)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他是在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动中来考察运动,就是说,他已经看到了运动与时间、空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显示出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灿烂光辉,只要看一下恩格斯的著名论断:“它(运动)的本质是空间和时间的直接的统一”⑦,就会知道,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这一方面,固守“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的牛顿是望尘莫及的。

(二)力学

《墨经》对于经典力学的研究对象多所阐述,其中以力的概念和力矩的原理的阐述最为精到。

(1)“力,刑之所以奋也”。

(《经上》)?这里是对“力”下定义:“力是物体(刑,通“形”,此指“物形”、“物体”)发生运动(奋,飞,此指“运动”)的原因。

有必要指出,上述“力”的定义与近代物理学上“力”的概念几乎完全一致。

牛顿第二定律说,力这个物理量表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种运动状态的变化表示物体离开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用数学公式表达为F=ma。

试对照《墨经》关于“力”的定义的表述,其中有“力”(即F),有“刑”(即m),也有“奋”(运动),并且明确地提到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虽然尚未归纳为“加速度”这个物理量,可是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墨经》给出的“力”的定义可以视为牛顿第二定律的雏形。

不要忘记,墨子是公元前五世纪时代的人,而牛顿创立动力学三定律却是在公元1687年⑧,前后相距两千年之久!

(2)“而必 ,说在得”。

(《经上》)这是说,称杆(,古文“衡”,称杆)必定是平正(,俗“正”字)的,原因在于提起提携称量重物时,重物在称头上的位置和称锤在称尾上的位置搭配得当。

显见,这是以称为例说明杠杆原理。

称的提携处为支点,称锤为力点,称钩(或称盘)为重点。

支点和重点的距离短,即称头;支点和力点的距离长,即称尾。

称头之物有所增减,称尾之锤将左右移动,才能使之重新平衡。

当然,墨子没有对杠杆的平衡问题提出明确的数量分析,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但是,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墨子已经大体上知道“重”、“权”(力)、“称头”(重臂)、“称尾”(力臂)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了,应当说杠杆原理的原始形式已经具备,这要比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关于杠杆原理的研究更为先进。

(三)几何学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

《墨经》中较多地涉及到形的抽象,即几何学的问题,有概念的描述,也有定理的表达。

如:

(1)“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

(《经上》)

这是说,点(端,点)是没有体积、不占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几何元素。

显见,这是对几何学的“点”加以描述,这种描述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卷一前面所给出的二十三条定义中的第一条:“点是没有部分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厚,有所大也”。

(《经上》)

这是说,体都占有一定大小的空间。

这里,“厚”即体积,亦即三维空间,如果连同《经说上》“……尺前于区而后于端”中所提到的“尺”(线)和“区”(面)在内,我们可以说,最早对于几何学中“点”、“线”、“面”、“体”四个基本元素及其联系进行研究的不是欧几里得,而是墨子。

重守备,尚技艺 篇2

墨子反对侵略战争,并且重视防守的战略战法③。

作为一个匠人,他有高超的工艺技术,脍炙人口的“止楚攻宋”的故事中说“……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拒之。

公输般之攻械尽,墨子之守御有余”④,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墨翟“止楚攻宋”所用的“九拒”之“守御”没有记载下来,不能不使我们深感遗憾。

但是,《墨子》书中详记了构造原理的守备器物也为数很多,从《备城门》到《杂守》等十一篇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

如:

在《备城门》中提到“堑县梁”时说:“……为堑悬梁,穿断城,以板桥邪穿外,以板次之,倚杀如城势”。

这是说,在城边壕沟上安装吊桥(县,同“悬”。

悬梁,吊桥),使,同“令”,使)之从城穴向外邪向伸出,其长达不到地平面,再用木板顺接(次,顺接),板桥的斜度(倚杀,斜度)应以城墙的形势为标准。

显见,“堑县梁”是应用斜面的原理装配起来的,其目的是为了擒敌。

在《备穴》中提到“罂听”时说:‘……令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固瞑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

这是说,使陶者制作大瓮(罂,同“瓮”),容量在四十斗以上,用细而薄的生皮子(,生皮》把瓮口牢牢地封住(,同“幂”,封),放置在井中,派聪耳者在井内坐听,这样,城外如有掘城道的声音,就会从瓮中听到,从而可以准确地判断敌人的地道在什么地方。

显见,“罂听”是利用声学原理制作的,其目的是为了探测敌人的隧攻。

应当说明,“县梁”、“罂听”等守拒器物未必是墨翟亲手制作,但由这些记载,至少可以证明墨子精于此道,并把它们作为墨学的重要内容传授给他的后学者。

墨子生活的时代,车子很多,或载重,或交战,用途十分广泛。

或许是墨子曾经注意到车轮经常从车轴上滑脱的事实,便“为车辖(竖插在车轴前端的楔子),须臾斫三寸之末,而任五十担之重”⑤,根绝了车轮脱轴、车子倾覆的祸患。

辖之为物甚小,而所关至重,足见墨子悉心观察,善抓关键的一番匠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