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冬至如年”。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我国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冬至习俗【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12月21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到了。
从冬至开始,白天会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所以把冬至当作年周期、大自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真正起点。
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到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除了吃水饺,唱“九九歌”,你还知道哪些冬至习俗?
作为一个天文类节气,冬至也叫“夜长至”“昼短至”。
这时天气寒冷,人们躲在屋里教孩子唱数九歌,用九九消寒图记载阴晴,以占卜来年丰歉。
当然,最主要的习俗还是跟吃有关,不过可不要光记着吃饺子。
北方饺子,南方擂圆
冬至大如年,所以好吃的很多。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这是人们熟知的。
前者,我们以河南为例。
“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对吃饺子的俗称。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
他看见乡亲们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非常难过,就叫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的习俗,连带还有“不吃饺子掉耳朵”的说法。
后者我们以浙江为例。
冬至时,浙江人好吃“冬至圆”。
在台州,擂圆是重头戏,“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因为这个过程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令人食欲大增。
馄饨拜冬,豆腐致富
除了饺子、汤圆,冬至美食可谓千里不同风,以下再举几个例子。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
肉有生、熟两种,分时按学历高低,以示鼓励;同时优先照顾老人。
现在在湖南仍有此遗风,他们杀鸡宰猪,把肉阴干享用,有谚语称:“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供冬至团”也是江南习俗。
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待客或赠送亲邻。
“馄饨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
《帝京岁时纪胜》说:“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
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之所以选用馄饨拜冬,是因为“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叫“冬节”、“消寒节”,时间一般在阳历12月21-23日之间。这一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变长。古人相信阴阳说,由于冬至正值阴极而阳始,在推崇“阳”的社会心态下,这一天便格外受到重视,有“一阳嘉节”之美誉。从汉代首次出现冬至庆贺仪式以来,各地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做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学生放假,民谣说,“冬至大如年”,所以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其中的“亚岁”指的就是冬至。
山东各地对冬至普遍很重视。民间有数九盼春的习俗,也有从冬至开始食疗进补的养生习俗,还有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祭祖习俗。数九盼春的习俗包括“数九歌”与画“九九消寒图”。“数九歌”,即“九九消寒歌”,是记叙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歌诀。歌诀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既形象地描绘了寒暖变化,也是为农业生产报道气候信息。“九九消寒图”是以图画的形式标示由冬向春的时间进程,有三类:文字消寒图,由9个笔画为9画的文字组成,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共81划,方法是从每年的冬至,即进九的第一天开始,每天涂一画,涂完81画,正好到春分。圆圈消寒图,是在纸上印81个圆圈,旁边写好日期,每日按当日天气的阴、晴、风、雨、雪,分别涂上、下、左、右半圈,或中央。梅花消寒图,是画一幅由81朵没上颜色的花瓣组成的梅花图,每天用画笔给一朵梅花涂色,花瓣涂完色,冬天也就过去了,春天也来到了。
旧时山东各地对冬至非常重视。利津、夏津等地过冬至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条。济南、济阳、福山等地,官府庆贺如同春节,知识分子也互相赠送贺片。莒县的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画“九九消寒图”。海阳吃羊肉,叫做“却寒”,也画“消寒图”,邹县则画九九图,同时亲朋之间互相赠送御寒用具,农家儿童玩一种叫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但是没有拜贺的习俗。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临沂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莒县则祀祖于祠堂,仪式十分隆重。此外,庆云民间拜冬,曲阜衍圣公派人祭冰。临沂、历城、临朐等地的妇女,习惯回娘家。庆云、无棣从这天开始窖菜,妇女开始做针线。邹县开始筑地窖、织席和纺线。曲阜的`妇女则于冬至节前做好布鞋,冬至这天赠送舅姑。日照民间传说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即墨民间根据冬至的日期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山东许多地方冬至这天要吃馄饨或者水饺,有的还要喝酒。据说吃水饺是怕冻掉耳朵,取“饺儿”谐音“胶耳”之意,喝酒则是为了暖身子。临沂、新泰、邹县等地有蒸冬的习俗,临沂蒸冬的方式是用五谷杂粮面蒸窝窝头,邹县则是蒸饽饽,传说蒸冬是为了祈求来年收获季节“扬场有风”,当地有民谣曰:“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古代蒸冬是为了庆贺阳至,冬至以后阳生,人们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团圆子或冬至团,以象征阳圆。蒸窝窝头蒸饽饽之类,显然是蒸团圆子的演变。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 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 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 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习俗
【吃汤圆】
在冬至这一天,温州人都有吃汤圆或麻糍的习惯。长辈会趁着“碎息儿”(温州方言,意为“孩子”)吃汤圆时进行家教,比如“吃了汤圆就要大一岁了”,劝孩子要更听话,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晒汤圆粉】
“冬节”前,不少人家会提前几天将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后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摆在竹笪上晒成汤圆粉。汤圆粉晒干后放入洋油箱,要吃时拿几块出来用水浸开后使用。有的人家也会一下子晒很多,“冬节”前夕分送给邻居亲戚。
【卖麻糍】
每 当“冬节”前后,温州老城的街巷里就会出现一些挑着担卖麻糍的人。这些人一般来自郊区农村,他们事先在家将汤圆粉煮熟捏成团,再带点白糖、豆沙粉,一路叫 卖,边卖边做。他们技术高超,一个麻糍经他双手一转动,就变成里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样的麻糍团,然后馅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做节】
在温州地区的部分农村,“冬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祭拜祖先。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用和盘盛着,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坐下吃,这叫作“做节”。
【还天愿】
有些人家在冬至这一天还举行“还天愿”仪式。在年初所许下的一些心愿如果实现了,都必须在这一天还愿。所以温州人评价一个人懒惰、干事情有精无彩时,会用“还愿”二字来讽刺,如“你这个人怎么干事情还愿恁,一点劲也没有”。
这 “还愿”也叫作“百家愿”,意思就是还愿时要端出“百家米”来还。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来凑成,这样才证明还了一百个心愿。但这“百家米”从哪凑呢? 据说,冬至这一天,讨饭的乞丐最吃开,因为只有他们手中的米可当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价将乞丐的米买来作祭拜还愿之用。
先时,云贵地区的汉人不若现今之多,因而对冬至节的重视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不过,地方上的文武官员在冬至这一天并不空闲,仍然依古礼互相拜贺。在贵州的世家大族若是建有宗姓祠堂者,在冬至日举行合族祭祖的仪式,在黎明时陈设祭品,鼓乐声中一起祭拜祖先,其仪式类同于清明节的内容。家庭丰裕者,于冬至日开始宰猪腌肉,并制年酒、年粑、阴米穿纹等年货。宰年猪时,多请宾客,同喜同乐,一起享受丰收后的快乐。云南各地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地方在冬至节各家都召聚亲友祭奠祖先并宴饮为乐,并"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届时,用糯米粉掺豆屑捏团,蘸糖而食,名曰"豆面团"。有的地方亲友间以米面相馈赠,并有以药物和羊肉煮食者,或者煮赤豆羹饮食。人们总是要在这个时候做些传统美食享用一番。
相对云贵地区而言,四川人过冬至节的气氛要浓一些。地方官在这一天照例会在书院中向万岁亭朝贺,并互相贺拜。民间则将冬至日称为"过小年",因而自然会表现出一些类似过年的气象。如:士大夫相互拜贺,名曰"拜冬",士拜师傅,卑幼拜尊长,又称"贺长至";有的地方在冬至日各家皆出城扫墓,仪式同于清明,谓"上冬坟"。聚族而居者,要举行"冬至会",即合族而祭。届时合族用猪羊酒肴诸物祭其祖先,祭毕则开设宴席,合族聚餐,以尽一日之欢。在绵竹,冬至祭祖更为讲究些。其宗姓祠堂颇为气派,大多陈列有雕镂青石神龛或刻木彩画,礼器、乐器齐全,祭品则有猪羊、鸡鱼、果蔬等。冬至日,族人向祖先牌位行三跪九叩礼,念毕祝文后,族长向大家讲述先人训诫,主要是团结和睦、劝恶向善的内容,然后一起饮宴,若有违规犯上、酒醉胡来者,罚跑示惩。
在四川,有冬至节吃羊肉、狗肉等滋补食品“进补”的习惯,在晚上吃羊肉、喝羊肉汤来暖身驱寒,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年糕
杭州年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和冬至,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冬酿酒
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最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旧时的苏州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团
苏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团”。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70度时。据史料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节气,古称“日短”或“日短至”。
冬至日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过了这天,太阳逐渐北移,白天开始一天天变长。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气象资料显示,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南下,造成骤然降温。冬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冬至这天起开始步入“进九天”。
老人们常说“冬至不过不寒”,这话有一定道理。明日,我们迎来冬至,这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自冬至开始,我国便进入“数九寒天”,即人们常说的“进九”。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气象资料显示,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南下,造成骤然降温。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同时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节有自已的饮食,北方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全家围桌而食,称“蒸冬”,南方则吃豆腐,当地谚语:“若要富,冬至吃块热豆腐”。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