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排球史上,有一个传奇人物,那就是“铁榔头”郎平。上个世纪,她是中国最厉害的排球运动员,而到了二十一世纪,她从排球场上退下来,到了二线当教练员,如今,她又是中国最好的排球教练员,对于郎平的故事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排球教练郎平的励志故事(通用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郎平和著名诗人臧克家的忘年交,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的交往开始于1980年。当年,郎平19岁,是威震四海的“铁榔头”,而臧克家75岁,是“年景虽云暮,霞光犹灿然”的老诗人。
臧克家对体育运动从来抱有兴趣。晚年的他曾经写道:“我是个老病号,也是个老球迷。”在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青年臧克家就爱好打网球和篮球。当时在济南,一师和省立一中,是争夺篮球赛冠军的对手,许多有趣的细节,老年臧克家也记得清清楚楚。1981年,臧克家写了《看球记》:“我独居斗室,每天晚上7点,隔壁客厅里彩色电视一开,家人环坐,兴致勃勃。而我只听听国际新闻,便闭门读书,因有头晕病,受不住刺激。可是,也有例外,每逢球赛场面,我颇感兴趣,总是量力而看,兴未尽而人已不支而退。”
逢年过节,或者参加重大赛事回京,郎平都一定拜望朋友臧克家。她往往和同样喜欢体育运动的姐姐郎红一道,骑自行车而来,两位忘年交朋友总是谈得很尽兴。郎平一再劝告臧克家:上了年纪,心脏又不好,少看点球赛吧。
郎平和白帆开始交往了,她报告臧克家,并且想把白帆带到臧家,请臧克家“看看”。后来,臧克家和郎平的父母、袁伟平教练一起,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退役以后,郎平到美国读书。居美的8年间,郎平经常给臧克家写信,报告在美国的生活。在一封信里,她问道:“您近来身体好吗?每天早上还做操锻炼吗?您院子里的花一定开得很美吧?您还常看女排比赛吗?您的夫人及小女儿都好吧?我们特别想念你们。”这一连串的问号,蕴含了郎平对老诗人深深的怀念。
郎平的女儿在美国出生了。在女儿两个月的时候,郎平特地给臧老寄来女儿的照片,白白的,胖胖的,躺在婴儿床上,很可爱。照片的背面写着:“送给亲爱的臧爷爷、奶奶留念白浪浪。”郎平在信上解释说:“白,当然是爸爸的姓。而浪,是郎的第四声,继承了妈妈的名。我们认为也很好听。您说呢?”
结束去美之旅,回国的时候,郎平的父亲开车去首都机场接女儿。但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到了臧家,郎平急切地想看望诗人。一进门,郎平一边拿出在美国为臧克家买的滋补品,一边端详着臧克家。他们同时看着对方,高兴地欢呼:“没有变样!”
臧克家特别喜欢中国女排,《臧克家全集》第三卷,仅1981年就收有抒写中国女排的《胼胝的手掌——赠郎平同志》《东风传捷报——中国女排获冠军,喜而赋此以赠》和《拥抱——欢迎女排健儿》三首诗。在给郎平的赠诗里,诗人写道:
你神态安详,体魄健壮,
谦逊温暖,亲切家常。
“觉得辛苦吗?”我这样向你发问,
你笑着向我伸出胼胝的手掌。
这是一份关于她和中国女排持续了30年的长情,经历过喜悦、荣耀,也相伴着最低谷出生入死。
带着双膝积液,郎平第一次为钱打球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这是郎平对“女排精神”的注解。
郎平就是这样,刚毅果断、却也审时度势,虽然成长在集体和体制中,但她却是中国最早有独立意识的职业体育人。1985年退役进入北师大攻读英语,1987年带着几百美元赴美留学,取得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继而在海外打球任教,郎平选择的是那个年代中国运动员少有的人生轨迹。
在美国,郎平为了生活只能在大学担任助教,哄着一批孩子练排球。她说自己午饭舍不得到学校食堂吃,连麦当劳都不敢吃一顿。她自己做三明治来果腹,买些西红柿、白菜、面包,就能解决一个星期的伙食费。
郎指导说,她看到三明治就想吐。海外生活的艰辛让郎平做出了一个决定:第一次为钱打球。
在意大利,退役多年的郎平第一天训练就出现肌肉拉伤的情况,随后她右膝关节磨损严重,被医生要求伤停一个月。
但是由于郎平的缺阵,球队四战全部失利,只能吃由朋友从美国邮寄的止疼片硬撑,软骨碎片游走于关节内却又卡在骨缝,刺激骨膜出水导致膝盖肿胀严重,只能让队医不停地抽出积液坚持。
回归,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
郎平识时务,她能随机应变,遵从她自己内心:不从政,出国留学。但当祖国召唤,她能放弃一切。
彼时郎平有稳定的工作合同,有不满两岁的女儿,在美国买了房子和车子,回国执教意味着这一切都要割舍,但她没有太多犹豫。
“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这是当时球类司司长给郎平电传中的一句话,按照郎平的说法,正是这一句话让自己下定了决心。
“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无动于衷。”当郎平收拾停当,发现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但就像当初为国效力一般,郎平又一次的义无反顾郎平和中国女排的故事郎平和中国女排的故事。
回国后,郎平拿着微薄的薪水,这点钱连一个月给女儿打越洋电话都不够。但就像她说的:“执教中国女排我从未后悔过。”
里约奥运前再度出山,郎平心中的执念一如既往。
选材,首创“大国家队”概念
郎平的刚毅果决,更体现在她的专业精神上。
“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这是郎平的话,技术过硬,是“铁榔头”的硬道理。
2013年回归国家队,郎平创建了一个新模式――大国家队。
2013年,郎平先后组织四期集训,调动队员超过30人。2014年,郎家军大名单多达27人。2015年,世界杯郎平仍然给出了26人的集训名单。只要表现出色,无论年纪,国家队大门都向你敞开。
对于年轻队员,急需国际比赛历练。郎平率队参加了瑞士精英赛、大奖赛、亚运会、U23世锦赛等一系列的国际大赛,年轻人不断成长。
而当徐云丽、魏秋月、惠若琪连续遭遇伤病时,郎平在2013年发现了朱婷,2014年重点栽培袁心h,2015年中国女排终于在周苏红之后,迎来了接应张常宁。
尤其是2014年,由于人才储备充分,中国队得以顺利完成世锦赛和亚洲杯亚运会双线作战的任务。以往靠七八个球员打天下的格局,如今被人人都能比赛所取代。
取消22条军规,取而代之的是网购游戏
在以往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基础上,郎平将国际化、专业化的团队合作形式和科学训练的理念引入。
无论是赖亚文、安家杰等教练班子的组建,还是由Rett,Reg、Brittni和Dr Ho四个美国人组成体能训练+伤病康复的小团队,都对过去陈旧训练和康复理念进行了颠覆。
比如康复师就位之后,女排队员蹲杠铃等损害膝盖的练习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的体能指标,和根据这个基础上对队员实际情况的私人定制体能和训练计划。
“中国队还太年轻,欠缺奥运经验,郎平带成这样,已经竭尽全力了。”这是魏继中老人给出的评价。
高情商的郎平在训练严格的同时,做到了对队员人性化的生活管理。在郎平队伍中,所谓的22条军规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队员们可以爱美,网购、游戏和电视剧等。
郎平对于队员生日,伤病,甚至假期,都会给予关怀,正是这种母亲般的温暖和知遇之恩,才让这些90后的孩子们升腾出无以比拟的杀气和拼搏意志。
尽管眼眸深处时常带着疲惫,但只要眼光望向球场,“铁榔头”永远不会因时间而改变。
郎平背后,三代人对于女排的精神寄托
我们热爱郎平,其实也更多是对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发自心底的认同,经历30年,这股精神被几代女排姑娘传承,又重新定义。
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几代人,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对中国女排的爱能超越了年龄,无论是耄耋老人、年近半百,还是80后、90后。
对于60后、70后和年龄再大一些的观众来说,女排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印记。
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猛然意识到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我们急需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
中国女排承载了这个历史使命。
1981年11月16日,这注定是中国体育史一个被铭记的日子,整个国家仿佛都屏住了呼吸,全国人民都守在黑白电视抑或收音机前,聚焦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和日本的决赛郎平和中国女排的故事故事。随着一场艰难的3比2胜利,中国女排第一次收获世界冠军,这一天比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为新中国射落第一枚奥运金牌早了两年半时间,整个国家沸腾了。
人群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呼“祖国万岁!女排万岁!”对于一个跨越了浩劫年代的泱泱大国,这一刻承载的意义恐怕早已跨越了体育本身。
女排精神,成了一代人振兴中华的精神寄托。
而对于很多70末,80后,女排是脑海里长辈们一直念叨着的“五连冠”和“铁榔头”,是著名解说宋世雄嘴里反复播报着的“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在孩提时代,女排的故事和经历甚至进入了教科书,即便少不经事,你也懵懂地知道,中国女排是支特别的队伍
在连续拿下5届世界冠军,包揽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奖杯,这一切都发生在一支运动队身上,长大以后,每一次回眸,你更会不自觉的心潮澎湃。
而对于很多90后和95后来说,在网络上,“妈妈”郎平和女排姑娘们灿烂的笑容总是能给他们带来正能量,就像郎指导拍摄自己吃泡面的视频一样,女排和新一代的距离正在不断拉进。
对于他们,女排不仅仅是爷爷奶奶甚至父母口中的英雄团队,这些年龄相仿的姑娘只是一个个可爱的个体,他们的同龄人。
《人民ri报》曾经用“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为题描述中国女排,这样的标题放在今天可能有些“不接地气”,但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却可以跨越年代,留住时间。
女排之于中国体育,之于中国,或许就诠释着这样的伟大。
里约奥运会落下帷幕了,在本届奥运会上郎家军刮起了中国旋风,女排姑娘在功勋教头郎平的带领下走上了奥运冠军最高领奖台。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顶奥运冠军宝座。郎平也实现了从奥运金牌队员到奥运金牌教头的梦想。令人欣喜的,新一代中国女排经过郎平的精心调教,重铸女排精神,让国人振奋。作为多次采访女排的济南时报记者王兴步,为女排姑娘骄傲,更为郎平感到自豪。在此,与排球爱好者分享这位老记者与名帅郎平的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体坛刮起了一股“中国女排旋风”,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1986年,连续五次夺得世界冠军。中国女排一比赛,就成了年轻 人尤其是大学生的节日。王兴步所就读的山东医科大学有很多女排球迷,每逢中国队比赛,数百名同学挤在一个小破楼里,围着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里三层 外三层,观看中国女排比赛直播。看不到电视的同学,只好在外面听宋世雄的解说。郎平、孙晋芳、陈招娣、周晓兰、张蓉芳、曹慧英、陈亚琼、 朱玲、梁艳、 郑美珠、侯玉珠、杨锡兰等一代名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王兴步至今对老一代中国女排队员如数家珍。中国女排成了中国体育的一 面旗帜,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年轻人。
那个年代,“铁榔头”郎平的名字如雷贯耳,她是很多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郎平有很多粉丝,王兴步就是其中之一。如今郎平在世界体坛是一位响当 当的大牌教练,很多老女排队员退役之后,大都离开了排球领域,而郎平依然坚守。1986年退役的郎平,先到国外打球、做教练,后又回国内执教, 三十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排球赛场。2013年4月,郎平在时隔格14年后第二次出任中国女排主帅,重新燃起了国人对中国女排的希望。
以前,王兴步看中国女排比赛只能看电视直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兴步做了体育记者之后,王兴步有了与中国女排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更加关注郎平 。
王兴步第一次独家专访郎平是在1998年9月19日,那一年她率中国女排来济南比赛,当时中国女排队内一位管理人员宣布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后来在朋友的帮 助下,那位管理人员给王兴步安排了5分钟采访郎平的时间。
王兴步来到郎平下榻的中豪大酒店,见她正与张蓉芳谈工作,就亲切地称她俩大姐,还告诉两位女排名将,自己当年上大学时就是中国女排的铁杆球迷 ,对她俩很崇拜。几句话说得郎平十分高兴,她又是拿香蕉,又是倒茶水,还很客气地说:“有什么问题随便问。”
王兴步见郎平如此平易近人,没有一点 明星架子,很快进入采访状态,与她一聊就是半个小时,从她的职业,到她的家庭 ,再到她的女儿白浪,郎平娓娓道来。采访结束,郎平还给济南时报的读者朋友题词留念,那份题词至今还压在王兴步办公桌上玻璃板的下面。
回到报社之后,王兴步写了一篇独家专访——《听郎平讲述她心中的故事》, 在《济南时报》和《体坛周报》上同时发表,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也就是在那一年,王兴步认识了功勋教练陈忠和,他当时还是郎平的助手,与王兴步成了好朋友。
王兴步多次采访郎平,最难忘的是在2008年8月15日北京奥运会,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和陈忠和领衔的中国女排在半决赛中相遇。
“和平大战”引人关注,更是吸引了众多中外媒体记者,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达到了爆满程度。“什么叫震耳欲聋,现在就叫震耳欲聋”,央视解 说员宋世雄激昂的声音将现场火爆的场面描绘得相当清楚,王兴步在记者席上也被他的声音震得不行。
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的姑娘们,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最终美国女排以3比2获胜。终场哨音刚落,美国队员欢呼雀跃,在场内围成一圈,不停地尖叫,郎平坐在教练席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郎平才站起来,只是与队员拥抱了一下就离开了。虽然郎平带领美国队把中国队给赢了,可是记者没有听到现场球迷的一句倒戈声。
在新闻发布会厅,郎平表情非常严肃,没有一丝笑容。也许是以美国女排主教练身份出席新闻发布会的缘故,郎平回答问题没有用汉语,而是讲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作为中国老女排的一名杰出代表,这次又以美国队主教练身份在自己祖 国迎战自己的母队,对此,郎平认为这只是一场很平常的比赛 。郎平说,她做美国队主教练四年,以前与中国队交锋多次。中国队只是美国队在奥运会上一个对手,她更关注的是比赛本身,力求通过专业精神,给队员正确的指示。
虽然这一次赢了中国队,但郎平认为美国队实力仍然赶不上中国队。在郎平看来,比赛的输赢,除了取决于实力之外,还与场上的情况,以及对对 手的了解情况有关。
随后进行的美国女排与巴西女排决赛,现场成了美国队的主场,中国球迷都是因为郎平的原因,所以才尽情地为美国队加油。最后美国队1比3输给巴西队,获得一枚宝贵的银牌,郎平为自己的教练生涯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是郎平作为教练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二枚银牌。
2013 年中国女排主教练竞聘,郎平在最后时刻决定出山。众所周知,中国女排那两年正处于低潮,主教练席位是一个烫手山芋,郎平能挺身而出, 其精神难能可贵,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再次“救火”,对郎平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情结,一种责任。郎平再次上任两年,带领中国女排逐渐走出低谷,在 2014年10月,郎平率队夺得意大利世界女排锦标赛亚军;2015年5月,又夺得亚洲锦标赛冠军。
2015 年是世界杯年,女排世界杯赛于8月份在日本举行,郎平率队夺得冠军,同时获得直通里约奥运会的资格。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小组赛打得十分艰苦,仅名列第四名,获得出线资格。郎平显示出名帅的实力,四分之一决赛,淘汰夺标呼声的东道主巴西 ,半决赛又击败小组曾经输的对手荷兰队,挺进决赛。决赛中面对曾经负于的对手,在先失一局的不利形势下,中国女排逆转获胜,为中国代表团贡献 了一枚含金量最重的金牌。这也是中国女排继32年前洛杉矶奥运会和12年前雅典奥运会之后,第三次夺得奥运金牌。
《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中国女排的队歌,郎平和女排姑娘这次在里约奥运会,拨云见日,笑到了最后。其成功的原因,用郎平的话说,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执着,是一种对排球事业的挚爱。祝贺郎平!祝福郎平!感谢郎平!
结束中国与荷兰队的半决赛,郎平讲了几个故事。
欢乐时刻说什么?
里约奥运会女排半决赛赢下荷兰,中国女排泪水满场飞,郎平也没控制住。赛场上,她第一个拥抱了小将龚翔宇,后者在对阵巴西的比赛中未获得出场机会,引发外界质疑。今晚第三局,她替补上场,得到8分。风雨过后,郎平第一时间给这个20岁的小将一个拥抱。
“比赛结束的时候,我抱着龚翔宇,她在我耳边说,哎呀妈呀,吓死我了。”想到这一幕,郎平忍俊不禁——19岁,龚翔宇依然是个孩子。
为什么第三局换上她:“因为我想了一圈没有想到办法,还是选择了她,选择相信她,结果进攻非常有起色,她今天打得很英勇,”郎平笑着说。
与其他队员拥抱的时候说了什么?“这是一个秘密,”郎平很神秘,没有分享所有的故事,但她说:“我说的都是鼓励他们的话,希望她们能在下一场做的更好。”
伟大时刻想什么?
这不是教练员郎平第一次率队闯入决赛,但作为教练,她依然未能完成自己的奥运冠军梦。与年轻的姑娘们相比,郎平对冠军的渴望意味着什么?
其实她没有给出答案,只是简简单单地说:“其实从我决定带女排开始,就没有想过得到什么,自己能够收获什么”。
她与中国女排的故事,大多数是出于爱。“其实队伍带得好不好我都要承担责任,带得不好是我的问题,带得好是我们团队的功劳,因为我知道自己一个人做不了什么。能够得到什么,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国家队主教练。”
无悔无怨,就是最好的故事。
争冠时刻要什么?
32年前,郎平作为中国女排的队员,赢得奥运冠军。时间很快,32年后的里约,作为教练员,郎平又一次率队杀入奥运决赛。
时间流转,对于冠军,郎平的渴望依然在,不是作为回报,而是运动员的本能。“32年,当球员拿冠军和当教练冲冠军心情肯定不同。32年排球的改革很大,但意义是相同的,我会带着我的队员去冲击冠军,”她说。
2015年郎平终可一偿夙愿,20年等一冠,她更值得。作为运动员,“铁榔头”毋庸置疑地被公认为中国女排实现5连冠的功臣。退役后转型当教练,她在1995年回国执掌低谷中的中国女排。在北京奥运周期,她出任过美国女排主教练4年之久。2013年,她再次临危受命,扛起带领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争夺奖牌的重担。从1995年到2015年,郎平那近乎完美的教练生涯中,世界三大赛还欠她一枚正名的金牌。
郎平出生于1960年12月10日,那是一个寒冻大地的冬日。由于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家”与“小家”的经济条件都很差。襁褓时期的郎平,身体虚弱,母亲常用小米粥来补充她的营养需求,没有给过她特别的优待。对于这段生活,她的母亲坦然地认为:“那时的生活就是那样,没什么值得奇怪的。”母亲这种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艰苦生活的思想,对郎平日后的成长影响颇深。
郎平7岁那年,迈进了小学的门坎儿。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光路小学,开始了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涯。说起郎平的性格,既有生长在北方的父亲那种豪爽和奔放,又有来自南方的母亲那种恬静和细腻。这种优良性格使她“动”起来像个男孩子一样勇敢顽强,“静”下来又能比一般女孩子更为文静。
有一回,几个男孩子要和她比赛上树,看谁爬得高。别的女孩子听了都咋舌,可她却不服气地抬头看了看树的高度,然后毫不犹豫地硬是爬上去了,令伙伴们佩服不已。郎平的父亲是个体育迷,一有机会,他就带着女儿到住家附近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去看比赛。父亲对体育的酷爱,影响着郎平。在郎平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排球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随着岁月的改变,郎平的个头儿越长越高了。站在同龄人当中,她犹如“鹤立鸡群”,非常突出。1978年,郎平参加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崭露头角,被袁伟民教练看中,进了国家队。经过刻苦磨练,她成为“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出色的高位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杀技术,让世人为之惊讶。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我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就是没耐性,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知道,做事是否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属于心理活动中的意志品质问题。意志是否坚强,对长大后学习、工作的成败都有重要的影响。
有人说,没有郎平,就没有这支“长脸”的中国女排。是的,在中国体育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连续30多年受大众喜爱。她在球员时代的五连冠带领中国女排走上世界之巅;执教以后再次率领中国女排重回排坛顶峰……
全部街道都回响着她的传说
1981年11月16日傍晚,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连乌鸦也停止聒噪,整个国家似乎都停滞下来。
全国人民守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此时,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正在进行,中国队对阵东道主日本队。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军,中国女排3:2艰难获胜。中国女排7战7胜,首夺世界冠军,实现三大球历史突破。
整个中国沸腾了,人群聚拢在天安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据说比赛颁奖典礼还没结束,国家体委、全国体育总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单位的贺电就已达球队。
《人日报》12月5日报道说,当时中国女排收到的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达3万件,而这当中,有3000多件都是“点名”送给郎平的。山西太原机械学院全体师生甚至送来了一块近两米长的横匾,写着“振兴中华”四个贴金大字。
次日,国内几乎全部报纸头版头条都在报道女排夺冠。《人日报》头版:《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评论员写道,“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她是“世界第一主攻手”,球迷口中的“铁榔头”
“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女排的灵魂人物,郎平曾在自传《激情岁月》中这样写道。
据统计,7场比赛,中国队共扣球1116次,其中郎平一人扣球407次,得到79分,扣球命中率接近50%。球迷们亲切地称她为“铁榔头”,她扣球的英姿甚至被画成漫画印上了邮票。
世界第一主攻手的名号得来不虚。当时的郎平展现了逆天的身体素质,后辈至今只能望其项背。
她力量无穷:深蹲达到180KG,和男子散打王柳海龙旗鼓相当。前女排主教练陈忠和甚至说,郎平的扣球和男子运动员没什么区别;她体能无解:单场比赛最多扣杀96次,整整是别人的两倍。要知道伦敦奥运会时,惠若琪扣了50次,一旁的解说就惊叹说:“这简直是惊人的次数。”而这样的次数只是郎平的平均水平。
她背负10亿人期许,不断书写传奇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郎平的神话彻底达到了巅峰。
尽管小组赛1:3不敌美国女排,尽管背负着巨大压力,但郎平还是率领中国女排勇夺桂冠。夺冠的那一刻,全部人都沸腾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决赛中以3比0战胜东道主美国队,夺得金牌,赢得三连冠傲人成绩。
这一刻,郎平真的不是一个人在打球。在她的背后,肩负了10亿人的目光和期盼。
985年11月17日,中国队以3比1战胜古巴队后,郎平激动地高高跳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句响彻天空的庆祝口号,跟郎平一样,在中国体育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传说还在继续。队员时代,她包揽了三大赛的冠军MVP(1982世锦赛,1984奥运会,1985世界杯),短短五年就带领中国女排实现了五连冠的壮举。
退役后自费赴美求学,从“一无全部”重新来过
顶着冠军的光环,郎平退役后本可在系统内取得一份不错的工作。但郎平却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到北师大学习英语,之后又自费赴美留学。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郎平过得十分节俭,为了省钱甚至每天都吃同样廉价的三明治。由于签证性质的原由,郎平不能在美国打工赚钱,所以只能在学校里做排球教练,以此来抵扣她的学费。后来,为了赚钱付学费,郎平不得不到意大利摩德纳队打球赚钱。
对于这段“留洋”经历,她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1986年,我正式退役了,先去北师大学英语,半年后,有一个机会,我决定公派自费去美国留学。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只想出去一两年,学学语言、开开眼界。另一个原由是,在中国女排这些年,得到很多荣誉,人们对女排队员几乎是家喻户晓。虽然退役了,可我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老是被别人注意,身不由己,连上个街买东西,都受拘束。
有一次,我想去看电影,买了票,故意迟到几分钟,等黑灯了,开演了,我们才找到位子坐下,没想到刚坐下,也许是我们俩的个子太高,还是被几个观众发现了,“郎平,郎平”地叫起来,这一叫,整个剧场都不安宁了,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撤。
可是,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撤”,他们总觉得,“女排”是中国的象征,我是典型的“民族英雄”,似乎不应该加入这股“出国潮”。也有人挽留我:“你是世界冠军,你是有功之臣,国家不会亏待你的。”
我觉得自己似乎被误解了,我不是怕“亏待”,我就是觉得,国家和人民待我太好,我不能再躺在“冠军”的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世界冠军”只说明我的过去,而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必须把自己看成“一无全部”。
一无全部的“国际农民”到美国后,因为我拿的是公派自费的签证,所以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因为不能工作,我就只能把朋友家当作公家食堂,我吃饱了肚子,吃饿了心。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现在,一下子落到最底层,还得靠人家借我汽车、给我买衣服,我全部的优势一时都没有了,心里很难平衡。
后来,我慢慢地想通了,我来美国学习,就是要掌握自己过去没有的东西,开始新的奋斗。我在大学排球队做助教。学校给我的待遇是,可以免费读书。但说是做助教,其实就是在哄着一些水平很差的队员。一开始,我心里很难接受:我是世界冠军队队员,跑到这儿来哄一群几乎不会打球的大学生,位置整个是颠倒。但我不得不说服自己:不想颠倒,回中国去,你来美国,就是找“颠倒”来的。
那时的我特别穷,白天读书时的那顿午饭,我不舍得去学校食堂或麦当劳吃,就自己做三明治带饭,去超市买点沙拉酱、洋白菜、西红柿、火腿,再买两片面包一夹,这样,花五六美元,一顿快餐的钱,我可以吃一个星期。但吃到后来,见到三明治就想吐。
为了经济独立,我又去意大利的俱乐部打球赚钱。一年后,我的签证因为这段工作经历,变为“工作签证”,在美国可以办绿卡了。而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以560分的托福成绩通过了语言关,而且,经过严格的考试成为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这段8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
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全部”的生活,没有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经历,我的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起航。
为把中国女排拉出低谷,她心力交瘁
1995 年,中国女排陷入低谷,郎平“临危受命”,回国担任女排主教练,她抛家别女一个人回到北京。
回国执教,不仅薪水不高,风险和压力都是巨大的,工作也特别辛苦,已签订的多项合同都取消了,丰厚的待遇和优裕的生活条件都没有了。还要长期面对同丈夫、女儿两地分居之苦。郎平说:“要是为了钱、为了工资,我就不回来了!”
她在自己的自传《燃情岁月》中有着更为详细的描述。
1994年11月,我带八佰伴世界明星队打完最后一场比赛,中国排协打电话给我,要我从香港拐一下北京再回美国,说有事情商量。到北京的当天晚上,伟民(前国家女排主教练)找我谈了女排的情况,我们确实都不忍心看着中国女排落到世界第八而一蹶不振。
伟民说,女排最缺乏的是一种精神,是教练的凝聚力,要用一种人格的力量来调动运动员,而时间又特别紧迫,离亚特兰大奥运会只有一年半时间,不允许再慢慢启动了。他对我有信心,希望我考虑,能否回来执教。我也知道,伟民教练一般是不求人的。1995年初,中国排协召开全国教练会议,决定更换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大家也提了人选,又一次想到了我。于是,排球协会一个电传接一个电传地发到我工作的新墨西哥大学,球类司司长也给我发来电传,有一句话打动了我:“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确实,最后使我下决心的就是这句话。
当时有美国朋友劝我:你在国家队那么多年,干得那么苦,压力太大,而且,你家庭情况不好,孩子那么小,你怎么能回去呢?再说,你还有那么多的合同,这样大的牺牲值得吗?这些利弊得失,我自己全都想到了。回国、执教,这个动作确实非同小可,也许,会又一次改变我的生活和命运。
执教工作困难之多,也可想而知。但我更清楚,女排在中国人心目中有一种很特殊的位置,女排打球已经超越了排球、超越了体育本身。虽然,我离开国家队那么多年了,但大家还是想着我,尤其在女排最困难的时候,要把这副担子交给我,这是一种信任和托付。
坐在回国的飞机上,想着想着,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大大的疑问:郎平,你胆子够大的,回去接这样一支队伍,你哪来的勇气?但我绝不盲目、绝不冲动,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我的执教想法,有一个基本精神:坚定信念,卧薪尝胆。
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又在考虑训练计划,下飞机时,我有点晕晕乎乎的,头也没梳,稍微理了理。走到机舱门口,我只看到机场上有那么多人,有扛着摄像机的,有端着照相机的,有举灯的,灯都打得特别亮,我还回头看,心想,肯定有什么贵宾坐在这架飞机上。没等我想明白,这些人黑压压一片全冲我来了。好,我还迷迷糊糊呢,十几个话筒伸了过来,一个接一个地提问,我都不知道听谁的好,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前拥后挤的,远远地,我只看了我妈和我爸一眼,他们就被人群挤没了,我也被两个警卫“架”到警卫室,海关都没过,只好走“后门”了。
人物简介
郎平,汉族,1960年12月10日出生,中国女排主教练、世界女排名将。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赢得“铁榔头”绰号。1980年曾入选第二届中国体育劳伦斯奖十佳名单。1982年获得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MVP”。198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1996年获得国际排联颁发的“世界最佳教练”。2002年10月正式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13年4月25日,郎平正式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2014年带队获得了女排世锦赛亚军。2016年8月21日,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获得里约奥运会冠军。2016年12月15日,2016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揭晓,郎平获得了最佳教练员奖。
生平经历
1960年12月10日郎平出生时,正是寒冻大地的冬日。由于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的经济条件都很差。郎平的身体虚弱,母亲常用小米粥为她补充营养,没有给过她特别的待遇。母亲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艰苦生活的思想,对郎平日后的成长影响颇深。
7岁那年,郎平迈进了小学的门槛,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光路小学,开始了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涯。郎平的性格,既有生长在北方的父亲那种豪爽和奔放,又有来自南方的母亲那种恬静和细腻。这种优良性格使她“动”起来像个男孩子一样勇敢顽强,“静”下来又能比一般女孩子更为文静。
郎平的父亲是个体育迷,一有机会,他就带着女儿到住家附近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去看比赛。父亲对体育的酷爱,影响着郎平。在郎平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排球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随着岁月的改变,郎平的个头儿越长越高了。
家庭生活
1987年,郎平与前八一男排队员白帆的结合。二人当时在北京饭店举行隆重的婚礼,之后郎平赴美国留学,并诞下爱女白浪浪。1995年,郎平与白帆在美国离婚,根据当地法律,二人各自分享一半抚养权。
2016年1月16日,郎平和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成,在京举行婚礼。
2017年1月19日晚,郎平在微博发布自己即将进入手术的消息。北京时间1月20日凌晨一点,郎平在美国芝加哥完成她的右侧髋关节置换手术,六小时的麻醉恢复后回到病房,精神不错。她说请大家放心,手术后就要开始康复训练。
社会评价
郎平,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赢得“铁榔头”绰号。她身体素质好,弹跳力强,摸高可达3.17米,快攻变化多,网上技术突出,以四号位高点强攻著称,是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
郎平细节定成败,以身作则传承女排精神。
凭借在意大利联赛和美国读书,执教的经历,郎平身上更多地透露着国际化风范,一口流利的英语,潇洒自如的言谈举止,以及临场指挥时的睿智,淡定,郎平不仅是叱诧国际排坛中最亮眼的中国籍主帅,更是最抢眼的女性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