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课题报告范文(优秀8篇)

在经过课题研究后,有什么成果,也就是研究出了什么。可以具体写一下研究前后的具体变化,通过研究获得的认识和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优秀的课题报告范文(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课题总结报告 篇1

在教科所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我校的课题已经走过了两个学年。从第一学年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这一学年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自己成长的脚步声。我们的课题研究已进入后期阶段,如何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更多方式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从多方面具体地体现和展示本课题的实验情况和效果,是我们这一学年来课题研究的的工作重点。我们工作虽紧张,可却感觉充实,虽然忙碌,可我们却在不断成长,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困惑并存着。现对后期阶段课题 www.baihua wen.com 组的工作进展及活动成果以及做法汇报如下:

理论与实践并进

理论是实践的航标。进行理论学习一直是我们课题组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因为我们深知,没有丰富的理念知识,我们的课改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因此,本学期我们将理论学习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课题组成员做学习型教师,养成学习的习惯。这个习惯从课题实验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课题教师长期坚持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在组内实现知识共享。我们在网上申请了一个课题组群,好的文章大家共同学习,还将所看到的文章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我们在科研研思想上就容易沟通和达成共识。

追求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

在课题前阶段,我们确立了《如何引领学生多渠道,多角度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子课题,并在中心校三年级以上语文课堂进行了一年时间的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在上一次的阶段性总结报告中,我校作了专题报告。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的获得了收益。2012年初,我校决定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并率先在《语文》学科进行初探。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以下几个版块开展研讨。一是成立小组,并以小组特色确立组名,分别有“创新组、争先组、等,组内成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换。二是确立名为“山间新笋茁壮成长”栏目,全班学生竞争十个项目。以贴小苹果为奖品累计得分,分别在“上课、晨读、作业、纪律、卫生、体操、安全、生活”等十个项目中争取优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确立名为“我是班级小明星”栏目,一个月内分别评选“坐姿明星、生活明星、劳动明星、孝敬明星、作业明星、阅读明星、书写明星、学习明星、礼仪明星、进步明星”,明星的产生来自于各学科任课教师,各小组组长及课题组教师的评选。四是成立两个展示台,一个是“男女生pk台”,一个是“你争我赶展示台”,展示台都将以小组集体的形式进行竞争,超越,真正体现集体合作的力量。以上几个版块都是以班级文化的形式在教室四周设置,突出高效、美观、鲜活。我们在校内开展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活动,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我们的课堂中,教师走下来,靠近孩子,共同学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参与者,指导者、学习者、合作者、探索者。”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了更大限度的促进孩子的成长,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追求高效课堂,我们在备课上下功夫,树立大语文观,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链接、拓展、延伸”等,任务设计有梯度,拓展与延伸巧妙结合,课堂生成有层次,我们在真实的课改中,追求真实的卓越课堂。

摸索推广,彰显成绩。

目前,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已在各学科进行推广。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蜚的成绩。在县教科所组织的小学美术、〈数学〉优质课竞赛中,我校美术教师钟玲娜、数学老师田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分别获得了县级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田燕老师执教的〈探索规律〉课堂实录还被兄弟学校收藏和借鉴。在县教科分所组织的〈新课标〉知识竞赛中,我校程丽珍老师以文考97分的成绩入围演讲比赛,并在演讲比赛中取得了一等奖。我们的课题进入了盘点和整理资料的阶段。老师们一份份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案例评析、精品课教案、教学反思、学期总结等等,就是我们成长的印记。面那一张张奖状,就象一串串金色饱满的麦穗,它凝聚着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同时盛载着我们丰收的喜悦。我们课题组的工作既严肃又活泼,既充满困难又充满了希望。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我们课题组成员一定会团结一致,争取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研讨工作做得更系统,更扎实,让研究成果作用于更多的学生,在学的提高和发展中绽放光芒。

课题总结报告 篇2

一、问题提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始至高中阶段开设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上的重大突破,更是新一论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这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备受教育界关注。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既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狭窄、抽象思维能力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应怎样充分发挥其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探索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教育的喜悦?

2、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最新亮点,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这对于长期以来依纲据本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普遍感到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么上?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3、从课程资源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方向性,由于农村小学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开设此课将会遇到怎样的问题?

为此,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困难与困惑,条件与对策,以期为我县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提供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意义

1、通过研究,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特点及功能问题。

2、通过研究,充分挖掘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3、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与管理经验。并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高办学层次。

4、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三、研究内容

在调查分析了解的基础上,客观地反应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建议的形式提出克服问题的对策。

1、师生、家长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了解程度。

2、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哪些主要困难。

3、对今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建议与对策。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了解当前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借鉴有关经验,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主要依据,指导研究。

2、调研法: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师生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及走访学生家长,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知程度、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

3、比较法:将调研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xx.5——20xx.10)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课题组成员查阅学习资料,以理论指导研究,完成研究总体设计。

第二阶段(20xx.11——20xx.6)是课题的实施阶段。

课题组成员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并不断探索、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解决,使研究具有针对性,高效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课与评课、数据统计分析,初步形成中期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xx.7——20xx.9)是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课题组成员依据研究结果,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性报告。

六、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问卷方面

1、关于实验教师情况的回答与分析。

教龄职称学历

10年以下10-20年20年以上小一小高中师大专本科

26.04%36.19%37.77%53.12%46.88%18.23%68.23%13.54%

分析:调查数据表明,近74%的实验教师年龄在10年以上,近一半教师的职称为小教高级教师,八成以上教师的学历达大专及其以上。可见,实验教师的学历层次高,熟悉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能为全面开展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师资力量。

但在实际座谈中了解,所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教学能力远低于其他学科教学的老师。

2、关于师资培训的回答与分析。

未参加培训参加培训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县级培训校本培训

54.99%45.01%004.85.01%75.14%

分析:从调查结果看,只有不到一半的实验老师参加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培训。这个结果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因为自我县进入市级课改试验区以来,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培训机会少,加上经费的原因,参训的人员少且层次单一。再加上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足、时间短等因素,即便参与了培训,收获少,不能足以指导实际。从参培的层次看,课改的三级培训中,前两级培训为零,第三级培训不足5%,尚不能达到每所学校培训一名教师的地步。如果说75.14%的教师参加过校本培训,那也只是停留在“传达会议的培训式”。

试想,近55%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体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怎能够上好这门课程?何谈方式、方法?

3、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阻力的回答与分析。

领导不重视观念没转变受应试教育影响

63.1%31.8%74.5%

分析: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少数学校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认识重视不够。32%的学校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观念没有根本转变。75%的学校因受应试教育的冲击,近三成的学校同时具备二~三项调查指标,这门课虽已开设,亦是虚设,等同于“副科“。我们在听课时也感受到教师的敷衍——照本宣科,老师的教学方式,根本体现不了该学科的特点。可见,领导不重视、理念没有转变、受应试教育影响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最大阻力。

4、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困难的回答与分析。

没有专业教师没有现行的教材不懂如何开展

84.9%11.8%57.3%

分析: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八成以上的学校没有专职教师,近六成教师不懂如何开展,加上没有受到一定的培训,对课程的实施束手无策。师资匮乏是目前开设该门课程较大的阻力和困难。这一点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否则综合实践活动将会“夭折”。

5、关于获得指导与提高方面的回答与分析。

教学方式方法内容处理与把握纲要的不理解评价

45.83%35.95%20.85%20.89%

分析:数据显示,教师对上述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把握上。面对新兴学科,在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借鉴下,在课改的实验中,教师理应在各方面得到指导。座谈中,一线的教师无不感慨:综合实践活动听了让人感动,看了让人激动,做起来实难行动。

(二)学生问卷方面

1、关于兴趣的回答与分析。

很有兴趣一般没有兴趣

41.94%54.61%3.00%

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学生主观上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复合的知识为背景,以主题活动或问题形式,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统整性在功能上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因此,拥有了兴趣也就拥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

2、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的回答与分析。

学会更多的知识开拓视野锻炼能力一无所获

59.45%35.48%5.07%

分析:上述数据较真实的反映了开设此课程的收获,也印证了绝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有情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深受学生欢迎。

3、关于活动方式的回答与分析。

参观实验调查访问宣传义务劳动

32.95%30.88.51%8.76%0.92%13.13%

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注重“过程和经验”。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需要通过认知、动手、考察、访问、实验、表演等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去了解、发现、感知、体验、创造,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纵观上表中的数据,差别不大,并和预设效果也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一定层面上表明,学生喜欢这些学习方式,但由于受了解程度,实际的参与程度,客观上存在差异,喜欢程度不是特高,应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与不断探索。

4、关于“主题或问题”确定的回答与分析。

自己设计老师提供师生共同设计

18.60%15.44%66.36%

分析:师生共同设计活动主题的占66.36%,希望教师提供的有15.44%,符合小学生依赖性大的特点。从渴望自己设计主题的比例达两成,可以欣喜地看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等有一定的潜能,针对这些学生要正确引导指导,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不同,师生应遵循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和学习内容,从有意义的活动中获得体验,通过活动获得发展才是开设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

5、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否被挤占的回答与分析。

没被占有偶尔被占有经常被占有

40.55%31.45%28%

分析:调查数据表明,活动课被挤占的现象严重,难以保证该课程的有效实施,难怪孩子们在意见征求、座谈会中强烈要求:请老师给我们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别再积挤占了!究其原因,可能涉及各方面,值得我们去深思。

6、关于调查收集资料的回答与分析。

积极一般不积极

49.85%44.51%5.64%

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尚有一半的学生对自主收集调查资料一般或不积极。在座谈会中我们也了解到,从主观上看,学生缺乏收集资料的方法、能力,但客观上也存在学校、家庭无图书等装备满足学生去调查了解,时间久了表现只能是一般了。针对这一现状,怎么办?应引起我们去深思、去探讨。

(三)结论:

综合实践活动课欢欣与鼓舞同在,师生家长社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了解度较高。但成绩与困难伴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惑。虽已开设五年,仍普遍遭遇尴尬,仍是一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检查不要的课程。

主要问题:一是领导重视不够,面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对不足。二是制度与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三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四是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缺失。

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面对目前应试教育的现实性问题,考试与分数仍然左右着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二是目前仍无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量化考核,还不能与中考、高考发生直接联系。三是教育主管部门量化评价学校,教师进行竞争上岗,依据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分数。教育部门对此课程的实施也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如职称的评定、教学工作量核定等,也还没有制定课程的管理、组织、实施、保障等细则。四是在时下十分功利的教育环境里,综合实践活动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七、条件与对策

1、领导认识是前提。

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研制组组长郭元祥教授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检验学校校长良知的试金石。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谈何落实、有效实施该课程。

2、制度政策是保障。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走向“正常化”、“规范化”的保障,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像数学、语文等课程一样,光靠领导的良知,教师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组长由教务处或教研室中层领导担任,否则无法协调全校课程安排。每个学校至少要有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订。各级教研机构设立相应的教研员,研究实施方案,管理和评价措施,指导开展活动等。

(2)规定每位教师需承担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任务,列入考核目标,确保课程的真正落实。

(3)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职称系列。只有建立起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才能确保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比其它学科更高、更强,没有相应的职称系列,也就没有老师可追求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必然成为“大锅饭”,大家都不想吃。⑷制订其它行之有效的管理条例、奖励政策等。

3、师资建设是关键。

课程改革最终都是落实在教师身上,成也教师,败也教师的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师资队伍建设便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正常化”、“规范化”的充分条件。

(1)教师是保证课程顺利实施组织者、执行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观念新、内容新,作为施于全体学生的必修课,没有一支庞大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无法胜任的。没有全体教师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没有高素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没有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门课程将极有可能成为空设课程。为此要求全体中小学教师都必须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任务,才能有效地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2)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单一的学科界线。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否则综合实践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快速培养和建立一支能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4、课程资源开发是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要完成和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需要系统资源支持,需要系列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的支持,以便获得关于方法和技能。国家只指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因而,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如何开发待探讨。

5、把握特点,有效实施是根本。

(1)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把握五个特性:

①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课程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②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想象”、“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④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⑤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2)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树立三种理念:

①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从事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具有实践取向,即是说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取向对超越我国注重“坐而论道”、忽视技术文化和操作能力的教育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③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把学生带离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终极追求。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课程开发角色尤需强调,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的集中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有效实施该课程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择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同伴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提示大的范围,学生从中加以选择。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从指导内容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协同指导。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性的内在要求。从指导力度而言,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的力度应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越大。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既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因此,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尽管要对活动内容进行预先规划与设计,但更强调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还将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而这些目标和主题并不是预先设定的。所以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目标与主题产生的必然性,并肯定其存在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特别强调在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

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周课时数平均3课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因此,那种每周的某几天固定安排内容的固定课时制显然已不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最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

弹性课时制意味着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④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学生不仅生活于学校中,而且还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将学校、家庭、社区融合起来的重要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性和开放性的内在要求。因此,要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任何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都应基于新的、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理念而进行,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流于形式或“电化灌输”。

八、参考书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3、李雁冰·研究性学习可资借鉴的两种评价方法·教育发展研究·2000·11·

4、郭元祥:《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5、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6、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7、《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7-9年级)》,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印发

课题总结报告 篇3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

“我的孩子认为离开网络比离开我更糟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与中国IT精英纵论互联网经济时说,自己在女儿心里的重要性远比不上互联网。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60.6%,18岁以下的占20.4%。“你e了没有”成为青少年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是他们的“新宠”,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2、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些贡献

3、有利于本课题组成员科(教)研水平及其自身素质提高,引导大家关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和目标

1、借鉴的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和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的智力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应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和创造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教学策略应用中能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对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可以因材施,满足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本主义理论:

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该学习理论因为崇尚自我实现、自由发展、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中,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都以此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理想整合能够更好的实现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等。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等的实验研究,证明观察模仿可有效处理病态恐惧,强调直接改变行为本身,不必重视行为背后的动机与人格特质,只要增进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技巧,不良的适应行为是可以改进的,且由于人类具有强大学习潜能,所以环境变迁恰好足以导致个体成长。

2、目标

(1)了解青少年使用网络对学习、思想所产生的后果

(2)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

(3)解决青少年迷恋网络的措施与方法

(4)如何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情况(含上网时间、原因、目的等)

2、上网游戏、娱乐对青少年思想、心理、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成因、传导机制、行为后果)

3、对上网的特别案例进行研究

4、如何解决使用网络所带来的的消极后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搜集有关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成员共同合作

3、个案研究法:以单一的、典型的对象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深入而具体的考察,来了解对象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

4、经验总结法:以个案研究为依据总结出上网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

5、实验法:将解决对策放在选定的对象上加以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20xx年5月——7月)

(1)理论学习,课题论证

(2)成立研究小组,拟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8月)

开展实验,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11年5月)

撰写论文,完成报告

2、采集的信息

3、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

七、课题研究成果

八、对研究过程的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设想。

课题总结报告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举措。苏卢村以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理念,以村规划为龙头,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依托和载体;以村民增收为目标,构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村里土地出租产业新格局;以提高村民素质为根本,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以群众性文体活动为支撑,树立科学健康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以典型带动为突破口,促进全村各队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苏卢村利用好本村的地理优势稳步地发展土地出租业。向都市现代产业的转变,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村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同时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后,转变就业观念,村里富余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水平明显提高。村医疗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得到普及。村里环境整治、改水改厕、道路硬化等工作成效明显,各项基层民主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

以上是苏卢村的现状的总结,下面我对土地出租业、如何提高村民的生活待遇和如何提高青年人的生活积极性提自己的一些建议:

在发展土地出租业方面,需要调节并保障好村民和租客的关系,确保在合理的法律范畴内能更好的获得经济收入。我觉得应该在村里面多普及有关法律的知识,更好的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我建议可以在村里弄一个宣传栏,专门去普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每一个星期更新一次内容,让村民能从宣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水平,更好的利用好自己的房产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推动全村的经济发展,使村里的经济面向一个更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关注民生是实践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重要工作。生活富裕、生命阳光是全覆盖的,城乡同质。改善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就是生活富裕口号的实际体现,关爱弱势产业、弱势群体,体现了阳光般的温暖。

苏卢村应该如何提高村民的待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身边的环境做起,给村民带去良好的生活环境,组织好一部分的村民让他们负责村里的卫生工作的管理,在一定的点放好一下卫生工具,进行环境卫生的监督和管理,使事情落实到每家每户,让村民爱护环境,让村民能从小事中体会到村领导班子为民办实事的用心,让苏卢村一步一步的发展到城镇化的生活环境水平。

2、不断增加村民的文化活动内容,定时间开展一定的文化活动,使村里的村民能享受更好的娱乐氛围,从而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3、健全好村里的医疗保险制度,让每一个村民都能享受很好的医疗环境和医疗设备,让每一个村民都能看好病、支付更低的看病医药费。

4、健全好村里的电脑等高科技的设备,组织好村民进行电脑的培训,不断的提高村民应用高科技的技能,使村民的思想能与世界先进文化和技能接轨,让村民能时时能了解和查询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和实事,更好的进行生产工作。

5、村里的领导班子要让村弘扬好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节假日给村里的村民送去节日的问候,让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享受到温暖

6、加强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村文化设施和增加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村里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村里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村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

7、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做好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和电影拷贝工作,丰富村里电影片源。加强村里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村里科教影片的放映。采取定点、流动、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村里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逐步实现村里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加强农村影院的更新改造,增加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在农村逐步实现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转变。

当前社会农民的进步就是农村的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因而普及全民教育的工作是必须积极地开展的。而整个农民队伍素质的提高与进步,主要依靠其中青年人的进步与提高。他们创造力强,生机勃勃,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稳定和加强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他们去耕耘;增加农民收入,过上富裕文明生活,需要他们去开拓;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农村稳定,需要他们发挥积极作用。因而广大农村青年素质的高低、农村青年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否发挥,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在加强,如何让村民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是做为我们最迫切需要做好的事情,不断的去提高村里青年人的文化水平是给苏卢村带去新鲜血液的必要选择,对于以后的村里领导班子的接班工作才有后备的青年军团,为苏卢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带去更好新的局面。

经过深入的思考,联系实际,我认为:

一、面对新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

针对苏卢村青年生存发展的现状,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应向苏卢村和其他村青年尤其是闲散青年投入更多的关注、关怀和帮助,引导他们学榜样、学技能、学科学、求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找到人生奋斗目标,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新一代农村青年。

二、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才是决定因素之一,谁掌握的专业技术人才多,综合能力强,学历高,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村应该给村里的年轻人提供好读书的机会,在村里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每家每户都要宣传,鼓动好村里的村民让自己的孩子都有书读,不要让村民对“读书无用论”坚信不疑,在这方面应该多宣传,通过放些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和做一些工作上、技能上的宣传,集中村里的青年人进行实务上的培训和技能的培训,让他们能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提高自我的学习意识,让更多的村里的青年人对学习、对自主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学知识、求发展,坚持以繁荣文化塑造人。

农村年青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因此尽快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刻不容缓。政府及社会应在有关方面要对广大青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党的富民政策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继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为与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配合,应努力建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根据实际,努力做好追赶城市发展的工作。村里方面可以让老一辈的前辈们实行“一帮一”的活动,从老一辈的经验中去教育和引导村里的青年人,让他们能认识到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自力更生是每一代人都要遵循的理念,引导村里的青年人更好的去提高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全面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

人的道德水平,极大地影响着人的各种行为。因此,对青年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要,营造和倡导良好的社会时尚风气,人们都能安居乐业,靠自己的勤劳创造更多的价值,远离聚赌等不好的社会风气,通过村里的中年人的实际行动和实干引导苏卢村的青年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向有利于该村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从而抑制发展中传入的不良思潮的影响。

五、苏卢村应该多开展文化活动

让更多的青年人能参与到其中,例如队与队之间可以开展一些篮球赛、象棋大赛、拔河比赛、技能大赛、电脑操作比赛、村务文件整理大赛等。通过一些平时常见的比赛增加村里青年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的自信心,还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团结好身边的人,学会如何去进取来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质,为村里的发展出一份力量。

以上是我们小组对苏卢村现状的一些总结和对村里发展的小小建议。这次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坚实的一步。我们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我们小组成员会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好实际,在以后的工作中提出更好的有建设性的建议。

课题总结报告 篇5

“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初探”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结合学科教学实际于20xx年9月提出并申报的课题。两年来,在县教研室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教研工作负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尽管它是一只羽毛未丰,举步蹒跚的丑小鸭,但毕竟使语文课堂中的积累方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预定目标。现将两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扎实安排

当研究课题申报后,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研究课题、人员、奖金、奖惩四落实。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课题研讨共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研究准备筹划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实验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实施试验阶段(20xx年11月——200808年3月)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指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撰写论文,交流心得、反思,开展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探索出阅读教学的个性教学特点和规律。

3、课题研究完善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6月)通过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间上,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整理档案,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验收评估。

二、认真探讨,抓好落实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紧密围绕“语文知识积累方法初探”这一主课题,广泛探索适应于新课程要求下的农村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教学方法,认真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每个课题组成员坚持每周搜集资料,强化语文知识积累教学理论指导;

二是坚持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在课堂教学中找规律;

三是坚持每学期写好一篇相关小论文或教学反思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创特色;

四是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求论证;

五是课题成员坚持在相互交流,研讨中提升自我。

我们通过文献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反思,总结提高的课研思路,组织看优质课例光碟,进行优质课堂技能竞赛撰写的论文反思等有效研究,使课题研究内容得到了全面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实现,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丰富的语言及语言组织能量得到了提高,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还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语文知识积累普遍注重了“理论性、实践性、个性化、创新性”的教学原则,经抽样调查显示,六⑴班学生对知识积累兴趣由试验前67%到试验后89%,增加了22个百分点。xx年春对一年级学生期末检测“积累运用”部分抽样显示平均提升9.5分,xx年春对五年级学生期末检测作文部分抽样显示平均得分提升4.27分。由此充分看出学生整体语文水平大大提高。

2、学生对语文知识积累教学学习兴趣普遍高涨。

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对试验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喜欢率与试验前相比均有提高(如四年级试验前积累喜欢率33%到试验后为87%)

3、教师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何祖锋同志撰写的《抓住知识拓展,落实创新实践》一文xx年在中华创新教育论坛中发表。《根据文章类型选择阅读方法》xx年获省教育协会三等奖。任亚丽同志撰写的《后进生在教师鼓励中的成长》xx年获省教育协会三等奖。夏慧同志撰写的《开发学生内在潜能,加强语文素质教育》xx年获县一等奖,苏晓琴同志撰写六年级语文教案xx年获市级三等奖。

在“语文知识积累方法初探”中课题成员全身心投入研讨之中,创出了展现自身教学特色的新模式,如何祖锋同志撰写的《语文知识积累三点不可忽视》周桂兰、韩传荣同志撰写的《词语积累方法初探》等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了“语文知识积累方法”多样化、新颖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累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推广,深化教研

本次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因为课题研究组成员在课题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长。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在乡内小学推广,在校其他学科推广应用。组织研究成果突出的研究者为全校教师上示范课。

通过本次教研,我们将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中心小学教研组为龙头,辐射各完小,形成乡校课题研究网络,大兴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风。

我们在完善已结题的课题基础上,围绕新课题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确立新课题,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以达到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目的。使广大教师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让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由“羽毛未丰”向展翅腾飞的大雁一样凌空翱翔。去拥抱又一个灿烂的科研春天!

课题总结报告 篇6

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语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校“自修—反思”式课题实验语文组取得较好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中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意识强化了,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促使我校年轻语文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一支鲜活的队伍。

新教材的实施与课题研究的巧妙结合,使我校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倍出。县课改专家组成员、校教务主任王功政先后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老王》、《荷叶—母亲》等示范课,多次参加课改协作区会议及全县优质课、说课并进行评课,被评为县“自修—反思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反思》获全国“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对误读〈背影〉的思考》、《本色语文课堂的细节艺术》分别杂在《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第1期和20XX年第3期发表,《新课程背景下说课说什么》获全国说课论文二等奖,《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探微》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老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一等奖,《爱,创造美好的境界》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县课改专家组成员王翠芳老师获众多殊荣:XX年3月,被茅坪镇评为第一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XX年5月,被秭归县文联授予优秀作文指导教师;XX年2月,被九里中学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XX年1月,被宜昌室教研中心评为中学语文优秀教师;XX年年2月,被茅坪中学评为优秀班主任;XX年1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县语文课改专家组成员;被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其教研教改硕果累累:XX年12月,《孤独之旅》获市说课三等奖;XX年3月,《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张扬》市双优评比一等奖;XX年9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获市初中校本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12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四优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4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发表于《宜昌教研》;XX年1月,《走进屈原——综合性学习案例》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4月,《孤独之旅》说课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研组长郑家芹老师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XX年参加县“走进新课程”语文优质课竞赛《绿色蝈蝈》获得二等奖,XX年10月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童之趣”杯大赛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XX年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XX年年11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国家级刊物《文学教育》发表;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评为二等奖,并被推荐到省电教馆参加决赛获一等奖;20XX年1月撰写的《积累成语,读写添翼》在湖北教育第一期发表;20XX年8月撰写的《按〈课标〉要求指导学生作文,培养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XX—20XX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在我校语文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及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研究中,承担了课题的资料整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总结验收等主要工作,都顺利通过了验收结题,被县教科研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陈英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被评为示范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三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

向春江老师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春酒》被评为二等奖,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紫藤罗瀑布》获县优胜奖;《〈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赵应菊老师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县一等奖;XX年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在县教学研究发表;论文《课堂提问也是艺术》〉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宋华兰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吆喝》获一等奖;说课稿《让世界充满爱》获全国说课二等奖;《〈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实践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在县教学研究发表。王诚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斑羚飞渡》获三等奖;论文《念不完的无字天书》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记叙文教学改进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教育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分别获县论文评比二等、三等奖。梅云铜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会上的《雨说》被认定为县级示范课;论文《一张凭证的启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都在《新教育参考》发表;论文《一张欠条的魅力》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雨说》教学设计〉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获县评比三等奖。另我校多位语文老师写了多篇教学案例、论文在县教育网上发表。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同伴互助活动开展不多,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对话反思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专家引领不够。

4、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力度不大。

5、极个别教师在用新课程理念实施教学行为时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痕迹,研究课题时走过场。

课题总结报告 篇7

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来自于生动的当代生活,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走进社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中,选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教育的要求而适时提出的。其研究目的是:研究收集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社会资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后,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了使课题得到有效地实施,我校从课程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安排、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实施方案、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都作了细致、深入的研讨与安排。从实验与研究阶段成果看,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可行的、有益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可推广实施的。下面将我校对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相关工作及阶段研究内容和成果做扼要汇报,敬请教研室领导及相关活动课程专家、领导审阅。

一、简介活动课程开设及立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组织保障

葛洲坝西陵中学附小,现有25个班级,xx8名学生,教师总人数62人,活动课专职教师3人,活动课兼职教师16人。20xx年9月1日,葛洲坝城区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小学三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西陵附小积极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学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严格按葛洲坝教委相关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而且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探索,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力图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校还努力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定。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已形成系列,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葛洲坝教委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项课题《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的高度重视。我校刘立丹校长(省心理学会会员),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学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共同担任此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负责人。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参与课题的实施与督导。课题组主要成员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它由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教师等7人组成。3—6年级学生是本课题实验与研究对象,3—6年级班主任也是本课题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校70的学生及教师加入到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此项实验与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学校拟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保证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会,实验学生与教师汇报实验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本课题除了在人员组织上得到保障以外,学校还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购置了一些在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如:电脑、数码摄象机等)工具(剪刀、纸张等)书籍等。对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所有这些,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每一阶段实验与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阶段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方案,进行课题方案论证。

(二)启动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及相关文件,经验材料,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学科综合现状调查,拟定具体实施方案。

(三)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实施研究计划,展示研究成果。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目前,实验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实施阶段中,依据学生、学校、社区及地理环境,分别进行了三个内容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内容一“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

我校地处葛洲坝西坝小岛上,学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不一,在学校、家庭中常有一些学习、生活废旧物,丢之可惜,留之又无用。如何使这些废旧材料再利用,让它们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呢?为此,“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这一子课题便应运而生。政教、少先队先后在全校开展了“巧手扮我家”、“环保小制作”、“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运用劳动技术、绘画等手段制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装饰品。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反应能力、审美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内容二“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

这一课题来源于葛洲坝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我校位于宜昌市葛洲坝,紧邻三峡工程,我校千余名学生都是“三峡世纪工程”建设者的后代。工程的设施、施工技术人员、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泛的社会资源。20xx年10月15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科研课题组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寻找前辈的足迹,了解葛洲坝人为祖国水利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了葛洲坝人曾修建的大坝、大坝的所在地、大坝修建的时间,坝长、坝高、大坝水利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大坝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建大坝时的趣闻或感人事迹,与大坝有关的实物、图片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动用了身边可利用的调查手段:⑴访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朋友,或让他们帮助查找资料;⑵访问知情的相关人士;⑶查阅书籍、报刊杂志;⑷网上查询;⑸让老师帮助查找等。在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有的制成表格,有的在日记中记载,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调查报告。通过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0xx年2月,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中,六年级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获报告类一等奖,学校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

另外,在进行第二个内容“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的实验与研究时,第一个内容仍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20xx年2月,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我校的手工制作有8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8位教师获优秀辅导奖。

3、内容三“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三峡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包含有数千年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古老文化遗存,还包含有现今三峡建设者所创造的新文化。作为地处宜昌,三峡建设者的后代,他们对三峡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更愿意亲近三峡、走进三峡、感受三峡地区的呼吸和脉动。随着第二个内容的深入,学生对三峡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愿意探究的愿望。为此,第三个内容“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便应运而生。围绕此内容,政教、少先队组织学生参观“三峡大坝”,游览“三峡风情园”,感受农家生活。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努力挖掘三峡区域的诗词文化资源,提出了“三峡诗词文化探究”的课程开发方案,此研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通过此内容地开展,有效利用了本地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搜索、记忆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下一步实验与研究工作打算

1.进行阶段实验与研究工作总结,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2.挖掘新的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例如:开展长江水污染调查;长江鱼类资源扫描;宜昌土特产概况调查等。

3.反思本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参加20xx年湖北省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优秀成果评比。

课题总结报告 篇8

20XX年10月,结合我班有一位新转入的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实际条件,综合其他有利条件,确定了题为《班级治疗多动症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在随后近一年的时间里,根据方案研究计划,笔者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第一手研究资料,上传独立撰写的读书笔记13篇,学生个案分析18篇,调查报告1份,课题方案1份,开题论证报告1份,总结性材料5份,结题报告1份,合计40篇。至此,研究工作已经到了结题阶段,现对一年来的研究工作做一个小结。

一、注重理论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学习完计划中的三本心理学著作《变态心理学》、《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心理咨询与治疗》外,还阅读了《班主任兵法》、《教育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本教育教学专著和杂志,并认真做了读书笔记(有的已发到网上)。这些书籍中的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还开阔了研究的视野,提高了本人的研究能力。

二、加强研究交流。

因为研究课题的特殊性,需要特别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指导,而现实是,身边无人可请。我便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与一位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通过腾讯QQ和电子邮件建立联系,经常请教,获得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有很大作用;同时利用班主任身份,加强同研究对象亲属联系交流,亦有很大收获;此外,我还加强了同所有课任老师交流,更是获益匪浅。

三、实际研究效果。

1、全面地了解了多动症儿童。

(1)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搜索网络资料,我了解了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多动症的成因;

(2)通过接触多动症儿童本人和其家人,我了解了其成病表现、治疗情况、智力状况、能力倾向、性格特点、学习兴趣态度、行为表现等基本情况;

(3)通过访问多动症患者身边的同学,我了解了其性格特点、学习态度、行为表现等情况。应该说,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已经成为了半个“儿童多动症专家”,通过实践,我已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的研究对象。

2、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治疗多动症的办法。

(1)营造了一个适宜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推行“班干轮换制”,引进“文明小组”评比办法,调动班级中一切积极因素,监督、帮助多动症儿童,对促进其正确行为的进一步养成,作用巨大。

(2)用“积分奖励法”,调动研究对象和同伴共同治疗多动症的积极性。特别是连带受奖,利用集体的力量带动多动症儿童的进步效果明显。

(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孩子,并协调科任老师及家校之间的联系,在多动症儿童周围编织起一张关爱、帮助、督促的网,全方位地教育好孩子,成为班级治疗多动症必不可少的内容。

3、从孩子的表现来看,已有非常明显的进步。其多动症的症状有明显的减轻,其各科成绩均有进步,特别是我所带的数学学科成绩,较刚入学时有明显进步,让人振奋。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发展两个关键的场所,对多动症儿童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学校治疗多动症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了使这些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战胜心理障碍,逐步回归正常儿童行列。同时,也为了总结出一套科学可行的班级治疗多动症儿童的治疗方案,从而使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笔者确定了这一课题,一年来,感到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班级管理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探索总是与意外相伴,实践总与收获同行,一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让我收获了许多的意外和精彩。感谢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你们为一线的教师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有利于我们走专业化道路发展的平台,感谢你们让我找到了自己做教师的兴趣和快乐。现在虽然课题研究工作已经结束,但我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工作不会停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