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叛逆期,有的孩子还特别明显,叛逆期的孩子不好管理,家长或老师每次看到叛逆的孩子所作所为,都想说说,说少了他不听,说多了他嫌你太唠叨,甚至和家长或老师顶嘴,家长或老师批评严重了,也很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迷恋网络、逃课、脾气暴躁,最严重的可能发生语言或肢体冲突。对待叛逆的孩子,家长或老师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是整理的家长如何教育叛逆期的孩子通用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学习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体验,也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耐心决心恒心,切不可三天晒网两天打鱼。尤其是对一部分不爱学习的孩子来说,有时为了逃避学习,宁愿选择逃课回家和家长干活,甚至和家长撒谎说学校放假!
有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随孩子的意,把过重的家务活给孩于做,也不问清楚孩子回家的原因。严重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农村家庭,一到农忙季节,有些家长干脆让孩子停课干活儿。他们完全不明白,孩子每拉下一节课、丢掉一个学习环节有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当家长的一定要尽量减轻孩子的家务负担。配合学校,让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好家长。
叛逆期孩子的表现
1、定力不强 ,容易被误导
有些初中生,在刚刚进入校园时 ,是一个十分和善听话的学生,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学校外面的一些人和事, 就会不自觉的进行模仿,而后把这些恶习带到学校中。很多爱打架,吸烟他、逃课的学生都是由于定力不强,受到校外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叛逆心理。
2、厌学 、逃学
这种现象在学校中也是十分普遍的,尤其到了初三复习时,很多学习成绩 差的学生,由于成绩落后,对学习失去信心, 就产生了叛逆心理,厌学、逃学 ,不听老师的话。
3、自以为是
这个现象就与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中学生由于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 ,就形成了高傲 、自私 的性格 ,而且这种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 ,很多学生在学校中,在学习上 ,不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只顾用自己的方法 ,当成绩无法提高时 ,也不接受老师的意见 ,固执己见 。
4、自卑和自负
有些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对荣辱有了认识, 总觉得自己的家庭或者学习 上不如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的性格,相反,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自己应当从平庸中走出来,在各方面都应当超过别人 ,因此经常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想吸引别人的注意 ,比如怪异的头型 ,各种奇装异服等。
学做“走心”的家长,想办法和孩子做朋友,多关心他的生活,学习;对他的弱点或短处,正面引导帮孩子改正;千万不要刻意的问或在公共场合指责孩子,要不然会让孩子反感,也会让他增加压力。
尽量多让他感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那种很自然的情感。多谈心,刚开始不要谈学习,或你们对他的要求,尽量谈他感兴趣的事,即便听不懂也没关系,有时你们只需要做听众。让他习惯对你们说,慢慢的关系就会拉近,在谈别的可能会容易些。可以利用晚饭时轻松的气氛,边吃边谈。
好的习惯将终身受益,尢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不拖拉,不磨蹭;培养孩子专心至志干好每件事。在写作业时要一心一意,而不应该一边看电视一边写,或者一边吃零食一边读书,也就是一心不可二用;帮助孩子制定好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按计划实施。
13岁到18岁之间的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和叛逆期了,青少年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叛反期:两岁半到三岁左右,自我意识萌发
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出现在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一般是在两岁半到三岁左右。不过现在的孩子大约1岁前后就开始表现的“叛逆”了。一方面现在孩子的确越来越聪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们养孩子更加小心,也因此对孩子更早、更多说“不”。孩子们说出的第一个“不”,就是从父母这里学来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行动上,常常会用“打人”来表达自己不同意、反对的态度;语言上,则开始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这是孩子从意识上最早开始的与父母的分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感受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并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优秀的个人品质。
第一叛逆期:
特点:自我意识萌发
年龄段:两岁半到三岁左右
症状描述:
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一般出现在2.5岁到3岁左右,是一个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想挣脱父母的怀抱,表现自己。不过由于父母的细心呵护和各方面条件的提高,不少孩子大约1岁前后就开始出现了。
倘若孩子突然变得爱说“不”,动不动就“打人”,“抢”小朋友玩具……凡事都和家长对着干,让他朝东他偏朝西。那么,就要留意了,他可能进入第一个叛逆期。
处理方法:
面对这一叛逆期的孩子,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接纳和引导,切不可限制和强迫。平时遇到问题时,家长不妨给孩子提供多种选择,让孩子通过做选择题的方式,接受自己的想法。如:放学回到家后,想让孩子做作业,与其命令孩子:“赶紧把作业做完”,不如换成“先做语文,还是数学?”这样,不仅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还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良性引导,让孩子解除被父母操控的想法,进而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第二叛逆期:
特点:准大人期
年龄段:7—9岁
症状描述:
7—9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小婴儿了。他们一方面对父母无比依赖,另一方面又急于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急于要求摆脱父母的掌控,实现独立,因此他们处处喜欢和父母对着干。孩子的脾气突然转变,变得挑剔、好动、爱撒谎、耍脾气,这些都是进入叛逆期的前兆。
处理方法:
面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着去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关于孩子的事不妨多与孩子商量,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主动和孩子接触,化对峙为互动,如在兴趣班的选择上,不妨让孩子自己选择是报不喜欢的围棋,还是渴望已久的跆拳道。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帮助和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如对于孩子的功课,不再天天紧盯不放,耳提面命,而是尽量帮孩子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有效的规定,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
第三叛逆期:
特点:青春期
年龄段:12—15岁
症状描述:
青春期的孩子虽身体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却缺乏心智,这一时期的孩子大都处于“烦着”状态,他们急于想表现自己,但又常常受到挫败,渴望摆脱大人的束缚,却又缺乏安全感。主要表现为女孩变得内向、缺乏自信、愧疚、抑郁;男孩变得暴躁、愤怒,甚至偷偷染上酗酒、抽烟的恶习。
处理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强,既重视同伴关系,也易受同伴影响,因此处理起来,既棘手又费心费力。
作为父母,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提高信任能力,学会相信孩子,和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和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此外,父母还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家族聚会,朋友聚餐,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竞赛等,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克服孩子贪玩的方法与技巧父母要改变孩子贪玩的状况,就必须首先找准孩子贪玩的症结,然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引导和强制的双重作用下,张弛有度,改变孩子贪玩的不良习惯,把孩子引上正确的轨道:
1、指导孩子玩得有时、有节、有制;2、以适当的规则约束贪玩的孩子;3、顺势而为:开发“淘气包”的聪明潜能;4、巧妙地给贪玩的孩子规定学习时间;5、及时纠正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毛病;6、别只顾自己忙,把孩子交给电视;7、不要放纵孩子在假期里玩个没够;8、运用“三分钟训练”锻炼贪玩孩子的耐性;9、千万不可让孩子迷失于电子游戏;10、解救沉迷在网络中的孩子;11、不要禁止孩子正当的玩。
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孩子青春期会出现这种状况的特性,不能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来管教孩子。多和孩子接触,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