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观察【优秀7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页是编辑为大家分享的论课堂观察【优秀7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堂观察范文 篇1

电力学校三年级三班 惠治玮

在众多的水果中,有橙子、橘子、桃子,可我为独喜欢苹果。

今天我的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苹果上套着一个塑料网膜,那层塑料网膜可以让苹果不受伤害,而且还可以让苹果保鲜,真像给苹果穿了一件衣服。

我把苹果的衣服脱掉,苹果露出了红红的皮肤,像一个小灯笼。在苹果的一端有一个深深的小窝,在小窝里长着一根又短又细的苹果把,好像小女孩头上扎着的马尾辫,还像苹果的一条小尾巴。这根苹果把可是苹果的一条生命线。在苹果把的另一端苹果还长着一个小眼睛,那小眼睛好像在看着我,在跟我打招呼。苹果皮上有许多的小点,我拿起苹果,感觉光光的,凉凉的。我闻了闻,啊!好香哇!我好想咬一口。

老师拿了一张卫生纸使劲地擦了擦,苹果皮变的又红又亮的像一面小镜子。老师拿起一把小刀,一手把苹果摁在桌子上,“咔”的一声就把苹果切成了两半。横着切开的苹果像一个小木樽,在小木樽里有一个五角星,周围有一些小圆点,那些小圆点像一串宝石项链。还有那些籽宝宝躺在摇蓝里安静地睡着了,因为有果肉妈妈保护着它们。

我拿起苹果吃了一口,好甜呀!我真想再咬一口。

课堂观察 篇2

我们的课堂观察开始于三年前,当时在做“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改善”的研究,课堂观察能比较客观地记录教学行为,让教师有机会从客观的记录中回看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并明确改进的方向。我们根据小学英语教学要求和本校课堂教学情况,曾就以下内容进行过观察:教师话语,包括反馈语、理答方式、纠错方式、提问等;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课堂参与频次与形式,学生回答错误类型,学困生课堂参与度,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等。在开展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边学习边实践,学习课堂观察技术,学习英语教学理论,专业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今天,我们观察的对象是一位工作第三年的老师,她有一定的教学经历,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能,但毕竟教学经验不够丰富,驾驭教材,调控课堂的能力都有待提高,为了帮助她尽快成长,有目的地改进教学,我们从教和学两个方面选择了这样三个观察点:

第一,教师提问。看教师的问题是否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梳理文本信息,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刻理解文本,是否能激活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第二,教师反馈语。看教师反馈语形式是否丰富,内容是否有激励性和针对性,是否能促进进一步的语言生成。

第三,学生参与度。从学生上课参与积极性,参与频次,看教师是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是否提供了均等的参与机会,是否有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从整节课来看,教师的教学能注重文本的理解,注重语言的摄取和阅读的快乐,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结合观察团队的评析,就三个观察点,给吴老师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进一步优化提问策略,增加参考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并以问促问,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第二,进一步丰富反馈语,尽量避免重复性反馈,以增加话轮的方式提高反馈的针对性,体现语言的交际性。第三,在关注发言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发言的质量。小组活动时加强巡视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质量。

三年的课堂观察历程,让我们认识到课堂观察能直观反映教师教学行为特点,量化的数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自我完善,是教师开展课堂研究的有效手段。但课堂观察技术需要学习,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如何将静态的数据变成动态的行为改进。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老师从冰冷的数据数据分析中,感受到自我专业发展的快乐。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继续学习和探索。第3卷 第12期

2014年4月教育观察

课堂观察 篇3

一、课堂观察——“掀起你的盖头来”

第一次听到课堂观察这个术语是在三年前,带着一丝好奇,带着一丝神往,更带着几分迫切,我和我的同事们走进了教室开始了课堂观察。上课的是一名上岗三年的教师,她按照期初计划上教研课,听课的是组内12位语文老师。只不过,上课的老师并不知道这节课有观察的任务,更不知道对其课堂的哪个方面进行观察,所以她的课是常态的,是自然的,没有特意的修饰,也没有丝毫的顾虑。此时,我知道了课堂观察是这么平民的、随意的。不需要预约,不需要刻意的修饰,执教者不需要任何的心理压力。只有“率性而为”,没有“矫揉造作”。而听课教师此时的的任务不是像以往那样埋头记教学流程,而是边看手表,边记录不同时段内教师的课堂提问。因为这次课堂观察的主题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暂时放弃其他的教学环节,只将目光、笔力集中于教师的提问上,教师的记录轻松了,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像一条长长的纽带串联了整堂课。既节约了记录时间,又有利于教师“牵一发而动全身”“顺藤摸瓜”地反思课堂。此时,我知道了,课堂观察是执着的、深入的。认准一个目标,钻进去,展开来,向纵深行进。听课结束,课堂观察的任务却没有结束,面对密密麻麻的提问记录问,观察者要对照评价依据细致地区分提问的有效与无效,用计算的方式形成醒目的数据,并像医生给病人看病那样形成一份详实的案例报告。此时,我知道了课堂观察是延时的,精细的。第一次课堂观察,让我带着惊喜掀开了他的红盖头,欣赏到了她美丽的容颜。

二、课堂观察——“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了课堂观察的前期培训,深深感悟到对自己而言最有效的观察还是自我观察。有人说“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教学研究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观察记录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进行教学研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教师一旦以观察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观察者的眼光审视存在的实际问题,就会主动地思考现有的教育理念,遇到问题也会更敏锐,提出见解也会更独到。

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大多数时候,课堂教学并没有观察者,对于课堂观察,我们不可能总依靠别人的帮助来实现,更多的是靠我们自己对日常课堂进行观察、研究、反思。

课堂观察有一种方法叫“课堂人种志”,所谓课堂人种志,就是课堂生活描述,是对课堂生活过程及其伴随情景作整体的、详细的、动态的、深厚的描述,记录教学内容、师生相互之间的理解沟通等现场情景。用“课堂人种志”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寻找课前预设的“疑点”、学生讨论的“焦点”、课堂生成的“亮点”,并对这些“点”进行分析,不断反思,不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困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形成对问题的新认识。

自我观察也促使教师去寻找观察问题的各种视角,逐步建构理性分析框架,促使教师合理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实践中检验,从而使教师总结出能适应教学变化的有个性的知识体系。发现问题就探究,找到经验就升华。在不断反思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正是在这种“实践——反思——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形成了反思的后劲,激活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从而使教师专业化程度得到提升,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积累丰富而且珍贵的资料,有利于我们进行科研。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课堂观察的方式多种多样,做个课堂观察的有心人,善于利用身边的有利条件,有选择地运用各种观察手段,从他们帮助观察逐渐转向自己独立观察,让我深深感慨“不识课堂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课堂观察——“万紫千红总是春”

为了使课堂观察更实用,更接近教师的语文教学生活实际,我们教研组尝试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改进,教科室帮助确立的主题共有7个,分别是“教师导入语、过渡语的设计”、“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情况”、“学生答题的状况”、“使用教学工具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方法上说,既有定性观察,也有定量观察,既有准确的数据介入,又有学科性的体现,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解析课堂;从内容上说,既有教师层面的观察,又有学生层面的观察,还有从教材的角度去分析,多个纬度有机结合,对课堂的分析更清晰到位。

我个人承担的是“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对于课堂评价,我可喜地看到教师还是将着眼点放在鼓励性和提醒性这两种有效评价上。但教师的评价语气还是停留在简单的重复性的语言上,如“嗯”。这样的评价语出现了28次,同时伴随的是教师赞赏的笑脸。而提醒性的评价语主要是在启发式的引导中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往往显得有些零碎,缺少语言整体性的训练。相对来说,教师无意识地会出现重复性的低效评价及重复学生的回答作为评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课堂也带给我反思 1、课堂的评价形式可以更丰富多样些。2、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精彩、精练,减少课堂中的无效评价。3、教师要明确课堂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在一堂课中评价所占比例不是太大,但是它却可以影响学生40分钟,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我们的评价更加有效,可以更加促进我们的教学,为师生的教育教学服务。这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空间。

课堂观察范文 篇4

关键词:

三年了,一路追随着课堂教学,从陌生到熟悉,从被动到主动,从怀疑到坚信,我逐渐领略了课堂教学无限的风光。

(一)、课堂观察——“掀起你的盖头来”

第一次听到课堂观察这个术语是在三年前,带着一丝好奇,带着一丝神往,更带着几分迫切,我和我的同事们走进了教室开始了课堂观察。上课的是一名上岗三年的教师,她按照期初计划上教研课,听课的是组内12位语文老师。只不过,上课的老师并不知道这节课有观察的任务,更不知道对其课堂的哪个方面进行观察,所以她的课是常态的,是自然的,没有特意的修饰,也没有丝毫的顾虑。此时,我知道了课堂观察是这么平民的、随意的。不需要预约,不需要刻意的修饰,执教者不需要任何的心理压力。只有“率性而为”,没有“矫揉造作”。而听课教师此时的的任务不是像以往那样埋头记教学流程,而是边看手表,边记录不同时段内教师的课堂提问。因为这次课堂观察的主题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暂时放弃其他的教学环节,只将目光、笔力集中于教师的提问上,教师的记录轻松了,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像一条长长的纽带串联了整堂课。既节约了记录时间,又有利于教师“牵一发而动全身”“顺藤摸瓜”地反思课堂。此时,我知道了,课堂观察是执着的、深入的。认准一个目标,钻进去,展开来,向纵深行进。听课结束,课堂观察的任务却没有结束,面对密密麻麻的提问记录问,观察者要对照评价依据细致地区分提问的有效与无效,用计算的方式形成醒目的数据,并像医生给病人看病那样形成一份详实的案例报告。此时,我知道了课堂观察是延时的,精细的。第一次课堂观察,让我带着惊喜掀开了他的红盖头,欣赏到了她美丽的容颜。

(二)、课堂观察——“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了课堂观察的前期培训,深深感悟到对自己而言最有效的观察还是自我观察。有人说“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教学研究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观察记录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进行教学研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教师一旦以观察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观察者的眼光审视存在的实际问题,就会主动地思考现有的教育理念,遇到问题也会更敏锐,提出见解也会更独到。

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大多数时候,课堂教学并没有观察者,对于课堂观察,我们不可能总依靠别人的帮助来实现,更多的是靠我们自己对日常课堂进行观察、研究、反思。

课堂观察有一种方法叫“课堂人种志”,所谓课堂人种志,就是课堂生活描述,是对课堂生活过程及其伴随情景作整体的、详细的、动态的、深厚的描述,记录教学内容、师生相互之间的理解沟通等现场情景。用“课堂人种志”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寻找课前预设的“疑点”、学生讨论的“焦点”、课堂生成的“亮点”,并对这些“点”进行分析,不断反思,不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困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形成对问题的新认识。

自我观察也促使教师去寻找观察问题的各种视角,逐步建构理性分析框架,促使教师合理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实践中检验,从而使教师总结出能适应教学变化的有个性的知识体系。发现问题就探究,找到经验就升华。在不断反思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正是在这种“实践——反思——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形成了反思的后劲,激活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从而使教师专业化程度得到提升,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积累丰富而且珍贵的资料,有利于我们进行科研。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课堂观察的方式多种多样,做个课堂观察的有心人,善于利用身边的有利条件,有选择地运用各种观察手段,从他们帮助观察逐渐转向自己独立观察,让我深深感慨“不识课堂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课堂观察——“万紫千红总是春”

以往我们的课堂观察是单主题观察,以定量观察为主,这样专题的研讨对课堂的主题有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但不能全面地触摸课堂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学科特性没有很好地凸显出来。为了使课堂观察更实用,更接近教师的语文教学生活实际,我们教研组尝试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改进,教科室帮助确立的主题共有7个,分别是“教师导入语、过渡语的设计”、“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情况”、“学生答题的状况”、“使用教学工具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方法上说,既有定性观察,也有定量观察,既有准确的数据介入,又有学科性的体现,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解析课堂;从内容上说,既有教师层面的观察,又有学生层面的观察,还有从教材的角度去分析,多个纬度有机结合,对课堂的分析更清晰到位。我个人承担的是“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对于课堂评价,我可喜地看到教师还是将着眼点放在鼓励性和提醒性这两种有效评价上。但教师的评价语气还是停留在简单的重复性的语言上,如“嗯”。这样的评价语出现了28次,同时伴随的是教师赞赏的笑脸。而提醒性的评价语主要是在启发式的引导中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往往显得有些零碎,缺少语言整体性的训练。相对来说,教师无意识地会出现重复性的低效评价及重复学生的回答作为评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课堂也带给我反思  1、课堂的评价形式可以更丰富多样些。将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发挥评价激励的作用。当然,低年级学生的评价能力可能相对弱一点。针对问题的实质可能无法做令人满意的评价,但孩子会看、会听,对于同学课堂发言的响亮程度、朗读的感情等方面还是能有自己的见解的。 2、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精彩、精练,减少课堂中的无效评价。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源流。”的确,学生都爱听赞赏性的评价,因为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被人赏识的欲望,大人都如此,更何况小孩子呢?但对于重复的赞赏,如“嗯、好的、真春、了不起”这样笼统的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我说了,老师就会表扬我,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学生会渐渐失去倾听的欲望。3、教师要明确课堂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在一堂课中评价所占比例不是太大,但是它却可以影响学生40分钟,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我们的评价更加有效,可以更加促进我们的教学,为师生的教育教学服务。这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空间。

课堂观察 篇5

关键词:课堂观察;局限;专业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对课堂的行为进行观察。作为专业活动的课堂观察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发起的,其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课堂观察的科学研究方法,创建了理论框架与实践技术,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课堂观察在课堂研究中广为运用,具有十分鲜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在肯定课堂观察积极一面的同时,还要充分关注到教师在开展课堂观察中会受到哪些限制,其根源在哪里,如何得以改善,只有全方位理性地认识课堂观察,才能更好地凸显它的优势,发挥它的功能,体现它的意义。

一、当下课堂观察的局限

1.观察点选择的局部性

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性、工具性较强,一般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对课堂行为进行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或较多的观察点。课堂观察适合进行有限距离的微观研究,但也由于特定的观察表的限制,研究者看到、记录到的只是部分的课堂事实。在定量的课堂观察技术下,课堂被分割、被结构化,观察活动较少考虑背景因素,视角单一,只对预定的观察点(教师行为、学生参与)进行记录,因此在既定的时间内,观察到的教育现象尽管细节丰富,但只限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诊断,很难对课堂事件作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

2.观察量表开发的主观性

技术是课堂观察的核心指标,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观察的效果。就当前教师所掌握的课堂观察技术而言,水平明显偏低,集中表现在观察量表的开发以拿别人的量表或改编别人的量表居多。由于观察者不清楚量表背后的理论,就导致原有的一些指标变得既不好观察,也不好记录,更不好推论,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即使量表是观察者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也会因过于依赖主观经验,而缺少有效性,如提供的观察工具能否精确、一致性地描述被观察事件方面的信息,能否清晰界定被观察的行为类别并给出典型例子,观察者的数量、需求、培训的程序步骤、所需时间、观察者的位置和作用,对观察者和其他所需技术员的建议或特殊要求,培训相关的资料等等。主观性较强、科学性欠缺的观察量表在实际运用中使设计出现逻辑性差、以偏概全的问题。

3.观察能力的差异性

由于课堂观察是以团队为单位的,成员通过合理的分工,在民主的交流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景。在合作体层面,成员的状态、参与度的不同,观察技术掌握的水平高低,都会造成最终观察结果的不同。如教师观察“提问的有效性”,量表中设有提问的数量、提问的指向、提问的层次。按照布鲁姆目标分类说,提问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其中知识、理解、运用的提问属于低层次思考水平;而有关分析、综合、评价的提问属于高层次思考水平。从教师记录的结果来看,对课堂上若干提问的归类出现鉴别不清的问题,从而导致最后频次的数量统计也有很大的出入。如实地记录课堂信息,精准地统计相关数据,合理地作出相关推断,然后提供建设性的建议,这是课堂观察的关键所在。

4.观察理论的表浅化

实际运用中,教师不善于对观察信息进行解释与分析,疏于制作课堂观察课例。课堂观察停留在事实罗列的“现场文本”的层面,远未成为“研究文本”,究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理论的缺失或者表浅化地运用,原始材料没有结构化,结论并非建立在大量原始材料的分析基础上,而多是“感想和臆断”。比如关于候答时间的整理分析,有助于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等待时间。从深层次上思考,我们还应意识到课堂中“忽略差生”的倾向,老师应在提问时有意识地提供线索,或重新表述问题,以使这类学生的课堂表现得以改进。

二、当下课堂观察局限的原因分析

1.解构主义的影响

国内有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涵盖课堂生活多个角度的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组成,每个视角又举出3至5个观察点。这样详尽的观察框架为教师观察课堂,反思和改进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思路,但即便如此,也很难穷尽课堂上的一切信息。试想,一堂课被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研究,被一张或若干张量表、指标分解,各个散化的观察视点或许不是一堂课最为有力的切入点,而是一种分割、切碎。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带着工具性的任务出发,而不是审美地或者超越地感受、审视和省悟,这样,课堂就被分解成了“课点”或者“课片”。

2.经验主义的影响

“会听评课的教师自然就会课堂观察。”很多教师抱着这样一种信念开始课堂观察之旅,他们认为观察者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只要有一些听评课的经验,就可以上路。事实上,课堂观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做,而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才能做好。因为教室里的真实情境通常具有四个特征:变动快速、即时性、经常中断、社会互动。教师要对这样的课堂进行观察研究,必须集中心智,及时、准确地捕捉相关信息,随时作出判断。不经过专业的观察技能训练、相关的理论知识补给是难以胜任的,课堂观察就容易误入经验主义的泥淖,观察者完全凭经验行事,使课堂观察在低水平上徘徊,更有可能误解课堂观察的原意。

3.科学主义的影响

目前观察的倾向太注重量化,太注重量表,科学主义的味道很浓。我们常见的分析报告中,罗列了大量的数据。事实上,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前者是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后者指观察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收集对课堂事件进行细节描述的信息材料,并通过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现场感受和领悟,这是一种量的研究方法,使原本被剥离出来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回归情境本身。我们在对课程资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和学生学习情感表现、认知程度及目标达成程度等进行观察时,除了定量方法的运用,还需与定性方法相结合。

三、走向专业化的课堂观察

从某种程度上说,认识到课堂观察的局限及原因,目的不是为了否定它,而是为了更好、更合适地运用它。教育现象本身就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综合而整体的,课堂观察必须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去做,这个核心就是“专业”,需要听评课的教师有“专业的视角”、“专业的记录”、“专业的反思与分析”和“专业的重构”。

1.专业的视角――学科化

从课堂观察的专业性方面来看,研究课堂与设计工具必不可少,要观察课堂,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等方面来解剖课堂,建构课堂教学分析框架,并据此来设计观察工具,但研究与设计的方式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作出不同的选择。观察点的选择和量表的制作是课堂观察的关键,在秉持专业取向的同时,需要为观察教师提供易于操作的抓手和示范。在观察点的选择上,我们需要紧扣学科性质来考量,要思考本学科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什么。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之后,就需要考虑与观察主题最密切相关的观察方法与工具,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观察――反思――改进”,形成跟进链条。如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体育的身体练习有效性,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是学科化的观察点。

2.专业的记录――一致化

依照观察方法与工具的要求对所有的参与观察者进行培训。如果所选择的是定量的观察表,那么观察者就更需要严格遵循量表所要求的具体规则和技巧,比如说,哪些行为或者事件被选择予以记录,以及以什么方式和类型予以记录等,要根据行为和事件的操作定义来进行。我们可以利用教学录像,让培训者结合使用指南进行练习,然后大家交流记录结果,澄清不清楚的行为记录,试用几段录像画面后,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掌握观察表的填写方法后,再进行现场观察。或者,事先经过讨论得到认可的标准可作为观察过程和观察后资料分析的导引。例如:有效表扬。事先确定的表扬的方式有口头、身体语、书面等。而表扬的类型有中立肯定、语气惊喜、价值判断、延伸挖掘等。建立有效表扬的指标体系:(1)看情形而定、灵活机动;(2)使学生倾向于在与任务相关的行为方面得到评价以及考虑问题解决;(3)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暗示类似的成功将来还可能获得。合作团体达成共识,才能基本保证信息采集、判断、记录的一致性。

3.专业的反思与分析――理性化

没有反思的课堂观察虽“观”而不“察”,有行动无研究。一些老师初次了解课堂观察技术时,如获至宝,觉得教育科研离他们已不遥远,他们运用观察表记录了课堂,也获得了数据,可是却很难进一步追问:如何运用或解释收集的数据以及记录的文字?如何依此数据来建立明确的努力目标?如何对大量的文字记录进行归纳、概括和推论?在现场观察时,要有准确的视角,观察记录的方式要多样,既要有传统听评课的记录方式,又要有课堂的重要教学场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教学行为细节的详细描述,而针对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有必要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的,就介入量表的设计与使用。课后的评议在一定的理论、概念的引导下,根据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情形,去分析和讨论教学研究中得到的数据和文本,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仔细反思、界定自己课堂里的问题,寻求研究的结果和解释。这样,既全面又深入,能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综合与细节、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使得听评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大幅度提高。

4.专业的重构――实用化

笔者认为,对于课堂观察,教师的运用和研究者的运用在某些层面上应当有所区别。教师一般将其运用于合作性的行动研究,目的在于改进自己的课堂行为;如每学期开展一些同教材、同教时、同教案、同课题的课堂观察,让同一层次的教师观察、分析、研究各自的不同教法、学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尝试学习指导性观察。譬如师徒,课堂观察时师傅可以预先告知徒弟观察和学习的重点,让学习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师徒之间还可以开展跟踪或者追踪式的课堂观察,让学习和指导更深入。还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性或微格化切片式观察。

专门的研究者在推介这一方法,协助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应当有部分致力于开发系统科学的课堂观察工具,其中应既有信度和效度的考量,也包括数据资料解释分析的方法,在大样本的汇总和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有效课堂行为的相对标准供老师参考,老师在局部的课堂观察研究后,可以对照并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不但能够实现单个老师的课堂观察的功能,还能将分散的力量组合起来,展现本土课堂的整体面貌和平均水平。

正如―JereE.Brophy所指出的,“如果观察者不知道怎样收集资料信息,不知道找寻什么行为,以及对课堂进行分析没有一个概念框架的话,他们有可能不理解课堂行为。同样,如果老师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课堂行为,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因此,课堂观察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的问题,它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需要教学经验的积淀……”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局限与困惑都是正常的,只要系统、持续地研究,我们就能不断作出新的解答。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瑶.课堂观察:限度及其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11.1

课堂观察范文 篇6

[关键词] 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团队合作

一个人变得聪明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人的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智慧的。只有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学习与观察,我们才可能真实地反省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成功的地方继续成功,在失败的地方避免失败,从而找到超越自我与超越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课堂观察的目的与理念

当课堂观察只是教师间非正式的专业交流方式时,大家能够分享课堂观察中的教育智慧,还能够品味课堂观察过程中的友谊。可是,当我们感觉并认可了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后,就开始让课堂观察登堂入室,并用诸多规章制度来保障它。就像把美丽的花朵摘回家放到花瓶里一样,你欣赏花朵的美丽,用花瓶去滋润它,它却因为离开了自然环境而日渐枯萎。当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一项任务的时候,教师只是感受到了课堂观察带来的压力,却离教育智慧与友谊越来越远了。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1.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

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并谦虚地向上课人询问与学习产生课堂优点的原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

2.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二是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在课堂观察中,用别人的成功经验来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在短期内的确会有效;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术经历与教学环境。观察他人的课堂,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反省自己的课堂时,重要的也是发现自己的课堂经验。意识到并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

3.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足

通过与上课人的优点相比而发现自己的缺点,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这些缺点是可以弥补的,虽然弥补的方式方法仍然需要自己去探索,但从讲课人的成功之道中却可以获得较大的启示。当教师发现自己与上课人有着同样的课堂缺点时,表明自己的课堂缺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可能这些课堂缺点是不需要避免的,也有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这就为听课人有此课堂缺点找到了安慰,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找到了自信。

4.探寻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

由于策略与技术总是镶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这就让我们越发地觉得课堂观察给讲课人与听课人带来的帮助,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要充分地发现课堂观察的功能,就必须站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上来观察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探寻到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尽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集中体现,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个性而缺少课堂教学自身的共性与规律性。

三、课堂观察的要素与结构

1.教学目标

A)教学目标的清晰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自己课堂教学活动设定的任务,这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归宿,也是教师让听课人理解自己课堂教学活动的解释。

B)学习目标的预测

教师在预测学生学习目标时,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出发,结合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提出可以为学生接受的学习目标。

C)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联

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间的关与互动,则是成就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间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同一,而是指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真实地为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2.教学指导方式的丰富性

A)多种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B)多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

C)多种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生活化

D)多种方式适合有差异的学生群体

3.教学过程的清晰度

A)教学设计的清晰度

B)学生感受到的教学清晰度

C)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

4.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A)广度:是指班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比例。

B)深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适应性以及给学生带来学习乐趣的大小。

C)梯度:就单独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中存在参与深度的区别,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就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梯度了。

5.学习成功率

A)学习目标达成度

学生对课堂情趣的预期是否得到满足;

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预期是否得到满足;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欢送还是欢迎。

B)教学计划实现度

两种判断方法:一是将教师的教学计划与他在课堂中实施的教学活动相对比,看两者是否保持一致;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教师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师教学计划的内容保持一致。

课堂观察 篇7

南街小学四年二班 陈子萌

这是一堂有趣的观察课,那就是观察西瓜。我早已看到放在地上的那一堆大大小小的西瓜,有的躺在地上,有的躲在袋子里,看来有好戏看喽!

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师不仅让我们观察,还让我们品尝。老师挑了一下最大的西瓜,我们急忙凑上去,用手摸了摸,哎!光光的,滑滑的,凉凉的。我用力拍了拍西瓜,西瓜便发出“咚咚”的沉闷的声音,这就表明西瓜成熟了。摸着西瓜,我心里却想着:农民伯伯是那么辛苦,又是那么的伟大,能把小小的西瓜籽变成一个个大西瓜,是付出了多少汗水,真是不容易啊!

瞧,大西瓜还长着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在西瓜的顶着有一个小圆点,像是西瓜的小眼睛。西瓜穿着一身墨绿墨绿的衣服,像军人,又像一个胖娃娃。老师告诉我们西瓜的身上要是有一道一道凹进去的地方,说明西瓜瓤空了,人们叫它“空心瓜”。

这时,老师左手扶瓜,右手拿刀,只听“咔”的一声,西瓜被一分为二了。咦,西瓜皮的里层并不是墨绿色的,而是一种白里透绿的颜色。红红的瓜瓤像初升的太阳。白色没有成形的西瓜籽如同一颗颗钻石。为什么籽没不成形呢?因为它是无籽西瓜吗。老师把西瓜切成几块,我迫不及待地端起一块,一口咬下去,沙沙的,真甜!真好吃!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悯农》这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