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最新3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页是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 篇1

根据飞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载人航天器可分为载人飞船、太空船和航天飞机三类。按运行范围,可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

那么载人飞船都有哪些用途?载人飞船主要有下列7种用途:

考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人在失重时,感觉和运动都会发生变化,产生感觉和运动障碍。在失重状态下,人体有不断下坠的感觉,甚至恶心头晕,识别方向能力降低,肌肉动作不灵活等。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可以研究人在空间飞行过程中的反应能力,研究人如何才能经受住飞船起飞、轨道飞行以及返回大气层时重力变化的影响,研究人在太空环境中长期生存所必须的条件与设备。进行这一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太空环境对人身体的影响,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实现长时间的太空航行,以至于实现向外星移民积累经验。

进行微重力试验

利用空间微重力、高真空和强宇宙粒子辐射等太空资源,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科学试验,生产地面所不能生产的材料,是人类实现载人航天以来一直所梦寐以求的。几十年来航天员在“太空工厂”里所取得的成果,给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带来了曙光。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试验

人从何来又将走向何处,离开地球人类能否生存,一直是人类渴望揭开的谜。载人航天的实现为揭开这些奥秘创造了条件。

作为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测定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及这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生命系统及研制新型医药十分重要。同时,蛋白质分离还是生物制品技术的至关重要方面,而测定蛋白质结构和X射线衍射技术,则要求使用较大体积的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然而,在地面进行的晶体生长中,因地球重力导致较轻颗粒上浮,进而产生流体流动、晶体沉淀在容器底部的情况,无法生成进行这项实验所需要的高质量的晶体。在空间条件下,晶体却可以实现无流动和沉积现象,蛋白质等晶体可以自由地生长与分解。美国科研人员认为,在空间能够制备出体积更大、质量更好的蛋白质晶体。

生命科学实验一直是载人航天的重要内容。美、苏载人空间飞行之初,就已开始进行一系列的人体生命科学实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人对空间飞行条件的适应情况,主要包括临床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空间医学工程,这种实验已经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进行地球和宇宙天体观测

在太空上观察地球不仅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而且人类进入太空发现,在空间条件下,由于克服了大气层的干扰,进行天体的观测效果远优于地面条件。特别是在地面无法进行的X射线探测和紫外探测,在空间却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载人空间飞行,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与卫星观测相比,能变被动观测为主动观测,获得比卫星观测更好的效果。

为军事行动服务

载人航天的军事活动主要包括施放军事载荷,实施军事侦察,地面目标识别、定标、拍摄。人在太空的军事作用,是迄今为止任何最先进的智能机器所无法比拟的。

进行工程与技术试验

未实现载人航天以前,人类围绕征服太空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材料等试验只能在地面进行。载人航天实现后,就可以在太空中进行各种工程与技术实验,具有方便、准确等特点;同时,进行新型航天器研制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试验,也为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充当了开路先锋。中国载人航天研究从一开始就突出空间科学研究,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实验,必将在空间技术应用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让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为天地往返提供运载工具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 篇2

9月27日下午16时41分,在广袤的太空,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开启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轨道舱舱门,出现在广袤的太空中。在他的头顶正上方,人类共同生活的美丽地球飞驰而行。

为迈开这坚实的一步,中国人进行了16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一步预示着,中国已正式迈步向太空进发。下一步,中国将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再下一步,中国将藉自己的空间站出发,向月球、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太空目标进发。中国由此也具备了分享唾手可得的太空资源和能源的资格。

中国人的身影

在电视画面上,在半个身子伸出舱门的时候,这个名叫翟志刚、出生于黑龙江农村的中国人停顿了下来,他一手扶着舱门,使自己在失重的太空里稳定下来,而后,他面向安装在飞船外面的摄像机挥手致意,向全国人民问好,向全世界人民问好。翟志刚洪亮的声音立即通过电波传遍世界各地,瞬间永留青史。

接着,翟志刚身穿由中国自己历时3年半研发的价值3000万、名为“飞天”的白色航天服钻出舱门,开始中国人历史性的太空行走,并完成了最重要的工作:在舱外取回两块试验品――一个固体剂,一枚太阳电池,递给在舱口接应的同伴刘伯明。之后,难抑兴奋的翟志刚接过同伴递过的五星红旗,在太空中兴奋地挥舞。

17时,顺利完成各项太空行走程序的翟志刚返回飞船,历时20分钟左右的太空行走圆满成功。设在地面的飞行控制中心接着对3位航天员进行医学检查结果确认,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工作正常、身体状况良好。就在翟志刚在出仓活动的不长的时间里,他已在太空行走了9165公里。此时,距离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已过去了43年。

1965年,人类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太空:当年3月,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由“上升二号”飞船出舱行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同年6月,迫不及待的美国人紧接着进行了人类第二次太空行走:航天员怀特在乘“双子星座”4号飞船飞行时实现出舱行走。过去的43年里,人类已开展了300多次宇航员太空行走。

但此前,掌握这一尖端技术的国家仅限于美国和俄罗斯。中国的首次太空行走包含了两项实――测试固体剂和太阳电池片在太空杯腐蚀的情况。这是为下一步建立空间站做准备,因为空间站至少要存在5―10年,这需要先测试一下暴露在太空的东西会不会腐蚀。中国迈向太空第一步虽然比美俄晚了43年,但中国人自己迈向太空的这一步却是坚实的。

高难度动作

太空行走不过是人们的一种通俗的说法,科学术语应该是“出舱活动”,是指航天员离开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航天器,进入宇宙空间(包括月球、火星及其他天体上)进行活动的过程,由于处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的身体飘浮在空中,移动身体一般是用手,而不是用脚。

实际上,太空行走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浪漫,短短20分钟的出舱活动,就包含了九个步骤:进入轨道舱、穿舱外航天服、泄压开门、出舱、活动、科学实验、回舱、复压、脱舱外航天服。

首先,为了在舱外活动20分钟,早在14个小时前,两名航天员就开始忙碌了,他们花去14个多小时才能组装好出仓所穿的重达120公斤的两套航天服。在飞船发射时,出舱--穿的航天服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组合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航天服。

整个过程共分为21个操作单元,仅“解开舱外航天服包装物”就包含了12个大步骤,每个步骤又分为10多个动作。两名航天员需要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失。

其次,要开启飞船通往太空的轨道舱门也需要忙碌10多个小时,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才能把舱门完全打开。出舱就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

神七航天员要穿着结构复杂、内有40千帕余压的舱外航天服,又在失重使得手脚难找到发力点的情况下,完成上述动作,每做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

此外,出仓进行太空行走,更是危险重重的旅程。在没有重力的状态下“行走”,航天员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联,太空活动进行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轨道舱壁的把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在太空行走过程中,挂钩要严格地交替换位,否则,航天员就可能脱离母船,成为“太空飞人”。

太空“三步走”

根据1992年中国政府确定的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及空间站。“神七”担负着“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历史使命,为未来建立空间站奠定技术基础。

而要建立空间站,必须解决两个难题:首先,需要解决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问题,其次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在轨组装和在轨维修。从1992年到今年,中国在16年时间里研制发射了从神一到神六系列航天飞船,实现了载人飞船上天的第一步发展战略。

而此次的神七发射,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固体剂和太阳电池片测试太空腐蚀的实验,为打造适应太空环境的空间站做好了准备;航天员出仓进行太空行走,为在太空中对空间站进行在轨组装和维修打下了基础;而9月27日晚19时多发射的伴飞小卫星,本身能够实现极其精确的变轨和自动控制,其潜在意义是,为以后在太空上的两个飞行器实现对接获取数据,这是建设空间站最重要的一步――空间站是对接而成的。

通过神七的实验,中国之后发射的神八到神十飞船,将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先发射神八和神九两个不载人的飞船,根据神七获得的交会对接实验,进行无人飞船的交会对接实验,解决交会对接技术。之后,发射载人的神十飞船,并发射一个目标飞行器――相当于一个无人的载人航天器,与神十实现对接,航天员可以进到里面进行试验,飞行器并可提供航天员生活居住,建成一个太空实验室。之后,正式建立空间站。

专家透露,中国的神八到神十将在两年内升空,而且将连续发射,发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根据这个进度,中国将在2010年左右建成太空实验室。此外,中国正在研制的50吨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有望于2014年发射,从而具备了将空间站、登月舱和登月

车等送入太空的能力,由此推断,中国将在2015年左右建成一个永久性的空间站。

依据现有的运载能力,空间站的建造只能是一个舱段一个舱段地发射升空,然后由航天员出仓进行组装,如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天空实验室、登月工程,以及多国建造和运营的国际空间站。因此,航天员能否出仓是决定能否建成空间站的关键。

此外,航天器还必须进行必要的维修,确保飞行安全和完成任务、完成在太空抓取和释放卫星等飞行任务,以及当在太空运行的载人航天器出现严重故障,居于其内的航天员需要转移或正在执行出舱任务的航天员因为某种原因无法自己回到航天器时,唯一有效的措施也只有航天员出仓实施自救或互救。

因此,掌握了航天员出仓技术,才有能力建设永久性空间站,而中国的空间站一旦建成,就意味着中国和美、俄一样具备了通过空间站发射飞往月球及火星的航天器、乃至更遥远的目标的能力。

美国已规划了一份新的“太空探索路线图”――新太空探索计划,据此,美国在地球低轨道的目标主要是建设国际空间站。美国将利用这个空间站重返月球,进而探测火星以及更遥远的目标。美国计划最早在2015年,最迟在2020年重返月球;条件成熟后,还将实施宇航员登陆火星。而俄罗斯也打算恢复停止多年的探月活动。此外,日本、欧洲、印度也制定了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向更广袤的太空进军。

航天深入生活

今天,从大的方面看,卫星系统、载人飞行器以及新的空间探测器等航天产品体系及其地面应用系统,为我们织就了天地一体化的信息应用环境。航天作为高科技前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从小的方面讲,例如太空育种试验,就让航天技术直接与我们的生活挂钩,这些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味道和营养更好,已经有很多人品尝到了美味的“太空制造”。

而科学家仍然相信,只要努力寻找,可以在太空中找到第二个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更为现实的是,太空中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资源,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这已是唾手可得的财富。比如有“超黄金”之称的氦3,只要核聚变技术发展成熟,100吨氦3提供的能源够全世界用一年,而氦3在月球上的储量高达300万吨。

航天技术的发展已使月球资源开采近在咫尺。据报道,俄罗斯的一家大型能源公司已提出,他们准备10年内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大规模开采氦3。科学家也已证实,向太空要能源不仅在理论与技术上,在实施上也是完全可行的:通过建立太空发电站,将太阳能电池板的直流电转化为微波,然后通过“输电天线”,用无线输电方式将微波送向地球。地球表面再用“受电天线”接受来自太空的输电微波,并将微波转化为直流电。

飞向太空的航程范文 篇3

过去10年中,中国的载人航天从最初的单纯载人飞行逐步发展到太空实验舱对接:由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是世界上目前除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外,仅有的可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的实用性系统;神舟十号承载的是中国第五次载人航天任务,是历时最长的一次……作为航天领域的后来者,中国正在奋起直追。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体系,提升了我国航天产业的整体能力。

不仅如此,航天“溢出”效应正日益凸显。每一次飞天试验探索,背后是成百上千项科技创新、技术更新引领的产业升级、相关产业的直接间接受益。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研制的1000多种新材料,80%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得到应用。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了大量空间科学实验,涵盖空间环境、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多个领域。如今,包括探月工程等的航天探索和应用日益方便我们的生活:依靠卫星导航,“路盲”也能顺利出行:脱胎航天特殊陶瓷涂层衍生出的技术和太空医学领域中的外层覆膜技术,成就了女美的头发纳米离子烫、摩丝;太空中的生物制药,给无数患者带来福音……

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研究员成斌表示,中国在2003年完成首艘载人飞船发射,过去10年间,中国已能同时让3人共赴太空,并掌握了手动和自动对接技术。这就是按部就班地有序发展。中国的太空道路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之路。为了建设空间站,中国投入了国内最尖端的技术力量。当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其身后是40万美国航天人的努力:神十再探天宫,背后站着的则是70万中国航天人。

作为一项涉及众多科技领域的宏大系统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空间应用、飞船、运载火箭等8大系统,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全国数千个单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显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的太空道路还是和平利用太空之路。九天揽月亘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以和平为目的,包括载人航天。

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宗旨是为了和平开发利用太空,造福人类。工程实施以来,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此次神十飞天,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的科普课,也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和平目的做了最好注脚。

漫漫太空路,悠悠中国梦。沿着既定道路前进的中国航天人通过不懈努力,正在一步一步地把作为中国梦缩影的飞天梦变为现实。

壮志凌云——全球女宇航员一览

迄今,全球已有50多位女航天员造访太空,大部分来自美国。女航天员们不仅承担一些细致的工作,有时也勇挑大梁,为浩瀚的宇宙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丽。

第一位女太空人——捷列什科娃

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她就是世界第一位女太空人: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1936年,捷列什科娃出生于莫斯科东北的一个集体农庄。1955年,她进入一家纺织厂开织机。不久,这个性格奔放的姑娘迷上了跳伞。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捷列什科娃非常羡慕这位“太空骄子”。她和朋友一起给加加林曾经学习过的航天学校寄了一封申请书,希望他们可以培养女航天员。几个月后,航天学校向她们敞开了大门。1962年,捷列什科娃被选入苏联首批女航天员队伍。大名鼎鼎的加加林成为她的同事,负责她们的训练。

1963年6月16日清晨,27岁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飞向太空。原定的飞行计划是一天,捷列什科娃感觉身体状况很好,于是提出了延期的要求。最终,她飞行了70小时50分钟,航行了200万公里,于6月19日返回地面。

迄今,她仍是全世界在太空单独飞行时间最长的女性。

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

捷列什科娃飞天后,一直过了近20年,太空才迎来第二位女性——苏联航天员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

1966年,18岁的萨维茨卡娅考入莫斯科航空学院,四年后进入试飞员学校深造。她掌握20多种型号飞机的驾驶技术,累计飞行1500多小时。1980年,她被选入航天员队伍。

1982年,34岁的萨维茨卡娅乘坐联盟T-7号飞船首度飞天。两年后,她又搭乘联盟T-12号飞船升空,并参加与礼炮7号空间站的对接飞行。在这次飞行中,她走出空间站,在距地球350千米的茫茫太空中,进行修理装配的操作实验。

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要在失重状态下完成并不容易。萨维茨卡娅用锤子钉钉子时,钉子的反作用力会将她弹开;用力拧紧螺丝帽时,螺丝帽的反作用力会推着她往相反的方向拧。

试验足足进行了3个小时。最终,萨维茨卡娅准确无误地完成了操作。这是全球女性首次在太空中漫步并完成修理操作试验。

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指令长——柯林斯

19岁那年,柯林斯攒了1000美元,她带着这笔“巨款”,来到离家最近的飞行学校报名。她只练习8个小时就开始单独飞行。从锡拉丘兹大学预备军官训练团项目毕业后,柯林斯成了空军飞行员。1989年进入空军试飞学校。1990年,她被选入美国宇航局,成为一名宇航员。

柯林斯在1991年7月和1995年2月曾两次担任发现号航天飞机的驾驶员,实现了与和平号空间站的历史性会合。她有丰富的太空飞行和地面驾驶飞机的飞行经验,又有在紧急情况下果断处理事故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她的性格很好,与人为善,容易相处。

1999年6月23日,柯林斯成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第一位女指令长,带领4个航天员飞上太空。2005年,作为发现号航天飞机指令长的柯林斯驾驶隔热瓦受损的发现号在太空中做了一个“转体后空翻”,技艺惊人。当返航的发现号进入大气层时,美国宇航局地面控制中心播放了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来吧,艾琳》,向柯林斯致敬。

太空逗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香农·露西德

香农·露西德出生于中国上海,自幼就梦想当火箭科学家。1978年考入美国航天局,成为美国第一批6名宇航员中的一员。1985年,露西德开始第一次飞行,1996年3月22日,53岁的露西德乘坐亚特兰蒂斯号宇宙飞船,在和平号太空站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一起从事研究工作。她在那里生活了188天,同年9月26日返航。这次航天飞行创造了女子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露西德6次进入太空,创造了女子太空飞行次数最多的世界纪录。

两名女航天员首次同时上天——莎莉·赖德和沙丽文

莎莉·赖德是美国第一位、全世界第三位飞入太空的女性。

1983年6月18日,赖德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升空。她担任操纵15米长的机械臂释放卫星的使命。这是人类首次在太空释放和回收卫星。1984年10月5日,赖德与另一名女航天员凯西·沙丽文结伴再度上天,创造了首次两名女航天员同时飞天的世界纪录。

韩国首位女宇航员:李素妍

2006年12月,李素妍从韩国三万名志愿者中被选为预备宇航员。她和另一位预备宇航员高山一起,于2007年3月起在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接受训练。临起飞前一个月,高山被发现多次违规擅自携带操作手册出入训练基地,飞行资格被取消。李素妍幸运地成为了韩国第一位上天的女宇航员。2008年3月19日俄罗斯航天署正式批准李素妍作为国际空间站第17批考察组成员随“联盟号”宇宙飞船登上太空。

首位黑人女宇航员:梅·杰米森

世界上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是美国人梅·杰米森,1981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6月入选美国宇航员,杰米森成为美国也是世界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

1992年9月12日,杰米森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在太空实验室中和日本科学家一起,合作完成了44项生命科学和材料制造实验任务。1993年3月杰米森离开美国宇航局,她把在太空实验中获得的许多经验和数据用在了自己的专业领域。

哥伦比亚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卡尔帕纳·乔娜和劳雷尔·克拉克

1978年,17岁的乔娜考入旁遮普工学院航天工程专业,她是全专业唯一的女生。1980年,乔娜在得克萨斯州攻下了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随后又取得了同一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加入美国国籍。1994年,乔娜被NASA选中,参加为期一年的太空严格训练,身份是航天飞机太空任务专家。

劳雷尔·克拉克是美国军中的传奇女性,她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她先是美国海军的航空军医,后又成为潜艇上的潜水医官,1996年又被选为宇航员。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是美国第一架正式服役航天飞机。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卡尔帕纳·乔娜和劳雷尔·克拉克。

挑战者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和朱迪丝·雷斯尼克

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原本是一名普通中学教师,但遨游太空的梦想和美国航空和航天局招募太空教师的决定让她走进了宇航界。为了这个梦想,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朱迪丝·雷斯尼克1970年获得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77年获得马里兰大学同一专业的博士学位。1978年,雷斯尼克被选入NASA的宇航员项目,在1984年8月“发现”号处女航时担任任务专家。在“挑战者”号最后的安全航行中,她也担任任务专家。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是美国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行任务首航。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第10次太空任务时,因右侧固态火箭推进器上的一个0形环失效,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升空73秒后,爆炸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和朱迪丝·雷斯尼克。

第一个参加营救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女航天员——桑顿

美国女航天员桑顿曾四次参加太空飞行。1993年12月2日,她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第三次升空,经过两次太空行走,成功地为哈勃空间望远镜更换了两块严重扭曲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了一个矫正望远镜透镜的器件。这次太空修哈勃被认为是阿波罗登月计划以来难度和危险性最大的一次太空行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