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8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教学整体上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部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在地理教学中引用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早已为教师自觉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学中引用例证逐渐形成固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被普遍运用与讨论,并逐渐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从最初的课堂例证到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对于引用案例的质量与内涵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与优势的简单阐释,进而对于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对日后教学实践起到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学生能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加之作为高中教学指挥棒的高考在近年来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地理考试中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这也为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实例为媒介,引导学生进入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内容的探究与思考,是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在分类上,案例教学法属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案例一般分为例证型案例、分析型案例与讨论型案例;在教师的角色上,由原来的灌输讲解的教学者转变为引导思考的引导者,不再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了如下的优势:其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到了相对成熟的年龄,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处理事情也有了自己的风格与习惯,此时教师如果毫无针对性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自行思考、处理知识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其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前文已述,新课改对于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要求进一步提升,高考中也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而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恰恰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其三,巩固所学知识。地理课本的知识点往往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且涉及面广,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的地理较好理解,但对于离自己的生活环境较远的地区的知识就会有陌生感,甚至需要死记硬背才能记住,运用案例教学法,用真实而生动的案例进行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二、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1.选择高质量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挑选高质量的。案例选择首先要在学生接受范围内,并且尽量与学生兴趣相贴合;另外,在选择过程中要尽量选择与课本案例不同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案例的新鲜感,不会认为是对于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在选择例证型案例时要与生活实际相贴近,可以选择一些名胜古迹或者风景区等作为讲解的例证,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加强可信度;对于分析性案例的选择,要相应的设定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讨论性案例的选择,更要求真实生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话可说。
2.选择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
地理教学对于实践要求较高,也与生活实际切实相关。例如我们每天的天气、土地的颜色、太阳的升落等都可以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也都可以被教师引用为案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让案例变得可观、可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地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案例既包括天气等这样随时可感的,也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等,这部分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经常做一些调研,并经过处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
随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应用的普及,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加以探究,也可以在课下以及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后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的进一步探究,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也会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教师要及时处理并进行深入的思考,逐渐完善案例教学法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案例的选择,也不能固定于已有,虽然已有案例已经成为经典并被记录,但教学贵在创新,因此,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不能拘泥于已有,大胆创新才是发展的关键。
作者:陈文治 单位:江苏新沂市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红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和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2,9(9).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课程标准;高中地理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可以说乡土是学生观察和了解祖国的窗口。而随着深入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理念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就往往能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无疑是新课改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继而上升至对祖国的感情
虽然乡土地理中讲的是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些地理知识和现象可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应该爱乡爱国,但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难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须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强烈的爱必须建筑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它,才能热爱它,也只有热爱它,才能自觉地位它而献身。
例如,在讲授“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结合了榆林地区建国初期至今,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建国初期,黄沙不断侵蚀着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意识到不同黄沙抗争就无法生存,因此历届各届领导带领群众开展了持久不息的植树造林活动,过去沙进人退,如今人进沙退,期间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故事。并通过观看《走进榆林》节目中关于治沙的视频,更能给学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些治沙英雄的事迹感动人心。因此利用乡土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父辈乃至祖辈的生存环境,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讲乡土发展的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
二、有助于激活地理可以,提高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就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为目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地理着手。”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是学习其它地理的基础,通过认知本地的事物,才便于通晓远方的地理,也只有从自己的乡土出发,才便于更好地了解一国﹑一洲的概况。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会遇到根据某地的降水和气温,分析该地的气候特征。而学生做题的瓶颈是不知道降水量和气温的数值多少才算降水多,气温高,反之也不会判断。为了突破难点,笔者收集了本地的降水和气温数据,榆林地区气候很特殊,四季分明,降水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因此以本区为参照,认识了本区气候特征,通过对比的方法在认识其它地区的气候特征就大大降低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激活了课堂教学。
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新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的﹑乡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一、参评对象
以北京地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为主。欢迎其他地区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和老师参加。单位和个人均可报名。
网上报名网址: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选择“‘健康杯’评选系统”。
二、时间安排
1.优秀论文提交时间:2009年9月10日至2009年11月10日。
2.优秀论文评选时间:2009年11月、12月。
3.研讨交流及颁奖活动:2010年1月(北京,时间地点待定)。
三、活动说明
1.本次论文征集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老师自愿参加。
2.主办方将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专家、优秀教师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将严格把关,客观公正,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坚持三审制度,评审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
3.论文形式包括:经验总结、咨询辅导案例、活动设计、调查研究、教育教学感悟、理论研究等。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育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19-02
教育学课程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标志性课程,在提高未来教师的教育素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学课程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对于高等院校艺术学院和体育学院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专业的特殊性质,以及学生文化课基础的薄弱,使得他们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比较困难,并且缺乏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立足于教育学课程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来改善这一状况。
一、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在法学和医学院的教学中开始运用,并且成为商业、医学和管理学领域职业培训的基本模式,特别是在MBA的教学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案例教学才逐渐被引入到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之中,尤其是师资培训领域。我国对案例教学的运用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虽经过多年推广,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还处在萌芽状态,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案例教学的作用和益处。
(一)案例教学是学生获得教育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案例教学消解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改变了教育学课堂教学一贯的封闭教学模式,强调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事件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学习,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和研讨。这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与交流的课堂学习模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够使他们更深入地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是沟通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
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模式,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获得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因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这种经过分析与讨论的内化知识将有助于学生运用到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
(三)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有效方式
案例教学中所呈现的案例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没有教师的绝对权威,它只是通过一种特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而且,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分享自己的主张和观点,还要能够与他人形成合作小组,倾听他人的思想和观点,并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对话,从而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进行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从实践中选取具有两难、可供思辨且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案例,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理解并运用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从而间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设计案例,创设情境
案例教学能否有效实施,首先取决于案例的设计与选择。教育案例的引入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其中教师可以以两种形式导入教育案例:一是来自于课堂中的真实教学情境;二是来自于对教育教学中真实事件的加工和处理。这些案例可以是我们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事例,也可以在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寻找。学生引入案例与教师有很大不同,他们基于受教育者的角度,可以将自己真实的受教育经验引入课堂。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并讲出自己以往的感受,尽量使学生回忆的内容贴近课堂教学要求。总之,一个好的教育案例既要来源于教育实践、符合教育实际,又要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充满矛盾和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议。
(二)呈现案例,组织讨论
教育案例设计好之后,就需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呈现案例。案例的呈现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一是可以在教师讲解课程内容的相关概念原理后呈现案例进行分析;二是可以先向学生呈现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所学内容的复习,继而引出新的问题,然后再进行新课程内容的讲授。教师要首先利用案例把学生带入一个需要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案例讨论的组织者和发起者,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明确的具有可争辩性的事实和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最后各小组要形成自己的讨论意见并进行汇报发言,与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时,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案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必须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在案例讨论时要求教师创造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可根据学生的讨论作出适时的反馈和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案例中所蕴含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但要避免成为讨论的主宰者。
(三)教师总结,提升理论
案例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帮助他们解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往往仅停留在表面的分析上,还不能真正运用有关的教育基本理论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归纳,也就不可能建构起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对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因而教师的归纳总结就成为学生讨论之后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简明的语句或直观的图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案例中所蕴含的教育学知识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讨论中所获得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地提升与内化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四)案例评价,拓展理解
评价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尝试根据教育学理论综合分析教育案例,并对其做出评价,而后形成分析报告。案例评价强调的是结合教学现场理解教育学知识及其存在的意义,同时提高学生运用已有教育知识及教育原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关键是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清晰地意识到对案例评价本身并没有标准的答案,这也体现着教育学中倡导的“教无定法”。尊重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原理进行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才是此环节的重点。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教育学课程应用中所产生的优势,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处理好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在教育学课程中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理论知识,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距,案例教学不能替论教学,它们两者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而,我们要将案例教学和理论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将二者割裂开来。
(二)精心选择与设计高质量的教育案例
案例教学运用的前提就是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这既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根本特征,也是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案例应该是当代教育教学的完整故事,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启发学生的兴趣,蕴含着一般的教育理论与技术,能够引起争论并具有多种选择方案。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教学素养的提高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积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教师要改变过去知识的宣讲者和真理代言人的角色,由原来课堂教学的控制者与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要了解案例产生的背景,熟悉案例中所蕴含的各种问题及相关的理论原理,并能提出不同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还要以包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并给予及时地总结和评价。
(四)学生角色的转变与学习观念的更新
案例教学需要学生把自己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被动听讲的习惯,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做一个学习的主动者,乐于参与,勤于探究;其次,做一个合作者,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能够与小组同学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学习;最后,要做一个倾听者,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能够对不同于自己的意见进行分析和思考,学习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
总之,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改变了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沉闷枯燥的状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给予学生极大的活跃空间,更适合于艺体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雷晓云。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3]黄明,郭大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与设计[J].教育探索,2006,(3).
[4]索桂芳。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7,(7).
[5]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收稿日期:2013-09-15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1.联系实际
在案例教学中,所选的案例一般都来自生活中,是学生熟悉或了解的,因此,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如教材中讲到的宝钢和鞍钢的区位对比、福特汽车的生产网络、美国硅谷的发展、上海交通的改善提高。这种实际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2.归纳总结
教学案例的选材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目标总的来说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广泛的内涵,它可以通过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思考、归纳、领悟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联系实际,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过程的理解,使学生有兴趣阅读。如将北京两客站三个方案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从而理解和掌握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类似的还有国际互联网带来的崭新生活、某规划区的公路线路方案选择、阜阳市对外交通口岸的转移、李守银家稻谷商品率的估算等。这些案例的选取都体现了将现代教学理论和思想教育渗透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与编写过程。
2.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社会实际中求索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是说,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可有可无了,或者说,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只是一个旁观者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4.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这样可以避免教与学的脱节、实际与理论的脱节,同时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选择好的案例
所选案例必须紧靠教学大纲的要求,紧抓教材的重、难点。反之,则容易偏离教学目标,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而且可能误导学生,使学生把握不住重点知识。如学习“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则选择上海市为例,让学生谈谈如何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2.进行必要的引导
在讨论中,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则应围绕题目中心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免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例如:在讲“工业的区位因素”时,先让学生充当决策者,一步步引导他们自己做出决策:决定工厂的区位、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等)、选择的区位应达到的目的(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理想的区位应具备的条件(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市场前景广阔等)、现实区位的选择(具有明显的优势条件),然后以宝钢和鞍钢区位优势条件进行论证。
3.及时做好总结
案例讨论完毕,一般应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应该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入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并结合上述案例,教师可进一步总结出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再思考。
4.进行反馈和提高
案例教学是一种课堂互动、角色转换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界已被公认为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医学院校,医学生除花大量时间记忆繁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做实验、去医院实习,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时间较少。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效率,激发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表明,从2006开始,“思政”课教材改革虽取得了成绩,但是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调查显示,学生渴望活泼和创新的教学方法,52.7%的学生喜欢案例式教学,66.1%的喜欢以多媒体作为教学媒介,50.2%的喜欢课外实践的教学形式。他们认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希望“少说教,多案例”,“多一些案例讨论,多一些课外活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采用案例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善于讲授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学,善于思考、分析问题,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就是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集知识、思考和态度于一体,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看待社会问题,提高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内涵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反馈信息后教师所做的评讲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目的。“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评”的有机融合,以彰显出其内涵。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传授知识,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领会和运用知识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有效地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案例教学中学习知识理论,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案例中长见识,在讨论中增才干,强调“教与学”的联系,重视“评”,鼓励学生敢于触碰敏感话题,允许其发表意见,使其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达到学的目的。教师通过评讲能有效地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认识轨道上来。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评讲,让学生认识到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解决不到位。既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又可纠正错误的思想认识;既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评讲过程中语言要精练,论据要充分,评论要正面、客观。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
对于医学生来说,最大的缺失莫过于人文精神的缺失。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学习人文社科知识。教学评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了教学资源,体现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它打破了学科分界,强调内在的系统性、创新性和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方面着手,对医学生进行积极、高尚、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等教育医学生,在保持民族文化的特性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的积极成果,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案例来解读抽象的理论知识[1],既能把握时代旋律,又能坚持正确舆论和正面教育。教师要精选案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讨问题,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养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给医学生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营造激烈探讨的氛围,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让其畅所欲言。同时在评讲中要注意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用中西方优秀的作品引导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文化视野看待现实社会,在美的熏陶下,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趣味及审美辨别能力[2],使医学生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现实,提高抵御挫折能力;用优秀的文化作品为医学院校审美教育开拓新的渠道,激发其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三、选取教学案例应遵循的原则
选取案例的总体原则应是“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案例最好与大学生密切相关,最好是近期发生的,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篇幅最好控制在3000字左右,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时间思考和探讨,具体说来,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参与性。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参与,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3]。“思政”课多数是大班上课,医学生对待本课程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上有不适应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进行前做好动员,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由原来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参与者转变,实现教学相长。(2)真实性。案例的真实性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才有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才会具有教育性[4]。教师可收集CCTV栏目中的《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相关视频案例,以及《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刊登的案例。(3)实践性。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这样才能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的窠臼,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以学生的直接参与为基础,以实践经验为归属,通过学生体验学习获得相关有用信息。所以,实践性原则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其他原则的贯彻情况。(4)典型性。没有典型性就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学生关注。案例选取应是备受社会普遍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典型案例分为正面和反面,正面的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起着矫正、启发、导向作用,反面案例对大学生起着告诫、警示和教育作用。
四、案例教学中的评讲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医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心理情况和道德水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选取的案例要与所讲的理论知识相呼应,使本次教学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理论进一步形象化、直观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性、调动其主动参与、增加讨论和发言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于学生的总结发言,教师在肯定优秀学生的基础上,评讲案例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简明扼要地指出有些学生存在的不足,及时与学生在课下交流、沟通,并把好的案例进行必要的修正、剪裁和归档,为以后教学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评讲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而要紧密地融合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总之,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运用案例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是教学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常明,马朝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职教通讯,2011,(14).
[2]胡金凤。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理念[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目的;选取典型;开放式课堂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地理情境描述,创设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并归纳总结出一般性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价值取向。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案例教学目的,避免陷入“教案例”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归纳、总结等,以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并学会学习方法。它突出对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归纳、表达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生活问题,而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知识点不是教学的重点,更不是目的所在。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节中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案例,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探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不是仅局限在黄土高原微地貌成因的分析上。此外,教师还可以选取其他典型案例,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体会编写者的意图,避免沦入“教案例”的误区,从而导致教学目的错位。
二、选取典型案例,以诠释原理
选取恰当的案例,这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选取的案例是否典型,是否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客观规律;是否有利于创设情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教师将选取的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诠释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会首选教材案例。这是因为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比较经典,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有很高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如,“人口的空间分布”一节,选择教材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就有很好的说明性。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这涉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内容,美国国内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移,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内容,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人口迁移的缘起,都会涉及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这是对教材内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最好诠释。然而,由于教材面向全国,具有普遍适用性,有些教材案例不符合我们的本土实际,对于那些与学生相距遥远、学生不熟悉的教材案例,我会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乡土地理案例来替换,或根据教学需要增补乡土案例,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生活化的地理。如,以六都草莓基地的建设为例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以漳湾镍合金厂的污染分析工业区位的环境因素等。
选取乡土地理案例,起点低、学生兴趣浓、参与度高,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三、拓展案例分析,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对案例分析、归纳、总结、拓展,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呈现案例,创设案例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要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和提升,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工业区位的选择”一节,笔者先利用教材案例“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引导学生分析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因素,探究工业区位选择主导因素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区位的一般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笔者再给出宁德核电站的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建设宁德核电站的区位因素,论证宁德核电站厂址的适宜性,学以致用。
对案例进行拓展分析,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可以利用学到的案例分析研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理念。
四、构建开放式课堂,让生活化案例走进课堂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师生互动,教学同步,其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做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要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想说的空间;改变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开放式课堂体系。
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笔者选取乡土案例,开展了一节案例教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思路如下:探究活动一:利用宁德市区卫星图像、宁德一些功能区的景观图片、“宁德市详细规划图”,思考:宁德主要有哪些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功能区?探究活动二:读“宁德市详细规划图”,结合生活印象,探讨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探究活动三:展示“宁德主干道分布简图”,学生公布课前调查的几所商场的租金表,讨论:(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2)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本市的空间结构?探究活动四:登录宁德市规划局官方网站,阅读“宁德市近期规划图”,说说你对家乡的城市规划有什么修改意见。
像这样围绕乡土地理案例展开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人人参与,各组汇报精彩纷呈。通过分析本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归纳其影响因素,不但培养了方法和思维过程,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案例教学的有效策略,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使之为新课程服务,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