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在暑假里,我买了一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棕熊的故事》。这本书是有六个小故事组成的,虽然名字叫做《棕熊的故事》,但其实里面还有讲一些猪、狼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很真实,也十分令人感动。一提到“熊”,总是给人一种憨厚、笨重的感觉。可是谁能想到,给人这样印象的棕熊,又如何为了自己的小熊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呢?其中有一个故事令印象我非常深刻,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作者和向导强巴去观察野驴,傍晚时匆匆往观察站赶,返回途中,他们发现了一只小熊仔,并救出了它。他们以为母熊发生了意外,便把它带回去抚养,并取名为丽丽。可天有不测风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母熊突然找上门来,硬要把丽丽给接走。可因为丽丽从第一次睁眼看到的是作者,而不是熊妈妈,所以把他认为是自己的妈妈。母熊因嫉妒而三番五次地杀害作者,最后因为母熊和雪豹大战了一场,熊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却受了重伤。它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怕自己抚养不了小熊仔,而它知道作者很爱小熊仔,一定会保护好小熊仔的,便把丽丽永远托付给了作者。看到了这里,我就想起了我们的妈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棕熊虽然是一种残忍的动物,但作为母亲的熊妈妈却是那么的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它宁肯遍体鳞伤也不愿意看到小熊仔受伤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会想方设法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多么伟大的母爱,令我非常感动。我很惊讶,原来动物之间也有母爱,而且如此惊天动地!母爱,是最真挚的爱,是最纯洁的爱,是最无私的爱!爱,是不分界限的!
我姥姥家有一只狗,有一天,我去姥姥家,我听姥姥她们说,狗长的太大了,不好养,不如杀了它,其他人都满口答应,而我却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狗狗丧生在刀刃之下。而我的心好像也随着那只狗狗一起裂开了。我相信,动物也有感情,也有喜怒哀乐啊!甚至比人类的情感还要丰富。可是,人类为什么要吃动物的肉呢?为什么为了自己的食欲而伤害一个又一个动物的生命呢?难道人类是世界的主宰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读了《棕熊的故事》这本好书,我受益匪浅。我非常敬佩书中的母熊。想到这,我们的父母不这也是这样吗?他们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虽然没像熊妈妈那样伟大牺牲自己来保护小熊仔,但我体会到了父母在生活中对我们的一言一语足以表达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爱。我们要好好孝顺父母,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加入老约翰绘本馆北京东城馆不久,就有幸参加了3月领读活动,《洋葱头历险记》一下子就跃入了我的眼帘。会给孩子挑的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源自这本书的名字,因为我想着这样一个蔬菜王国里的人物,应该是可以让孩子们更有亲切感吧。
一直坚持每天给孩子睡前讲两个故事,或读绘本或自编小故事,而这一次则是把《洋葱头历险记》作为每日必读书目了。《洋葱头历险记》是一本很“童话”的作品,故事里塑造了很多活灵活现的任务形象,像番茄骑士、南瓜老大爷、青豆律师等等等等。
开始时,孩子不是很感兴趣,第一个故事结束后,我也有点挫败感,因为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纯文字的书籍,纯靠妈妈读,孩子听,似乎有些枯燥,于是我改变了方法,边读边带着孩子一起思考,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们跟着往下读。慢慢地,孩子被故事吸引了,她们会为洋葱头的勇敢机智欢呼,会为洋葱头小樱桃他们的友谊开心,会为南瓜老大爷、梨教授他们的遭遇担忧,会因为柠檬王、番茄骑士等“坏人”的恶行愤怒,孩子们跟着洋葱头一路走来一路心情跌宕起伏。
《洋葱头历险记》把日常生活中的蔬菜瓜果作为主人公,活灵活现的人物非常的生动,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鲜明的个性,而这些孩子们熟悉的蔬菜瓜果在无形中就拉近了孩子们与故事的距离,会让孩子们忍不住的想去亲近,想去了解,想跟着去探索。
每天的故事时间结束后,孩子们都会摸摸封面的洋葱头,轻声地道一句“晚安,明天见”,每天故事时间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开心地把《洋葱头》放在最上面,当读完别的故事结束后,会迫不及待地跟我说“妈妈,该讲洋葱头了”。
故事很不错,如果你想知道洋葱头是怎样在历险中成长的,就快点来阅读《洋葱头历险记》吧。
扬花三月,故郁伤城
榆钱微黄,杨花满城。春意就在这一寸一寸的日子里绿透了三月的原野,也绿透了少女的心。
三月春光美,情窦初开,煞憔悴。
当春带着呼唤,带着蛊惑,吹到每个人的心坎时,翠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初见翠姨,印象深刻的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当我在脑海里细细描摹着一个清末时期身着修身旗袍,宛如玉兰般温婉可人的大家闺秀时,怎会想到,她竟是一个可以为了注定无果的爱情而死去的刚烈女子。
翠姨的妹妹是美丽的,她的美是姿容绰约的余容,美得张扬。而翠姨的美,是安静而内敛的,像是静洒幽香的兰花,窈窈窕窕的往那一站,却是说不出的动人。
翠姨的妹妹是个可爱的女子,心热,讨喜,和平常女子一样,喜爱着芜芜杂杂的衣裳,合乎着应有尽有的原则。如余容一般,美得一览无余,美得尽收眼底。
翠姨却是不同的,她是个有钱人家的姑娘,是看似再传统不过了的女孩子,可她纤细而沉静的身子里,藏了多少大胆,甚至“要造反了”的念头。她想读书,想接触洋文化,甚至想拥有自己的爱情。但这些都是当时所不允许的,于是她将那些热忱的思想,连同对堂哥哥的爱意,都敛进了自己静静垂下的眼眸。她像一枝素白的玉兰,美得雅致精巧,美得惹人探寻。
翠姨的爱情是内敛的,是矜持的。她的爱情,是她的秘密,好像要被她带到坟墓中去,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她诉说。就像她苦寻不得的绒绳鞋,她爱之如斯,但必得等许多人都采办了,她才动心,才开始去找寻,可却再得不着了。
她与堂哥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就像看着自己喜爱的绒线鞋,她看守着她的爱情,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兰花,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她忍受着这社会给她带来的一切,但又不甘心就此认命,她不愿与她妹妹一样,与这世间大多女子一样,找一个好的夫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看似风光的,痛苦的嫁出去,活完这一辈子。
翠姨看似守旧的心里,是渴望着一些新的东西的,她喜欢上过学堂的“我”,喜欢各色的花边儿,喜欢夏日流行的银灰色市布大衫,也喜欢心里那个埋得深深的,不愿提及也割舍不去的爱情。
终于,翠姨也订婚了,和她初初订婚的妹妹一般,翠姨变得阔气了,衣裳翻新,装扮摩登,面上是白的粉,唇上是桃的红,得尽了女人们艳羡的目光,但她在“我”的眼里,却是还没有原来美丽。
翠姨待嫁的三年,大概是她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她待在“我”的家。在这个比较有势力地位的家庭里,孩子们接受了新潮思想,在“咸与维新”的氛围里,翠姨找到了一种新奇的快乐。这里的男女之间比较开通,他们一起嬉戏游玩。一起演奏乐器,一起看花灯,一起打网球。没有了封建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芥蒂,翠姨的爱情,也就在这样的家庭里慢慢萌芽了。
可三年转瞬,当翠姨婆家开始为她张罗出嫁,她才记起自己还有这么一桩爹许娘配的婚事。矮小的丈夫,无爱的婚姻像一击重剑砸在她的头上,让她惶恐。而采办嫁妆期间,男学生们殷勤的体贴的尊重的招待更加重了她的恐怖。翠姨想起了她出嫁了的,却常遭夫家打骂的妹妹。那如余容般美丽的女孩子,在看似华丽的婚姻下,被折磨的一点点的衰败。她不想如妹妹般过得痛苦。
翠姨对于出嫁的不热心,对于读书的强烈要求,外祖母终是许了的,她知道翠姨的心情,也想起了翠姨妹妹的遭遇。于是许了翠姨白天念书,晚上回外祖母家。
翠姨在这段日子里是十分痛苦的,她不能说出自己的心声。“自己已经订了婚,是一个人的未婚妻:二则她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她不能不想哥哥大概是那样看她的”。于是她紧闭心扉,日渐憔悴。
翠姨用沉默掩饰自己的日渐绝望的心。婚期将近,她更加拼命糟蹋自己的身子,只求快死。无路可选时,死亡或许是种解脱。
堂哥哥来看她时,她平静的笑着,说她的心里安静,说她所求的都已得到了。
而她毕生不可得之人,就在她的面前,茫然的看着她,不知道说什么。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从此天人永隔。而可悲的,却是她所爱之人,至死未解伊人心。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这就是翠姨的爱,如兰般内敛矜持,但却至死不渝。而纵观当时的时代背景,似乎就算翠姨勇敢的开了口,也是难有美好结局的。
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翠姨在最美的年华中爱上了一个人,又在最决绝的时刻封存了所有记忆。她知道这爱情不被允许,但从此,她的年华不朽,她的爱情无悔,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了。
也许这样是最美好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又是一个三月,杨花舞雪,榆钱满地,小城的春天似乎总是那么短暂,就像那些转瞬即逝的爱情。
生命维以不永伤。
还好翠姨,已带着她的永恒,安然睡去。
课文中萧红的《小城三月》这部作品,反复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里都会有莫名的失落,从初读时的隐约的伤感,到最后似乎变得有一些沉静,就像许多外国小说一样,被时代背景所压迫,深深的无奈,人性想要挣脱枷锁触碰美好时却友被巨大的压力所牢笼住。
终是被时代所绊住,悲剧收场,外国小说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艾米莉·简·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就类似这样,不过不同的是萧红作家的叙述方式以及各自的`社会背景,作者那小孩般的平静的叙述,似乎没有很重的悲悯气息,就像对于这个悲剧的最终的形成,似乎是早就注定的,它在那个陈旧、封闭、黑暗的社会里也许不过是那许多不幸里的千分之一,在一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婚姻只是一种人们习惯了的应有的无需任何感情来作为其根基的形式,只是那俗语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是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所谓伦理道德,阻拦了我们的女主人公追求其自身真正的幸福的道路,而在一种接受了新的思想的影响后,想要摆脱却又无力摆脱旧的思想的左右,想要追求却又不敢追求真正爱情的悲哀中无从选择而最终凄楚的死亡。
她的死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东方女性的爱情悲剧。别林斯基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越能显出作者的才能过人",在这个故事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所有的情节仿佛司空见惯,就像你自己身边的生活,它没有像侦探小说里那样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它所有的那么简单,逛街,聊天,家庭的小小的音乐会,或是元宵节里的花灯,你感受到的故事是那么平常,但也正是在这么平常的生活里,这样的悲剧不断的上演,生活在岁月的年轮里剥蚀着它的华美的色泽,也剥落了幸福和快乐。
翠姨她是这么样一个细致的女人,当她那般想要买到那么一双绒绳鞋而终究不能如愿以偿时,她悲凉的感叹:"我的命,不会好的。"作者用一双买不到的绒鞋做道具,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生活的悄然流逝,让这个最初单纯可爱的少女对婚姻和命运日渐恐惧,更增添了作品的凄楚和悲凉。萧红对翠姨很少做直接的心理描述,但她的追求、向往、痛苦、幻灭的心理历程,我们都感同身受、历历在目。
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人理解她为什么死去了,甚至连她挚爱着的我的堂哥哥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孤寂的死去,那种典型的东方式的恋爱,深爱着对方,却始终不肯说出,只是深埋在心底,直到最后带去坟墓,翠姨就是这样不自觉的觉醒者,她的苦恼、哀怨以及小心翼翼,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她只能"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痴痴的望着"。即使和自己深爱的人单独相处时,也是拘谨着,互相说一些言不由衷的空话,而且一听到有人来,就赶紧慌乱地掩饰自己的窘态。只有在即将离开人世的弥留之际,四顾无人,才第一次失态的拉着爱人的手,"像要把心哭出来般"大哭。可是她的力量那么单薄。命运真的存在吗?在这个世界里的某个角落,会有那么一种无形的力牵引我们走向天堂或者走向黑暗的深渊,她的那颗小小的心里满足了,带着那一点用她的生命换来的执着,她苦笑着安静地离开了,她或许去了天堂,那片圣洁的纯白的地方,然而她究竟得到了什么,她的世界荒芜一片,忧伤蔓延。
也许那些值得纪念的生命里曾经确乎真实地快乐过,那些曾经的相遇,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对她来说都是美丽的,正是为了这些美丽,她认为那些付出值得,她总是把自己看得过于卑微,那些过于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在她的眼里是奢侈的,于是她羡慕着‘我’的"读过书",她羡慕着那种在她认为清白的出生, "她自觉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她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是有那么许多美丽的,她会沉静而美丽地走路,会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讲话,她甚至还会弹大正琴,会吹箫、吹笛子,她有着那么多女孩儿所没有的,然而她的万般的美丽也没能让她逃脱这世俗的厄运,悲哀是早已酝酿着,她不能逃脱,没有人逃脱。
就是这样一个含情转睇、顾盼生姿的婉约的女子,表面似乎不露声色,而内心却时刻忍受着剧烈的痛苦,她忠于自己的爱情,不惜以生命献祭。三月的原野绿了,作者用散文样的笔调开始诉说,又用散文样的笔调结束了这一段悲剧的生活,春天的命运那么短,像极了翠姨她的那段短暂也许美丽过的生活。这"春"的背景,这么优美而悲切,这种东方女性的悲剧,在她身后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思索。
课文中萧红的《小城三月》这部作品,反复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里都会有莫名的失落,从初读时的隐约的伤感,到最后似乎变得有一些沉静,就像许多外国小说一样,被时代背景所压迫,深深的无奈,人性想要挣脱枷锁触碰美好时却友被巨大的压力所牢笼住。
终是被时代所绊住,悲剧收场,外国小说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艾米莉·简·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就类似这样,不过不同的是萧红作家的叙述方式以及各自的社会背景,作者那小孩般的平静的叙述,似乎没有很重的悲悯气息,就像对于这个悲剧的最终的形成,似乎是早就注定的,它在那个陈旧、封闭、黑暗的社会里也许不过是那许多不幸里的千分之一,在一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婚姻只是一种人们习惯了的应有的无需任何感情来作为其根基的形式,只是那俗语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是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所谓伦理道德,阻拦了我们的女主人公追求其自身真正的幸福的道路,而在一种接受了新的思想的影响后,想要摆脱却又无力摆脱旧的思想的左右,想要追求却又不敢追求真正爱情的悲哀中无从选择而最终凄楚的死亡。
她的死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东方女性的爱情悲剧。 别林斯基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越能显出作者的才能过人”,在这个故事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所有的情节仿佛司空见惯,就像你自己身边的生活,它没有像侦探小说里那样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它所有的那么简单,逛街,聊天,家庭的小小的音乐会,或是元宵节里的花灯,你感受到的故事是那么平常,但也正是在这么平常的生活里,这样的悲剧不断的上演,生活在岁月的年轮里剥蚀着它的华美的色泽,也剥落了幸福和快乐。
翠姨她是这么样一个细致的女人,当她那般想要买到那么一双绒绳鞋而终究不能如愿以偿时,她悲凉的感叹:“我的命,不会好的。”作者用一双买不到的绒鞋做道具,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生活的悄然流逝,让这个最初单纯可爱的少女对婚姻和命运日渐恐惧,更增添了作品的凄楚和悲凉。萧红对翠姨很少做直接的心理描述,但她的追求、向往、痛苦、幻灭的心理历程,我们都感同身受、历历在目。
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人理解她为什么死去了,甚至连她挚爱着的我的堂哥哥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孤寂的死去,那种典型的东方式的恋爱,深爱着对方,却始终不肯说出,只是深埋在心底,直到最后带去坟墓,翠姨就是这样不自觉的觉醒者,她的苦恼、哀怨以及小心翼翼,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她只能“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痴痴的望着”。即使和自己深爱的人单独相处时,也是拘谨着,互相说一些言不由衷的空话,而且一听到有人来,就赶紧慌乱地掩饰自己的窘态。只有在即将离开人世的弥留之际,四顾无人,才第一次失态的拉着爱人的手,“像要把心哭出来般”大哭。可是她的力量那么单薄。命运真的存在吗?在这个世界里的某个角落,会有那么一种无形的力牵引我们走向天堂或者走向黑暗的深渊,她的那颗小小的心里满足了,带着那一点用她的生命换来的执着,她苦笑着安静地离开了,她或许去了天堂,那片圣洁的纯白的地方,然而她究竟得到了什么,她的世界荒芜一片,忧伤蔓延。
也许那些值得纪念的生命里曾经确乎真实地快乐过,那些曾经的相遇,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对她来说都是美丽的,正是为了这些美丽,她认为那些付出值得,她总是把自己看得过于卑微,那些过于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在她的眼里是奢侈的,于是她羡慕着‘我’的“读过书”,她羡慕着那种在她认为清白的出生, “她自觉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她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是有那么许多美丽的,她会沉静而美丽地走路,会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讲话,她甚至还会弹大正琴,会吹箫、吹笛子,她有着那么多女孩儿所没有的,然而她的万般的美丽也没能让她逃脱这世俗的厄运,悲哀是早已酝酿着,她不能逃脱,没有人逃脱。
就是这样一个含情转睇、顾盼生姿的婉约的女子,表面似乎不露声色,而内心却时刻忍受着剧烈的痛苦,她忠于自己的爱情,不惜以生命献祭。三月的原野绿了,作者用散文样的笔调开始诉说,又用散文样的笔调结束了这一段悲剧的生活,春天的命运那么短,像极了翠姨她的那段短暂也许美丽过的生活。这“春”的背景,这么优美而悲切,这种东方女性的悲剧,在她身后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思索。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雪柿子》这本书时,不禁热泪盈眶,我被树鱼的无私所震撼,被丘石儿的机智所惊叹。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孩子们围着柿子树玩耍的场景,他们是那么快乐,那么满足。可是,为什么树鱼要将柿子树的秘密告诉大家呢?为什么大家只看柿子却不吃那些柿子呢?为什么候鸟将柿子啄走后大家却并不伤心呢?
读完了这本书,我解开了心中的疑问。原来树鱼认为只有将柿子树的秘密告诉大家,才对得起自己与朋友之间的信任。孩子们只看不吃柿子,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着一棵柿子树,一个快乐满足的希望。候鸟将柿子啄走后,孩子们不伤心,是因为这几十只柿子曾像小灯笼一样,照亮在寒冷冬季的漫漫长夜。同样是柿子,我妈妈小时候就因为嘴馋哄骗过大舅。那是妈妈上一年级的时候,姥爷买了二斤霜柿子给妈妈和大舅吃。谁知道,妈妈一边看书一边吃,不知不觉全吃光了。等大舅回家问妈妈:“爸爸给咱们买的霜柿子在哪里啊?”妈妈一惊,一边往外走一边说:“我也不知道,我去帮你找找吧!”然后,一溜烟跑出去找姥爷寻求保护。大舅知道实情后说:“唉,你吃了就吃了吧,干嘛骗我啊!害得我近视着眼睛到处找,真是调皮!”这件事情也成了我们家教育孩子诚实待人的一个典型事例,每次提起来妈妈都惭愧不己。同样面对好吃的柿子,却做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
当我阅读完《雪柿子》这本书后,我懂得了该如何面对我自己的“柿子”。我要学习树鱼,做一个内不欺己、外不欺人的人,一个懂得与大家分享果实、分享快乐的人。因为生命只有在诚实中守信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才能芬芳我们的人生。
为了庆祝党的九十周岁生日,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观看红色电影,传唱红色歌曲,阅读红色经典的系列活动。虽然我还不是党员,但是对我们的党,对我们亲爱的祖国我一直都怀有深厚的感情。每次只要看到国旗,听到国歌,我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心中的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为我们能生活在今天的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骄傲。而每次阅读这种红色书籍或是观看红色电影,我都会感触良多,《红日》这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以全景式的战场描写,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触,而是极大的震撼,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看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战场;看到了那些浴血奋战的革命烈士。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舍生取义,愿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伟大情操。
《红日》这部小说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中心,讲述了共产党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74师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的故事。
1946年底张灵甫所率领的74师是蒋介石用全副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嫡系王牌部队,国民党五大主力部队的第一主力,号称“天之骄子”。发起了涟水战役攻占涟水,与华东野战军交锋。华东野战军的一支“常胜英雄军” 沈丁部队在涟水与敌主力部队二次交锋后,实行战略后撤,退到山东,休整训练。当时,国民党集中兵力,企图压逼解放军在沂蒙山区决战,妄想消灭华东野战军。沈丁部队在莱芜西北的吐丝口地区,配合友邻部队,包围敌军。在莱芜战役中,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五万多人,活捉了敌军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国民党在各个战场上连吃败仗,途穷计拙。1947年4月,张灵甫又以所率领的74师王牌军作为核心和中坚,再一次向沂蒙山区的华东野战军大举进攻。华东野战军把这股敌人逼进沂蒙山区的孟良崮一带全面包围了敌人。沈丁部队配合兄弟部队围歼在孟良崮一带的国民党74师。国民党的外围后援部队,冒死向解放军阻击部队冲击,企图救出陷于绝境的74师,都被华东野战军打退。经过三天三夜激烈的战斗,华东野战军英勇的战士们,攻上了孟良崮高峰,把躲藏在山洞里的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和他的残兵败卒,统统歼灭。华东野战军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艰难曲折,经过了无数战士的牺牲,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红日》除了让我缅怀革命烈士们的崇高气节外,更教会我面对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应该全力以赴,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学会与人协作,重视团队精神。
国民党应是稳操胜券的,胜利在握,但是国民党号称天下无敌的七十四师和张灵甫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呢,是什么导致他们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呢?第一就是军事技术不过硬,虽然有着精良的武器,但是不懂得运用和不知道怎样恰到好处地用,不懂得运用战术和方针。但共产党却不同了,个个将令都是在战场上身经百战,戎马半生,积累了许多经验,有着许多实战知识,灵活变通,随机应变。国民党厉害的人有是有,如张灵甫。但是“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呢!第二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里面官官相护,派系孤立,各自保存实力,不听从总部的统一调度,不听取指令,就像那一盘散沙,风一吹就飘得无影无踪。第三,张林甫及一些王牌军仗着自己的地位,在党内张扬跋扈,嚣张不已。失去了党内其他师的信任,致使张灵甫最后顾俊奋战,饮弹自尽,所以做人却不可骄傲,一定要所交好友,用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失去民心,跟人民对立,这是绝对行不通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不但在战场上骁勇善战,而且对待人民善良和蔼,帮助他们农作等等,你说人民能不向着他们吗?八年的浴血奋战,让中国人民已经陷入了无间炼狱,国民党再与共产党挑起战争,这不是让人民更加痛苦,更加绝望。一个人对国民党来说不算,但一群人和全国人民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古至今,有多少君主是这样遗憾而终的!
在我眼中的共产党正直,勇敢,善战,正直是因为共产党不斩来使,勇敢是他们勇于接受地方邀请,坐在同一个桌上讨论战事,善良是因为他们虽经历战火洗礼,但却有着一颗暖融融,热乎乎的心,战争只是让他们更加会战斗,而不是冷血。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看着无数的共产党战士为了解放中国死去,我心如刀割,痛心不已。望着分裂民族反对统一,野心旺盛的国民党人死去,我心中大快。我们要感谢共产党为民族统一做出的贡献致敬,愿死去的战士能够安息,快乐!
我们作为年轻的人民教师,生活在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每天面对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我们会在心里时刻铭记着我们所肩负的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热爱我们的孩子,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付出我们的青春和热血。
《红日》就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滋润着大地万物,它给予我力量,让我们一起为祖国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挥洒我们的汗水吧!
读完罗恩·克拉克的《优秀是教出来的》一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样一句话――――“我可不想我的学生成为这样一个人”。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往往更关注于学生成绩的好坏、能力的强弱,同时也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如何使孩子们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我始终觉得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做人。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从最最平常的生活入手,将生活中一些鲜活的德育素材,渗透到德育课堂中去——重视感染,而不仅仅只有说服;重视抒情,而不仅仅只需明理;重视延伸,而不仅仅限于教材。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人,一件件生活中的事,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段,将美好的情感与正直的理念直接诉诸孩子的内心世界。让生活本身作为一个老师来教育孩子们。那样的话,必定将更好地在潜移默化中铸造孩子高尚的灵魂。
罗恩·克拉克先生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抓住了生活中的点滴,训练孩子们懂得尊重、创新、感恩、诚实、礼貌……这些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太重要了,比会做一道题、会写一篇文章重要千倍。老师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优秀的人需要老师去教,我们要向罗恩·克拉克先生学习,处处留心生活、时时提醒孩子、牢牢捕捉那些鲜活的镜头,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我们想教育出一个优秀的人,教会他们理解、尊重、互助等品质,首先自己就得具备这些良好的修养。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也要约束自己、锻炼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教出更多优秀的人!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名叫《你在为谁读书》的书。这本书是一个名叫杨略的CEO写的,讲述了他小时候的故事。杨略小时候非常聪明,上小学一二年级时,学习很好,不管是在自己的班里还是在整个年级里,都是特别优秀的学生。
可是,到了高年级的时候,他的成绩越来越差,学习也越来越吃力。并不是因为他笨,而是他变得非常懒惰了,不愿意学了。他的爸爸见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于是就用了个假名字,天天给他儿子——杨略写信,杨略又被重新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后来终于考上了北大。
我跟主人公的状态虽然不是一模一样,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我觉得我和主人公刚开始时一样很懒。每当我看这本书时,常常问自己:“我在为读书而读书吗?我又是在为谁读书?”每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就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每当读者主人公杨略的父亲给他写的那些小纸条都会无比感动,深有感触。
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你在为谁读书?我们是在为自己读书,而不是为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而读的。我们应该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按照目标去做,就能成功。
我是在为自己而读书,我应当更加努力,为幸福的未来而努力希望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幸福未来而努力!加油,我一定能做到!
我最近看了一本科学家的人生故事的书《牛顿》,书中的主人公是大名鼎鼎而又谦虚的科学家牛顿,整本书是讲牛顿的一生的故事与他的事业和他对是世界做的贡献,那就我早听过得而且印象最深的名人名言:如果说我看的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我永远不会忘。
牛顿从小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的身体瘦小,不适于干农活,但家庭的悲剧使她必须挑起全家的重担。后来,他生下了小牛顿,她希望小牛顿能向他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健壮出色的农夫,来接受父亲以前的菜园,可是,瘦小的牛顿让她彻彻底底的失望了。几年后后来牛顿长大了成了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但家里的生活却越来越紧张根本供应不起弟弟妹妹,为了生活,母亲只好抛下了牛顿去转嫁。这些巨大的不幸,给了牛顿巨大的打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成为木匠的渴望和对做小发明的喜爱。,刚刚入学时,他的成绩一直很不理想,,而且常常被那些调皮地同学欺负。有一次,他做了一个风车,一个小胖子确讽刺这不是牛顿做的,并把小风车摔碎了,牛顿非常恼火,发誓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不被人家欺负。后来他说到做到,开始好好学习了,成绩从倒数跳到名列前茅,考上了皇家中学,和斯托里这位活泼的孩子住在了一起,过着很快乐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后,流行鼠疫,只好停学回家。回家的牛顿在家里被迫干农活,但爱学习得他也不忘记好好学习,在干农活是还看书,所以常常闹出一些很傻得笑话。后来他考取进了剑桥大学,交了很多很有名的科学家,又发现了引力,和光的新原理,给科学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牛顿,他是一个艰苦的人。牛顿,他是一个默默无语的人。牛顿,他是一个平凡但有不平凡的人,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探索,给科学界做出贡献的人。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牛顿的故事,更不是对一项又一项伟大的发明的展示,牛顿对于科学的追求和奉献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的人生。一个从英国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他执着的站在全世界人们敬仰的目光之中。
我看了牛顿的故事后,心里不禁流过了一丝惭愧,我想想牛顿是怎样在不幸于艰苦中废寝忘食的学习的,而自己却生在福中不知福,于是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顶尖的人,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为世界做出贡献。用自己很好的条件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今天我看了《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一篇课文,我明白了做人不能骄傲。
小柳树和小枣树种在一个院子里,小柳树有很多优点,小枣树的优点却很少。小柳树每天都说它,有一天,小枣树接出了许多有大又红的枣子,小柳树却发现小枣树没有说小柳树,小柳树才知道自己太骄傲了。
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但面对失败的态度却各不不同。有的人不敢面对现实,垂头丧气,一厥不振;而有的人却敢于拼搏,百折不挠,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最后终于获得成功。
有一次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一位少年出场表演杂技,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碗,做出各种令人惊羡的动作。当他在表演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时,他骑在了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人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一大叠碗忽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少年歉疚地微笑着,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可是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但是顶碗少年没被失败吓倒,再次向观众鞠了一躬,音乐第三次奏响了,顶碗少年稳定一下情绪,继续进行表演,当碗又晃动起来时,顶碗少年果断地把头一晃终于把碗稳住了。雷鸣般的掌声一下子呼啦啦地从每个座位上响起来,顶碗少年表演成功了!
在我读《顶碗少年》之前,我并不是一个敢于向失败“挑战”的人,当失败降临在我身上时,我曾垂头丧气,失去信心。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数学思考题,看完了题目,苦思冥想,就是想不出来,在草稿纸上画草图,可还是做不出,我急得把草稿纸满桌乱扔,结果自然做不出。还有一次,我期末语文考试识字和作文考了良,两个基本的部分我都考了良,差点就要掉“珍珠”了,我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失去了信心。
这次,我读了《顶碗少年》之后,从顶碗少年身上看到了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敢于拼搏的精神,也明白了张老师在奖品簿上给我留的名言“一时的的失败不能决定一切,坚持自己的理想!”的真正含义,我相信自己今后一定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面对失败而不气馁,努力不断地取得进步。
这个暑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 《西游记》一书。虽然已经读过好几遍了,但是我还是看的津津有味,细细品味里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物。
里面的孙悟空神通广大,猪八戒贪财好色,唐僧诚心向佛,还有一个默默地挑着担子的沙悟净,并看见了一个个藏在他们身后的故事:
《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后,他的'师父来解救他,并一起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了猪八戒和沙悟净,也把他们收入门下。在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妖怪,孙悟空斩妖除魔,杀死了好多妖怪。其中,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讲了唐僧误会了孙悟空,把孙悟空赶到了花果山。后来唐僧被白骨精抓了,猪八戒回来告诉孙悟空,孙悟空毫不犹豫的去救了师父,为民除害。
孙悟空,《西游记》里的主角。每次他都英勇机智,实在是个捉妖怪的好手。他有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许多本领,还有一根变大变小、金光闪闪的金箍棒,能打败妖怪是理所当然的。我也好想变成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猪八戒,原本就是一头猪,八戒,意味着戒去八项事,他贪财好色,老是惦记着高老庄的老婆;他好吃懒动,别人吃一碗饭,他要吃三碗饭,怪不得肚皮那么大。
沙悟净,原来是天上的大将,犯了错误被玉帝贬下人间,变成了妖怪。后来,被孙悟空他们克服了,成了三师兄。沙悟净厚道老实,天天帮他们挑着担子,和孙悟空是好搭档,平时总是牵着个白龙马挑这个扁担走在后面,让人觉得好辛苦。
唐僧,是他们的师父,他诚心向佛,一心想着去西天取经。但是,他经不住妖怪的诱惑,每次都要孙悟空来救他,和妖怪斗个几百回,才把唐僧救出。我想,唐僧这么经不住诱惑,以后要三思后才行啊!
后来他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到了真经,多不容易啊!要是平时我们学习有他们这种去西天取经的精神,那该有多好啊!
暑期练车感想之一烈日当头,骄阳似火,毒辣辣的太阳,面对这些词语,让你猜这是描写那个季节的?一定能随口而出:夏季。是啊,这样的天气,谁不想坐在空调房里抱着大西瓜,看着喜欢的视频或者书籍,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呢。4月中旬就已经理考完毕,就想着趁两个月的时间,好好学车。
现在想想,理考完毕就趁着周末空闲时间开始练习,至少可以少受这炙烤之苦了,看来,想干什么事,还得趁早啊,不然过了这段时间,要不然不愿意拿出九分甚至十分的力量去做,要不压根就改变主意,也就停留在想想而已。
上学的时候,还记得自己曾经信誓旦旦的说:“以后只当乘客,不开车,连过马路都害怕,更别说自己开车了。”可现在:每周提着东西回家,或是遇上大雨天气,又或者是面对人满为患,好似“沙丁鱼罐头”的公交车,让我彻底改变了想法。我要学开车,自己会,就长腿了,不用麻烦别人,想去哪儿就可以去,更可以带上爸妈。我是我们家第一位女司机哦,一定努力练习,哈哈,想想就自豪感满满。加油!昨天早上开始练习科目二,顺序依次是直线、右倒库、左倒库、侧方停车、半坡起步S弯。
家里手动档、自动档的车都有,可是我基本没摸过,可以说十分陌生。对于这样的我,摸到车,心里兴奋又忐忑,从离合、油门的位置,到进档、退档的操作,到前进线到胳膊的位置(身体不能过线)把离合踩到底,并踩刹车制动;后退从左试镜看汽车皮条以掌握停止位置,整个过程要求寻找踩离合的感觉,保持车速稳走。
昨天3+3,今天3+3,一共练习12次,从第一次教练教,指导着开,到第二次就大胆尝试,还倒在线以外,前进不知道该在什么位置停,到今天能稳着行驶,并准确停,知道这只是个开始,前面还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我还是给自己加油、打气,为了早日带爸妈出去,任何困难我都不怕,况且学员都很乐于帮助,一定可以的!不过,现在的脸颊、胳膊还都是红红的,感觉火辣辣的,晒伤了呗。都涂了防晒霜、穿上防晒衣,还是挡不住这强烈的紫外线啊。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6点,7个小时太阳照着,就算有大树挡着,也是杯水车薪。能防晒就防一点。
谁有灵丹妙药,可以帮我更好的防晒呢?还是先靠自己吧,多涂几次,再准备一瓶高倍的防晒呗。自己学东西不是很快,更何况是开车,稳就可以,慢慢来,步步走得稳!早点休息,明天满血继续!
在寒假中,我有幸“认识”了一位伟大而励志的人物,她就是居里夫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居里夫人可谓是近代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她的一生中充满了奇异的经历。她容貌秀丽,但却出身贫寒,但她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与毅力谱写了史无前例的科学篇章,对人类作出了不可想象的巨大贡献,但从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笔下得知,居里夫人并不把自我看作“着名科学家”,也不把这些事情告诉女儿们。她在简陋的条件下,经过三年多的坚持和努力和最后提炼出了镭,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让不看好他们的那些人给以沉重的打击!
在我心中,居里夫人最耀眼闪亮的是勇气和毅力。居里夫人的一生可谓是充满崎岖与坎坷,但她就只是靠这两个字才会成功。她在永恒的奉献中度过了后半生,这件事不得不然人佩服。但令人极惋惜的是她完成历史交给她的任务后就辞世了,把这科学的重任托付给了未来,托付给了这世界。
玛丽·居里我最钦佩的女性。她让我懂得了,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