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500字【热门14篇】

读书笔记1500字十四篇

读书笔记1500字 篇1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的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的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的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的文物们,只好让强大的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的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的,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的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的一刹那惊诧瞪大的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的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激荡人心的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的心声。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的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的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的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的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的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的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读书笔记1500字 篇2

进入大学后,就想多读几部名著,但往往都是一本书开个头,或看看内容介绍,知道点大概就算是读完了。学校读书节一开始,我就决心读一本名著。之所以选择《红与黑》,是因为看萌芽上的《玛格丽特》的作者对这部书非常之欣赏。

文章主要写的是下层平民一个木匠的儿子于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野心膨胀和破灭的悲剧。书名《红与黑》,有人说红是代表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代表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的黑夜。在我看来红是于连那颗不甘寂寞的心,黑则是那个时代黑暗的社会现实,最终黑夜熄灭了人们的热血。书的副标题“1830年记事”,透露出它是以1815-1830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的社会生活为背景。

全文的骨架是以于连从一个立志当大主教的外省平民,阴错阳差的成了当地市长的家庭教师,却在这期间和女主人德·雷纳儿夫人发生了恋情,当他沉浸在“占有的欢乐”的时候,却被无耻和粗鲁的瓦勒诺给告发,不得不远走他乡,来到了修道院,在贝桑松他把身边每一个人都当做敌人而最大的敌人就是比拉尔神父,当比拉尔神父离职的时候把他介绍给德·拉莫尔候爵做秘书。候爵府中和玛蒂尔德小姐产生了感情,随后恋情被候爵知晓,在马蒂尔德小姐的苦苦哀求之下,候爵终于松口承认他们爱情。可是这是于连的初恋情人德·雷纳尔夫人在有心人的唆使下诽谤了于连。眼看着爱情即将破灭,野心也随之破灭,于连回到韦里埃,一怒之下朝德·雷纳尔开了两枪,被判死刑。在监狱中大彻大悟光荣的死去。

看后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于连的两场爱情:一个是与德·雷纳尔夫人的“心灵的爱情”;另一个是与马蒂尔德小姐的“头脑的爱情”。

第一段爱情开始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诱惑,而于连仅仅是想完成一个对贵族老爷们的报复,和满足他的虚荣心,所以他决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取得成功”。可是后来被德·雷纳尔夫人那颗善良,温柔,单纯心所打动,他疯狂的爱上了德·雷纳尔夫人,可是这颗心不久后被野心所占据,他几乎忘记了他,直到最后才爆发。他才猛然醒悟他说到;“从前我们在韦尔吉树林里散步的时候,我本来可以获得无穷的快乐,但我却让强烈的野心把我的灵魂带到幻想之国里去了。你那迷人的胳膊就在我的唇边,我没有把它紧紧抱在我的怀里,我对未来的幻想,把我从你那里夺走了。是的,要是你不到这监狱里来看我,我到死也不知道什么叫幸福。”

另一个和马蒂尔德小姐的恋情,则是开始于彼此的不屈服,骄傲。可以说一场征服与被征服的爱情。马蒂尔德小姐是一个出身高贵的,聪明的,高傲的,美丽的,如王后一般的女子。她是一个活在自己想象中的爱情的女人。于连就被她所有的一切给吸引住了。同时,由于于连在马蒂尔德小姐面前的骄傲,自尊心和对她的不屑一顾,也有于连的才情。得不到就是最好的。当双方某一个屈服了,那这个人就会受到折磨。最为好玩的是科拉索夫亲王给于连设计的一连串计划,使我们看这个建立在嫉妒上的爱情。

在最后虽然妈蒂尔德小姐放弃了地位,为于连四处奔波,可我还是觉得那不是爱情的原因,那是她由于“被一种并不缺乏英雄注意的热情所燃烧着”,她甚至还想到“巴黎客厅里的人士,看见我这样身份的姑娘,崇拜一个行将被判死刑的情人到了这一地步,他们将怎样议论呢?象这样的感情,必须回到英雄的时代才找得到”,这说明我们可爱的小姐还没走出她那幻想,直到最后她抱着于连的头颅把它安葬,我觉得那只是对玛格丽特王后的模仿,那是印在她脑海里的东西无法忘记,她把她哥哥叫做阿尼巴尔,自己则叫马蒂尔德·玛格丽特。

在狱中的于连还是选择了德·雷纳尔夫人,我才觉得于连并不是一个没有人性的野心家,他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当他在瓦勒诺家中吃饭的时候可以看出。可是光凭善良是无法在那个社会生存的,所以他学会了伪装,他在贝桑松的时候学会了这一切。他有野心,那是因为他有学识,他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不甘屈尊人下,有人说过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一个有能力的人就非得很平庸的过一辈子吗?他要追求幸福,当他在木材场的时候他的愿望就是看喜欢的书,当他踏入市长家中的时候,他就开始被那个肮脏的社会给染色了,他那时才快满十九岁。他不知道什么叫幸福,只有他在征服德·雷纳尔夫人的时候,当他完成一个又一个计划的时候,当他看到马蒂尔德小姐在他面前屈服的时候,当他当上轻骑兵中尉的时候,他才感到幸福。可是随后又会自责。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责怪于连,我们要痛恨的是那个社会。

当于连被德。雷纳尔的一封信给毁掉幸福,他要报复,他入狱了,入狱让他远离了社会,使他卸下了伪装,这时我们才看到真正的于连,他才会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寻找象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那样心灵的爱情已经很难了。我从书中只学会了要珍惜爱情。我也没有那么伟大的报复去控诉这个社会,只是希望大家还能报有一些幻想。

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读书笔记1500字 篇3

在我脑海里,有许许多多零星的记忆,也有许多含苞待放的花朵,它们都被大风卷走了,落在某一个熟悉的角落里了。喜怒哀乐还在,但正等着绽放的花朵却不在了,而此时此刻,我得收拾一下东西,准备踏上寻找记忆的旅途,寻找那些被我弄丢却又纯真的记忆。

我是一个寻找记忆的旅途者,因此我要去寻找散落着美丽的记忆的地方。

我的双脚把我带了一间小茅屋,在我脑海里,我觉得它很熟悉,我把那些零星的记忆,拼啊拼,拼成了一间小茅屋。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贪婪地吸取着这甜蜜的清香,我循香望去,那儿有朵鲜花。噢,正是这地方,收藏着许多美好的记忆。那间小茅屋还在,看守它的人却不在了,那美丽的鲜花还在,亲手栽培它的人却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那古老的神话还在,讲述它的人却早已离开了此处。我进了小茅屋,脑子突然“嗡”地一声响,然后缓缓地回荡回荡。许多我早已不记得的记忆回来了,那些鲜花,噢!

这间小茅屋叫“夕”,我和嫣取的。嫣是我儿时的玩伴,她有着和她名字一样的神秘和美丽。我经常一屁股坐在地上,微笑着对嫣说:“嫣,真美的名字!”然而,她通常对我嫣然一笑,笑着说:“盈,也很美!”

那早已荒废的小茅屋,还保存着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气息,我们的话语。我和嫣是充满想象力的女孩子,都有着一份天真、可爱。嘿!那草地还在,虽然已经荒芜了,想起小时侯,经常在这儿打滚,脑子里却早已构造好了古老的神话,穿着漂亮衣服的公主,是我们儿时最向往的,摘一朵芬香的鲜花,伏下身子闻一闻,夹带着泥土气息地冲进我鼻子,那一刻,我真想大叫,哇,要该停留在这个时候那该多好,没有一大堆作业,没有成熟的思想,没有担心受怕的心理。宫殿也好,芬香园也好,都有着我们的足迹,抱着小熊娃娃蹦啊跳啊,多么浓的气息,多么熟悉的地方。我蹲下来抚摸着洁白的花朵,看着翩翩起舞的蝶。虽然这里不是世外桃源,没有牡丹那妖娆的身影,但已经足够了,有谁的童年会在束缚的日子里度过,哪怕是只有一天美好的童年记忆,一分钟,甚至一秒钟,都会印在脑子里。虽然它终究会被沙埋没起来,噢,那有什么关系,童年不是美好的就是纯真的。

我和嫣,虽然每一天都挂着笑容,但心里总会有一些忧愁,是什么?我也不清楚,大概是去沙漠旅游时却忘了把纯真、活泼带回来,我想是我脱下衣服的时候把它挂在仙人掌上了吧,噢,那一根根锋利的刺会把我的童年给刺穿吗?

走出了小茅屋,一道刺眼的阳光照了过来,噢,天哪,我看到阳光在我的指尖中绽放了,是什么,是被我遗忘在沙漠中的童年回来了吗?

知道为什么?就在我踏入小茅屋的那刻起,我那些美好、零碎的记忆又被我拾回来了,我得把它们放进抽屉里,不能再把它们弄丢了,它们对我是何等重要!

我的嘴角洋溢着微笑,那是我童年最好的见证!

读书笔记1500字 篇4

敦煌,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壮观异常。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她的名字让中国人不得不抬头挺胸去诉说。是啊,中国的历史都书写在敦煌莫高窟中,又怎能不让人啧啧赞叹呢?

可她这颗明珠也关联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名字——王圆箓,他甚至沦落到做了一个不得不以化缘为生的道士。20世纪初,洞窟里那些精美壁画和中座雕塑那婀娜动人的体态都因为他的无知蒙上了一层不可磨灭的阴影,洞中成了一片净白,与此同时被净白的更是唐宋历史的结晶!

虽然莫高窟部分文物被如此践踏,但在那之后,莫高窟享有极高的地位。

20世纪40年代,中国成立了莫高窟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60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加固;80年代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由此可见,中国是以怎样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现在进入莫高窟,看到的不是满地尘土,而是保存完整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两万多尊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更是精妙绝伦,内容丰富多彩。藏经洞面积不大,曾藏有我国古代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回首过去,的确有一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但那都已经过去了。拥有今天的精彩才能创造出更绚烂的光芒。当日本学者听完中国敦煌学的报告会后,用沉重的语气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听到这句话后,那些学者们应该感到无比的欣慰吧!的确,世人见证了中国的成功。

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飞上太空到“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翟志刚等三名宇航员上天也只过了五年。现在,我国正在筹备火星探测器的发射,可见中国飞黄腾达之迅速。

北京时间XX年7月13日22时08分,一个令中国振奋的消息——申奥成功瞬时间传遍了整个中国。中国沸腾了,一片欢呼雀跃的景象。在之后的七年里,中国群众体育工作加快了步伐,不断加强,蓬勃开展。在XX年我国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以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共100枚奖牌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一,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消息!

1932年,我国的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还未挺进决赛;1960年,台北选手杨传广夺取十项全能银牌,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奖牌的运动员;1968年,纪政获100米栏铜牌,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奥运奖牌的女运动员;1984年,许海峰在男子手枪慢射中获得金牌,这一洗了百余年来“东亚病夫”的耻辱......

想起中国的奥运史,再看看今日中国的成功,足以见得中国发展速度之快。中国人不是别人口中的“东亚病夫”,而是一条龙,一条蓬勃发展着的巨龙!

中国还在不断向前发展,在奥运路上,在艺术路上,在经济路上,在科技路上,中国将会越来越强悍!

读书笔记1500字 篇5

寒假里我的生活过得很充实,读书是其中最令人愉悦的。一本好书,不仅能鼓舞人,还能使人更深刻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名人传》就是一部让我感悟最深的书,它是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的。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会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

双耳失聪的贝多芬用痛苦谱写的与命运抗争的音乐,为后世留下了享受不尽的精神食粮: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扼住命运的喉咙,“用痛苦换来欢乐”。正如他所说:“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此担当患难。”“噢,人啊,你应当自强不息!”

痛苦的米开朗琪罗用他一生的血泪创作出不朽的杰作。面对敌人给他的种种困难,他总是以坚定的意志来面对。他那伟大的心灵犹如高耸云端的山峰,在浩然长空之中,在碧波云海之间,那么伟岸,那么圣洁。

文坛巨匠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万千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他用自己的不朽作品向世界传播着爱的种子。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他们都经受了痛苦的考验。面对人生的劫难和世间的悲苦,他们从来就没有一丝的惶恐与颤抖,他们英雄的姿态是那么桀骜不驯,有如波涛,有如飙风,不住的吹响欢快的号角。他们从来就不讳言痛苦,而事实上,他们的痛苦在常人看来又是难以想像的。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有些人面对困难就畏缩不前,而有些人则勇往直前;有些人面对小蚂蚁一样的小生命就一味的把它给踩死,而有些人善良的人看着它们慢慢远去……这就是区别,人生的区别,心灵的区别,意志的区别。这些事例,我们的生活中都能遇到。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是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悲惨的命运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头上,他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享有的盛名并不能免除痛苦的考验。”而我们通过阅读他们战胜苦难的经历,也可以自觉的承担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遭受苦难的不止是我们,还有许多伟大的灵魂于我们同在,与我们分享苦难。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们要学习他们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坚韧不拔的意志,遇到挫折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成功。听,贝多芬雄浑的英雄交响曲,又一次奏响……

读书笔记1500字 篇6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在我13岁的时候我买下了这本书,没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说它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读书笔记1500字 篇7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 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读书笔记1500字 篇8

这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圣比得堡镇为背景,描写少年汤姆`索亚和他的顽皮少年哈克贝利`费恩及汤姆的女友贝基` 撒切尔的冒险故事,本书被认为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主人公汤姆聪明又淘气,不屑与平庸的生活,富有冒险精神,用不断的逃学和恶作剧来对枯燥的学校教育循规蹈矩的大人们表示反抗,汤姆虽然调皮,但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在危机降临的时候,汤姆和他的顽皮小伙伴们却都能挺身而出,显示出他们思想善良的一面。

童年的世界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是一个调皮耍赖并可以尽情犯错误的年代,汤姆`索亚就尽情的享受着这个童年时代。汤姆逃学,不喜欢学校呆板枯燥的教育,并极度厌恶牧师骗人的鬼话,在汤姆看来,牧师除了唠叨以外对人是没有起到一点实际效果的。汤姆故意不回应老师的叫喊,并躲了起来,吃了满嘴的果酱,最后不幸被同学揭发,汤姆却能侥幸逃避了挨打,并揍了那个可恶的告密人。汤姆是一个天真活泼又调皮的典型少年,他聪明,勇敢,正直,乐观并有一点叛逆,满脑子疯狂的想法。我以为马克`吐温很好的刻画了一个人的美好童年样板。汤姆是具有勇敢的冒险精神的,这让他和几个疯狂的顽皮小伙伴去当上了“海盗”,但他们所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却没有因此而改变,他们当上海盗是因为他们认为海盗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盗”,“血手魔王”,“海上霸王”,这些都是孩子们向往的头衔,这些头衔所能赋予他们的虚幻的权力,将使他们能够实现他们与生俱来的强烈的正义感。

每一个天真的童年,在其思想精神支柱了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正义感。这使我们的童年对世界的判断标准就只有剩下好和坏了。童年里的故事,你可以是一个调皮任性,经常做恶作剧的人,但在童年正统的价值观中你却不可以去做一个坏人。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在我们的童年游戏中,总是要有好人的角色(比如警察)和坏人的角色(比如小偷),几乎每一个天真的拥有强烈正义感的小家伙们都愿意去扮演那个好人的角色,并为自己所能担当的角色沾沾自喜,有极大的满足感。而那不幸的被选中为担当坏人角色的小家伙可能会耍无赖,拒绝担当坏人这个角色,并要求重新选择角色。也有一些呆木头在被选中做“坏人”后只能自怨自艾了。这些都足以表明在童年世界里正义感是一种多么坚定的人生信仰,正义从来都是童年世界里必须捍卫的东西。这点马克`吐温是坚信不移的。小说中汤姆和哈克目睹了一场血案,但因为害怕,两个都发了誓不说出来。在这里两颗幼小的心灵所遭受的恐惧是难以想象的。为此,汤姆受到了一连串的打击,但始终深埋在其心底的正义感,还是让他受到了良心的折磨。但孩子们的心灵是有其弱小的一面的,直至那件血案开审的时候,汤姆和哈克又重新发了誓不泄露秘密。但随着事态的发展,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出了凶手。马克`吐温还是维护了童年孩子的正义感,让汤姆再次成了大英雄。

小说的主人公汤姆虽然还只是一个顽皮的捣蛋鬼少年,但是其身上却有着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优秀品德。他正直,诚实,遇到困难镇定自若,冷静分析,并用于尝试解决问题。他对外界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而且大胆尝试,机智勇敢,向往自由,向往未来。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有欢乐,有梦想。汤姆也有着同龄孩子身上的特点:天真活泼,还爱打架。在呆板的生活中,除了要应付枯燥无味的功课,牧师虚伪的教条,还要躲避姨妈过于严厉的管教。虽然严格的外部教育环境表面上是为了汤姆好,但过多的教条只是作用于抹杀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汤姆和他的顽皮小伙伴们组成了海盗团,踏上了历险的征程。

小说的作者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马克`吐温是其笔名,本名是塞缪尔`朗赫思`克莱门斯。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艺。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工作是当和写作幽默文学。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过程。马克` 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汤姆`索亚历险记》被认为是马克`吐温将自己出生地的小镇——汉尼拔连同他自己的“影子”全部带进了作品。

汤姆!汤姆`索亚!这个马克`吐温先生笔下的小机灵鬼,向我们展示了孩子原汁原味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也许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找,能让我们找到的,也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儿时的甜蜜回忆。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年即使是艰苦的甚至是多灾多难的,你也可以从苦涩的岁月中回忆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件半件的傻事。谁没在童年里做过傻事呢?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的。

有人说:童年就像一壶甜酒,时隔越长,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已经长大的我们,被现实生活压抑得太久,但令我们欢呼雀跃的是,有人实现了我们梦想中的自由。汤姆`索亚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有快乐,美梦便会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梦。

读书笔记1500字 篇9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 “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读书笔记1500字 篇10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能够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

学艺术的个性是学钢琴的能够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坚强”是贯穿这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好处。坚强有两个方面的体现:a不怕挫折,b永久持续谦卑之心。也就是胜不骄,败不馁。这也是我们能够学到的。还有,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能够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是有多少家庭能够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状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

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用适宜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就应欣赏这本《傅雷家书》。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能够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不一样的父亲,相同的父爱。尽管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阅者都与我们有几重世纪之遥,尽管不同时代社会制度下,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实有迥异,尽管如今的出版业为其缀加了更多的商业炒作,但是这天的读者就应做到的是摒弃这些外在的隔阂和枷锁,静读字里行间的文字深情,必须会受益匪浅。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期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忙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读书笔记1500字 篇11

看完《骆驼祥子》后,我最想写的,是祥子和小福子的故事。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出现很多过客。对于祥子而言,刘四爷,虎妞,以及雇佣过他的各家的主儿,无非都是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他们在自己的生命中演着一出戏,也在祥子的生命中客串一场戏,扮演了不可缺少或可有可无的角色之后,从祥子的舞台上谢幕。而小福子,说起来也不过是一个过客,但是对于祥子来说,小福子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过客。至少在祥子跌落低谷的时候,是小福子让他有继续活下去的美好期盼。

女汉子一样的虎妞带给祥子的,是勉勉强强可以称作家的东西;而长得好看的小福子可以带给祥子的,不仅仅是一个家,还有在穷人眼中看来是近乎荒谬的——爱情。就像祥子自己说的——“他与她正好是一对,谁也不高,谁也不低,像一对都有破纹,而都能盛水的罐子,正好摆在一处。”所以说,在祥子心目中,他和小福子,是地位平等的,没有压迫,也没有欺骗。

曹家让祥子重新燃起生的希望,他和小福子的理想生活似乎并不遥远。就像一个为了梦中的糖果而穿山越岭的孩子,终于看到糖果近在眼前触手可及。但是现实,往往是真实而残酷的。

当初祥子因为负不起养活小福子的两个弟弟和一个酒鬼父亲的责任而离开,等到他生计稍有安顿的时候,他立马回到老地方去找小福子,但是此时的小福子却早已不知去向。也许祥子从未想过,小福子她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等一个未知的、渺茫的答案。而卖茶老汉的窘迫现状以及他的一番话,更是让祥子万念俱灰。到最后得知小福子生前的境况以及自杀的死讯时,祥子,已经是完全堕落的祥子了。千千万万的拉车夫,不管是勤劳忠厚或是狡猾无赖的,他们都是黑暗时代最底层的穷苦人民,他们用自己的血泪换取活下去的机会,但没有尊严地为了活下去而努力的结局是什么呢?幸福的生活,甚至苟活下去,于他们而言,都是不敢触碰的奢望。那是一触即碎的彩色泡沫。

我以为,小福子的死,是祥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被虎妞引诱欺骗以致和一个自己讨厌的女人结婚也好,三番两次地丢车也好,虎妞和孩子一块死掉使他丢掉家也好,都不足以使他完全堕落,因为至少还有小福子,小福子是他仅剩的活下去的理由。但是当这最后一个理由都化为乌有的时候,祥子的活着,仅仅是因为他还有呼吸而已了。他已经是一具行尸走肉。

他变得狡猾、自私、懒惰、肮脏,他甚至成为了所有贬义词的集合体。也许一个小福子是不足以使他如此堕落的,但是一星即将熄灭的烛火,是禁不起任何风吹的,哪怕这星烛火还固执地抱着继续燃烧的信念。

“体面地,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道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那个黑暗的时代不知道生产了多少个“祥子”,而生产他们的同时也为他们掘好了埋葬的坟墓,甚至还顺便为他们准备好了陪同下葬的殉葬品,诸如虎妞或小福子。对于千千万万个“祥子”来说,小福子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美好,那个时代不容许他们有长久的一丝一毫的美好,甚至不容许他们有这样的希冀和渴望。他们只能被压迫,苟延残喘地痛苦地活下去。祥子和小福子,注定不会有幸福快乐的结局,那是童话,不是杀人不见血的现实。

精神的毁灭往往比肉身的死亡更可怕,当然最可怕的是是黑暗的时代不知道何时是尽头。因为在黑暗中还有无数的穷苦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祥子”一步步地走向毁灭的深渊,也有无数的“小福子”在绝望中凄惨地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那个黑暗的时代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然而悲剧中的主人公,却极少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烈骨,他们在自己苟延残喘的生命中,无声地倾诉着自己在生与死边缘的痛苦挣扎,诉说着这世间的丑恶与不公,然后,继续活下去。

读书笔记1500字 篇12

第一次见到余秋雨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晨雨初听》读到的,这本书的封面印着蓝蓝的天空和海洋,沙滩上放着两张洁白的椅子。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让人舒心。可是当翻到《道士塔》这篇文章时,先前舒坦的心情早已没了影儿,只有一股怒火在心中燃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20世纪敦煌莫高窟不幸由以为无知的道士当家,他自作聪明将一幅幅珍贵的壁画变为一道惨白,他将一座座精美的塑像化为天师、灵官、菩萨,他将一箱箱无价的国宝换为历历可数的银元。给后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这位道士的名字叫王圆箓,他只是一个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的湖北麻城农民。他的无知让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些不满,他找来帮手用石灰淹没了唐代的衣冠,宋代的笑容。因算了算石灰的价钱,他认为没有必要全部刷完,于是他放下了刷把。如果当时有免费的石灰恐怕这个愚昧的道士会将他的“宅院”刷得一尘不染吧!看来我们是否应该感谢他呢?感谢他的手下留情,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珍品!粉刷了之后,他又想弄几个雕塑。他看到中座雕像的体态过于婀娜,与几面的白壁似乎有些不相符。这时他终于想起了自己的身份:道士。那自己何不在这里立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和他的帮手用铁锤将那婀娜的身姿,柔美的浅笑砸成了碎片,化为了泥巴。他又请来了邻村的泥匠如小孩子般堆起了雪人,忙活了半天总算能立住了,最后做出来还像模像样

由于这位道士——王圆箓,他的无知、愚蠢、自私。使用少数的银元换得大量的敦煌文物流失海外,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只得一次次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我们愤怒吗?不我们该愤怒吗?也许正如文章中写到的“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蠢,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他不是承受不起,而是不配。他那样的无知,根本不知自己犯下了怎样的“罪行”,就算再怎么倾泄,他的眼里定还是不解。如果“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那么谁才是这个巨大民族悲剧的主要谋划者呢?是外国冒险家?还是当时的官员。他们滔滔的奏折中没有一句提起敦煌的事由,当外国冒险家甘愿倾家荡产,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时候。生活奢侈的中国官员却因运费太多,不愿保护这些文物。当外国冒险家甘愿葬身沙漠,不顾一切地朝敦煌奔去的时候,中国官员的会客厅里弥漫着茶香!被掠夺后的敦煌文献少,在押送回京的途中只用茅草卷着,每到一个地方便又被抽出几卷行途中又丢失几卷,到达京城后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几卷同破旧的茅草。敦煌文化如此灿烂,藏经洞中的文献有如此之多,但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却没有几卷。这些祖宗留下的遗产在本国没有受到珍视,而在其它国家的眼里却是如此珍贵。与其把他们存放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被破坏,还不如把它放在外国的博物馆永远的收藏。在这种如此令人气愤的情形下这何尝不是一剂救济敦煌文化灵丹妙药?

虽敦煌文化在中国,但中国被历史划出的伤口仍未愈合。

读书笔记1500字 篇13

这是第二次重读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一次读是什么时候想不起,而这一次再读却是感受更深,以至于多次为主人公的凄凉曲折命运眼泪汪汪而不能自抑。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也是真情的感染。合上书,心头思绪如潮,感叹,时光真的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它可以毫不留情地将容颜一天天老去,但它赋予心灵的却是越来越醇厚的温润。

美丽绝伦的玛格丽特是巴黎上流社会有名的交际花,因每次到剧场看戏,总会随身带一束茶花,因此别人送个绰号“茶花女”。身为名妓的玛格丽特一直过着纸醉金迷,堕落,放纵无度的生活,以至身体羸弱而患上严重的肺病。这样的生活方式,让玛格丽特对生命逐渐心灰意冷,她一天天在堕落放纵中把自己放弃。直到有一天,玛格丽特遇到阿尔芒。

一个人爱上一个人,除了外表上的吸引,在心里应该是心疼对方的。阿尔芒被玛格丽特的美貌所倾倒,但是他看着玛格丽特在那里狂喝滥饮糟蹋自己的身体,他的心里是难过悲哀的。玛格丽特因为不停酗酒而引起一阵狂咳,在他看来仿佛她胸膛里的五脏六腑都被撕碎了。在旁人看来,玛格丽特这样的状态再正常不过,而他却无比担忧。书中有这样一段玛格丽特在剧烈咳嗽后,一个人躲进卧室,虚弱躺在沙发上的描写“我走进她,她纹丝不动。我坐下来,握住她放在长沙发上的那只手”。这个“我”当然是阿尔芒,正是这么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打开玛格丽特冷却的心扉。她看到了这个青年的真诚和同情心,而不是像其他男人一样垂涎她的美色和身体。为什么爱上你,因为你看到我咳血时握住了我的手,因为你哭泣了,因为世间只有你真正同情我。“而且,你爱我,是为了我,不是为了你自己,而别人爱我从来都只是为了他们自己”。

真正的爱情总是使人变得美好,不管激起这种爱情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女人。所以在我看来,玛格丽特就是一个那么可爱至真至性的女子。美丽的爱情让玛格丽特从身心上涣然一新,她可以为芥蒂小事发出孩子般的惊讶,她像十岁的孩子一样在花园里追逐一只蝴蝶一只蜻蜓,有时,她也会坐在草地上整整一小时,观赏自己用来取名的一种普通的花-----雏菊。当你眼前看到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美丽女子,又怎会想到她曾是那个整天在放纵自己过着堕落生活的***。

看到玛格丽特这样焕然一新后发自内心的幸福快乐,我很感动。而幸福就像美梦一样,总是那么短暂。回到现实中来,玛格丽特始终是一个受人供养的姑娘。而即使她转身上岸,她的曾经还是一个深深的烙印,在世俗里是不容的,而一个***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该是天方夜谭吧。所以,当阿尔芒的父亲听到他亲爱的儿子拜倒在一个***的石榴裙下,他勃然大怒,在他看来***都是没有心肝,没有理智的人,是一种机器。而他的儿子跟这样的女人在一起,无疑是误入歧途,也伤风败俗。

生活对于心灵有时会提出残酷的要求,而且是必须逆来顺受。玛格丽特,你那么爱阿尔芒,那么就力图做更大的牺牲,这种牺牲比您为我的儿子做出的牺牲还要大。那就是永远离开阿尔芒,牺牲自己的爱情,来成全你所深爱的人的前程,当然也包括成全另一个少女的幸福。这就是阿尔芒的父亲郑重向玛格丽特提出的要求。你爱,那你就牺牲,用牺牲来证明你的爱!这样的牺牲于玛格丽特而言是何等悲凉又是何其残酷!

读病重弥留之际玛格丽特的日记,外面正下着雨,心里很沉很沉,泪又情不自禁涌上来。这个世界真是满目苍凉啊,在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女子面前,所有认识她或不认识她的人们在做着最真实的表演。身边没有一个人,亲爱的人,你在哪里?深深地想念,怀念着那在一起短暂的美好时光,而那些日子如今安在?一直到生命的最后,玛格丽特都相信,人,总不会永远不幸。而她也一直在等待,等待爱人,等待春天的来临。

读书笔记1500字 篇14

传统的汽车制造业理念是在“大批量少品种”的生产方式下逐渐发展完善的。这种理念的时代背景就是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需求的扩大,从而使得工厂能够不断的扩大产量。按照经济学的原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分摊在每一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趋于下降,使得单位产品的总成本下降而增加利润,即所谓的经营杠杆。然而,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需求减少的情况之下,企业的产能也会随着降低,随之而来的是经营杠杆的“反作用”,造成利润的下滑。

进入70年代以来,石油危机和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上一现象有理论变味了现实。在传统的汽车生产方式下的企业无法获得明显的规模效益,利润会不断下滑。大野耐一先生清醒的看到了这一点。大野认为,经营杠杆或规模效益知识数字计算上的理论。在实际的生产中,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保持机器的高效运转往往会导致生产的不均衡,使得生产线上某一环节的产品不断积压。对于积压的产品或半成品,工厂又要建立新的仓库。派遣新的人员对其进行储存、搬运与管理,这些环节都会耗费大量的成本,实际上是一种浪费。

要在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下降的环境下继续保持企业的利润,唯一的途径就是彻底杜绝生产环节中的浪费以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思考发现,杜绝浪费的方法可以归纳为(1)准时化(2)自动化,这也是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

所谓的准时化,就是在通过流失作业装配一辆汽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时间,以需要的数量,不多不少地送到生产线旁边。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丰田的员工在大野的带领下,经过长期的实验、观察、思考,发明了一种“看板生产”的生产方法。大野耐一先生从美国超级市场货架供货流程得到启发,打破常规思维,考虑逆向传递物件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后一道工序到前一道工序领取产品”、“前一道工序只生产后一道工序要领取的数量”。在这期间,后一道工序需要多少数量什么品种的产品,前一道工序又应该怎样配合生产,这些信息都以“看版”的形式,通过物料的传送工具在工具间进行传递,而且这些信息又都是直观的、易于理解的(即可视化管理)。

此外为了与看板方式先配合,就必须保证整条生产线的“均衡化”生产,避免大量生产中生产周期的波动给流水线上的各道工序造成混乱。为了达到均衡化生产的目的,就要求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式,尽量所辖同一品种的生产批量,以免给前一道工序造成多少不一的不良影响。所小生产批量的关键,就是要频繁地“更换程序”,即类似于冲压部门的冲模的程序。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丰田更换冲模的时间由50年的1小时缩短到了75年以后的3分钟。

所谓自动化,就是大野耐一所说的人性自动化。一方面,赋予机器以人的智慧,每台机器在发生故障的时候都能够自动停止,以便检查错误,减少次品堆积而导致的浪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在流水线当中的作用,改变机床或其他生产设备的排列方式,用做少的人管理最多的机器,改变以往定员制的机器管理方式,提高每个人在生产中的工作效率,真正做到“省人化”而不是利用各式先进的机器达成的“省力化”。

总之,丰田的生产方式是丰田几代企业家与员工共同、长期的思考、实验而发明的一种适合日本国情的创新生产方式,它体现了日本企业家报国、创新的情怀。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尽管无数的零部件与加工工序使得整个作业流程显的那样的复杂,但是,经过极富智慧的人对生产方式的设计与改进,使得这一看似极度复杂的生产流程以一种稳定、均衡的节奏有条不紊地保持高效生产,每一个流水线上的个体都按照固定的节奏,配合着生产的进行。

“大野耐一内心是在追求一种工业美感,是在追求一种“保持均衡平稳的流水线”的工业美感,要使生产高潮尽量降低些,同时也要使生产低潮尽量增加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