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调研报告的格式(热门五篇)

大学生调研报告的格式(精选5篇)

大学生调研报告的格式 篇1

自从网络游戏进入中国,它便始终受到众多视点的关注。对于中国游戏厂商而言,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持续性的利润来源以及免于盗版困扰的捷径;对于用户而言,则为他们增加了一项全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网络游戏在中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至 年,中国的网络游戏玩家已经达到了3112 万人,年自主发行网络游戏218 款,市场规模65.4 亿元人民币,而相关行业的直接收入达到了333.2 亿元。 然而,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网络游戏行业也同样缺少管理,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例如,自网络游戏出现在中国开始,有关网络游戏沉迷的问题始终处在社会关注的中心。早在 年,便有报刊、学者提出 电子*** 一说。直至今日,网络游戏 实名制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与绿色网游等政策的推出,表现出网络游戏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远离家庭,所受约束较少,同时也因为年龄、心理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流行趋势的影响,不可否认网络游戏已逐渐在大学生间逐渐流行、发展起来。

然而,现阶段通过数据对于大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解释的文章却不多见。为了客观、公正的了解和评价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和认识状况,笔者特地在本校开展了这一调查。这一调查的主要目的即是希望了解当前大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程度以及分析其原因及特点,以便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游戏认知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引导大学生合理接触网络游戏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概况

本次《北京大学学生对网络游戏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由信息管理系05级学生调查小组在王益明教授的指导下制作、发放和回收。调查以北京大学本科生及硕士生的所有在读学生为总体,考虑到学科、兴趣爱好、性别等因素,在抽样过程中采用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24份,回收问卷324 份。通过筛选及逻辑校验,排除种种情况造成的废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为93.20%,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

样本整体中,男生占53.31%,女生占46.69%,基本符合北京大学学生的总体性别比例;其中,人文科学学部占19.54%,社会科学学部占37.09%,理学学部占29.47%,信息与工程学学部占13.90%。

二样本分析

北京大学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基本情况及主要途径

北京大学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基本情况。在调查对象中,总计有57.94%的同学表示自己曾玩过网络游戏,42.06%的同学表示不曾玩过网络游戏。总体而言,北京大学学生中玩过网络游戏与未玩过网络游戏的人数大致相等,玩过网络游戏的人数略多于不曾玩过网络游戏的人数,可以说,网络游戏在北京大学学生中间有着较高的流行程度与传播广度,至少有一半的被调查者曾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各类网络游戏。

北京大学学生了解网络游戏的主要途径。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本身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因此,对于外界信息与事务的接受较快,同时,对于外界了解的途径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网络游戏方面, 朋友介绍 是北京大学学生了解网络游戏的最重要途径,有50.6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这一途径了解网络游戏的,在各项途径中居于首位。其后的是 网上宣传 ,占了被调查者总人数的37.41%。而通过 报刊杂志 了解网络游戏的则仅有15.89%。总体而言,北京大学学生了解网络游戏过程中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1)人际传播对于网络游戏在北京大学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2)网络游戏作为基于网络的游戏形式其宣传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与大学生上网状况相适应。

北京大学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基本态度及特征

网络游戏对学习生活的影响。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认为网络游戏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占总人数的19.20%,而认为有一些影响的占总人数的 47.68%。这两项合起来占了总人数的66.88%,即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网络游戏确实会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相对的,仅有21.19%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游戏对于学习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在关于 您的周围是否有因为网络游戏而沉沦的同学 这一问题上,只有9.60%的被调查者认为 有,很多 ,高达91.72%的被调查者认为 只是个别 ,而还有15.23%的被调查者表示 没有 。这表明北京大学的学生,一方面认同网络游戏对于大学生的学园生活有负面的影响,同时在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样的影响尚不严重。 2、对待网络游戏的态度。对于玩网络游戏的目的,有81.14%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是 纯粹娱乐 。同时,有60.57%的被调查者从不通宵玩游戏,有 39.42%的被调查者只是偶尔通宵玩游戏,仅仅1.71%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通宵玩游戏。而对于没有了网络游戏后的感受,选择 照样过下去 和 生活更精彩 的占了曾接触过网络游戏的被调查者总数的96.57%。对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而言,网络游戏的存在意义仅仅是纯粹的娱乐工具。

北京大学学生对绿色网游的认知情况

对绿色网游的了解程度。自 绿色网游 的概念在xx年被提出后,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表示对绿色网游 很了解 的同学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64%。而只表示 听说过 的则占了被调查者总数的38.74%。而表示 完全没了解 的则有多达、被调查者总数的57.61%。由此可见,尽管绿色网游的概念已提出了2年之久,北京大学的学生对于绿色网游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对绿色网游宣传情况的看法。在调查中,认为当前对于绿色网游的宣传情况 很好 的只占了接受调查总人数的2.64%。即使算上认为 一般 的同学,也仅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26.15%。相对的,认为当前对于绿色网游的宣传情况 很差 的则占了接受调查总人数的60.59%。这充分说明了当前北京大学学生对于绿色网游的宣传状况是不满意的,这也导致了前文所提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绿色网游缺乏了解的问题 不论是在玩网络游戏的人群还是不玩网络游戏的人群,只有极少数的人对绿色网游有所了解。

三结论与思考

北京大学学生对网络游戏认知状况的特征分析

目前,北京大学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普遍使用网络,在此基础上,网络游戏也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由此可见,网游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有57.9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曾玩过网络游戏,42.06%的同学表示不曾玩过网络游戏,网游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词;

北京大学学生主要通过朋友介绍与网上宣传来了解网络游戏,人际传播对于网络游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这对于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有关合理游戏健康成才的宣传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网络游戏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方面,66.88%的被调查者承认网络游戏确实会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但是同时,在关于 您的周围是否有因为网络游戏而沉沦的同学 这一问题上,认为 有,很多 的只有9.60%,认为 只是个别 的却占总人数的91.72%,而认为 没有 的同学也占到了总人数的 15.23%。这一点也是与北京大学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原因相关联的:曾接触过网游的被调查者中的81.14%表示,自己接触网络游戏只是纯粹为了娱乐。

对绿色网游的认知状况。当前北京大学学生对于绿色网游的了解状况并不理想,不论是在玩网络游戏的人群还是不玩网络游戏的人群,只有极少数的人对其有所了解。在被调查者中,仅有3.6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绿色网游很了解,而表示 完全没了解 的则占了多达57.61%。造成这个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上对于 绿色网游 的宣传以及重视不够,仅有2.64%的被调查者认为对绿色网游的宣传情况很好,与此相对的,有60.59%的被调查者对绿色网游的宣传情况给予了很差的评价。

对策分析

注重人际传播渠道,引导大学生合理游戏,健康成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重要渠道之一是人际传播,受到身边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大规模普遍性的宣传活动开展合理游戏的宣传效果并不会很好,因此,需要发挥学生骨干等的作用,将宣传工作落实到院系、落实到基层,真正深入到同学中间去,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开展合理游戏、健康成才的宣传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团组织与班集体的作用,加强沟通,贴近同学,了解同学的实际情况与所感所想。

加强绿色网游宣传,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对于大学生而言,接触网络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有81.1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游戏只是 纯粹娱乐 ,而对于没有了网络游戏后的感受,选择 照样过下去 和 生活更精彩 的占了曾接触过网络游戏的被调查者总数的96.57%。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游戏并非不可缺少,而恰恰是由于缺少足够的引导来度过课余时间,在无聊之下才选择了网络游戏这一途径。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所要做的一方面是通过鼓励社团活动、发挥学生会等团体的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同学参与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则在大学生中

加强宣传绿色网游,杜绝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引导大学生合理游戏,健康成长。

大学生调研报告的格式 篇2

为了有针对性地引导我系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我们在近期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走访等方式,对我系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思想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基本摸清了我系学生党员的思想脉搏,为建立适应新时期高校特点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提供了事实依据和决策参考。

学生党员队伍基本情况

我系现有学生党员25名,占学生总数的 5% 。其中三班8名,四班11名,五班1名,六班2名,七班2名,九班1名。

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调查,可以看到高校学生党员队伍整体上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广大学生党员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xx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充满信心,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党员的党性原则和组织纪律性比较强,能够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统一;党员的工作作风扎实深人,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据统计,25名党员中曾经或正在担任学生干部的占到96%,获得过各种表彰奖励的占到64%,这说明我系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较高,是我系学生的中坚力量,在学生中发挥着带头作用。

学生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党员中,不带有普遍性,但也不容忽视。

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共产主义信念存在着模糊认识。有的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制度认识模糊,对社会主义前途存有疑虑、困惑,尤其是少数刚入党的学生党员由于接受党的培养和考验的时间较短,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问卷调查显示,11%的学生党员回答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这一性质 时认为 已经过时 或 说不清 ;有18.8%的学生党员回答 你对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时,认为 不乐观 或 是空想 或 说不清 。一些学生党员不能正确处理政治学习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认为政治是软的,文化课的学习是硬的;部分学生党员表示对政治 不感兴趣 ,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对社会问题、国际国内大事不闻不问。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端正。大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自身建设是充满信心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党员对党内存在的问题认识偏激。一是有的党员认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经淡化或消失了,党群关系疏远了;二是对党解决自身建设问题信心不足,有18%的学生党员认为目前党风党纪 一般 或 较差 ,而对消除党内腐败现象有5%的学生党员感到 没信心 ;三是有些学生党员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如社会治安问题,失业和下岗问题,地方保护主义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产生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怀疑。

部分学生党员党性观念不强,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个别学生党员组织纪律性较差,不讲政治,不讲正气,不讲原则,有的学生党员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要待遇多,讲奉献少,在一些涉及个人利益问题上,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个别学生党员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执行党组织的决定不够自觉、积极;有的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有的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就业或有更好发展而铺路搭桥,有的是为了在校期间能得到某些利益。

部分学生党员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党员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学生工作的关系,认为学习成绩是自己的,应该搞好,而学生工作是集体的,搞好搞坏无所谓。在实际中,重学习、轻学生工作,在学生的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部分学生党员缺乏宗旨意识,缺少服从大局、服务集体的精神,在学时分配、奖励分配等利益分配面前表现不出党员应有的觉悟,缺乏共产党员应有的气度。

个别学生党员存在着注重文化课学习,忽视理论学习的问题,以及党性觉悟不高,集体主义精神不强,个人人际交往表现不好,党员意识淡化,把市场经济原则带入党内,奉献意识差的问题;个别学生党员存在着入党动机不端正,对党的知识学习不够,党性锻炼少,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存在着放松了自我要求,党员意识淡化、责任心减退,观念陈旧,发牢骚,讲怪话,不能坚持与时俱进的问题。

学生党员思想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和各种社会思潮对学生党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带来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加剧,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大量涌人我国高校,这些思想良秀不齐,容易使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产生迷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侵蚀了一些学生党员的思想,影响了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和党内的不正之风对学生党员思想的影响。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一些腐朽、丑恶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直接影响学生党员的思想和情绪。社会和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也使极少数学生党员片面地认为党失去了先进性,使学生党员感到课堂上的教育、书本上的理论是空洞的说教,降低了理论的说服力。

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弱化,使部分学生党员责任感、使命感淡化。当前的党员教育,在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方面,对共产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重视不够;在对学生党员评议和考核中,比较注意其外在表现,很少分析党员理想和信念的问题;在发展党员时,比较重视其在工作上的表现,而对其共产主义理论、知识和思想的考察缺乏有效的手段。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后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正不断走向深人,给高校师生包括党员带来很大的思想震动,而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党内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呆板,手段落后;在新形势下如何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在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还没有相应举措,缺乏紧迫感。

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党员头脑。要把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贯穿在学生党员日常教育中,教育广大学生党员深人学习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 三个代表 的基本要求,用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理论创新为思想基础,以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关键,面对市场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掌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抓住学校发展的机遇,促进学校改革发展。

从抓好学生党员发展人手,不断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素质。要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主动谈心,交流思想,真正把优秀的大学生人才吸引到党组织中来。同时要严把质量关,慎重选择重点培养对象,健全入党积极分子考核的指标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向党内、党外公示,增加透明度,保证新党员的质量,保证学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全面衡量,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在如何衡量重点培养对象政治立场、党性修养、全面素质等方面,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教育培养、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党员的质量。同时疏通出口,把那些不合格党员及时清理出党的组织。

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建设和党员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教育形式坚持灵活多样,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探讨生动、形象、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区分不同教育对象,做到层次分明、对症下药;工作中要提高科学性、艺术性,注意放手让学生党员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为组织活动的开展出主意、想办法,使组织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教育要贴近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要把加强教育、解决思想问题同关心、解决学生党员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健全组织,建章立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党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学生党员管理制度,对于加强学生党员队伍管理、约束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用目标规范引导学生党员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入党方面,健全入党积极分子考核的指标体系;在学生党员管理方面,建立全面的考评制度,如定期测评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思想汇报制度等等;在理论学习方面,要制定严格的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并落到实处,使学习成为党员的自觉行动;在学生党支部建设方面,要完善组织生活会制度,创新组织生活会形式,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加强党建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推进管理创新。学校党委领导及党委部门的同志一方面应经常深人基层、深人实际,加强工作调研;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学习和政策研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建立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促进党建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迈进。党委组织部门要成立调研中心,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形成理论研究的风气,探讨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以带动学校党建工作整体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调研报告的格式 篇3

总体情况 :

助人为乐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 经常参加 ,有37.97%的人选择 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 ,另外有4.28%的人选择 不参加 。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 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 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 她回答很干脆: 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 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 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二者之和占了 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 找到垃圾箱后再丢 ,有6.22%的人选择 随手丢掉 ,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 找个角落再丢 。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 独善其身 。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 兼济天下 。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 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 弯腰精神 ,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 课桌文化 ,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20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大学生调研报告的格式 篇4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在犹豫,我是不是该写我采访的威海方正电脑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邹立庆的事迹,写他怎样从一个下岗职工走向成功人士的过程。但是假期我所深入了解的另方面---关于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但是在我的心底强烈的呼唤着我,呼唤着我将他们付诸于笔端。

在经过认真思考总结之后,我认为现在的学生之乱,管理之难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去探究。(在分析的同时,我会写出学生的现象,所以我就不把学生现状当做一个独立的部分去写,而是使之贯穿于原因之中)

一:外在因素

在这外在因素中,我觉得又分好多种,所以不防逐条来探讨

1:思想教育不过关

学生,学生,学生其实也可算做是一种职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学生在教室里不仅要学到科学知识,作为他今后求生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而在这方面,学校开设的思想教育课也是这个目的。我们说初衷是好,但实际情况呢?让我们听听其中一个学生的话"我们哪开什么思想教育课了,压根就是花钱买废纸,那好似只挂其名的课。"还有一为学生告诉我"思想道德课 ,我们是一位老师讲的,谁爱听 那个 ,讲的又没意思",可以说,思想课是一种被闲置起来的课,他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甚至是连发挥作用的机会都没有 ,结果当然是学生没有得到他们应受到的教育,他们的思想没有得到一种正确的导引,应当伴随他的知识文化的增长的思想认识水平也就停步不前,这不得不令我们感到伤心 。

2,"度"的失误

在大家齐声喊教育体制不合理时,教育界推出了"减负"这张牌。而"减负"这张牌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不知道大城市怎样,但就农村来说,是弊端太多。高中的学生因要过独木桥而日夜拼搏,"减负"减负对他们来说只是渴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但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原来高中做的很好,老师很少布置作业,而使我们免受题海战术之苦),但是在小学,初中,学生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减负"贯彻的"特别"好,好的过了头,按时放学,星期,放假,作业少少,学生闲的看电视,光顾游戏厅,聚在一块打扑克,麻将,(当然还有认真学习者)因为他们实在无事可干,他们才猛然有那么多时间的情况下不能好好利用,使之浪费,可惜。高中紧张,初中松弛,我们需要"减负 "但是我们更需要一个有度的减负 ,一个真正能使我们既不紧张又不那么涣散的"减负"。

3,环境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社会环境中人的因素。

学生是一个受教育的群体,也可以说是一个可塑造的群体,那么学生受他人的人影响就很大,说到教育他们的人,我门很容易想到家长和老师,比可否认,现在的家长有点溺爱孩子(这种现象很多)现在的老师有点怕学生(生怕惹祸上身)所以家长不严厉,老师也不严厉。在家长方面是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与需求,而忽略他们的思想教育,而在老师方面是认识到教育学生的必要,但又怕说过头或是一不小心打了孩子,家长要找上门,领导也要谈话,干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这样的结局是学生在犯了小错之后,得不到本该受的批评与正确的引导,很有可能以小积大。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外在因素,但因为其作用比较小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内因方面

外因固然重要,内因也同样不容忽视,外在条件再怎么好,如果学生本身就是认识不到,硬是不接受,那也等于零,学生思想的阶梯是一步步向上积的,其实大部分骂人打架的孩子,也知道那样做不对,那为什么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骂人,打架呢?这里有很重要的一方面:知错不改。假期里,我们临近村的一个初中的学生竟使父亲感到绝望,喝了农药,这个男孩只是拿家里的钱给学校里小混混花,后来偷的数目越来越大,而家长亲戚的说教全是无用之功,打骂他也不顶事,最后他偷走家里存单,并在两天内将之挥霍,父亲也许是太 失望,于是喝药,还好抢救急时,但心灵之痛是难以愈合的。我们就说这个小男孩。其实周围的人都在开导他,他就置之不理,他就不改过,使自己的思想停留在错误,污秽的区域,而不去清除那思想的垃圾,什么道理都懂。就是不干,看来,内因实在是很重要的,它才是关键。当学生的思想意识到了错误,并且从内心真正改过的时候,外在因素就做了有用功,他的思想就飞跃到了一个高层次,不断的向更健康的人的方向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当今学生{应该说主要是不好的方面}的剖析,也以我一个学生的眼光来看学生不免有些偏差,但是想到这是我调查,思考,总结之后才写出来的东西,我已经很满足了。

大学生调研报告的格式 篇5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20xx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x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xx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xx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D].20xx.12

2 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xx.12

3 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xx.8

4 王承绪,徐辉.中英高等教育学校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人学出版社.1993.2

5 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20xx.5

6 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xx.6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