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调研报告【推荐32篇】

经济调研报告(通用32篇)

经济调研报告 篇1

新津县地处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层,全县辖12个镇乡,86个村、15个涉农社区、1256个组。近年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进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组级集体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然较慢。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组为基础的体制,村级只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绝大多数村(社区)没有经济实体。201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正在积极稳步发展。

一、现状

1、经济现状。全县村级现有资产6602.75万元,其中:货币资产1219.67万元;应收款1198.71万元,其中50%以上是农户三金尾欠;库存物资4.73万元;林木资产417.41万元;长期投资53.23万元,短期投资1.6万元;固定资产3658.38万元;在建工程49.02万元;负债总额963.94万元;所有者权益(积累)5638.81万元,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大部分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

2、收益情况。2019年,全县村级总收入3387.04万元,其中:发包收入520.89万元,补助收入73.61万元,投资收益14万元,其他收入300.04万元(大部分是农户土地流转收入,要分配给农户)。支出总额3016.16万元,其中:经营支出2480.78万元,管理费用299.96万元,其他支出235.42万元。收益370.88万元。在全县101个村(社区)中,无收益的村13个,占13%;有收益的村88个,占87%。当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5-10万元以上的村9个,10万元以上的村15个。

由此可见,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大多数村组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工作开支,部分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因此全县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农村村组集体经济分配主要是资产性的分配(土地征占费)。

二、主要做法

1、落实责任,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为提高村干部工作质量,增强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自觉性,各镇乡建立了党支部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党建和经济工作任务下到支部,责任落实到支部书记,按照表现评优树先,按照能力选拔干部。调动了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突出抓了村级财务的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将村级财务全部收归镇乡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实行“社有乡管”。取消了村级招待费,每年可节省开支20多万元,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增加了农村积累。同时针对各村债权债务严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对帐目进行认真地清理、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减了负,松了绑。

3、更新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为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各镇乡经常组织村干部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走出去参观学习,从而解放了思想,增强了竞争意识、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

4、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路子。贫困村由于家底子薄,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往往缺乏信心。县上相关部门针对贫困村致富无门路,发展无思路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重新制定发展目标,结合各村实际,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因地制宜,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寻求自己适宜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

二、存在的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临近城镇、集镇的村,集体经济较为雄厚,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边远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目前,除新平、五津、邓双、永商四个镇外,其他镇乡集体经济都很薄弱。

2、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的资金和资本。从目前村级经济现状看,全县村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占63%。在5638.81万元积累中,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而固定资产大部分是非经营性资产,如村委会大楼、提灌站、学校等,难以形成资本。

3、地域条件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丘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丰富,但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投资环境差的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难度也较大。在全县20个薄弱村中,丘区就有9个,占45%。

4、个别村干部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发展集体经济思路狭窄。当前村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有两怕:一怕担责任,创办经济实体失败后,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遭群众谴责;二怕困难,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发展集体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

三、案例情况

目前,我县村级经济发展最好的是方兴镇花碑社区。方兴镇花碑社区与大邑韩场交界,有1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081人,耕地3000余亩,距县城9公里。2019年前,村级收入只有20190元,主要是收企业管理费和门市租金。村级经营性资产只有村委会80平方米门市。2019年,社区借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积极鼓励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已有156户农民进入小区居住。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新增土地1276亩,其中360亩由社区经营。预计2019年,社区集体收入可达34万元,比2019年猛增32万元,他们的经验是:

1、主动出击抓机遇。2019年以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社区干部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群众工作,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开展土地整理,鼓励农民集中居住。通过格田整理、废沟处理、完善水利设施、撤院并院等,将新增土地中的360亩由社区经营,为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2、依托专合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社区依托川浙花碑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方兴镇创新合作社、方兴镇食用菌合作社规模种植蔬菜瓜果,社区不仅实现了土地流转收益28.8万元,同时也带动当地600户农户增收。

我县经济状况最差的村是金华镇五星村。金华镇五星村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78户,农业人口2028人,耕地面积1116亩,人均土地0.55亩。村集体资产总额3.41万元(均是非经营性资产),负债总额49.73万元,村级无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来,村级开支主要是村民小组、农户集资和镇乡的支持,其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村办企业(砖厂)亏损倒闭,使村上背上了40多万元的沉重债务,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发展。企业亏损倒闭,给干部、群众留下深刻教训,重新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和信心不足。为此,我们建议:

1、该村要发展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债务问题,单靠村级经济偿还十分困难,摆脱了债务,才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起点。

2、该村地处金华镇政府所在地,与津华路、金普路、火车站相通,交通便利,有较好的投资环境,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争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后的增加土地,全部留作村集体统一经营或通过招商引资联营等方式,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同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于支持和优惠,使该村集体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以专合组织为纽带组建经济实体,发展集体经济。各村(社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村委会为主体,村社合一组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产业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引进业主投资,盘活非耕地资源,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增加集体收入;可以依靠村级成立服务组织,增加集体收入;可以集体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收购公司,使农副产品在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中实现多次增值,使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可以依托地理优势,开发饮食服务、商业流通、运输等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3、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集中居住,修建农民集中居住区,通过撤院并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通过调整,集中成片统一经营,其收益在保证组级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参与收益分成,增加村级收入。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5、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一是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对集体原有的厂房、设备等资产及农村“四荒”资源,要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交付农民开发利用,以此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村级债权债务是当前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各村债权债务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整顿,应回收的各种欠款一定要收回;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村社集体资金“社有乡管”制度。严格规定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搞好民主理财,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

6、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改善投资环境,在交通、水利、生态环境方面加大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经济调研报告 篇2

今年以来,随着中央和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我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1-2月全市部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2月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74.6亿元,同比下降10.5%。其中规上工业423.8亿元,下降9.1%。规上工业增加值96.1亿元,下降0.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4亿元,下降7.5%,全口径财政收入38.6亿元,下降12.3%。出口7.9亿美元,下降36.3%。

二、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1.生产逐渐回暖,开台率不断上升。从工业用电看,我市1-2月工业用电量为26.7亿瓩时,同比下降5.03%,增幅比上月回升了8.3个百分点。2月当月用电比1月增长3.4%,同比增长6.6%。3月上旬全市工业用电同比增长8%。从企业开工和设备利用情况看,全市重点监测的33家工业企业中,至3月上旬有19家企业生产(设备)综合能力发挥正常,有13家企业生产(设备)能力利用率在80%以上,均比上月有所增加。

2.价格低位运行,生产量升产值降。从我市33家重点监测的工业企业产量情况看,沙钢集团和永钢集团螺纹钢产量比上月增长6%,东海粮油食用植物油产量比上月增长15%,华昌集团复合肥产量比上月增长5%,攀华集团彩涂板的产量比上月翻番,33家企业中仅张铜集团、其元集团和三林法兰3家企业产量比上月下降。由于受价格波动的影响,我市重点工业生产保持稳定但产值却持续走低,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接近半成份额的冶金行业中,沙钢集团螺纹钢2月均价为3100元/吨,比1月均价下跌200元/吨,3月又下跌250元/吨;板材2月均价为3300元/吨,比1月均价下跌200元/吨,3月又下跌200-300元/吨,比去年同期价格下跌25%左右。同时由于钢材是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原材料,钢材价格的下跌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成品设备的价格,我市机械制造企业(马尼托瓦克起重机械有限公司、爱博纳集团等企业)2月产值和销售只有同期的一半。

3.销售基本稳定,效益未明显提高。前2个月销售生产基本同步,产销率达98.5%。由于市场需求仍较疲弱,大部分产品价格仍处低位,企业盈利能力未有明显好转。1-2月,实现利税24.71亿元,同比下降42.2 %;实现利润10.89亿元,同比下降58.6%。

4.货币政策显现,流动资金较宽裕。在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蔓延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2月,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31.4亿元,比年初增加143.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74.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占据份额最大,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2.7%,存贷比由年初的70.6%提升至74.4%。从我市33家重点监测的工业企业产量情况看,流动资金基本正常和充裕的有23家,占70%,比上月提高5个百分点。

三、重点行业运行情况

沙钢集团:整体运行较为正常。1-2月份共生产铁185.07万吨,粗钢236.92万吨,成品钢材244.28万吨,除粗钢产量略有下降外,铁和钢材产量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和4.1%。本月矿石、废钢等原燃料价格出现小幅回落,而随着节后钢材市场库存的上升,下游需求却未明显放大,钢材产品价格在2月份由以前的小幅上升而出现回落,至月末,部分产品如螺纹钢、热卷板的价格已跌至去年末水平,不含税价低于3000元/吨。预计后期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波动。由于市场形势相当严峻,部分产品国内外价格已出现倒挂,企业计划于3月10日对热卷板实施停产大修,而大盘卷生产线亦将进行换品种改造。当前,产品出口形势仍较严峻,新增出口订单较少。2月份出口交货值不到1亿,比1月份减少2亿多,1-2月累计比去年同期下降56.3%。

永钢集团:生产运行正常,2月螺纹钢产销量高于上月,线材产销量略低于上月,总体钢材产销量基本与上月相当,由于钢材市场继续低迷,产品销售价格比上月有所降低,但因前期的高价原材料已消化,产品仍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

联合铜业:企业原料采购依然紧张,2条生产线继续停产,剩余3条生产线基本开足,而电解铜价格至月末仍在28000元/吨左右的低位波动,因此,2月份企业的产销基本保持1月份水平。由于电解铜价格同比大幅下降,产销同比仍有较大幅度下降。

攀华集团:运行良好,生产线基本发挥正常,彩涂板、冷轧板的产销量都超过了去年同期,镀锌卷板的销售亦好于去年。因此虽然产品价格同比有所下降,但企业产销同比保持了较好增长。

东海粮油:生产经营较为正常,目前已基本开足,精炼油价格比一月份略有回落,本月销售基本保持上月水平,由于目前油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销售收入出现较大脱幅。

华芳集团:2月4日企业正式上班,当天开台率超过90%,目前基本已开足,尤其是棉纺,由于销售形势较好,机台都已开足,因此2月份产销情况明显好于一月份,而产品价格未有大的变动,因此二月份实现销售7.2个亿,比上月增加了2.6亿。

骏马集团:生产较为正常,帘子布及钢帘线产出逐步提高,节后设备基本开足,至3月份,帘子布月产出将达8500吨左右,钢帘线在3500吨左右。2月份帘子布产品平均价格与1月份相比有所下降,产销额也低于上月水平。

华昌集团:二月份生产形势较好,基本全部开足,产出量亦较高,1-2月份纯碱、氯化铵、尿素、复合肥等主要产品产量都超过了去年同期。由于生产天数减少,加上产品价格未有大的变动,仍然处于低位,本月产出基本与上月相当,销售有所上升。受价格因素影响,产销总量同比略有脱幅,盈利能力下降。

四、当前企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价格低位波动,企业盈利能力无法提高。去年四季度后不断恶化的全球经济形势,至今未有大的改变,主要产品钢材、食油等的`价格在上月略有回升的情况下,由于市场需求依然低迷,本月再次下跌,继续维持着较低价位。如沙钢集团的螺纹钢、热卷板等产品,月末价格已不到3000元/吨(不含税),低于年初水平,产品利润空间大大减小。浦项的不锈钢产品,从前年下半年开始下跌后,基本处于下跌通道,目前价格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企业销售和利润增长持续回落。化工行业的华昌集团,其主要产品纯碱1-2月平均价格为919元/吨,去年同期达到1585元/吨,而生产成本却有一定上升,致使企业盈利能力无法提高。

2.产品价格下跌,影响全市经济总量提高。随着去年四季度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今年以来钢材、精炼食用油等主要产品的价格基本处于低位,如钢材,今年1-2月沙钢的钢材(不含浦项)平均价格为3425元/吨,而去年同期为4015元/吨,吨钢均价下跌590元,同比下降14.7%;永钢钢材价格下降更大,螺纹钢吨钢均价同比下降717元,线材下降957元/吨,仅沙钢本部(不含浦项)和永钢两个企业的钢材销售,因价格下跌因素,将影响全市工业销售增幅 3.34个百分点;还有食用油,平均价格下跌4000元/吨左右,也将影响全市销售增幅近1个百分点。另外,纯碱、硫酸等化工产品、玻璃等建材产品的价格也出现下跌,而且同比都有一定跌幅,这都将影响全市工业总量的增长。

3.市场需求依然疲软,外贸出口拉动作用减弱。自去年9月份以来,我市自营出口额逐月下降,从去年8月份的12.7亿美元,下降至1月份的4.7亿美元、2月的3.2亿美元,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如顺德电子,主要承接外贸业务,受市场需求影响,业务订单减少,文具和电子都开台不足,企业员工轮流上班,预计此种情况下半年或有可能好转。

4.经济增长下滑明显,企业开台不足订单少。受全球经济增长继续明显下滑影响,春节过后,部分企业虽已开工,但开台不足,如AAA轴承,因配套企业业务减少而致订单不足,企业只得按排有业务车间上班,其余休息;而圣达因也因去年下半年订单业务减少而今年生产开台率不到80%;再如海陆锅炉,因客户原因,延缓或取消的业务就有1个多亿,虽然目前业务充足,但下半年竞标合同已明显减少。富瑞锅炉,由于需求降低,5000万左右业务订单已取消,1.5亿合同暂缓执行,超低温阀门、低温气瓶的订单下降至原来的一半,对企业今年的运行带来较大影响。

随着中央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关的行业生产和投资形势向好,投资和消费的拉动,财政收入降幅趋缓,民生和支农投入继续增加,存贷款快速增长,消费价格继续回落,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将有所减轻。但总体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加深加大,经济止跌回升的特征尚不十分明显,一季度工业生产同比持平存有一定难度。

经济调研报告 篇3

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XX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持续跨越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金融机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当前保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为进一步探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我对XX县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XX县目前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X家金融机构。今年X-X月,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增加X万元,同比增长X.%,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个百分点,同比少增X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万元,同比增长.%,增速较上年回落X.XX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X万元,同比少增X万元。今年来,我县金融机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要求,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幸福XX县建设的总目标,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信贷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实现了县域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各金融机构工作亮点纷呈,其中,工商银行积极与上级沟通反映我县实际情况,邀请上级信贷审批人员来我县实地调研,争取适合我县实际信贷政策,现已申请到商业用房贷款资质;农业银行以工业强县为目标,重点支持东岭、矿建、四方金矿、银母寺、震奥鼎盛等大企业集团,前三季度共发放法人客户贷款X万元,占该行贷款余额的.X%;信用联社充分发挥自身自主权限大,灵活方便的特点,不断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今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X万元,占全县新增贷款的.%;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存款余额快速增长,X-X月新增存款X万元,占全县新增存款的.%。

二、当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速慢

今年X-X月,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X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X.亿元,同比下降X.X%;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X%,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但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较年初仅增加X万元,同比少增X万元,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X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只有X万元,仅占县域生产总值的%。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长慢与XX县十强县和经济高速发展不相符、不匹配。

(二)存贷比例失衡

截止X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其中,信用联社.%,农行.%,工行仅为.X%,邮政储蓄XX县支行一年来未发放贷款。全县金融机构新增存款X万元,新增贷款X万元,新增存贷比.%。金融机构吸收县内存款的比例明显大于投放贷款的比例,吸收的资金反哺县域经济的力度不够,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县内资金大多转移、流失到县外,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矛盾突出

一方面工行、邮政储蓄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贷款想放却无资质放或不达标,金融机构的资金难以在县域内产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县域内经济发展又急需金融的大力支持,经初步统计我县中小企业有X.X亿元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我县三个百万工程和幸福XX县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信贷资金需求将不断扩大,现行金融机制已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力的原因

(一)金融政策体制的调整,缩紧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张力

一是贷款自主权限太小。工行,农行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越到基层,信贷权限越小。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职无权,只有贷款推荐权,而无贷款审批权,尽管基层金融机构享有的企业信息最为真实、最为全面,却因为缺乏应有的信贷决策权,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信贷需求,投放贷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小。

二是贷款门槛太高。工行、农行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资信评级制度基本是按照大城市与大企业的有关指标制定的,与我县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相差甚远,同时为了严格防范信贷风险,在信贷资金投放上过于谨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对贷款风险管理实行刚性考核和贷款责任追究制,谨慎有余而激励不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门槛高、要求严、手续繁杂,我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达不到放贷条件。造成想放贷、有钱放却放不出。

三是存贷款规模不平衡。信用社贷款灵活方便,是近年来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我县金融市场的现状是存款四家抢、贷款一家扛。目前,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X万元,较年初只增加X万元,存款占县域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各项贷款余额达X万元,较年初净增X万元,存贷比.%,贷款净增额占全县所有金融机构净增总额的.%,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X%;存贷比超过安全红线X.XX个百分点,存款规模小,增长速度慢,严重制约信用社新增贷款的投放力度,想放贷、能放贷却没钱放。

(二)企业管理不规范,增加了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效益不佳。一方面我县大多数中小企业家族式、家长式管理普遍,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状况不透明。如有的'企业为了少缴税款,故意将财务报表编制为亏损,大宗交易不在公司账面反映,而是通过个人账户进行交易,反映出企业现金流量不足,导致银行在对企业评级授信时刚性指标通不过,无法授信。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偏低,资产负债率较高,在当前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不符合贷款条件。

二是企业和个人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极个别借款人有空可钻,拖欠、逃避债务的现象尤在。个别企业和个人征信状况不良,或直接上了人行建立的征信系统黑名单,完全失去了获得金融贷款的资格。如我县邮政储蓄银行目前贷款余额X余万元,且全部为逾期不良贷款,上级有关部门已全面暂停了该行的贷款业务。诚信体系的缺失,从根本上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信心和决心。

(三)信贷运营机制不畅,影响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是担保难。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作为数量最庞大的县域经济主体,具有最广泛的融资需求,但在其融资过程中,经营状况较好的的企业,由于信用和风险意识的增强,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再加之社会信用担保机构欠缺,大大增加了获得担保贷款的难度,造成金融机构难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二是抵押品权属不清。我县有融资需求的绝大多数是矿山企业,X年以来县上矿山企业进行了整合,由多家整合为各矿区,每个矿区只发一个采矿证,当某个矿区下属的某个企业需要融资是只能用这个矿区的采矿证,这样就形成了借款主体使用的是整个矿区的采矿证,上级行在贷款审批时认为借款主体和实际借款人不符,抵押品权属不清,不予通过。

三是抵押贷款效率低。一方面时效差,我县中小企业财务缺乏计划性,需要贷款时,一般比较急,但目前企业办理财产抵押需要经过评估、评级、授信等多道手续,涉及多个层面及部门,需要提供许多相关资料,时效性差,影响企业投资时机。另一方面成本高,办理抵押时各项费用较高,且抵押率低,一般土地、房产抵押价值的%,矿产品抵押还要收取一定的监管费用,造成企业融资成本高,多是中小企业难以接受。

四、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银行要创新机制,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一是增强服务地方发展意识。各商业银行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要立足于服务县域经济,不能脱离本土化服务。近年来的中央文件都一以贯之地提出县域金融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要求,上级金融机构要切实解决从基层抽调资金的办法,明确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应规定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以充分保障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二是解决放权与门槛问题。县级金融机构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努力向上级机构争取符合我县信贷发展实情的信贷政策,要多汇报、多沟通,有必要时邀请上级主管领导到我县实地考察,争取上级金融机构对我县实行差别化授权,相应地提XX县域企业的授信额度,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门槛高、手续繁等问题。同时要根据我县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实际,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并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的中小企业,大力支持。

三是灵活运用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各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立足全县各类群体、各类企业的需要,加强政策调研,捕捉新的金融需求点,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特别是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特点,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量身订做等经营策略,积极探索采矿权质押、矿石、矿粉质押等新的财产抵押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品不足的矛盾。加大信贷品种的开发和投放市场力度,最大限度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扩大自身盈利空间。

(二)企业要主动作为,苦练内功积极争取金融支持

一是增强诚信意识。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不讲信用就要被市场经济参与者拒之门外,诚信是金,企业应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命的观念,自觉接受银行的信贷资金使用监督,积极主动按时还本付息,杜绝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二是增强金融意识。企业要主动认真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业务知识,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提高自身信誉等级,充分合理运用金融理财工具,进一步与银行建立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关系,不要等在企业有困难时才想起银行。

三是增强管理意识。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依法依章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化运行机制。使银行能够清晰的识别企业资本和现金流的状况,达到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融资能力,提升企业发展潜力的目的。

(三)政府要搭建平台,优化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加快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营造诚信氛围为切入点,建立信用宣传教育平台。在电视台、政府的网站开办一些专题栏目,大力宣传诚信典型、守信典范。对逃废银行债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曝光,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大氛围。积极引入有资格的评级机构,组织县内有资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真正把诚信客户的荣誉证变为贷款优先证和通行证。

二是加大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奖励。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进行修订,按大家实现新增贷款比列给予奖励,特别是对新增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和完XX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贷款任务的,给予重奖。同时,政府的财政性资金业务,在全面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做有选择性倾斜,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大,成绩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重点照顾,进一步调动各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支持县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

三是以依法行政为立足点,最大限度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房管、国土资源、司法、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督导,最大限度地简化房产、土地、权证、库存商品的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工商部门对需要以动产如矿石、矿粉抵押贷款的个人,依法进行动产抵押登记。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学习外地矿山整合经验,提高整合标准,成熟一家整合一家,整合到位。真正把优势资源配置到生产技术过硬,资源收利用能力强管理规范的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密切政银企的沟通与合作,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一方面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另一方面县工信局组织,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管理相对规范的中小企业,由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财务及融资培训,提升我县中小企业综合素质。

五是以政府扶持为支撑点,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申报组建腾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申报资料已经政府审核上报,争取早日获得审批,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尽快发挥效应。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有必要引导企业建立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在各企业自愿的前提下,在明确各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基础之上,通过一定方式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便于对会员提供封闭式担保贷款服务。此外,要积极鼓励民间投资组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专业担保机构。对引进或县内民间资本成立的担保公司,可在税费等方面考上给予扶持。力争构建功能完善,运作规范,能够有效分散、控制和化解风险的信用担保体系,为全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经济调研报告 篇4

为了准确把握湖南农村经济运行状况,科学研判全年农业经济走势,近日,湖南省统计局农经队在芷江、会同、洪江、湘潭、攸县、茶陵、衡阳、祁东、邵东、洞口等县区进行了农村经济形势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与农口部门人员座谈、与农户深入交流等方式,对粮食生产、蔬菜瓜果种植、养殖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农业经济运行亮点纷呈,总体向好,同时存在一定的发展困境,下阶段要多措并举确保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村经济运行的亮点

(一)中晚稻长势较为良好。此次调研时期正处于中稻成熟收割期和晚稻灌浆期,据实地走访湘潭县石潭镇、攸县新市镇等地水稻高产创建片了解到,今年中晚稻生长期阳光充沛,雨水充裕,时间分布均匀,未出现“寒露风”等不利天气,气象条件良好,稻谷结实率较高,有效穗增加。在芷江县,中稻和晚稻长势普遍良好,中稻成熟期比往年提前了一周。芷江中稻与一季晚稻播种面积xx年同期增加1.53千公顷,增长8.1%,产量达148483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3775吨,增长10.23%。但是在怀化部分地区,晚稻抽穗扬花期遇到了雨水和低温,稻曲病等病虫害偏重。

(二)农产品基地建设顺利。各地注重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优势品牌,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芷江正在建设9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包括优质超级稻基地建设、优质柑桔原料加工基地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等;洪江区岩垅乡星火村形成了1400余亩的蔬菜基地,其中黑木耳基地占地38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当地农民工资达到了2100-3000元月;攸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3.4万亩,比去年净增加5700亩,同比增长4.5%;祁东县已建成和在建的蔬菜标准园达32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园5个,露地栽培蔬菜标准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6个,蔬菜生产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养殖业持续向上向好。通过询问规模养殖户了解到,生猪价格自3月底开始反弹,至9月下旬约为8.8-9元斤,出栏生猪头均盈利400元左右,市场行情较好,养殖效益可观,预计此轮上涨行情可持续至明年上半年。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回升,但大量散养户在此轮上涨行情到来前,扛不住长时间持续亏损纷纷暂时退出,由于受挫较大,养殖信心尚未恢复,多呈谨慎观望态势,生猪产能仍处于调整阶段。此外,特色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如茶陵县充分利用山地资源较多和农民养殖黄牛经验丰富的双重优势,开展本地特色黄牛养殖。由于茶陵黄牛以放牧为主,茶陵县林丰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繁育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户养殖,并延长产业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农机合作社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是湖南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必由之路。溆浦县政府每年初制定农机技术服务集团承包奖励办法,规定获奖条件,每年底由农机部门对各农机合作社进行考核,对符合条件的农机合作社,由县政府给予2万元奖励。芷江大力推进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例如,XX年芷江绿叶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油菜100多公斤亩,每亩收益达到了400多元。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一)蔬菜惠农政策不足。相比水稻生产有国家托市政策,蔬菜生产未纳入农业保险范畴,抗风险能力不强,且国家惠农政策不足。在调研湘潭县某蔬菜种植基地了解到,由于未能准确把握市场行情,且缺乏相应的农业保险政策,XX年该基地的丝瓜严重滞销,种植户亏损严重。在洪江区岩垅乡星火村调研过程中,当地农民反映,当前蔬菜种植成本偏高,政府补贴力度不够。例如,一个蔬菜大棚的成本大概为5800元,其中大部分成本由农民自己承担,此外,当地被调查的农民称对省内相关的蔬菜惠农政策知晓率很低,甚至完全不知道。

(二)粮食价格偏低。在芷江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农民反映今年玉米价格约为95元100斤,比去年价格降低了15元左右。价格偏低导致农民出售意愿下降,大量玉米囤积。在玉米播种面积达到几百亩的晓坪乡枇杷垠村,堆积在仓库的玉米也成为当地农民的最大问题。除玉米外,今年稻谷收购价格同样偏低。XX年中粮储早稻收购价格为135元100斤左右,而市场收购价格为xx年来,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变化对生猪养殖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养殖亏损时间延长、亏损程度加深、养殖信心受到重创。今年3月底以来,猪价逐渐上涨,养殖户由转亏为盈到盈利颇丰,目前盈利空间仍然较大。但是,较大的盈利空间也隐藏了市场高风险,养殖户对此不无担心,因此,投资扩张养猪规模的意愿不强。

三、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一)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落实,强化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督查,确保已有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重点支持水利设施、大棚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邀请技术专家到村组、基地开展蔬菜专业技术培训,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提高全省蔬菜种植水平。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向种菜能手、种植大户集中,促进规模化经营,提升规模效益。

(二)广泛拓展农产品销路。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农产品安全监督共管体系和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大力培育一批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的经营主体,如农产品协会,继续推进“农超对接”、网上平台、平价商店,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成本,让广大居民在家就能方便快捷的购买到经济实惠、新鲜名优农产品。

(三)着力搭建农产品营销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测制度和预测预警机制,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可靠、系统完整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探索构建农产品现货交易平台,着力打造茶叶、粮油、果蔬、生鲜等大宗农产品电商平台,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四)多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在产业发展中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导发展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业,鼓励农民在发展服务业过程中增加收入。此外,在整合培训资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激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

经济调研报告 篇5

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变“空壳村”现状,成为加强基层政权、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这些年来,省州党委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差距。有的认为国家公共财政将覆盖农村,不需要发展;有的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比重小,无碍大局,尤其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土地和山林承包到户,没有预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源和空间,现在想发展也发展不起来;有的顾虑重重,村级组织三年一换,到时候怎么处理等。

二是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人才队伍。以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为主体的集体经济发展和管理者,缺知识、缺经验、缺抓手,如何培育、引进和打造一批人才成为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是缺少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工作指导。大多数村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相当大的难度,集体经济发展也还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

四是集体资产管理混乱。农村集体资产形成时间长,构成复杂,绝大部分没有进行确权登记,产权不明,经营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等问题。

五是发展模式单一。大多数村一村一个发展项目,风险大且资源初级开发、产品粗加工和一般性的服务创收居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质量不高。这些问题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困惑,集体经济到底要怎么做?

前段时间我们在、两县的农村随机调研,基层的一些做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和鼓舞。

一是理清思路做规划。集中时间抓调研,对集体资产进行确权登记,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调研市场导向,确保科学规划有力推动。

二是盘活现有人才。发挥村干部、本地经济大户优势,送出去学、到兄弟县市看,接回来思考论证,不搞竭泽而渔、不举新债、不搞一锤子买卖,坚持村级主体,突出市场主导,慎重选定发展项目,确保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资金项目整合力度大,村干部积极性高,干劲十足。XX县西山村发挥村干部大多是菜农的优势,在明年春节节令培植葡萄产业的时差内,在基地培育马铃薯,2吨薯种已到位,村干部和指导员准备打一个时间差,要把抓集体经济的信心和效益首先体现出来。

四是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抓手。XX县碧溪乡采取“专业合作社+支部+农户”等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制定《股份构成(村干部、经济大户、村民),股权配置(村集体30%),股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操作层面的配套文件,保证规范运作。

XX村干部组建金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会员X名,投入资金XX万元,建成三七连片示范基地70亩,建成金银花示范基地50亩,带动农户种植XX亩。XX县普渡村整合项目资金XX万元,建成街厂X个,摊位XX个,预计集体经济年收入在X元左右。博南镇七屯村清理集体资产,利用特色资源大叶种茶园,规划论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延伸产业链,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五是发挥党建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党建目标考核,明确比例要求,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大幅扣分。有的乡镇对挂钩领导(XX元)、村干部(XX元)实行风险抵押,绩效考核,促使集体经济有人抓、有人管、发展好。

应该说从调研中看来,各级在抓领导责任、组织保障、资金扶持、资源整合、工作落实、激励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在下一步工作中,各县应继续强化项目支撑、落实政策扶持、鼓励结对帮扶、支持存量盘活,着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经济调研报告 篇6

楼宇经济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而出现的一种新兴都市特色经济体。主动顺XX市化需求,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破除土地和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方法之一。实践证明,楼宇经济对城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XX区作为温州现代化的核心区域,随着城市东扩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增强了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楼宇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土地要素的制约更要求我们把发展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放在突出位置。今年以来,区政协经济组委员把加快我区楼宇经济发展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在调研视察、学习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区楼宇经济的调研报告》,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我区楼宇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街镇(功能区)、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区楼宇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规模和效益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各类楼宇资源150多幢,其中纯商务楼宇45幢,总面积约11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051家,从业人员14406人次,工商注册总资本达146亿元。其中税收超亿元楼宇4幢(20xx年曾经达到6幢),超千万元的重点楼宇24幢,共创税13.67亿元,税源归XX区支配的为4.48亿元。目前全区重点跟踪的已建楼宇项目37个,包括已形成规模的财富中心大厦、华盟广场、国信大厦、发展大厦、中通大厦以及重点关注的恒隆商务广场、工人文化宫大厦、华跃大厦等招商类楼宇项目。在建项目4个,包括鹿城广场(楼宇商业面积约18万方)、置信广场(楼宇商业面积约8.5万方)等;计划建设项目20多个,主要包括滨江cbd区域的城市综合体(开发用地面积23.7万方,建筑面积77.9万方)。

(二)建立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楼宇工作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XX区楼宇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区发改、经贸、财政、建设、国税、地税、工商、规划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席小组,各街道办事处也相应成立了协调机构,联席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楼宇经济工作协调会,进行沟通信息,商讨制定楼宇政策,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注重对我区楼宇经济发展的引导。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开展楼宇经济发展调研考察活动,借鉴杭州等地有关楼宇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拓宽视野,精心谋划楼宇经济发展思路。三是推广楼宇综合服务中心。目前我区的税收“亿元楼”和“千万元楼”基本上已建立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一楼六员八人”,为楼宇业主和入驻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咨询、证照代办等全方位服务。

(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政策

20xx年以来,我区先后制定出台《XX区楼宇经济工作实施意见》、《XX区关于发展楼宇经济的奖励暂行办法》、《XX区楼宇经济发展产业导向目录》和20xx年新出台的《XX区扶持现代商贸流通业与楼宇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XX区星级商务楼宇评定工作实施意见》等一些列政策文件,对楼宇开发、招商、企业入驻和楼宇管理等方面给予跟踪服务和进行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有力的推进我区楼宇经济发展。20xx年创建了楼宇服务中心楼宇信息库,全面反映全区45幢楼宇信息情况,为楼宇招商和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打下基础。

(四)有力推进了一批重点楼宇项目

近年来,我区通过积极帮助招商主体拓宽引资渠道,加强跟踪服务,帮助办理工商证照、税收申报等手续,加强协调,为入驻企业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努力推进了财富中心大厦、万鹰国际服饰创意园、华盟广场、恒隆商务广场等一批重点楼宇项目,促使企业落户我区。为我区楼宇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好客观基础,定位好发展模式。

二、我区楼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研考察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商务楼宇刚刚起步,楼宇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中心城区和先进城市楼宇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在发展规模、功能配套、发展层次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特色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我区商务楼宇产权分散,管理主体多元,有业主自行管理、有物业管理、有分层业主受聘管理等,直接导致楼宇企业入驻率低、产业层次低、关联度低,现有楼宇结构难以形成特色的具有品牌效应和集群效应的楼宇,不能适应区委、区政府提出的高端化、集聚化、项目化发展服务业经济的目标定位和主攻方向。

二是基础设施陈旧、发展受滞约。与发展高标准楼宇经济的要求相比,我区商务楼硬件严重滞后,配套环境亟待改善,部分商务楼在开发时功能定位不明确,特别是交通、停车、电梯、市容卫生无法满足入驻企业的需求影响着楼宇经济的发展;商务楼宇的职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及物业管理能力不高,影响整体商务楼宇的档次,难以吸引具有产业引领的企业入驻。

三是税收占比不高影响发展能动性。楼宇经济对于地方财政增长的贡献直接关系到地区发展楼宇经济的积极性,即抓“税源经济”的关键点。目前,我市实行的是市与区条块结合的税收征管模式,将一些上规模、有实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税收归口市级管理,而为这些企业提供楼宇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义务则由我区承担,形成了财权与事权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发展楼宇经济的积极性和开展工作的灵活性。从我区45座在运营的楼宇看,税收贡献比重较低,去年楼宇经济共创税13.67亿元,税源归XX区支配的为4.48亿元,仅占30%左右,楼宇经济作为培植税源经济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招商氛围不浓,与主城区地位不匹配。一方面,我区楼宇经济的氛围尚未正式形成,各部门对充分挖掘楼宇资源、加快发展楼宇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楼宇经济在推进经济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总部经济”、“税源经济”中的作用认识模糊,认为楼宇经济只是办公楼的出租或销售,是“出租经济”“房产经济”。另一方面,街镇作为楼宇经济的主战场,由于要应对大量的社会管理事物,对发展楼宇经济的精力投入不足。

五是政策奖励不够到位。楼宇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体系。尽管我区已出台了《XX区扶持现代商贸流通业与楼宇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扶持政策,因其扶持面不广,力度不高,尤其是对引导楼宇经济有序集聚发展,推进楼宇招商,调动发展楼宇经济积极性和入驻企业创税奖励等方面的政策较为欠缺。如奖励资金的发放手续繁琐,受益条件不明确,发放时限过长,有的长达2年,个别街镇还无端干涉奖励资金的使用,奖励机制的杠杆作用受制约。特别是与杭州、宁波、上海等地相比,财政扶持力度明显较弱且政策制定导向性不足,对于吸引优质企业入驻楼宇,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区正处发展楼宇经济的新机遇,需要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的做法,进一步制订完善自身的政策措施对顺利开展我区楼宇经济工作尤为重要。

三、加快我区发展楼宇经济的对策建议

楼宇经济以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金融、贸易、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高度空间集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金融、贸易等核心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如信息产业、住宿餐饮、教育文体、公共管理等产业,这就必然会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联动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我区楼宇经济发展,要立足我区实际,用前瞻的眼光,宏观的视野,开放的思维研究和确立楼宇经济发展战略,找准发展定位,使楼宇经济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经济形态,成为提升我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大支撑。

(一)调整楼宇结构 突出特色品牌。要强化楼宇产业定位,着力拓展产业立体发展,努力形成自己鲜明的品牌特色。一是要找准特色定位。结合我区产业特色,科学规划选址定点、楼宇设计、产业布局、物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统一布局楼宇经济功能区块,明确楼宇的特色功能定位。全力打造楼宇经济高端区,促进创意、软件、金融、电子商务等同类业态相对集聚。二是要培育特色楼宇。以商务商贸、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科技研发等产业作为主力业态,重点培育一批特色楼宇。深入推进“退二进三”城市有机更新,引导楼宇产业有机更新。打造并打响特色楼宇。

(二)盘活存量改善基础设施。要加大楼宇资源的整合盘活力度,为楼宇的持续发展建构优质平台。一是要做足增量。统筹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力争新增楼宇快建优用。全面开展老久楼宇、旧厂房、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工作,进一步扩容楼宇资源空间。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充分挖掘行政事业单位的.楼宇资源,高效利用好有限的楼宇资源。二是要做活存量。切实改造提升停车、电梯配置和内部装修等物业品质,努力解决部分楼宇没有“买点”的尴尬。鼓励企业依据楼宇定位和市场需求。采取自筹、联营、入股等筹措资金,对楼宇的房屋立面、配套设施、内部环境进行有机更新,提升楼宇的档次和品质。着力改善楼宇周边市容环境、交通设施和停车状况,完善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三是进一步扩大楼宇经济容量。将商住楼纳入楼宇经济管理,有效引导商住楼宇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立足于调动开发商、入驻企业和所在地政府的积极性。一是理顺税源结构,打破市属、区属企业界限,实行属地统一征收、统一监管,分税种或按比例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入库的属地征收办法。二是出台楼宇经济专门政策,进一步发挥政策的扶持激励作用。政策要有力度,对楼宇建设、企业入驻等方面进行全面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入驻企业和自主经营自建楼宇开发企业的扶持奖励力度。政策要有门槛,可通过设置相关前置条件,按照开发面积或投入情况给予重奖重补,吸引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开发建设高档商务楼宇。对入驻区内楼宇的总部型企业,根据其税收贡献,通过“以奖代补”、“一企一策”等方式给予有力的财税扶持,以吸引更多楼宇经济相关企业在我区集聚。培养品牌楼宇,对楼宇出租率高、企业注册率高,楼宇纳税额高和物业管理好、经济质态优等特色楼宇的相关工作主体予以奖励。政策要能调动积极性,要进一步通过政策激励,调动街道积极性,以形成楼宇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明确优惠政策,促进招商引资。一是创新招商机制,着力引进能量大、效益好、体现城市集聚、服务功能的境内外大公司。二是整合现有的优惠政策,积极推介宣传,充分展现我区发展楼宇经济的优势。强化在建和建成楼宇的形象宣传,扩大我区功能特色的影响力。强化楼宇信息化、品牌化、标准化管理。三是加强督察促进优惠政策确实落地,能让楼宇物业及时有效改进硬软件设施,以便留驻现有入驻企业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确保入驻率。

(五)健全管理服务机制优化服务环境。一是要优化服务。积极探索楼宇管理的新途径,积极搭建涵盖政策宣传、企业登记、民政事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服务平台,及时为楼宇企业、企业员工提供主动化、个性化的服务。优化招商引资全程服务机制,简化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流程,切实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立完整、动态的楼宇经济信息资料库,对楼宇经济发展状况实施动态化、网络化管理。二是要优化机制。建立以街道为责任主体,税务、工商等职能部门密切协作的监管体系。建立全区楼宇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对楼宇资源现状分布、功能定位、经营主体、物管公司,入驻企业的产业结构、经营业态、税收归属,以及企业进出变动情况等信息实行动态监管。关于加快发展我区楼宇经济的调研报告

经济调研报告 篇7

__村位于__县__镇西部、__(颍)河畔,西与__镇接壤,北与西三十铺镇仁和村毗邻,全村共有耕地3500亩,农业人口4680人,其中劳动力1200人。近年来,具有“三粉”加工悠久历史传统的__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整合一家一户小作坊,改进加工工艺,实行规模经营,争创知名品牌,不仅促进了“三粉”产业做强做大,而且通过“凤还巢”工程推进其他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共有“三粉”加工企业45家,年产值4500万元,利润90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800人。20__年该村人均收入7217元,在全县346个行政村(居)委会中位居第一。

一、__村特色经济基本状况

(一)发轫于群众自主生产。__村位于__、__、西三十铺三镇交汇地带,历史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作物种植以春红芋、一麦一红芋为主,是传统的红芋种植专业村。上世纪50、60年代,在农民口粮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红芋稀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中午剌、晚上剌、一顿不剌红芋茶”,红芋曾为__村群众免受饥饿做出过贡献。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粮食问题解决了,但仅抱着大红芋增收越来越困难。粉丝加工虽然有,但仅是一家一户少量加工,除自家食用外,换点零用钱。红芋全身都是宝,可加工成淀粉、粉丝,粉渣也可作为动物饲料和化工原料。于是村里一些善于动脑筋、思想比较超前的能人,开始到山东、河南学习“三粉”加工技术,利用秋冬季农闲收购其他农户的淀粉,形成了专门从事“三粉”加工的小作坊,并率先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

(二)发展于产业集聚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的富民政策更加宽松,一部分长期从事“三粉”加工、销售的能人,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知外界的信息,已不满足于一年挣几千元、上万元的收入。主动学习加工技术,购置较为先进的加工机械,开始较大规模的加工生产,淀粉纯度、粉丝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催生了一部分专门从事“三粉”销售的经纪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村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作坊200个,专门从事“三粉”销售的经纪人50多人,部分经纪人还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农贸市场设置了直销摊位和网点。这一阶段,__村人彻底摆脱了以卖初加工淀粉原料和一家一户自产自销为主的历史,“三彭”等品牌粉丝开始在县内外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和较受客户欢迎的__土特产。与此同时,该村有近五分之一的农户从事“三粉”加工、经营,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

(三)壮大于规模企业起跳。进入本世纪初,__村“三粉”加工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部分经营户发现他们的粉丝虽好,但进不了超市,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小作坊、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卫生不达标、外观不好看,且“三粉”加工形成的水污染、烟尘污染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必须注重产业升级,走高标准、高质量、规模产业经营之路。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他们多次到外地学习粉丝加工经验,成立了__村“三粉”加工协会,制定章程,对小作坊、小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合并,纳入协会统一管理。按照卫生、质监、食品安全生产的要求,引进技术,改进工艺流程,使“三粉”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目前,该村原有的近200家小作坊、小企业已整合为45家,年均产值在100万元、利税20万元以上,其规模龙头企业——三彭粉丝有限公司已进入县级规模企业行列。__村“三粉”加工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市场上倍受青睐,足不出户即可在网上销售,部分品牌已进入大城市的超市。

(四)得益于“三粉”立村增收致富。由于__村“三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看到了希望,20__年以来,已有20多名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实施“凤还巢”工程。村民徐汉平投资800多万元,创办了__光辉灯饰品有限公司,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和进入大型宾馆、饭店、会展中心,年产值100多万元,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近百人;余明军从上海回乡引进的种猪厂,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目前的__村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建成投产。20__年__村村民人增纯收入达7217元,成立全县名副其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村。据不完全统计,全村790户几乎家家拥有摩托车、农用车近百辆,私家轿车和运输汽车30余辆,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网、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公交车通过颍红公路开到村口,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三粉”产业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二、__村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__村3500亩耕地,红芋种植面积占90%以上,由于近年来不断改良品种,引种脱毒红芋,平均亩产鲜薯8千斤,产量较以前大幅度提高,为“三粉”加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红芋加工成淀粉,亩均增值300元左右,加工成粉丝亩均产增值千元以上。通过“三粉”加工不仅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

(二)不断引进新产品、新技术。__村传统“一家一户”作坊式粉丝生产,由于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受季节限制,且很难符合卫生、质监、食品安全生产要求。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特别是冷库的建立,使粉丝生产摆脱季节限制,整个粉丝生产从原料配方、制淀粉团、真压处理、漏粉、煮粉、冷却、冻老化解、脱水等生产流程逐步走上

机械化、规范化,新生产粉丝不仅口感、色泽好,而且韧性强、成形好,易于包装,进入大中型超市后成倍增值。

(三)积极鼓励能人示范带动。__村粉丝产业之所以能够逐步发展壮大,与该村不断涌现的一批批能人密不可分,上世纪90年代,__村涌现的一批能人,带动村民纷纷投入到粉丝加工销售中,不到几年的功夫,从事粉丝生产经营的小作坊已达200户;进入本世纪以来,他们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粉丝规模生产、质量提高和市场营销上,如粉丝加工大户彭培勋率先在该村引进了第一条现代化的粉丝加工流水线,注册成立了三彭粉丝有限公司,打响“三彭”品牌,创下了在阜阳两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当场销售告罄的记录。

(四)有一个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以彭楠为支部书记的__村领导班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群众把我们选上来,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不仅个个懂得“三粉”加工技术,而且是“三粉”市场营销的经纪人。他们带领群众跑原料、跑市场、跑信息,促进“三粉”加工产业做强做大,为__村“三粉”走向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__村特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__村“三粉”生产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影响其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整体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目前,全村仍有“三粉”加工企业45家,虽较原来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生产有较大改进,但生产分散,产品质量控制不易把握,整合空间仍然较大。淀粉、粉渣仍以卖原料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

(二)生产工艺落后,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差。目前,45家加工企业中,仅有一家为县规模企业,生产条件尚可,其他加工企业工具简陋,需尽快改进工艺流程和卫生条件。

(三)品牌意识不强。好的产品需要好品牌才能打得响,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资金瓶颈制约因素较多。由于生产企业较多,融资困难,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五)环境污染问题亟需解决。“三粉”加工形成的废水、污水乱排乱放,严重污染环境,影响群众身心健康。

四、对__村特色经济下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竞争机制。__村作为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出企业生产区,建立企业准入制度,只有在企业规模、产值、质量达到卫生、质监、食品安全生产规定的前提下才准进入,通过优胜劣汰,力争把现有的45家加工企业整合成10家左右的县级规模龙头企业。

(二)强化品牌意识。品牌就是形象,就是生产力,就是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前提下,要下功夫培养,申报自主品牌,通过宣传推介品牌,提高知名度,力争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大中城市超市。

(三)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增加企业投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换代升级。

(四)发挥协会作用。充分发挥“三粉”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的桥梁纽带和辅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搭建信息平台,加强行业内部自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

(五)治理环境污染。通过改进“三粉”加工企业生产工艺,减少污水排放,在规划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发展农村沼气,开展高温堆肥,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环境美化。

经济调研报告 篇8

如何有效引导、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兴工强县,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培植和壮大县级财源,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我们在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民间资本投资的现状

到目前止,县民营资本投入办工业5491个,固定资产总额333925万元,解决劳动就业77274人,年产能力60亿元以上。调查发现,民间资本投资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民间资本投资呈现规模发展之势。投资的“热点”、“亮点”主要集中在县城、创元工业园、陬市镇、热市镇1848高等级公路与319国道一带。全县28家非国有规模工业投资额达271433万元,占民营投资总额的80%以上。其中投资上亿元的2家,投资上千万元的12家,投资500万元的有8家,投资100万元以上的8家。未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新建项目还有完成投资6000万元的宗林木业、拟投资5000万元的水府食品、投资上千万元的丽源针织等项目。

二是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多元化。近年,县居民投资渠道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多数的民营业主热衷于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承包、经商贩运、餐饮业等见效快、高回报的实业。桃花源盘龙村文凡初通过15年打工,在积攒资金的同时谋得当今世界领先的环保油漆制造技术与销售网络,于回家创办金固力油墨制造公司,产品主要用于环保印刷,给金鹏凹印当配角,为湖南首创。现已投资230万元,并高薪聘请3名专家,到8月止完成产值600万元,预计全年可完成1000万元,三年以后可达亿元以上。

三是民间资本投资与民间借贷相互推动。调查发现:区域民间资本投资愈兴旺、行业特征愈凸显,则民间借贷愈活跃。如菖蒲猪鬃加工群体目前有40多家生产厂家,均是近几年以老带新、大帮小凑、借力发展起来的。该猪鬃群体现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创利税1500万元以上。在猪鬃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民间借贷也应运发展,现已形成了3000万元左右的民间借贷规模。闲置的民间资本通过民间借贷进行间接投资,既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又有可观的投资回报,增加了税收,培植了财源。民间资本投资与民间借贷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民间资本投资的规模发展。

四是民间资本投资的“引力”较强。近年来,借鉴外地经验谋求经济跨越式发展。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体制的不断理顺,民间资本投资得到快速增长。近两年来,县外资金到位15亿多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创元火电厂、投资8000万元的宗林木业、投资6000万元的杰新纺织、投资5000万元的水府食品、投资3000多万元的胜利化工厂以及创元铝业的5大配套项目、芙蓉泉酒厂等。全县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制,吸收本地民间资本近2亿元,如德江棉纺、裕东纺织、三力活塞环、明月油厂等。还有新建机械、京龙机械、电器导管、大叶茶业、万福糖业等民营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加大了技术改造投资的力度,投资额均在千万元以上。打工回流、投资内移已成为民间投资的新趋势。全县仅去冬今春一下就新增了13家打工仔办的针织厂,为培植财源打下了基础。到8月底,已完成投资358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20多个。

二、民间资本的存量与动向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县的民间资本存量较大。到8月止,全县6家金融机构共有储蓄存款余额37.62亿元,同比增加4.47亿元,增长13.69万元。包括农发行在内的7家金融机构在累计收回5.75亿元贷款的同时累计发放贷款8.16亿元,实际新发生贷款只有2.41亿元,存贷相抵结余35.21亿元。存款中定期储蓄的比例近几年在下降,但仍占70%左右,约为26亿元。按金融部门掌握的情况,在26亿元的储蓄中,约有35%为养老防病之用,15%为子女读书之用,10%为购房、住房改造等改善居住条件之用。一般情况下,这部分储蓄不会被拿出来用于投资,剩余40%约10亿元才是真正意义的闲置资金,在外部条件成熟的时候有可能转为投资资本。从储蓄拥有者的职业、身份来看,农民、下岗职工、大多数普通城镇居民,他们的存款数量不大且多为养老防病、子女读书等固定用途,难以启动,但他们中的一部分打工者的储蓄存款强势增长,投资潜能有待进一步释放;私营个体工商业主们的资金虽在金融部门的统计中也体现为储蓄,但这些资金实际已用于生产经营,无需启动;我们在前面分析的约10亿元真正意义上的闲置资金拥有者大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效益好的企业负责人和企业骨干。这部分人有相对丰厚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衣食无忧,从客观条件上讲,他们的钱完成可以拿出来投资,但安逸的生活使他们不象那些贫困群体有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必要也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平静和安逸,去承担投资创业所可能导致的风险。但尽可能的多获得财富,这是几乎所有人的正常欲求,当这些富余资金的拥有者感到他作出某项投资的风险不大甚至是零风险时,或者是有一定风险但相对较小时,富余资金便有望转为投资资本。

三、制约民间资本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

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城镇储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愿望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储户占20%左右。我们也以问卷方式对本县1000名储户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愿意将存款拿出来投资办实业、且须有前提条件的只有18%,低于全国水平的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四怕顾虑”与“三重障碍”:

1、“四怕顾虑”:

一怕担风险。问卷调查表明,持这种心态的人约占1/3。他们担心的是项目不可靠、赚钱的把握性不大。他们认为:好的项目都搞得差不多了,现在没什么好项目了,不如把钱存银行稳靠,钱存银行,虽利息不高,但有安全感。投资办厂就要冒风险,市场变化莫测,投入的资金难以保证实现它的期望值,等有了可靠的信息,有了好项目、好机遇来了再说。

二怕惹麻烦。持这种心态的人一般有小富即安的思想,且一般资本都不大,经不起折腾。但他们也有着投资兴业的冲动,也想展现一下自己的理财能力,但又怕市场风浪淹没,怕吃亏不讨好,不如“不打锣鼓图清闲”。这部分人仍在坐等观望,期盼发展环境更好。

三怕政策变。即怕准入变卦、怕中途卡壳、怕“三乱”反弹、怕树大招风。持这种心态的人约三分之一。

四怕上当受骗。目前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尚不完善,少数企业代表陋习难改,随意践踏公司章程、随意处置公司财产、随意剥夺股东利益、随意挥霍股民资金,故小本经营者不敢合伙办大厂,担心法人吃股民,怕今后血本无归。特别是那些“辛苦工作几十年、节衣宿食积攒钱”的工薪阶层最怕上当受骗。

2、“三重障碍”

一是产业准入政策暨缺项目的障碍。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向国有经济倾斜的投资体制,使得民间资本在选择项目时受到很大限制,难以进入具有较高预期投资收益的领域。即使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也是有限的。大量的企业只能挤在少数行业内相互恶性竞争,即使是富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由于难以寻找新的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其投资意愿必然减退。

二是缺乏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相互支持。长期以来,民间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本,银行、信用社贷款占比不高。国有商业银行给民营企业贷款过去就很少,现在由于风险责任加大,对民企贷款需求的态度也就更加谨慎甚至消极。因此,政府提出大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要求也就难以响应。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三农”经营服务也难担重任。至于直接融资、股票上市,门槛太高,审批程序复杂,民营业主只能是望洋兴叹。

三是部门收费偏高、执收不规范、执法水平低的影响。收关系费、人情费,只收费不服务,轻收重罚,欲擒故纵的现象时有发生,老百姓提心吊胆,不敢投资。

四、激活民间资本的几点建议

要想让民间富余资本在兴工强县中充分涌动,应有的放矢地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突出思想禁锢,激发投资热情。在整个社会资金中,干部存款占有相当的比重,大都成为不流动的死钱,很难作为生产要素发挥扩大再生产、创造新财富的作用。激活民间资本,首先就应释放干部的投资热情。其次是要调动民众投资办工业的积极性,要解决小富即安、求稳求安、怕这怕那的问题。要大力宣传一些不等不靠、大胆创业的成功典型和本地的产业优势、可行项目和优惠政策,鼓励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千方百计上项目、当老板、挣大钱。

第二,要科学制订规划,实施项目带动。项目是民间资本合理投放的先导。要根据城内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扬长避短,制定一套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要围绕工业、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切实筛选一批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带动能力强的可行性项目,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与各种会议、资料向全社会公布,以便投资者根据地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安排资金投向。

第三,要放宽投资准入,拓展民营领域。要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凡是国家法规未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部门都要对民间投资开放;凡是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允许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实行优惠政策的领域,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民间资本;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参与各类工业项目新建、技改与其相关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凡民间资本投资办工厂,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政府采购、资质认定、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证照办理、收费标准、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等方面,都应和其它所有制企业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实施各项优惠政策,重在兑现,不能朝令夕改。

第四,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平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行政干预,集中精力谋发展,切实为民间投资者和现有民营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搭设创业平台,以公正、公平、平等、优惠的条件吸引民资入园兴业。又如,组织成立贷款担保公司或信贷担保中心,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和个人创业贷款担保难的矛盾。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多为改制民营,普遍先天不足,有时难免资金周转不灵、“捉襟见肘”,通过信贷支持“输血”再造,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民间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比如,深化金融资本体制改革,通过建立投资咨询机构、服务代理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有效措施,引导民间“外溢”资本“回流”,启动大量的居民储蓄进行投资办工业。又如,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提升民营业主整体素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提高企业知名度,更好的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通过全方位的服务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在二到三年内,形成比较完备的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项目论证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民间投资体系,为投资者提供资金融通、投资策划、择业引导、项目代理、企业管理、环境优化等必要的服务,广泛吸引民间资本投资。

如何激活民资,培植财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试图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必须拿出超乎寻常的决心、勇气,付出大量精力、财力并施之以过硬的措施,方可望有所成。

经济调研报告 篇9

**村位于**县**镇西部、(颍)河畔,西与**镇接壤,北与西三十铺镇仁和村毗邻,全村共有耕地3500亩,农业人口4680人,其中劳动力1200人。近年来,具有“三粉”加工悠久历史传统的'**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整合一家一户小作坊,改进加工工艺,实行规模经营,争创知名品牌,不仅促进了“三粉”产业做强做大,而且通过“凤还巢”工程推进其他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共有“三粉”加工企业45家,年产值4500万元,利润90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800人。20xx年该村人均收入7217元,在全县346个行政村(居)委会中位居第一。

经济调研报告 篇10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为了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了解掌握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的现实状况,以及在贯彻执行会计制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抓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近日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农牧业经营管理站对我市的村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运行情况

额尔古纳市辖行政村4个,从XX年开始实行了“村财民理乡代管”为内容的村财务管理机制,并且制定了配套的具体管理办法。各乡镇办事处经管站的负责人,基本上是乡镇办事处的会计人员,负责“村账乡管”的日常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亲自抓,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实绩考核内容。村会计员(实为报账员)实行按月办公制度,每季度向群众张榜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同时,乡镇办事处与各村村委会明确各自的职责。市农牧业经营管理站年终审核,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和民主理财制度,统一规范管理。经过几年来的运行,收效很大。既加大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力度,消除了滋生腐败的条件和土壤,又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XX年财政部出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已于XX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为了便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人员理解执行,市农牧业经营管理站统一安排步署,于XX年底对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学习培训。在全面贯彻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各乡镇办事处统一了会计账薄,统一了记账凭证,统一了记账方法,统一了会计档案,规范了票据,规范了会计科目,会计管理职能真正延伸到村一级,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起到了一定的当家理财作用。与此同时,市农牧业经营管理站具体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等等,起到了一定的约束机制作用。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不规范。一是应收账款增多导致资金沉淀,资产被个别村民无偿占用导致集体利益受损。二是有的村民往来帐采取重复记息,导致不良债务增多,村级债务化解难。三是开支大手大脚。

(三)报销审批不规范。一是审批不够规范。二是账款结报不及时。三是报销凭证不够规范。

(四)会计账务处理不规范。一是会计账薄、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二是乡镇办事处会计与村会计员自行记账,对账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会计档案管理不善;三是有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账乡管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会计人员调整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

(五)财务公开不规范。一是乡镇办事处代理记账的审核问题。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账轻监管,只审凭证,不审开支合理、合法,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账。二是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开、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

(六)村级会计人员的队伍不稳定。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成员每三年选举一次,全体村民“海选”产生。每产生xx届村委会,就更换xx届会计人员,造成村级会计人员队伍极不稳定,从而贯彻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阻力巨大。而且,会计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七)财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有的村财务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村主要干部一人说了算,收入不进账,支出无票据。有的村坐收坐支十分严重,村账乡管是个空架子。有的村新xx届领导不与上xx届领导办理工作交接,旧的不交账,新的不接受,合同协议都没有,债权债务不清理。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其形成原因,一是法制、政策宣传不到位,村干部法制观念不强。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机制不健全。三是法规制度不融合,执行过程阻力大。四是农村市场主体不完备,造成会计人员零核算。五是领导干部认识模糊,重视不够。由于领导干部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仍然存在等、靠、要的习惯心里。

四、建议

(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载体,完善农村市场主体。党的xx届全会《决定》指出:“以家庭社会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最基本的制度。20多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它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应当长期坚持下去。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统”的一层主要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为生产农户提供配套服务,逐步形成链条式发展模式,促使农民发挥特长,专业化经营。这样一来,既可形成产业优势,又可避免农户在混合性经营中顾此失彼的弊端,还能够提高市场经济运作能力。会计核算有了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方可实施。

(二)建立村级财务会计服务中心,制定“五统一”管理机制。一是统一乡镇办事处统管资金帐户。全乡镇办事处各村所有资金收入,存入财务会计服务中心帐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村只设一个支出帐户,使用资金时向财务会计中心提出申请,由统管帐户拔入支出帐户。二是统一报帐日。每月30日为统一报帐日,村报帐员携带本期收款、付款发票、现金日记帐,收款凭证存根,现金结报单到财务会计中心报帐。三是统一实行收付款凭证领用登记制度。各村统一使用额尔古纳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付款凭证。四是统一实行开支审批制度。五是统一财务公开。各村理财小组每季度监督财务收支、债权债务等情况并予以公布。同时,每年进行一次村级民主理财,直接接受村民的监督。

(三)建立和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会管理、较稳定的村级会计人员队伍。村级会计人员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所以应当采用“专职选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双重领导”的管理办法,培养一支顶得住,站得稳、懂法规、履职能、业务精、品质好、会管理较稳定的村级会计人员队伍。从而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顺利贯彻执行。

(四)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系列化村级内部控制制度。一是财务公开和村民查帐制度;二是财务开支审批制度;三是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四是“村账乡管”操作规程办法。五是民主理财制度;六是财务审计制度;七是政务公开制度;八是乡镇经营管理职责;九是会计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十是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等等。

(五)建立和健全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机制。建立和健全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机制,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克服村集体财务混乱,根除前清后乱,严肃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农村审计力度,才能有力地遏制农村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行为,才能维护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脚踏实地的落实村级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都要定期、不定期地对村级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或轮训,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题培训,长短期培训,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结合农村的工作实际通俗化授课,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经济管理能力、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准。

(七)积极开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首先,牢固树立政府和各部门的扶农思想,提高诚心服务意识。其次,加强村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具有管理和发展集体经济能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再次加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现有的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现有的村集体资产。最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现行体制下,资产的产权不明晰,导致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集体资产权益往往被随意侵犯,成为引发当前农村干群矛盾的一个焦点。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最终形成“产权明晰,三权分离,管理规范”的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八)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重农民意愿,护农民利益,增农民福祉,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上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加大固本力度,培育农业良性发展、农村自我造血、农民适应市场的自立机制、自主能力。这关键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总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特殊的组织。搞好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的领导,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认真贯彻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为农村经济环境的治理,基层组织的廉政建设,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的完善,农村经济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经济调研报告 篇11

1-3季度,临港新城按照规划的总体部署和年度工作计划,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精神,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振奋精神,扎实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较好进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特点分析

洋山港对临港新城的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1-3季度,洋山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917万吨,货物装卸量1805万吨,集装箱量208万标箱。

前三季度临港新城开发建设呈现如下特点:

1、增长质量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5.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9%,同比增长4.7%。芦潮港镇完成投资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1%;书院镇完成投资1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仍然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8亿元,增长29.1%。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较去年同期有显著增长。

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1-3季度临港新城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7.5亿元,为年计划33.5%。主城区加快完善一期道路与水系工程,继临港大道主城区段、护城环路主干道和橄榄路、茉莉路等5条次干道竣工后,加快G3、G31、D21等支路建设和6公里滴水湖湖岸结构、游船锚地施工,各项工程均顺利完成节点目标;产业区方面,世纪塘加高加固、口岸查验区、铁路中心站配套经10路、I6路、芦潮港西侧滩涂圈围一期工程竣工,芦潮港西侧滩涂圈围二期、南滩产业码头、深水港芦潮港辅助区等项目顺利完成节点目标,重装备区“四横四纵”骨干道路、闵联临港和物流园区市政道路抓紧施工,部分路段通车。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部分地段开工,两港大道二期、Y5道路、白玉兰大道改扩建即将启动。供排水、供电、天然气、电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有所加快。三季度,泥城社区彭平路、泥城路、N3路建成,产业区DEX2W、DEX3路开工;芦潮港D3、E2、E22抓紧施工,万祥产业配套区宏祥路、万和路(南段)、万建路、殷家港等项目竣工;书院S3、Y61、老芦路开工建设。

3、招商引资积极突破,产业项目落地加快

1-3季度累计批准外资项目18个,投资总额为44740万美元,其中,合同外资11902万美元,占全年计划的37.2%,项目储备方面,储备电气起重机、池贝机床、西门子发电设备、东和恩泰、东航普惠等项目,涉及投资总额37.3亿元。

在加强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快落户项目的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产业项目累计投资30.7亿元,为年计划的60%,成为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的'亮点。大型船用曲轴、电气核电设备、沪东重机厂房有望年底竣工。临港普洛斯一期、瓦锡兰和礼才物流顺利运营,同盛危险品仓库二期准备就绪,苏尔寿机械打桩开工,卡尔玛、卡特彼勒再制造正式开业。

三季度,芦潮港配套产业区开园,至此临港四镇配套产业区已全部启动。芦潮港建材市场开业,书院现代农业发展区一期建成,积极筹划二期建设。万祥产业区1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部建成。

4、功能性开发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框架开始构建

1-3季度主城区加快功能性项目的推进。区行政中心地下工程施工基本结束,综合服务楼桩基工程完工,完成投资6882万元,为年计划34.4%。中国航海博物馆完成桩基,正进行局部降水与土方开挖,完成投资3324万元,为年计划41.6%。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等部分建筑完成结构施工,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完成投资54378万元,超额完成年计划。锦江之星商务酒店已完成一层主体施工。建设大厦、闵联大厦完工可批复,准备四季度开工。临港信息大楼、临港燃气大厦、区党校、区卫生公共中心签订入驻协议,海事局、洋山海事法院等口岸管理机构规划用地基本明确。西岛高星级酒店加快推进,与迪拜、美国X—NEO、日本QCZ等多家国际知名公司进入深度洽谈。产业区国际豪生酒店开业,物流技术中心、保税港管理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5、房产开发以安置房为主,动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1-3季度临港新城房地产开发投资14.9亿元,其中各镇安置房投资13.5亿元,完成年计划40.9%,占房产开发总投资的90.6%。三季度,泥城、芦潮港经过前期充分准备,顺利完成了一期部分动迁安置房分配,其中,泥城分房1550套,芦潮港分房735套,其中泥城分房户中的一半已装修入住,使临港新城动迁安置工作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二、存在问题

前三季度开发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不甚理想。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亿元,仅占第二季度完成额的53.4%,投资额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新开工项目较少,基础设施和动迁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如:西引河暂缓实施,大芦线航道、两港大道二期、重装备区“四横四纵”等项目的进度受到动迁和用地制约;白玉兰大道改造、Y8由于实施主体和建设方案变化等问题而延迟实施。

二是城市整体功能开发有待加快。具体表现为招商引资中项目储备不多,产业支撑后劲不够;原计划滴水湖四幢商务楼宇中的两幢无法上马,滨海餐饮街、商品房推进不快,城市旅游娱乐设施缺乏,商业氛围和人气不足;四个分城区尚未形成城市要素集聚形态。

三是动迁基地建设进度离年初目标有较大距离,要完成“年实现现房动迁”的总体目标还有不小的困难。1-3季度,四镇动迁安置房投资 13.5亿元,实现年计划的40.9%,其中第三季度只完成投资2.7亿元。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各镇的三期房建设均未开工,既影响到临港新城全年固定资产完成情况,更影响到明年实现现房安置的总体目标。从结构上看,泥城目前在外过渡4000余户,加上近期大芦线等工程拆迁,要实现明年现房安置的目标,任务更为艰巨。

经济调研报告 篇12

一、我市乡镇经济总体水平与浙江安吉之比较分析

近年来,我市乡镇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切实增强可比性,在此选取与我市水平相当、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浙江安吉作为参照系,以便全面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状况。

一是总体实力有差距。与安吉相比,我市在乡镇规模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各方面都全面落后,这也充分反映出两地在发展水平、产业层次等方面的差距(具体见下表)。目前,该县已有1个乡镇跻身全国五百强、浙江省百强行列,1个乡镇被列为全国首批小城镇改革试点镇,12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二是发展平衡度有差距。从自身各区块看,我市东西部乡镇、省道沿线与偏远乡镇、工业集中区与农业乡镇差距较大,并呈逐步拉大趋势。以20xx年财政收入为例(城区三个办事处不纳入统计),港口镇实现财政总收入15826万元;排名最后的方塘乡仅41万元,前者是后者的386倍;排名第二的中溪镇财政收入达4223万元,与港口镇也有11603万元差距,即使剔除宁国水泥厂税收部分,两者差距仍达3000余万元。而安吉县去年最高的乡镇财政收入达24215万元,最少的也达486万元。

三是发展后劲有差距。去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安吉各乡镇继续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乡镇财政收入增幅达32.6%。其中,财政收入增幅最高的乡镇达115.8%,完成年初下达任务基数比最高的达639.9%。与之相比,我市各乡镇受产业基础等影响,后劲略显不足。20xx年,在总量落后的情况下,我市乡镇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增幅仍慢于安吉。其中,乡镇财政收入增幅落后11.3个百分点。今年1—3月份,安吉县乡镇综合实力第二的高禹镇,实现财政收入2223万元,同比增幅达178%;而我市乡镇财力第二的中溪镇,实现财政收入1163万元,两者差距达1060万元。

二、我市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分析,我市与安吉在乡镇经济发展上的较大差距,既有地域区位、政策机制等客观因素制约,更多是受自身主观原因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城市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大胆实践“经营城市”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使得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开发区承载能力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在全市各项财力、物力、人力都向城市和开发区建设一线集中的情况下,对乡镇经济发展有所忽视。此外,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顺利推进,乡镇工作重心发生变化,没有硬性指标,缺乏工作抓手,发展更多依靠各地的自觉行动。

二是发展定位不清。近年来,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导各乡镇、街道突出重点、倾斜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中心五重镇两大特色区块”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我市尽管早在20xx年即提出异地办工业的创新理念,并通过设立乡镇工业集中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但直至20xx年初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中,才结合乡镇自身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和财政收支规模等因素,对全市乡镇、街道进行了社区事务、工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三类划分,并且未明确各乡镇发展重点和产业定位。由于缺乏具体规划指导,各乡镇自成一体、各自为战,从而造成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深加工程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投入力度不足。适度的政策扶持,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对提升乡镇自我发展能力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多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其中,乡镇财政供给标准达3500万元/年,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投入达500万元/年。但与安吉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该县每年仅用于乡镇工业平台建设资金就达50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奖励到村资金更是高达亿元。此外,通过财政贴息、对上争取、以奖代补、超收分成等多种形式,为乡镇各类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以隶属于高禹、良朋两镇的天子湖工业园区发展为例,该县本着“涵养财源,激励发展”原则,出台了园区开发建设实行财政封闭管理的意见,通过“放水养鱼”,实现了财政收入的“三级跳”。该园区07年财政收入仅20xx年即增加至7000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2亿元。

四是创新手段不多。安吉县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探索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该县全面推行了以财政贡献率为核心的乡镇个性化分类考核;每年开展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先进乡镇和加快发展创业奖评选,按照乡镇发展类别分类设定奖项,并奖励到乡镇班子成员;优化财政分成,逐步调低分类分档分成比例,鼓励乡镇培植财源;推行乡镇“三线工作制”,实行党委书记重点抓招商、乡镇长重点抓项目和平台,党委副职抓日常事务。这些创新举措,充分激活了乡镇发展内生力。与之相比,我市在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方面,方法手段不多,过于粗线条,缺乏实质性助推内容。

经济调研报告 篇13

原省委书记李源潮早在20xx年11月召开的中共江苏省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就提出:“苏中要抓住沿江开发和苏通大桥等过江通道建设的机遇,迅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水平,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国现在经济的重要板块就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现在的长三角,主要是三大板块:苏锡常板块、杭甬绍板块、宁镇扬板块。苏通大桥飞架南北,跨越了长江天堑,一举改变了南通“末端区位”的历史,对南通的要素资源流向和经济发展格局必将带来重大影响。我县更将由此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跨入崭新的大桥经济时代。如何超前谋划大桥经济,既是新一届政府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也是我们各行业商会必须关注的热点课题。

所谓大桥经济,就是要按照接轨上海、融入苏南的要求,充分利用大桥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等的影响力,立足主动,趋利避害,乘势而上,最大限度地放大大桥经济的积极效应,促进海安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苏通大桥通车对海安县板块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意义:南通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将极大提升,比较优势凸显,有利于发展大产业。

苏通大桥贯通后,将为苏中、苏北地区新辟了一条通往上海、苏南、浙江的全天候快速通道,我们与上海的行程大为缩短,这将大大提升南通以及海安的区位优势,使海安尽快融入上海经济区的核心圈,使我县与上海、苏南在资源、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对我县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目前,上海产业结构正加速“退二进三”的战略调整。我县将因为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齐备的生产要素、辽阔的市场腹地、高效的服务环境和独特的“桥头堡”优势,而成为承接上海、苏南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加工制造业基地。已经实现初步集聚的传统优势产业在这一波浪潮中,无疑将成为最重要的弄潮儿和最大的受惠者。

(二)消极影响:大桥建设产生的效应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因此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桥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挑战将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区域竞争将更趋激烈。大桥建设打破了原来相对封闭的区域竞争格局,由于上海在信息、金融、科技及开放度等方面的优势远甚于海安,可能引发海安部分规模企业按照“前店后厂”模式,将研发机构甚至总部迁往上海,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活力外逸,影响经济发展后劲,抵消大桥经济的积极效应。此外,苏北地区相较于我县在资源、成本、发展空间上有后发优势,加之其固有的与我县传统产业相近的产业特色和产业基础,在承接上海辐射、集聚经济流量方面将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我们要防止出现“灯下黑”、“过地湿”的现象(即我们成为苏北接收上海苏南经济要素转移的旁观者)。另一方面,要素制约将更为突出。近年来,我县在要素保障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滞后性依然十分明显。交通优势突出了,但用地瓶颈、用工瓶颈、资金瓶颈的.制约则更加显著。

二、大桥时代我县板块经济发展展望及保障措施

(一)展望未来:

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南通包括海安必将迎来更为辉煌的大桥经济时代,“四个转变”的趋势将日益凸现:一是经济发展模式将主要由内源性为主,加速向内源性和外源性互动转变。随着大桥效应的不断显现,南通吸引和集聚外来要素的能力大大增强,进一步向以外资促民资,以民资引外资这一发展模式转变,经济运行质量得到较大改善,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二是经济联系方式将由“行政经济”,加速向“区域经济”转变。交通格局的改变,将逐步淡化行政区划的概念,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要素资源将冲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实现更大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区域性经济格局将加速形成。三是产业发展格局将由主要以传统型为基础,加速向先进型为主导转变。在上海的直接辐射下,生产要素加快向苏中苏北地区集聚,板块特色产业将完成新一轮的升级换代,高新技术、物流、旅游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的布局和层次将加快实现优化提升。四是工业发展区域将由相对分散的网状体系,加速向连片发展的片区体系转变。

(二)保障措施

在大桥时代的背景下做大作强经济板块,要充分考虑大桥建设对区域经济板块的影响,顺应发展趋势,立足现实基础,紧紧围绕战略重点去展开、去落实。

我们建议,政府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调控

根据长三角产业分工新趋势,以南通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整体规划我县产业布局,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加强对产业的策划和包装,加快建成优势明显、布局合理和梯度推进的,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规划中,重点要把握三方面。一是开发建设要有所侧重。产业布局上要充分考虑苏通大桥通车给我县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二是产业定位要着眼于错位发展。对外与上海、苏南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要错位,对内各大产业片区相互之间要错位,以强化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三是发展模式要向集群经济转型。以大企业、大集团为核心,一大批上下游中小企业集聚其周围,从事配套加工生产的集群发展。发展集群经济不仅有利于产业链的重组和延伸,而且能有效带动产业的整体升级,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我县板块特色鲜明,但缺少大企业、大集团的辐射和带动,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发展层次不高。因此,要加快引进一批关联度大、牵引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落地生根,促进特色板块做大做强。

2、以四大产业片区为重点,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型”经济

一是培育大产业。在高度重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要坚持两手抓、两手并重的原则,做大我县产业规模,并重点发展好对县域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纺织、机械、精细化工、食品饲料、电子信息等优势和支柱产业。二是建设特色园区。要大力培育特色板块经济,促进园区特色化发展,形成差别化竞争,使园区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三是猛攻大项目。要广辟渠道挖掘“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产业升级、对经济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同时,通过对现有项目的优质服务,积极营造项目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大、带得动的良好外部环境,推动以商招商,促进项目转化。四是培植大企业。要培植对产业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要引导扶持茧丝绸集团、联发集团、万力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实施发展战略转型,推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着力培育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壮大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推进申菱电器等重点企业与关联、协作企业进行股权配置、资本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对初步具备条件的企业抓紧股改,加快运作,尽快实现上市的突破。同时,四大产业集聚区的开发不能演变成沿线开发、沿路开发,要走园区化发展道路,促进相关产业的集中集聚,形成“长藤结瓜式”产业带。对同构、过小或空壳的产业园区要予以整合、扩容和提升。

3、以接轨上海为主途径,挖掘大桥经济动力源泉

对我县来说,大桥建设的根本意义,就是可借上海之船出海,加速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这也正是大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所在。在前几轮接轨上海当中,我们已经落后于海门等地区,今后必须加快营造南接上海、融入苏南的后发优势。接轨上海,产业联合是重点。接轨上海,招商引资是着力点。就现阶段来讲,上海拥有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近80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已成为国际资本与技术的集聚地。因此,要把引进外资作为重点,着力打好“桥牌”,让源源不断的外资包括技术和人才,通过上海这个跳板流入海安,推动经济开放度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招商引资要以产业链招商为主要方式,采取务实的政策措施,做到既引得进、更留得住。接轨上海,企业是主体。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是我们接轨上海的主力军。通过接轨上海,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就可以一步到位,在这一过程中必将加速大企业集团的成长。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通过舆论上引导、政策上扶持、利益上倾斜,放手发动民营企业加强与上海各方面的合作,配套上海的产业体系;通过在上海设窗口、跑项目,加快融入国际化大生产,为打造特色板块提供强大力量。

4、以搭建要素和服务平台为抓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生产要素究竟是流入还是流出,大桥建设最终是机遇还是挑战,关键要看发展的环境。因此,营造一个低商务成本、高投资回报、优政府服务的投资和创业环境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扬长克短,全力保障要素供给。另一方面,要简政优政,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简政”,就是要与市场经济规则接轨,政府管理从无限转到有限上来。加快推进新一轮审批制度改革,在项目上“能减则减”,程序上“能简则简”,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行政审批网络化,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优政”,就是要强化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搭建好产业信息、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为各类创业者特别是外来投资者提供生活、休闲等一站式服务,解决投资者文化交流、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营造便商、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

同时,对于行业商会和行业龙头企业,我们建议他们从如下几方面迎接大桥时代的到来:

1、制定完善行业规划,为接轨上海、融入苏南留足空间。抢抓大桥开通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主动地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努力在新一轮发展竞赛中争取主动、赢得先机,不断拓展开放开发的新局面。

2、更加主动接轨上海。注重发挥大桥的预期效应,开展富有影响的招商活动,与知名中介建立良好的招商合作关系,寻找成熟的合作项目。借力上海,加大自我宣传推介和项目招引力度。一是宣传上依托上海。二是活动上立足上海。以办会招商、专题招商为重点,在上海开展高频率、宽领域、多层次的招商推介活动,不断扩大海安在沪的影响力。三是招商上链接上海。锁定上海这一项目信息来源地,充分发挥海安的区位和产业优势,继续强化驻点招商和中介招商,主动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的软着落。

3、更加突出企业间合作,联合出海。通过行业商会形成产业链分工协作机制、利益平衡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减少内耗,形成强势,参与新一轮的资本竞争、市场竞争。

4、加强与上海、苏南行业商会的联系,加快友好商会建设步伐,使行业商会成为大桥时代板块建设的主力军。

5、龙头企业要舍得拿出成熟的项目吸引外来资本,实现“共享共赢”。漂亮的姑娘先出嫁,用优质资产引来优质资本,壮大企业实力,做强板块经济。

海安作为南通北大门,应当以大桥建成通车作为新的“起跳点”,在着力营造“大桥经济”的进程中,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总体达小康、建设新海安”的宏伟目标。

经济调研报告 篇14

文章标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自1994年所辖砀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专业农协试点县后,一直比较重视,并以此为发展契机,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服务链条进一步拉长,分工科学合理,经营手段也日趋现代化。可以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渠道之一。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20__年底,全市农村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1360个,参与户数15万户,人数达50万人。经营种类广泛,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及市场信息服务业等。其中种植业544个,占40%:养殖业422个,占31%;其他占29%。区域分布以乡镇内合作经济为主,占85%以上;经营形式80%为松散型专业合作。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1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目前,全市有24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去年实现营销收入19.8亿元,建立基地210万亩,与57万户农民签订协议,农民新增收入亿元以上。宿州市第一轧花厂,是以籽棉收购加工、棉籽榨油及织布于一体的综合性加工经营企业,他们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实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与3万户农民签订生产收购合同,经营中实行购苗、购料、防疫、赊欠、借贷“五统一”,年推广优质棉面积达7万亩,每户农民年均增收500元。这种模式的联合,规模较大,相互联系密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强,见效快,作用突出。

1.2能人带动型主要由能人牵头,包括种植大户、运输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砀山县华利果业协会是由葛集镇农民孙宗华创建的,每年,该协会都与周边6个乡镇签订生产、收购协定,组织优质无公害水果生产,免费发放水果套袋,以高于市场o.2元/斤的价格收购果农的水果,与农民结成了较紧密的利益联合体。20__年,协会获得了私营企业水果出口权,当年出口水果1800公斤,创汇近10万美元:20__年全年销售水果3272万公斤,创汇近30万美元。

1.3专业协会带头型协会有的是在乡镇指导下由部门牵头组建,有的是村组织牵头组建,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如养牛协会、养羊协会等。砀山县文庄镇瓜菜制种协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制种面积、生产资料、培育种苗、技术指导培训、回收等五统一,20__年500亩辣椒制种创产值4007元,人均制种单项收入超千元。

1.4农业服务部门领办型多是由乡镇农技、农经、林业、兽医站、供销社等部门牵头,吸纳农户参加,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技术、产品购销等多种服务,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适应形势,转变职能,拓展工作领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由砀山县唐寨镇供销社创办的砀山唐寨水果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闯市场,自1998年以来,在上海相继兴办了两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同时承包140亩地,从山东、浙江等地引进果树新品种栽植,取得明显成效。四年来,共为当地群众销果1.38亿公斤,销售额1.11亿元,其中为合作社社员推销水果占总销量的80%,销售范围遍布全国。

1.5科技人员创办型农业科技人员依靠自身的优势,组建各类协会组织,带领一方群众奔小康。市无籽西瓜研究所所长刘广善在20__年组建了无籽西瓜协会,以科研单位、中介组织和瓜农“三赢”和利益机制为纽带,对瓜农实行包种苗、包技术、包产量、包销售的全程服务,形成了科―农―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农技推广模式。推广范围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无籽西瓜总面积20以上。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及效果

2.1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同类生产和消费的联合,打破了区域界限,实现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宿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主要是围绕发展“水果、蔬菜、畜牧、种子”四大主导产业进行的,这些产业的合作社占到总数的90%以上,实践中,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是明显的。粮经比例由20__年的6.3:3.8调整为20__年的6:4;畜牧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3%;大宗优质农产品率由20__年的24%提高到20__年的30%:果菜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进步。

2.2加快了市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__年水果外销率达70%以上,蔬菜外销率40%左右,畜禽产品外销率40%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外销率达80%左右。

经济调研报告 篇15

为推动清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林业经济转型升级,有效破解既要守护青山绿水又要让群众增收致富两难之题,县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赴桓仁、集安、通化,对林地中药材、林下山野菜归圃、经济果林及农产品深加工考察调研,并结合清原清山绿水资源优势,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学习考察调研情况

桓仁、集安、通化将以人参为主的林地经济做大做强,形成了“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了产业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

(一)注重林地经济综合开发,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桓仁以山参为主的林地药材面积达到63。85万亩,山参保护基地规模居于全国县级首位。红松果材、大榛子、核桃楸干坚果经济林达100余万亩,桓仁山参、红松籽、大榛子、山核桃油、林蛙等多个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多个山参品牌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获得“中国山参之乡”、“平欧杂交榛子专业乡”等荣誉称号。集安市是全国乃至世界“边条参”唯一产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林地承包到户等政策,不断扩大林下参种植规模,经营模式由分散的小户、小规模向集中连片联营的大户、规模化转变。

(二)着力打造产业园区,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桓仁建设东北参茸城,成为东北地区的山参集散地。全县注册的有关山参企业332家,其中上市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有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辽宁省百强和民营明星企业4家。同仁堂、鹤年堂、天士力、上药集团等国内知名中药企业落户桓仁,进行加工和经销山参产品,建设山参种植基地。集安中国·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建设项目,交易额超过20亿元。通化快大产业园区计划投资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利税3亿元以上,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参集散地。建设有人参特产商贸、仓储物流、研发检测、人参文化旅游四大板块和一个人参产业营销平台,研发出人参酒类、饮料类、化妆品、保健品等28类300多种产品,实现了人参产品及制品的电子交易、物流配送、融资贷款等全网络运营管理。

(三)发挥经营主体作用,推进三产业融合发展。集安鼓励各经营主体结合林下参种植基地发展森林旅游、林下参采挖园、山野菜采集、人参酒品饮等体验项目,建设民俗民宿、农家乐,推出人参鸡汤、高丽火盆等地道美食、休闲度假活动,举办人参主题大型活动。参观的清河镇德源特产种苗基地有林地面积500亩,开发种植芦笋、大叶芹、刺五加等各类山野菜32种,林下人参、黄芪、白芍等中药材16种,东北红豆杉、黄柏、寒富苹果苗木40种,林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吸引游客观光采摘,销售山野菜、中药材、盆栽及绿化苗木产品、种子、种苗,获得良好经济效益。通化县茂林综合养殖有限公司在承包流域养殖梅花鹿20xx余头,发展园参39000平,林下参2200亩,建设小型水库,养殖林蛙50万只,建设加工车间400平,生产梅花鹿茸、鹿血、鹿酒、山参、林蛙油等产品,年销售收入1186。5万元。

二、我县区域特色产品开发存在的困境

清原与桓仁、集安、通化相比,资源禀赋相近,多年前产业规模水平差距不大,近年来差距越来越大。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滞后,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狭窄。鹿产品、龙胆草等深加工企业我们有过但都没有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缺失,导致所有产品都只能停留在卖初级产品的阶段,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提高。商贸流通环节处于被动状态,林下参药材销售被吉林、桓仁客商主导,平地药材全县至今没有一处交易市场。

二是配套体系建设跟不上,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缺少系统研究指导我县优势产业的管理组织机构,对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过程中在引导工作上仍有所欠缺,大多数农民存在着不知道干些啥,怎么干的问题,所有生产、加工、销售都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的局面,没有形成全县一盘棋,没有形成规模化。

三是受天然林保护政策限制,缺少政策资金扶持。国家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权承包到户,但矛盾是林农发展林下参不经审批违法,审批又受天然林保护政策影响难以通过(政策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此外,林下开发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地方财政无力扶持,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20xx年国家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对经济林大榛子、刺嫩芽、果树等补贴300—600元/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20xx年至今,只有常规造林政策,补助100—200元/亩不等,林地经济发展放缓。

三、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相关建议

与外市周边山区县比,清原产业具备一定的优势,如“清原龙胆”是清原的明片,全国北龙胆销量82%来自我县。“清原马鹿”是我们历经30多年培育起来的自主品牌。“辽五味”“辽细辛”等都较早获得地理标志认证。我县野生归圃平地药材品种较多,规模已超过10万亩,获得“北药道地中药材中国第一县”称号。林下参也具备一定规模达到12万亩,其他产业都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现仍有100万亩林地空间没有得到利用。我们的发展空间有,在如何利用好资源,把资源变成资本上做文章,是我们落实“五位一体”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一)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开发。我们应该总结、包装、宣传我们的区域特色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或鼓励引导本地企业转向利用本地资源加工方面来,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联合办厂,把资源、产品转化为商品,解决农民在销售方面后顾之忧。探索建设北药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可行性,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促进山区资源加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放宽森林经营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强开发林下资源、发展重点产业的领导,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强化监督管理,实行依法治山治水。指导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按照统一规划和部署,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抓好荒地、林地、草地、小流域开发。合理调控森林郁闭度,对适合林下参种植要求的放宽到0。6—0。8之间,这样既有利于树木生长,又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制定相关政策,避免滥砍乱伐。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林地经济品种以及疫病防治的研发给予重视,退耕还林要引导鼓励农民多发展经济果林,避免满山全是红松林的单一树种。要对新品种试验研究进行立项,给予相应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生态工程、综合开发等政策,出台相关财政政策,重点用于种子种苗的培育、优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基地的建设、区域品牌宣传等方面。

(三)注重产业文化发掘,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特色村庄,发展生态采摘、农家乐、民宿项目;结合中医药产业发展,开发中医药旅游,发展药浴、养生保健、地方特色药膳美食,形成特有文化;充分利用林下参、黄精、食用菌、马鹿、林蛙、柞蚕丝等特色产品,开发旅游产品,打造土特产品基地,延长产业链条,推动旅游业发展。

经济调研报告 篇16

总部经济是指一个区域利用一些特有的条件,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安排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并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全国许多中心城市的强烈反响,纷纷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市总部经济最发达,对“总部”的争夺最为激烈。中心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何在?模式和路径何方?笔者经过调研,略有管见。

一、优势和劣势的比较

根据总部经济理论的有关原理,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具备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等六大基本要素。围绕基本要素,相比较周边区域范围而言:

(一)相对比较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是“长珠闽”的共同腹地,沪昆高速、赣粤高速、105国道、320国道、京九铁路、浙赣电气化铁路从境内穿过。中心城区距南昌昌北、长沙黄花机场均只有2个小时车程,并已纳入上海、杭州、广州8小时经济圈。作为发展总部经济必要的空中交通,明月山机场将成为占领赣西地区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中心城区较为完善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2、产业基础优势。全市9个工业园均为国家批准的省级开发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全市已基本建成医药、纺织、盐化工、煤电、建筑陶瓷、鞋革等6大特色产业基地,中心城区也已形成以医药、机械、机电汽摩配件、新型建材等为重点的支柱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基地的建立和一批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中心城区充分依托这些现有优势企业的集聚发展,有效鼓励引导相关企业的行政总部、营销总部或结算中心入驻提供了良好条件。

3、城市品牌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品牌。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具备既适宜投资兴业又适宜居住的环境。近年来,中心城区已获得五张国家级名片。目前正在大力实施“13579”工程和人口五年倍增计划,致力打造中部最佳宜居城市,使真正成为宜业的热土、宜居的福地。随着对外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生态宜居这一城市品牌将最有可能成为引进企业总部落户一个卖点。

4、人力资源优势。据统计,全市拥有劳动力总数达337万人。设在赣西实训中心规模位居全省之首,年培训能力达1万人左右。尤其是中心城区设有xx学院和xx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全日制高校,其中,xx学院是拥有800多万人口的赣西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学,在校学生达1.6万人;xx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达1.1万人。这两所高校将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5、兴业成本优势。除劳动力资源丰富外,特色矿产和农产品资源都非常丰富,土地、用水、用电等价格相对较低廉,企业职工年工资也大大低于沿海发达地区。

6、政策环境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深化市直单位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着力解决市直部门“中梗阻”顽症,严肃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在去年的全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52个行业、系统中,我市总评列全省第一名。

(二)相对比较劣势

1、经济实力不够强。与全省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仅以去年为例,我市gdp总量和增幅分别列全省第5位和第9位;人均gdp只有萍乡的54.8%、新余的38.1%。总体实力不强还表现在市本级经济较薄弱,去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列全省倒数第二,只占南昌的6.67%、新余的20.8%。中心城区目前的经济规模尚难以形成对企业总部落户的吸引力。

2、配套服务不完善。地处赣西内陆,不临江不靠海,大宗货物运输只能通过铁路和公路,不但货物吞吐量小,且运输成本高。中心城区到目前仍没有大型的物流企业和现代物流市场,加上信息流不甚畅通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服务行业方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难以满足较高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更无法对外产生吸引力。特别是在五星级大酒店、高尔夫球场等一些高端服务设施方面的空白,难以让企业高管人员在真正进得来、留得住,这也成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一大“软肋”。

3、金融服务水平较低。一个地方发展总部经济,需要这个地方在资金信贷、企业融资、资金结算等方面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就当前中心城区来说,存在信贷总量相对较小与金融资源相对丰富不匹配、信贷投向分散与信贷需求集中不匹配、融资渠道单一与行政资源丰富不匹配等矛盾。以企业融资为例,目前中心城区企业中,仅有江特电机获得交通银行3000万元贷款,占比不足全市异地融资(不含丰电)的5%。

目前,除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股份制银行、合作银行和跨区域的其他商业银行及其办事机构在中心城区还是空白,这不仅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也给企业在资金结算上带来了不便。

4、高端人才较为紧缺。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大批量的高级专门人才。总体上说,当前我市人才总量不大,高层次人才缺乏,尤其是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熟练技术工人非常紧缺,且行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较突出。在人才引进上,也存在着“难引进、易外流”的现象。不少企业反映,由于中心城区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人才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使得许多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现象,特别是难以聘到企业紧缺的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

二、模式和路径的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心城区发展总部经济,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条件,但相对劣势和差距不少,我们只有进一步理清思路,扬长避短,寻找自己的模式和路径,才能不断培育、发展和壮大总部经济,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

1、明确发展思路。以打造中部地区最佳宜居环境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构建适宜创业发展、生活居住的软硬环境为支撑,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本土培育与引进做强相结合、发展总部经济与产业项目经济相结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建设区域性企业总部中心。尤其要重点吸引、扶持和培育与我市几大支柱特色产业相关的总部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

2、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总部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充分调动市、区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建的积极性,加快构建分工合理、功能突出、配套完善、优势互补的总部企业区域布局。精心规划宜阳新区、经济开发区、明月山风景旅游名胜区的功能定位,宜阳新区以打造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强化金融、信息、中介、商贸、会展等服务功能,吸引现代商业、金融、保险、咨询、证券以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经济开发区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为依托,集中设置企业管理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成果孵化中心等建设项目以及物流配送中心、培训中心等职能型总部;明月山风景名胜区主要定位为休闲娱乐区,进一步加快完善酒店、娱乐、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休闲、娱乐、健身、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3、出台优惠政策。借鉴外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成功做法,抓紧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有关扶持措施,细化促进总部经济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在出台扶持总部经济的有关政策时,一是在税收优惠上,要在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再适当放宽;二是在办公条件上,要提供舒适的场地、场所,并在房产过户时给予一定的减免,在拟规划的商务集中办公区,要预留部分地块,用于建造商务办公楼的建设用地,必要时为其免费提供办公场地;三是在生活条件上,对引入的企业总部的`领导、员工及家属子女在辖区内落户、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一定关照和减免;四是在金融服务上,给予总部企业优先信贷、融资,上门服务;五是在资金奖励上,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集团总部迁入直接给予奖励。同时要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实增强总部企业对信心。在具体工作中对有可能把总部迁入大公司、大集团,例如宝成鞋业、百神药业、金特建材等,要列出单子并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靠上做工作。

4、加大引进力度。突出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以具有较好基础、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如以济民可信、仁和药业等为龙头的医药产业,以江特电机、沃得集团等为龙头的机电产业)为依托,积极引进一批国内、省内知名企业入驻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积极引导一批国内外名牌产品在设立总经销或分销中心(赣西片区);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公司在设立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企业总部。具体操作上可采取“内强外引”的办法:一是大力支持市内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或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其总部设立在中心城区;二是采取分拆引进方式,对于辖内企业,如高安、丰城大型建筑陶瓷企业、上高鞋革企业、奉新纺织企业等,利用中心城人才、行政、运输、市场方面的优势,引导其将行政总部、销售总部和研发中心迁至中心城区;三是积极鼓励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将企业总部迁至中心城区或设立分支机构,为家乡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5、完善配套服务。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尤其要有意识地搞好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等一批高端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在加大对市内物流企业的整合扶持力度,鼓励其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做好大型物流公司的引进工作,加快推进赣西物流中心以及省级建筑陶瓷专业市场的建设,使中心城区成为全市和赣西片区物流的集散中心。鼓励和引导外埠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在中心城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抓紧市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加大融资模式(如借鉴推广奉新县孵化式融资模式)创新力度,使中心城区成为全市的金融网点中心、生态示范中心和产品创新中心,为总部企业的引进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大力整合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和资金资源,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积极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总部人力资源贮备库,尽快使中心城区成为赣西区域性的人才集聚中心、人才信息中心和人才配置中心。

6、优化政务环境。建立总部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直有关职能部门任联席会议成员,负责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统筹总部企业的认定,审定有关补贴和奖励,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市直部门抽调一些业务精、事业心强的同志,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做好总部已进驻和有进驻意向企业的跟踪、联络和日常协调等服务工作。加强对总部经济的运行分析和监管,建立总部经济统计分析核算制度,全面准确掌握我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继续优化政务环境,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尤其是工商、税务、金融、商检等职能部门要围绕培育和引进总部经济目标,灵活掌握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注重协调配合,切实做到多服务、少设卡,多说行、少说不,使本地民营企业真正做得大、长得高,外地企业总部真正引得进、留得住。

经济调研报告 篇17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农业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理论界和学术界也很关注河南农业发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马列所邓小平理论研究室,对河南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尤为关注。20xx年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研究》课题组,将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形式列入重要研究内容。此后课题组注意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遂成立《河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前景》课题小组,曾多次与河南省漯河市驻京办、新乡市驻京办联系、座谈。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农业就完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高瞻远瞩,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为了调查和研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状况,20xx年9月17—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马列所邓小平理论研究室组成的'《河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前景》课题小组一行5人,赴河南豫北、豫中进行了为期14天的专题考察。走了3个县(新乡县、临颍县、巩义县);5个镇、乡(新乡县小冀镇、七里营镇,临颍县城关镇、杜曲乡,巩义县竹林镇),访问了11个村庄及村办集体企业,例如,小冀镇东街村及京华实业有限公司、中街村及中联总公司、太行振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营镇的刘庄村及华星药厂(该厂为我国肌苷生产最大厂家和生产青霉素第三大厂家,拥有8个分厂)、龙泉村及龙泉集团公司、刘店村、南辛庄村及新亚集团公司;临颍县城关镇的南街村及南街村集团公司、杜曲乡的北徐村及北徐集团公司、龙堂村及龙云集团公司;巩义县竹林村(现为竹林镇)。此外,还考察了一些村办学校、文化大院、卫生院、幼儿园、养老院等。调查组深入农田、车间、农户,先后访谈过40多名县、镇、村级领导、农民企业家、农户、村民和当地居民,还分别与数名带头人(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九代表等)座谈。

调研活动结束后,课题组分析和总结调研材料,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的调研报告: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前景;

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五、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

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经济调研报告 篇18

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__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__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 ,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 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__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

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是靠企业

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__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

二是靠服务

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

三是靠资源

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

经济调研报告 篇19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按照《关于开展循环经济立法调研的通知》(鲁经信函字[20xx]132号)以及市经信委《关于做好循环经济立法调研的通知》通知要求,广饶县就循环经济立法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始终坚持以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契机,以调结构、转方式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实施循环经济“1115”工程,重点培育8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减量化,加快发展再制造、资源化、环保、新资源四大产业,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努力壮大循环经济规模,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有力促进了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引导企业试点,加快构建小循环。

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我县全力推进循环经济“1115”工程,着力培育1个循环经济乡镇、1个循环经济园区、15个循环经济企业,这些企业已基本实现了企业内部的物质能量小循环,其泰集团有限公司、正和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大海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金岭集团、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被列为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金岭集团是我县致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之一,靠技术创新赢得主动,上优势项目占得先机,横向拓宽产业面,纵向延伸产业链。该企业推行的热电联产→电解原盐→氯碱产品→氯碱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甲烷氯化物、环氧丙烷、苯胺、有机硅,热电联产的粉煤灰、炉渣→新型建材产品循环经济链条,年可节能0.65万吨标准煤,产品深加工增加直接经济效益达1500万元。

(二)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中循环。

近几年,我县重点培育了石油化工循环链条、造纸循环链条、盐化工循环链条、橡胶轮胎循环链条、海水利用循环链条、发电循环链条、纺织循环链条、农林废弃物循环链条等8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8大循环经济链条,我县组织上报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其中有10个列入市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项目,目前已有9个项目建成投产,年可节标准煤24.8万吨,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

(三)统筹规划,完善区域大循环。

广饶县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县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在入园项目选择上,坚持凡是上下游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和进园,努力引导企业引进具有“补链”作用的项目,拉长园区产业链和物质循环链,实现园区内企业共生耦合、资源共享的代谢生态链。县经济开发区针对链条中的缺失环节,抓绿色招商,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重点抓好轮胎、纺织、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链,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汽车、电子信息、太阳能等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相互吃配、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食物链”。

(四)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努力建设循环型社会。

在循环型企业和经济园区建设基础上,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积极推广产业间的循环技术链接,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间的生产循环,积极促成搬迁企业与工业园区内企业相衔接,形成新的产业链网,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广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模式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目前,全县共有2万农户建设了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并配套改造了厨房、厕所和圈舍;88处养殖小区建设了50立方米中型沼气池;6处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了1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沼气工程。工业方面扎实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约矿产资源,大力提升全社会循环经济水平。

二、开展循环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循环经济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宣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氛围尚需加强;二是经信部门和环保部门在职能分工上不够明确,工作中容易出现职能交叉。

三、关于对循环经济立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支持和宣传力度。《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鼓励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和国际合作。”建议将循环经济宣传纳入教育体系,从宣传、培训、教育入手,将循环经济宣传在全市上下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二)明确责任分工。一是成立市循环经济发展领导机构,加强对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领导,对重大事项进行综合决策、统一部署、统一协调。二是明确相关单位职责,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避免循环经济工作在经信、环保部门出现职能交叉,主管部门不明确的情况。

(三)搞好发展规划。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着手编制全省、市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节水、节能、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四)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财政扶持方向,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对一些循环经济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广饶县作为全市第一批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试点县,下一步将以本次调研为契机,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继续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调研报告 篇20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基本情况。乡地处华蓥山中段,位于区东部,距离城区16公里。川陕公路、襄渝铁路纵贯全乡。本乡东接达州市大竹县,南与区龙滩乡相邻;西与区观阁镇、广兴镇接壤,北靠渠县。全乡面积46.2平方公里,人口13575人。20__年全乡13个行政村目前仅村、村两个村存在集体经济收入,共计25500元,平均每村1961元。有收入的村3个,占总村数的23%;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村2个,收入在5000元至10000元的村0个,收入1000元至5000的村1个。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资源承包、从企业收取公路维修费取得集体经济收入。

村:出租10亩塘堰一口,租期5年,每年取得村集体经济收入20__元。

村:出租闲置空地900亩,租期5年,每年取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3500元。

村:收取煤矿村村级公路损坏维护费用10000元。

(三)村级集体资产现状。截止20__年,全乡各村集体资产总额约为5万元,主要为村级活动室、远程教育设备、电脑、电视等固定资产,货币资产因维修办公室、办公经费开支、垫支保险费用等基本用完。

(四)村级集体债务状况。全乡13个行政村目前有2个村负债,总计负债36000元。村因垫付社长工资负债21000元;村集体资金20__元因日常办公经费开支目前已没有剩余;村集体资金10000元因维修公路目前没有剩余;村集体资金13500元因业主搞开发占用农民土地,已全部拨付群众,此外,因维修村级公路滑坡负债15000元。

二、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分析

(一)集体收入开支入不敷出。全乡13个行政村除极个别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外,绝大部分村都没有集体收入,全靠上级拨款维持日常开支,部分村只能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办公经费维持日常运转,无力兴办公益事业,也无力增加村民福利,更无力发展创收实体,全乡收不抵支的村占绝大多数。

(二)主要收入增量不足。土地收益成为村集体的主要收入。20__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靠土地取得的收入为15500元,占全乡集体经济收入的60.8%,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乏力。

(三)收入来源途径单一。村级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村办企业破产,集体资源开发力度小是目前全乡各村存在的普遍状况。仅有的集体经济收入也只是靠出租土地资源的方式取得,收入来源单一且集体收入低。

三、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集体经济始终处于低落状态,主要是受思想观念、创业意识和生产资源的影响,使集体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严重地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积累。

一是村级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有的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有的村干部一提及发展,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很好地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

二是集体资金积累来源渠道单一,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积累为负数,集体全部收入几乎仅来源于少数的机动地。除利用土地资源为集体增收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增收渠道。

三是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如、五星、内槽、等村地处华蓥山区,林地资源异常丰富,村干部未能充分把握资源优势引领群众致富。

四是非生产性支出过大,财务管理不严。部分村干部乱支滥用,管理上有漏洞,导致集体积累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个别村集体账目混乱,常年未向群众公开账目,在工作中甚至存在挪用集体资金支付党报党刊的情况。

五是产业带动无助集体经济发展。部分村除传统的种养殖业外,大力发展了特色产业,如五星村万亩油牡丹种植、村千亩茶叶基地、内槽村百头山羊养殖,发展势头良好,为业主和群众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集体经济从中受益甚微,甚至没有受益。有的村虽然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但没有规范化运作,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村集体也没有参与其中,更没有任何受益。

经济调研报告 篇21

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永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乌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近期,根据塔城地区发展计划委员会的部署,乌苏市组织力量,对全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就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现状

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子,着力培育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城市,初步奠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2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第一产业10.17亿元,增长7.97%;第二产业9.72亿元,增长26.2%。其中工业增加值5.24亿元,增长29.5%;第三产业7.22亿元,增长12.7%。

乌苏地处新疆主电网覆盖范围之内,电力总装机容量3.16万千瓦。其中水电站3座,热电厂1座,为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电力保证。全市煤炭探明地质储量近5亿吨,是自治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水资源丰富,总量为16.84亿立方米。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年径流量12.5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4.34亿立方米。20xx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219万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750万元。工业固体废水综合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二、循环经济基本情况及典型简介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

1、初步形成了煤电产业循环经济

利用充足的煤炭资源,20xx年全市生产原煤124万吨,其中四棵树煤炭有限公司生产原煤99万吨,实现产值9817万元。消耗电能649万千瓦小时,消耗标准煤0.24万吨。5号井、7号井回采率分别为78.7%和82%。近三年,年均排放炉渣950吨、煤矸石1850吨,全部集中堆放掩埋。

为节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综合能耗,在煤炭产业发展上,将大力发展煤电联产项目,并且按照自治区煤炭产业发展规划,关闭不符合自治区产业政策的矿井,积极推广先进的综采技术,使全市煤炭回采率达到85%以上。

2、初步形成了污水处理循环经济

市污水处理厂距城区5公里,建设用地3万平方米,总投资5835万元。近期污水处理设计规模3.0万吨/日,远期5万吨/日。采用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八五”科技攻关成果,绝氧--好氧活性污泥法除磷技术,中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20xx年10月投入正常运行,中水排放量平均5300吨/日。

3、初步形成了集中供热循环经济

为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大气环境,积极推进集中供热进程。集中供热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6764万元。建设新增3台29MW供热锅炉及相应配套设施,1个热源站,12个热交换站,10.6公里集中供热一级管网铺设和10.2公里集中供热二级管网建设改造。市区供热采暖面积130万平方米,经过近2年集中供热市场开发,已完成集中供热面积8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水循环系统采用封闭式重复循环无排放运行,生产运行废水进行微孔陶瓷过滤重复使用,无生产废水排放,年水资源循环利用总量达4.32万吨,每小时循环处理利用量80吨。

4、初步形成了循环型城市基本框架

市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建成了街心公园、园林公园、儿童公园,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1.3%。实现了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集中供热率达85%,燃气普及率达70.7%。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开工生产,设立了废旧物品回收点,开工建设了垃圾处理厂。

(二)发展循环经济典型简介

1、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典型

新疆天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原料检验进厂开始,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逐级进行质量和计量考核,并与岗位工资挂钩。在电能消耗上,设备选型匹配,进行了电能消耗考核。在水资源使用上,投资97万元建设4个储水沉淀罐,对回收的水再循环利用,年节约用水17万吨。

四棵树煤炭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综采技术,提高煤炭回采率,从而节约了煤炭资源。先后投资2520万元,改造了5号井、7号井和2号井,使四棵树煤炭有限公司煤炭回采率比其它小煤矿高出40多个百分点。

宏光玻璃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新建一条年产20万标准箱平板玻璃生产线,改造后的生产线比原生产线单位能耗下降50%。在生产中回收利用废旧玻璃,20xx年使用回收废旧玻璃3111吨,占主要原料的87%。从而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产品成本。

2、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典型

棉花滴灌农业节水循环经济模式:生产季节农用水资源短缺已是限制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选择膜下滴灌技术,进行高标准植棉节水技术示范,进一步提高棉花单产,节约用水和劳动用工,从而增加植棉效益,有利于引导和推动农民发展节水农业,维护区域生态环境。滴灌节水较常规地面灌溉节水30%―50%,提高土地利用率5%―7%,并具有明显的节本增效作用。近年来,累计建成高标准节水滴灌面积6.5万亩。

粮油—畜牧—果菜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向前、向后两个方向延伸,向前与畜牧业对接,向后拉动果品蔬菜业,形成了粮油生产―畜牧

业―果品蔬菜的循环经济链条。20xx年全市无公害绿色蔬菜面积2.17万亩,葡萄面积0.23万亩,枸杞面积1.11万亩。

3、工业园区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典型

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59.2平方公里,其中东工业区19.2平方公里,石化工业园区30平方公里,建材工业园区10平方公里。20xx年东工业园区消耗水219万吨,水资源循环利用量为36万吨,企业用电量3519万千瓦小时,使用原煤15万吨。一是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在对新上项目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中,引导项目和原有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等技术。二是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形成产品和废物加工链。三是推行清洁生产工程,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和拟建项目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和“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按照“整体规划、梯度推进、产业联动、循环开发”的原则,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把乌苏市建成为三次产业互为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2、拟建循环经济项目

(1)农作物秸杆发电项目:计划投资12500万元,新建30MW发电厂一座。项目建成后,年消耗35万吨秸杆,相当解决70万亩农田秸杆回收利用问题,农民每亩增加收入20元。

(2)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项目:计划投资450万元,新建分类回收处理房及配套分类设备。项目建成后,年处理生活垃圾5.3万吨,创产值80万元。

(3)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计划投资15841万元,新增规模为3万立方米/日,完善城区排水管网64公里,增加污水回用系统,其中库容536万立方米,增建污泥处理与利用设施。工程建成后,使污水处理率达85%,管网覆盖率80%,再生水利用率60%,污泥利用率100%。

(4)炉渣综合利用项目:计划投资100万元,新建年产1万立方米炉渣砖或200万块免烧砖。项目建成后,年处理工业废渣7000立方米。

(5)新疆天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06万元,新建日处理300立方米的污水站。项目建成后,使企业污水全部达标排放。

四、开展循环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乌苏市的循环经济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循环经济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宣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氛围尚需加强;二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在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三是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够高,互为补充、互相利用的能力不强,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任务相当繁重。

五、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主要从宣传、培训、教育入手,在全市上下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市循环经济发展领导机构,加强对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领导,对重大事项进行综合决策、统一部署、统一协调。二是明确相关单位职责,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三是积极建立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建立一套包括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群众福利和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乌苏循环经济的建设实效。

(三)搞好发展规划。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着手编制全市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节水、节能、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四)强化政策保障。一是积极寻求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议出台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积极调整财政扶持方向,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对一些循环经济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五)推进招商引资。在招商引资中,提出进入园区的项目在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并以此为招商基本依据。大力加强产业招商,推出一批旅游、物流、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对外招商,不断拓宽招商领域。

(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进一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使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设施更加完备。

(作者系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干部)

经济调研报告 篇22

xx镇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全镇大多处于山区、半山区地域,境内高山起伏,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共有大小库塘34座,蓄水33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311亩,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现如今,xx镇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经济转型时期,由传统农业模式转变为新型农业模式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考验,及时地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对于我们的工作开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一、我镇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

地处山区、半山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在种植农作物这方面,根据地区不同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大营、龙王塘、三印、大庄五个村,水利条件较好区域基本农田一般以青花、小夹豆、香瓜一类的经济作物为主,山地则多种植玉米和小麦。新寨、干海、青菜、王平等水利条件比较差的区域旱季一般以荞、小麦、包谷、洋芋等为主产。雨季一般种植香瓜、青花菜一类的经济作物。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虽然劳作比较轻松,但农民手中可支配的经济收入比较少,造成我镇居民经济水平比较低下,所以农村经济的转型成了我们目前比较重要的工作重心。

二、我镇经济转型的有利条件

(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xx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与玉溪的红塔区、江川县、晋宁县县城昆阳、晋城镇、上蒜镇接壤,距离县城仅有35公里,各个地区的人民经常于xx镇进行商品交易,从很大一部分促进了xx镇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作物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在经济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二)便利的水资源条件

xx镇境内,山脉高耸,百谷川流,有着十分丰富的水资源,三印、大庄、龙王塘等地有着多处龙潭,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十分便利的影响。除了这些自然的水资源,为了保证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顺利开展,xx镇兴修了很多水利设施:翠峰水库、石门坎水库等等,原先的大堡河河道狭窄,水流不畅遇到大雨就经常决堤成为水灾,给周围的几千亩良田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全镇居民投工投力,对河道惊醒了改造,保证了河道两岸田地的收成。在比较高的山地地区政府也出资帮助村民修建了水窖等储水设备,总体说来,xx镇的水源条件十分便利,有利于我们进行农村农业经济的转型。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由于xx镇地处山区,山上的植被非常茂盛,全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9。85%,山上各种山茅野菜品种繁多,也为干果、药材、野生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每年夏天雨季到来,各种野生菌漫山遍野,产量巨大每年的野生菌产量高达100多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营销氛围及规模,因此野生菌的经济效益不高,造成一定损失。

三、我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抵御率低

xx镇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三县交界地,是比较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加之境内龙潭、水库较多,有利于发展蔬菜、无公害水产品等具有鲜活特色的农业模式。但由于该地地处山区,海拔高差较大,呈现出各地气候不一样的特点,使得农产品无法大规模生产,无法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产业链。加之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达到了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农田基础设施滞后,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每年都有一部分农田因为水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低

由于我镇处于矿山地区,所以很大精力上,我们比较注重于发展矿区经济,这就使得在农业科技上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种植、管理、加工粗放,加之本镇农户思想较为保守,各种新品种的引进实验、示范开展困难,这就造成了农业课题无法开展实施,农业生产力难以提高的局面。我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低下,主要以生产销售原产品和粗加工为主,无形中损失了很大一部分经济利益。

(三)农民的科学素质不高,制约农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xx镇表现得更为突出,农业人口共有13509人,几乎全镇都是农业人口,农民是我镇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重要的载体,是我镇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科技文化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据不完全统计,我镇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这就使得我镇的农村生产力较为低下,具体表现为,农户在进行经济作物种植是没有一个比较专业的知识体系支撑他的劳动,严重的影响了经济收入和全镇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四、未来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

今年来,由于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绿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商贸客户前来签订种、养殖合同。我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成为烤烟、洋芋、小荚豆等绿色经济产品和药材、野生菌类生长的良好环境。然而目前,我镇农业还在以一个比较传统的模式发展,大部分村民还在种植小麦、玉米等单一作物,种植其它绿色经济作物的村民还比较少,加之供求信息不畅,蔬菜成熟后在集市进行交易,市场需求量较小,使得我镇基本属于本镇居民自产自销的一个模式。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立足我镇实际,烤烟、洋芋(马铃薯)、荷兰豆(小荚豆)等绿色经济产品和各种水果、干果、药材、野生菌类等农业重点产业作发展规划,以政府办公室文件签发,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同时招商引资,在本地建立一些冷库等蔬菜集散基地,打开蔬菜销路,使得我镇的蔬菜种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化的发展。蔬菜种植比起传统经济作物种植的优势在于成熟期缩短,农产品价值扩大,这就有利于改善我们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促进小康社会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技能

我镇属于农业大镇,居民都靠种地为生,但由于大多数居民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和学习,这就致使他们在农作物遭遇病害袭击的时候束手无策或是胡乱用药,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应当邀请一些比较有资历、有经验的农业研究学者到我镇开展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得农民在农作物受到病虫侵害的时候可以对症下药,不至于束手无策。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能力。同时建议成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站,使我镇在提高农民种植技能提高的同时,为我镇发展高效标准农业保驾护航。

(三)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学化发展

我镇农村农业的种植模式还在是传统的农业模式:休耕、免耕、间作、套作、轮作,属于精根细作的小农经济,这样的农业发展不利于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形成,政府应当加大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投入,实现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器材、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资源共享,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抵御率

我镇发展农业的水利条件十分便利,但是水利设施却比较落后,一旦遇到洪涝天气,田间的农作物就会遭遇自然天气的破坏,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民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时候不会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同时,我镇大多数农田都进行露天种植,这样一旦遇到霜雪天气,农作物很有可能被损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应当邀请一些镇上有经验的大棚种植户,举行一个培训班,请他们向村民介绍大棚种植的有利方面,并传授大棚种植的注意事项,提高村民的意识,有一部分人带动,继而实现全镇人民的转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本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农业发展支点,推进我镇农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充分认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依托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和服务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的支持等措施,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经营者开展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

经济调研报告 篇23

柏林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县乡两级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坚持 “菜畜富民”的村域特色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和生猪獭兔饲养,走出了一条调整产业结构的成功之路。通过近3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大棚蔬菜已经成为我乡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的,近期我们对柏林村蔬菜大棚的现状、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大棚发展现况

西屏乡柏林村位于江油市城西12公里处,距绵阳市不到30公里车程,区域优势明显。盘江新河穿村而过,属盘江二级阶地,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456户,1559口人,基本农田900余亩。地震前有种植大户1户,种植面积200余亩,现有蔬菜大棚10棚,养殖大户3户。20__年,村民耕地亩产值约1000元,而蔬菜亩产值约4800元,约为耕地亩产值的5位。现阶段我村大棚特点是菜棚建筑质量低,防寒能力弱,种植环境差,冬季不易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

大棚蔬菜种植经历了近3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我村产业开发的重头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取得的成绩让人鼓舞,可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集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传统农耕思想观念较重,村民认识不到位,限制了大棚蔬菜发展

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不少农户对发展大棚的认识不够,种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能将种植大棚当作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严重束缚了思想解放。绝大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意识淡薄,种植停留在传统的农作物上;还有部分村民缺乏种植技术,别人种啥他种啥,别人干啥他干啥,边种植边摸索,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也有一部分农民形成了“以土为本”过分依附土地的思想;还有部分村民存在“小富即安”的现象,易满足于现状,不能把结余投入扩大再生产,无法获得更多更大的结余,缺乏改变现状的冲动和欲望;另外,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开放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害怕失败,怕担风险,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眼光。此外,抱有种地不如打工思想的人很多,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靠种植生活的村民很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大棚种植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经济效益低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集中反映在:

1、农民缺少蔬菜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蔬菜技术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要,且缺乏在田间地头的实地指导。

2、农户对引进特优品种力度不够,主要还是以往的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等大众化品种,没有依据本村资源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种植。

3、一些种植户一遇到蔬菜产品及农药化肥种子市场价格波动,就会迅速减少种植面积,有的甚至放弃,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村里大棚蔬菜发展的良好氛围,不利于大棚蔬菜的稳定协调发展。

4、5.12大地震后,大棚蔬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地震时期蔬菜卖不出去,再加上唐家山堰塞湖泄洪,蔬菜不能采摘,很多种植户资金积压,大棚种植面积大量减少,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三是销售渠道不畅,受外地蔬菜市场冲击,抑制菜农种植大棚的积极性。

我村的蔬菜种植总体上讲,由于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种植成本大,在市场上竞争能力太弱,大部分菜农是自种自销。再加上外地蔬菜的调入,影响了大棚种植菜农的销售和种菜的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为切实有效解决大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我村大棚产业开发不断向前发展,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形成的解决思路如下:

1、加强宣传力度,帮助村民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等形式,让他们认识到:种植大棚蔬菜是投资低、收益高、见效快、适合农村发展的好项目。同时,也可以采取带出去到我县九岭镇大棚种植成功的示范点实地学习参观,增长见识,让广大农民朋友切身感觉到在身边的真实例子。包村干部与村干部要各尽职责,逐门逐户做大棚种植宣传思想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和引导,让群众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

2、实施跑动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种植规模 引导农户自身尽力筹集建设资金,完善大棚菜地基础设施,改善种棚环境条件。如在大棚间建设各种管网和道路,同时,协调水利部门实施打井和防渗滴灌工程。当然这些工程单靠农户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还要靠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两委班子一定要抓住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契机,积极与县、乡两级相关部门联系,争取资金上的扶持。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小额贷款的优惠条件,加大投资;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资。农业发展必须形成规模优势。有规模才能有效益,产业化必须规模化。因为只有当生产有一定规模来自周边县市的商贩才会源源不断,产品才不愁销路。

所以我村蔬菜生产还应再接再厉,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最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蔬菜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菜农种植户一定要继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通过书本、网络等方式不断了解种植技术方面的知识。村两委班子要定期组织农户召开村民小组会,通过交流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同时,要与县、乡农业部门及时联系,聘请农业技术员到我村进行实地指导,使大棚生产各环节都有可靠的技术保证。

4、积极发展宣传作用,打通销售渠道,形成公司与农户订单销售模式

5、充分发挥好农业局大棚蔬菜建设项目的带头作用,塑造龙头企业,打造蔬菜品牌,吸引更多的投资,形成产业化。

要通过电视、报纸、广告牌、打电话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成立配菜公司,打造我村蔬菜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争取将蔬菜打入城市超市和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提高村民的收益。

通过这次调研,使我村村民对发展大棚蔬菜有了新的认识,为我村今后大棚蔬菜发展规模化提供了一个参考思路。

经济调研报告 篇24

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黑水县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先后深入沙石多乡昌德村等20余个村及相关农村企业、涉农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县幅员面积4356平方公里。县境内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县总人口5.8万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农业人口达5万人。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黑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黑水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9亿元,同比减少28.9%;预计完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粮食预计总产15207吨,比计划减少783吨。由于地震影响比上年均有所减少,但从长远看我县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稳定增收渠道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黑水县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黑水县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又以旱灾最为严重,春旱、夏旱、伏旱时常交替发生。全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完成5000亩基本农田改造,但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通过大力实施交通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完成通村公路55条496公里,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坏影响,造成部分农村机耕道通畅能力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

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

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牧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为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黑水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牧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乡昌德村共有农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纯收入1805元,在州党史办的倾力帮扶下,该村实施以“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厨,建太阳能、建院坝、建垃圾处理点”为内容的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村民种植莲花白60亩、大黄22亩、木香100亩、试种秦艽0.5亩、柴胡2亩、早实核桃60亩;此外,积极争取资金5万余元修建村活动室,为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与此同时,四美沟村的大白菜、红岩乡的洋葱已经在成都、南充等市场享有盛誉。但是,全县有特色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的结构调整普遍局限于规模扩大,品种更新,布局调整等水平和层次上,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对新品种缺乏新的种植技术,尤其是在产品包装、运输上缺乏先进的理念。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销售信息把握不灵,曾经出现过农民等莲花白、洋葱价格最后遭遇滞销的情况。

二、对加快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按照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我县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牧民定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确定了到20xx年农村工作目标: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4%;年粮食总播面稳定在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752万元,年递增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牧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草场管理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在9.6万亩。三是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牧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牧)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农牧业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牧业信贷规模,提高农牧业信贷比重,增加金融服务产品。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牧业产业恢复重建给予大力支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牧业发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利用黑水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脱毒薯、优质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反季节蔬菜、特早实核桃、优质晚熟桃、豆薯荞、本地山鸡、道地中药材等,打造一批精品农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在适宜区域发展特色水果0.2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2万亩;在宜粮生产区推广优质小麦1.5万亩、优质青稞2万亩、优质玉米1万亩、优质豆类2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2万亩、优质荞麦1万亩等粮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区发展以木香、柴胡、大黄、秦艽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亩,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财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着力打造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圈养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栏达到8.5万头(只)。积极发展特色林产业,重点发展特早实核桃4000亩,加快发展后续产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在沙石多乡、芦花镇、色尔古乡、知木林乡、卡龙镇以及旅游沿线发展“农家乐”、“藏家乐”50余家,开辟田(果)园观光体验、藏羌餐饮、摄影、购物等,建设一批生态、民俗、红色、休闲旅游项目,并以农(藏)家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及其它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均旅游收入达100元以上。同时,带动餐饮娱乐、观光购物、交通物流的发展,拓宽农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站点,构建以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示范教育、供销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牧业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和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走产供销、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路子,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牧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损耕地、受损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尽快恢复高产稳产农田,黑水将恢复改造受损土地1500亩。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积极开展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永久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在灾后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实施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完成村内损毁道路、机耕道、牧道、林区道路的恢复重建。大力加强通信干线网和移动基站的恢复重建,优先做好农村公众通信网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村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逐步实现城乡网络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加强地震灾害、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完善处置预案,增强灾害处置能力和农牧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牧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制、新聘教师合同制和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

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县卫生医疗机构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

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达温”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

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经济调研报告 篇25

一、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行政村29个,农业人口38916人,蔬菜面积10800亩,粮食面积9500亩,水产养殖面积8800亩,果园2200亩,茶园3100亩,一、二、三产企业600多家。20xx年全区村级企业完成工业销售7.4亿元,同比增长28.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260元,同比增长4.93%;村级经济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78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6%,村级经济作为我区五大经济之一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当前,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重点加强了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建设。蒋乔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嶂山水蜜桃生产示范基地等10个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及五洲山茶场、蔬菜种子公司等3个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主动与万方超市、牛奶公司等单位合作,订立购销协议,通过“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同时,大力培植各类专业协会,实施品牌战略。先后组建了七里甸葡萄协会、蒋乔嶂山水蜜桃协会、金江水产协会、蒋乔蔬菜协会和官塘园艺协会等5个专业协会,已注册“万祥”、“润星”、“润绿”等9个农业品种商标,其中“五洲”、“彭公”牌茶叶,“润农”牌番茄已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定,“惊春灵芽”和“五峰迎春”先后获省级、国家级名茶评比一等奖。特色水产养殖进一步发展,异育银鲫、青虾、鳜鱼、南方大口鲶等名优产品的养殖比例不断扩大。

二是发展领域向纵深方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二是广泛涉足一、二、三产,向各种领域纵深发展。一产方面,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目前已建成8个区级科技示范园,50户科技示范户,发展了应时鲜果、茶叶、蔬菜种子等6个产业化项目。二产方面,重点发展机械、建材、服装、工艺品和电子等产业,生产的数控机床、锻压机床、磁性材料、通讯器材、电碳制品、环保设备等产品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三产方面,在进一步巩固零售商业、小商品、餐饮、修理等服务行业的基础上,向交易市场、房地产开发、家具装饰等行业延伸,并使其成为村级经济三产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是私营个体经济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多种鼓励私个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私个经济的扶持力度,私营个体经济的竞争优势日渐显露,成为我区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补充。各镇、村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地域优势,抓住农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培植了东亚碳素厂、江东铸造厂、光华锅炉厂、新光明大酒店等一批规模私个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严格管理,注重创新,重视人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稳步提高。目前我区现有村级私营企业450多家,占全区私营企业总数的72%;个体工商户2900多家,占全区个体工商户的49%。

二、我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几年来,我区农村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区”的总目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实施“富民强村”战略,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扎实开展“五好村”、“五好示范村”创建活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在巩固前几年创建成果的基础上,20xx年区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新一轮《“五好村”、“五好示范村”评比考核细则》,提高创建标准,加大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重点从选准配强村干部队伍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结构,提高村级领导班子抓经济工作的能力。采取镇机关下派、企事业单位交流、邻村调配等形式,多渠道选配村干部,重点抓好“领头雁”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全部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岁以下的占77%,大专以上文化的达70%。全区建立了一支常数为150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村干部管理更加规范。近两年来,全区先后涌现出黎明村、韦岗村、四圩村等5个年纯收入超80万元的“五好示范村”和10个年纯收入超30万元的“五好村”。

2、大力整顿扶持经济薄弱村,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98年以来,我区对经济薄弱村采取“一定三帮”的措施,由一名区领导亲自挂帅,一名部门领导定点负责,带领3个部门与帮扶村“结对”挂钩,努力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一是强素质,优化班子结构。几年来,共调整了5个经济薄弱村的领导班子,使一批有脱贫致富信心,有开拓进取精神,奉献意识强,懂经营、善管理的中青年骨干,走上了村领导岗位。每年在区委党校或无锡“全国乡镇企业家培训中心”进行为期7-10天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使村级集体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是寻项目,培植经济增长点。区定点领导和区级机关部门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蒋乔镇马山村等12个现场办公会,开展了“寻项目、筹资金”活动,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投入资金30多万元,解决问题120多个,先后培植了蒋乔镇嶂山村白花桃园、官塘桥镇秀山村高标准茶园等农业发展项目;帮助官塘桥镇平山村、开发区蒋家门村兴建门面房40间;盘活了蒋乔镇马山村的砖瓦厂等闲置资产,为经济薄弱村的早日脱贫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xx年,全区6个经济薄弱村已彻底脱贫。

3、积极推进“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提高村党支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为重点,将培植符合产业化要求、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技致富示范园”作为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按照“多形式组建、分渠道筹资、灵活性经营、特色化发展”的思路,通过“送出去”(组织40多名农技人员、党员干部种植、养殖大户,到扬州大学农学院培训)和“请进来”(邀请专家教授现场授课)、召开农业“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推进会和现场观摩交流会,大力推进“科技致富示范园”建设。全区80%的农业村建立了村级“科技致富示范园”,6个达到区级以上“科技致富示范园”的标准,150多名党员干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已有1000多户农民被引上了致富之路。

4、大力清理村级债权,化解村级债务,为村级集体经济减负。一是集中力量清收债权。全面清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代垫代缴应由农民承担的各类税费及个人借用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等所形成的债权,采取逐户核实、与农户落实偿还协议和签订还款计划的方式,予以催缴和清收;严格按照企业改制协议,加大企业改制回收资金的力度,加大企业各项上缴资金和借款以及其它承包关系所形成的承包上缴款的清收力度。二是筹集资金化解债务。把偿还村民小组和群众的征用土地补偿款及欠村组干部的报酬作为化解重点,对数额较大,一时难以全部兑现的,及时制定还款计划。在偿还债务上坚持先偿还农户债务,再偿还其它债务;先偿还群众债务,再偿还干部债务;先偿还个人债务,再偿还集体债务;先偿还村内债务,再偿还村外债务。截止20xx年底,全区村级债权总额771.38万元,化债率达81.80%,债务总额1260.53万元,化债率达73.64%。

三、当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虽然比较快速,但是也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由于受体制所限,我区在土地、规划等方面没有审批权限,一些村虽然地处城郊交通干道边缘,具有发展工业经济的独特优势,但发展工业项目却十分困难,许多投资者在了解土地价格后纷纷打起“退堂鼓”。二是一些村债务较重,发展资金比较匮乏。由于兴办集体企业、兴办公益事业、拖欠干部报酬等历史原因,我区一些村负债情况还比较严重,加之银行信贷制度改革后对企业信用顾虑多,存在惜贷现象,贷款手续繁多,审查苛刻,导致一些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下降。目前我区村级企业发展筹集的资金60%以上靠自我积累,30%的资金通过其他渠道筹集,银行贷款不到10%。过多的非正规渠道融资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融资风险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三是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由于用人机制不健全和经济条件等原因,造成我区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农村专业经纪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四是少数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两手抓的自觉性,造成村级三个文明建设发展迟缓。

经济调研报告 篇26

按照局党委工作要求,我和局及市平安办其他党员干部先后两次深入南川区水江镇梓漳村和武隆县浩口乡农户家中体查民情,倾听民意,增进群众感情,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忧所怨、所急所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作风教育。对边远山区农村的现状和经济发展谈点自己的思考。

一、边远山区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所入住的梓漳村和浩口村两个村都是边远山区,均属山地浅丘地貌,无支柱产业,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属县级贫困村。就拿浩口村来说吧。浩口村位于武隆县西南,西南与贵州省真县接壤,东南与彭水县交界,芙蓉江为武隆、彭水和贵州省真县“两省(市)三县”界河,浩口村地处芙蓉江上游,北距浩口乡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南与芙蓉江界河临界,全村幅员面积1 7.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1亩(其中水田6001亩,土19001亩),该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农户3701户13401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口8001余人,建卡贫困户190户1525人。共产党员1541人。住房砖混结构的比例为xx年修建,属二级泥石路;梓漳村就一条简易公路。两个村的道路由于缺乏维护,年久失修,边沟堵塞,沆洼不平,特别是雨雪天气,车辆就难以通行,严重的地方甚至连摩托车都要人推,交通安全隐患较大;由于道路不畅,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外运困难,难以推销市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群众迫切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资金上扶持,完善交通设施。

一是养护机制不健全。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集体无钱维护的情况下,村里未能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设施养护机制。

二是水利设施薄弱。梓漳村和浩口村水利设施都老化,都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修建的。浩口村领导和村民们曾考虑利用山上溶洞自来水资源优势,统一改造梯田进行种殖,但投资大,资金不足,导致有利的自然资源无法开民利用。

(三)社会服务事业薄弱。

一是子女上学困难。从幼儿园开始,小孩就得到乡上去读书,加之路途较远,路况较差,来回不便,部分村民只好在乡上租赁房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顾孩子读书。

二是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差。村卫生站名存实亡。据了解,村级卫生站基本医疗器械少,技术条件较差,只能进行简单的打针、输液,医治一般感冒;病情稍微复杂的病人只能到乡或区、县、镇医院去就珍;村里的赤脚医生外出务工后,村民生了病,只能步行或花钱坐摩托车到乡上的医院去看病。技术好一点的赤脚医生,在沿海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一个月就能赚几千元钱,所以没人愿意留在村里当医生;就是浩口乡卫生院也仅有3名在职医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医疗卫生的需求,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增强基层乡镇卫生院医生编制。

三是劳动力流失严重。外出务工人员占了劳动力人口的85%以上;XX年至今毕业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基本全部外出务工,在村里很难找到一名xx年轻人。没有人才,发展更难。

四是公共文化设施滞后。两村虽然家家户户通电话、95%的有电视,但全村没有安装宽带互联网,与外界联系不畅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主要以打牌度日。

二、几点思考体会

书记在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强调:“谁走得勤、看得细,谁就能了解更多情况;而谁能真知、详知,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分析清楚,谁就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我就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谈点思考体会:

(一)切实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反映最多最强烈,体会最深最直接的,就是基层基础设施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要实现边远山区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一是要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党的惠农政策落实,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是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市、区县两级政府应统筹安排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行保持村道通达,逐步创造条件进行硬化。三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完善水利资金的投入,争取市、区县两级水利部门支持。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在村集体无钱维护、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加强平时的养护和管理,提高使用寿命。

四是加强边远山区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农村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低保、新农合、法律援助等体系建设速度,真正做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大学生“村官”在两年的服务期内,真正与村民同吃同住,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二是配强基层主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强基层主官是搞好村居和乡镇建设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村支书,能带好一个班子,带富一方百姓。

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针对农村实际,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便利条件,鼓励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积极返乡创业,为家乡献计献策。

四是强化技能培训。为基层组织必需的务工技能技术培训,让村民从简单的出卖“劳力”变成出卖“技术”。在农村,一个致富能手,也许不是干部,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视。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按照市委“三项活动”总体部署,进一步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通过开展“三项活动”,让机关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广大群众更直接反映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让党员干部受教育,

一是持久开展“三项活动”。把“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形成制度,长期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市领导和市级机关干部深入边远山区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

二是长期开展“大下访”。市领导、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边远山区农村,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走访解民;难、聚民心,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着力化解积案,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要坚持“基层人才计划”,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扎根边远山区,服务群众。

经济调研报告 篇27

一、调研情况及选题考虑

10月9日,我到了围绕“如何优化产业布局,壮大美丽经济”进行了走访调查。召开了3个座谈会,访谈了12位群众。同时,我还前往了农业农村局,咨询并查找了一些资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是首要前提和要求,因此必须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发挥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我的选题是《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xx年以来,我县引进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10多个,建设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家,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公益型经营组织和农业经济联合体达1100多个,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4家。种植花卉苗木2万亩,中药材4万亩,茶叶6万亩,果木林22万亩,油茶22万亩,特色水果0.4万亩,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形成了以特色水果、彩色花卉、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并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先后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6个。

三、走访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查找到了一些不足

一是产业优势不够突出。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农业收益低,现有3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里面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的较多,从事精深加工者较少。二是科技创新不够活跃。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足,缺少精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只能维持在低层次的.农产品初加工层面上,加工层次低下,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三是中介组织不够完善。我县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四是利益联结不够牢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多数是按合同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属于松散型关系,缺少健全的履约保障机制,双方很难自行建立稳定的、有信用的合作关系,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四、改进思路解决问题的思考

通过走访调查中的座谈、询问群众及我自己的思考,我建议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有:一是突出科技创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现有企业的改造升级力度,采取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组团发展。二是突出园区建设,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突出区域特色,合理布局,按照“培育一批、壮大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产区集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向“精、特、深”方向发展。立足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加强园区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突出体制创新,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推广农业产业化多种组织形式,形成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联动型、基地带动型等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引导龙头企业建立一个基地,对接一个合作社,打造一个优势品牌。四是突出资源整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好已经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体系,规范交易程序、开展各类涉农产权流转交易的信息发布、组织交易和鉴证等服务,逐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水面经营权、经营性集体资产租赁权和农村集体林权流转进入市场交易,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市场化流通。五是突出服务保障,提升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国家、省、市各级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在资金融通、税费减免、股票上市、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得到实惠。同时,进一步加大扶持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保证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对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强、产品出口带动能力强、直接带动农民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资本支持。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资金,重点用于龙头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技术升级补贴和品牌培育奖励等。

经济调研报告 篇28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乡西北边,属半农半牧村,距县城50公里,地处打更沟草地和乡交界处,属丘状高原山地和草甸地形,平均海拔3060米,为典型高原寒带湿润气候。全村耕地面积2676亩,林地面积10708亩,草地面积38799亩。人口842人,户数160户。党员19人,其中:女党员3名,占党员总数的15%,一些党员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名,党员平均年龄46岁,年龄在45岁以下的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

二、发展现状

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现已成立运行的“乡村高原优质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雏形成立于20xx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级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乡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该村于20xx年正式成立了村高原优质油菜种植加工合作社,并于20xx年建成了榨油厂。20xx年,合作社通过加工销售菜籽油,使村民的每斤油菜籽售价提高了0.8元,有效增加了油菜种植户的经济收入。20xx年,乡、村两级又向上争取资金,对榨油厂进行了高标准的改造。经过四年的运营完善,本社现已拥有完善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并成功申请注册“菜籽油”的商标。专业合作社运作按照合作社章程通过收取会费、管理费、争取国家和社会赞助,合作社财务管理依章程进行,受各社员监督。目前合作社主要由村村长索科为主要负责人,村支部书记和会计协助其工作。通过对油菜籽的改良,对菜油的加工及包装的改进,现在村的菜籽油销量非常可观。据统计,目前,该村每亩可收油菜籽260斤,20xx年共种植1478亩,油菜总产量近38.428万斤,以100斤油菜籽可榨30斤菜籽油计算,全村可榨油11.53万斤,按照20xx年每斤18元的市价出售,今年全村菜籽油收入可达207.51多万元。

三、成功经验

村油菜合作社可以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也离不开广大村民的团结一心和辛苦劳动。再者,村的自然条件是其自身优势,独特的高原气候非常适合油菜生长,菜油无污染、光照充足的特点符合了现代市场消费者的要求。合作社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并以诚信、共赢、开创经营理念,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卓越的品质为生存根本,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于客户的理念,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最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xx年,村干部到青海、甘肃等地购买优质青杂7号油菜种子3640斤进行试种,为提高油菜的的产量打好了第一战。村村两委会认真作好科学种植宣传和技术指导,在压榨、加工及品牌包装上进一步完善改进,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网上进行宣传。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

村油菜合作社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是乡集体经济发展的典范,生产的菜籽油销路也比较好,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村的菜籽油宣传力度不够。菜籽油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内部销售,在州外的销量未打开,州外的知名度几乎为零。究其原因主要是菜籽油自身质量标准不够高,未取得国家的qs质量认证。其次是完善网站、制作宣传广告的专业人才的缺乏。随着加工厂改造项目的完成,合作社将加快申请取得国家的qs质量认证,同时加强宣传力度,争取让菜籽油走出州。另外,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油菜的播种目前处于半自动的阶段,对劳动力的依赖性较大,这在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心理,让油菜形成规模效益的意识淡薄。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逐步改善农民的思想意识,在村内营造油菜市场经济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还要提高油菜加工厂的利用率,不断巩固已有成果,提高我村农牧民经济收入,将我村打造成全乡甚至全县的油菜示范基地。

经济调研报告 篇29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xx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xx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xx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现全村共有xx人,其中:男性xx人,女性xx人,18岁以下人数为xx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xx人,60岁以上人数为xx人,劳动力人口数为xx人。根据20__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xx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xx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从事二、三产业的为xx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其中:xx人从事交通运输业,xx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xx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

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x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xx亩,总产量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截止今年xx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xx条,约xx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xx条,约xx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xx个,小水池xx个,沼气池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

现交麻组建有xx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xx户xx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xx人,参合率%;全村有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所,适龄儿童入学率%,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xx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xx人,村民委员会委员xx人;全村共有党员xx人,其中:男性党员xx人,女性党员xx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xx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

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

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

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

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

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20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xx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

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

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

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

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

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

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

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

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

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

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xx亩核桃种植。

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

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经济调研报告 篇30

为全面掌握我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根据甘州区农村经营管理局文件31号文件要求,我镇精心组织,安排专人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现将本次调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集体资产资源出租经营方式多样化,以XX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调查表为例,数据显示:

(一)经营收入方面。全镇制种服务费收入1436160元,出租经营收入503275元,其中:机动地出租70220元、房产出租160800元、固定资产出租18000元、建设用地出租176005元、集体园地、林地出租63000元、专业合作社投资570000元,共计1949635元。

(二)经营成本。全镇出租经营成本14000元,其它经营成本273000元,共计287000元。

(三)经营收益。全镇经营收益为1662635元。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镇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目前,镇辖村98%修建村委会办公楼,97%配设农家书屋,96%的行政村修建了新农村小康住宅楼,村上文化广场等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正在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迈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现在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表现在:部分村干部对待自己的事情劲头十足,干集体的事情“庸、懒、散、慢”,不能充分发挥“双带”作用,村上没有主导产业,没有新气象,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新点子,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思路,影响全镇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不充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为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本意在于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但是现实中由于部分村干部和种养殖大户不重视合作社项目,看不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再加上自身没有申报经验,顾虑重重不愿意发展专业合作社。部分村集体也不向已经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提供强有力地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的投资支持。导致我镇专业合作社力量薄弱,发展缓慢,现有专业合作社不能充分发展和利用,存在“空巢”现象。

(三)集体公益事业发展建设不积极

近年来,由财政局、减负办和乡镇经管站等政府部门联合开展的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惠民项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给我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地资金支持,带来了春天般的“福音”,进一步推进了我镇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的步伐。但是部分村村干部不够重视,再加上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上级部门审批、申报项目资金严格,办理一事一议资金的的环节复杂等原因,致使争取项目资金不主动、不卖力,从而一定程度上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导致我镇发展集体经济速度变缓。

三、解决方法

(一)创建村级品牌,加强村级队伍建设

随着经济的转型与发展,需要现代农业这张“王牌”做模型、做向导,目前我镇的经济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科学发展。但是还有一段距离,要进一步创建村级一村一品牌,建立示范带动,以点代面,努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每三年的村级换届选举,真正把一批想干事,干实事,敢干事,作风正派,思路清晰,点子多,优秀的、复合型年轻村干部纳入村级组织,从而进一步加强村级队伍建设。

(二)眼光要有前瞻性,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做为村干部和专业合作社的领头雁,眼光要具有前瞻性,要牢记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成员的宗旨,把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中要补漏洞,杜绝盲点。创条件,改变现状。拓展工作思路,成熟一批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正真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亮点。对于部分村出现“空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深入调查研究,查明问题,理清思路,制定发展计划,找准发展路子,使其健康发展。真正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

(三)加强集体公益事业发展建设

镇农财中心要抽调得力干部,搞好宣传。首先,必要时召开专门会议组织村社干部学习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相关知识,充分认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的益处。其次,要做好群众工作,改变村干部和群众的认识误区,村级组织要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到所属村的各社直至农户,争取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再次,争取项目资金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把每一个环节都走到位。促使我镇农村集体经济又好有快发展。

经济调研报告 篇31

【经验提要】

岚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一直是制约该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脱贫摘帽的短板。近年来,岚县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层的战略之举,坚持县委统筹、整体推进,层层落实责任,鼓励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多元发展,“输血”“造血”并举,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基本情况】

岚县位于吕梁山北端,汾河上游,北靠岢岚,西接兴县,东邻静乐,南连娄烦、方山。全县辖4镇8乡,136个行政村(合并前167个)、336个自然村,总面积1512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5.4万。20xx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95元。20xx年全县16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破零”,13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占78.4%,其中5―10万元89个村,10―50万元38个村,50―100万元3个村,100万元以上1个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主要做法】

(一)落实责任,多方联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领导挂帅重引导,带动“破零”。县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县“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多次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出台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空壳村“破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落实了县四大班子领导的包联责任,县直机关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和农村第一书记的帮扶责任,乡镇党委书记的领导责任,村“两委”主干的直接责任,做到了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党建引领谋发展,合力“破零”。县、乡党委着眼于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在极力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行动中强化组织建设、压实工作责任,统筹省、市、县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力量,选派167名“第一书记”、128支扶贫工作队,深入农村找准切合各村实际的途径,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破零”的有效模式,精准发力。部门联动齐发力,助推“破零”。在村集体经济“破零”行动中,将责任层层压实,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帮扶推动作用,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发改、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限,财政、扶贫部门有计划有重点地将项目、财力向集体经济薄弱村倾斜、集中。截止20xx年共投入各类经费6000余万元,其中,整合扶贫资金3000余万元。

(二)创新模式,因村施策,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1、以盘活集体资产实现“破零”。以“三资”清理为突破口,通过整合集体土地、财产等村集体资源,盘活存量,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了集体经济“破零”。顺会乡戍子村通过集中流转集体土地500余亩入股村祥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顺会乡牛湾子村整合村集体土地50余亩新建蔬菜大棚19座,通过租赁给本村种植大户,每年实现集体收益14000元、户均收入33000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和种粮大户增收“双赢”的局面。

2、以开发集体资源实现“破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创新机制,实现集体经济“破零”。王狮乡紧抓岚县被确定为全省林业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县的政策机遇,依托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乘势而为,以蛤蟆神村和府台村为试点,依托5000亩退耕还林地,采取“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构建林业资产收益脱贫新模式,造林公司通过村集体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获得退耕土地20年的经营权,因地制宜发展沙棘、中药材等林业产业,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进行林业生产,参与沙棘管理管护,剪枝整形收果,村集体在土地流转期内获得每年每亩10元的公益金。目前,蛤蟆神村流转退耕地2254亩,村集体每年收入22540元,府台村流转退耕地1040亩,村集体每年可收入104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3、以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破零”。利用由村集体领办企业或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条,实行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实现集体经济“破零”。上明乡官桥村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按照“村委主导、合作社运营、产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群众共享”的思路,借助整村脱贫的有利时机,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产业品牌,培育村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集体经济“破零”。王狮乡史家庄村与山西新大象集团合作发展生猪养殖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享受金融扶贫贷款政策,由新大象集团进行担保,贫困户贷款入股,年底分红至少可达到15%,按每户入股金额5万元计算,每户至少增收7500元,实现稳定脱贫,村集体按入股金额20万元计算,年收益将达到3万元。

4、以实施光伏产业实现“破零”。借助资源、地理等优势,内引外联、企地联合,加快发展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县扶贫开发总公司为主体,按照“成本控制、效益优先”的原则,与山西华润和山西晋能合作的方式,采取集中式与分布式,建设梁家庄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30MW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34MW,全县112个贫困村每村收益2—3万元、深度贫困户每年收入不少于3000元、持续20年的收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和贫困户收入共赢。

5、以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破零”。通过争取上级政策或整合扶贫资金,发展项目获得集体收益。顺会乡扶持龙头企业,整合使用扶贫资金实施肉羊育肥项目,采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合作模式,整合使用扶贫资金129.96万元入股合作社,在10%的保底分红的基础上,根据合作社收益情况,实行二次分红,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村集体获得收益。土峪乡东土峪村筹集资金20余万购置农机具,通过租赁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破零”。

经济调研报告 篇32

为了全面贯彻实践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着力推进和谐灵璧,发展灵璧经济,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为此,就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虽然中央和省委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农村多年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很难在一朝一夕予以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很多。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

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

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生产生活条件太差,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另一方面多年来形成的沉重镇村债务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在镇村头上,镇村债务不能妥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将长期受到制约。

三、农村土地纠纷不断,二轮土地延包完善工作较困难。

由于好政策给农业带来了很多实惠,农村土地从过去的包袱变成了今天的抢手货。土地的一轮承包已过去30年,二轮延包也过去七八年,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土地多年来不值钱,土地和承包者之间的经营关系没有理顺和规范,而造成当前大量的土地纠纷问题,再加上由于过去的二轮延包极不规范,许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所以二轮土地延包的完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

四、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就我县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六、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县乡统筹发展尚未起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年我市将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一、解决“四难”,建设“四网”。

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在抓好通乡油路建设的同时,利用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彻底消灭断头路、泥巴路。

二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规范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民小病不就医,大病难就医的问题。

三是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网的覆盖面,开设农业信息专栏,延伸互联网信息到农村,设立村组信息中心户,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农民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同时,抓好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大力推行“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把水利经营推向市场,利用民间资本改造农村水利设施。

二、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一是继续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把农业税免征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

二是进一步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开展合并村组工作,力争合组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把减人、减事、减支落到实处;

三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努力化解村债务,继续加强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经营能力。

一是强化对产业化经营的领导;

二是培植壮大产业龙头;

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积极发展以专业协会为重点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延伸产业链,扭紧农户与企业和市场的利益关系,网络更多的农户,逐步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经营。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对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培育村组“科技明白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团,农机、水利维修服务团下乡巡回服务,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建立农机、农资、农技、农金一体化的综合农业服务体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