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推荐17篇)

时代楷模发布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精选17篇)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1

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制式远洋医院船,20xx年12月入列,舷号866。船长178米、宽24米、高35.5米,共有8层甲板,排水量14300吨。

“和平方舟”医院船设有伤病员换乘、检伤分类、门诊、住院、后送撤离五大医疗区,总面积4000平方米。医院船战时负责海上伤病员医疗救护,平时为我驻岛礁居民和部队官兵巡诊,执行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服务、重大灾难应急救援和对外军事医学交流与合作等任务,被誉为海上“生命之舟”。

在到访国民众心中,远远驶来的中国“大白船”是“希望之船”,也是“健康之船”。

“长大了,我想到中国跳一支芭蕾舞,来感谢你们!”6岁的斐济小女孩戴安娜在和平方舟接受了2个小时的全麻手术后,手足畸形得到成功矫治。

“感谢和平方舟,这是中国送来的福祉!”戴安娜的母亲热泪盈眶,连声道谢。

为戴安娜实施手术的医护人员来自海军军医大学,这次任务是该校转隶海军后,首次成建制抽组人员组建海上医院。为了尽可能惠及更多民众,120名医护人员白天诊疗、晚上加班、接力奋战。

为多米尼克患者帕特里克实施其国内首例全麻下输尿管镜检+钬激光碎石手术,他的腰腹部不再剧烈疼痛;为多米尼加女患者阿布莱乌实施右耳巨大瘢痕疙瘩切除整形修复术,她重拾美丽与自信;为瓦努阿图患者埃尔沙·凯西实施白内障摘除术,他的世界重现光明;为汤加患者伊卡汤佳实施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他术中没有痛苦,术后也没有疤痕……

从南太平洋到加勒比海、从莫尔兹比到瓜亚基尔、从一座座城市到一个个岛屿,中国军医用真诚的爱心、周到的服务和精湛的医术,把中国关爱实实在在送到了外国民众心坎上。

“这虽然是一张旧的就诊卡,但它就像格林纳达的香料一样,散发芳香,因为这是中国人民送来的健康大礼。”55岁的威廉是格林纳达首都圣乔治的一名普通工人,和平方舟时隔三年再次到访,他特地带着当年的就诊卡登船致谢。

“真没想到,中国军医从天而降!”瓦图莱莱岛酋长拉徒激动地说。在斐济,和平方舟派出救护直升机,前往距离靠泊的苏瓦港100公里的瓦图莱莱岛,把来自中国的健康关爱送上小岛。

入列20xx年来,“和平方舟”医院船先后完成“医疗服务万里海疆行”、7次“和谐使命”医疗服务、20xx年赴菲律宾人道主义救援等20多项重大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1次,累计航程24万多海里,医疗服务国内外民众23万余人次,成为新时代人民海军的闪亮“名片”。​

和平方舟任务航线图。何魏巍 制作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2

“看完朱有勇院士的事迹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和他脚踏实地的干事创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基础信息工作学院的马月炎决心学习朱院士认真、诚恳、心系农民和永远心怀感恩之心的品质,在将来的工作学习中做一个勤奋敬业的有用之才。

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王舒萍说,从朱院士身上我看到了谦和、务实和敢于创新,今后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我都会向他学习敢想、敢做、敢于创新的品质和执着坚守的毅力,国家、社会、人民需要这样的人,人生在世就应该创造自己的价值,我一定要加油努力。

“朱院士的无私奉献、对农民的爱深深打动了我,他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坚持造福了万千老百姓,值得我们每一位农大学子学习,并以此为标杆努力拼搏,报效国家、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动科院唐正这样说。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生缑敏琪一进校就听说农大有著名的两“zhu”——朱有勇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通过四年的学习,缑敏琪更加佩服这位“农民教授”,他在事业上取得骄人成绩,仍怀揣感恩之心扎根田间地头带领老百姓致富。他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向标,指引我们农大学子植根沃土,书写人生新篇。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3

20__年9月12日,“千户万灯”公益项目远赴20__公里外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安龙县龙广镇的低保户赵立勇免费更换了家中的电气线路,完成了“千户万灯”公益项目贵州行的首户改造。

“走千户、修万灯、暖人心”,20.8万公里行程、96.75万米管线铺设……“千户万灯”的公益力量沿着电网线路不断延伸,触及西藏、吉林、贵州等地的困难家庭,目前累计完成改造6047户,受惠群体达6万余人。20__年、20__年,该项目两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这一路上,钱海军的同行者越来越多。如今,“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从最初的126名注册志愿者发展到1200余人,还有500余名社会志愿者和掌起阳光托养中心等16家集体志愿者参与共铸“钱海军”公益品牌。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4

20多年前去下庄,走了整整两天。第一天大清早从重庆城区出发,傍晚到巫山县城;第二天大清早从巫山县城出发,坐面的到镇上,在镇里等顺风车到最接近下庄的一条“车路”的路口,沿着一条接一条的田埂和山径转几个小时,傍晚时分到了下庄的“庄口”。站在山崖边往下看,下庄的房屋隐隐可见。再看去下庄必经的“挂壁路”,还没进去就开始担心自己怎么出得来。

下庄人凿山开路的故事,那时已在全市引发巨大反响,但那条下庄人拿生命拼出来的碎石路,一下雨就会被洪水和落石砸毁。在下庄的3天,看到毛相林和下庄人仍旧信心十足,干劲十足,只是信誓旦旦之间不免流露出一些悲壮。离开下庄时,被冲毁的通村公路还没有抢通,但毛相林和下庄人坚持要从那条通村公路上送客人。

那次用麻绳捆得严严实实,被几个人沿着陡峭的崖壁“提”出下庄的经历,20多年来不时在脑海中重现,但下庄和下庄的路与当年相比已有天壤之别。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的持续发力,催生了毛相林和下庄人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巨变。

仍然大山环峙地处偏僻的下庄,以一个山区小村庄的独特气质,映射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和发展道路。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5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以科教报国为理念,用满腔热血书写了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农民教授”成为他最喜爱的称号。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自己所深爱的大地,为我们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范和时代。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的为民初心和担当精神,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

朱有勇院士爱岗敬业、潜心科研、长年根植土地,为云南当地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后,中安街道中心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深刻感受到朱有勇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师,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用满腔热血演绎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一名党员干部,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满腔热血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和使命担当。

学后教职工纷纷表示,朱有勇院士是我们身边最鲜活的榜样,时刻提醒着我们作为幼儿园的一分子,应该严于律己、积极向上、履职尽责,以昂扬的斗志和精神状态,投身到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中。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6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这众多荣誉的背后,是他不忘初心,扎根基层,苦心钻研的深刻体现。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后他曾说“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这种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获得的一切荣誉。

不忘初心,信念坚定,以祖国强大为一生奋斗目标。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几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该退休颐养天年的他却主动去找活干,而且干的还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贫的硬骨头,在条件艰苦的穷乡僻壤大山沟里一干就是五年。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名先进分子,就应站在高处,胸怀全局,以看到还有贫穷的群众自己也吃不下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祖国强大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7

20__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贫故事:普通土豆不过鸭蛋大小,而他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重的一颗就有5斤。靠种冬季土豆,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

这颗“神奇土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的缩影——

30多年来,朱有勇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

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8

大道至简,以奉献书写人生华章;赤子初心,以使命绘就壮美画卷。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10月7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陈俊武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创造了石油炼制、煤化工领域的多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他不忘初心、忠党爱国、敢于创新、无私奉献,是广大党员干部及科技人才永远追随前行的榜样。

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坚守初心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也是挥斥方遒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陈俊武十几岁时就立志献身中国石油化工事业,60岁退休后,仍一刻未离开过能源领域,直到90多岁高龄仍在为此奋斗。他说:“不能觉得自己得了很多荣誉,就该歇一歇了,我不敢有这个念头。”志行万里,不忘赤子初心。向陈俊武院士学习,就是要讲初心、守初心、践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信仰根基,把党的初心融入内心“生根发芽”,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寂寞,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内心设定的目标。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爱国从来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鲜明底色。钱学森毅然回国投身导弹和航天事业,“西迁人”坚持“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黄大年立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志向……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始终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献身科学的准备了,无怨无悔。”陈俊武经常这样说,也严格这样做。70年工作不息,陈俊武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投身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广大知识分子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激发忠贞报国的民族情怀,许党许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敢为人先、勇于登攀。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已能为国家提供充足原油,但国内炼油技术却不过关。陈俊武接受重任,带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设计出国内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助力我国炼油技术跨越20年,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可走,攀登知识和创新的高峰,离不开“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开拓进取的闯劲。知识技术人才要秉持“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创新下去”的信念,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贡献聪明和才智,在开拓创新的事业中追求个人幸福。

默默奉献、甘为人梯。陈俊武曾说,“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作为一名有着63年党龄的老党员,陈俊武谢绝了配秘书、坐专车的专家待遇,在交通费、住宿费上精打细算。然而在培养新人上,却十分大方,他牵头在郑州大学建立院士工作站,每月坚持从洛阳到郑州授课,吃住行自费,却分文不取报酬,还把奖金和积蓄捐给公司幼儿园、优秀民办教师和贫困学生。典型是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是最鲜活的价值观。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向老党员陈俊武那般,始终牢记宗旨意识,找准工作定位,主动融入大局,对工作充满激情,对事业无限热爱,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难而怕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情怀,勇挑重担、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9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样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享受优渥的待遇,过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迈,当兵7年只与父母和妻子见过寥寥几面,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家乡山城村务农。

村民们当时并不知道眼前的孙景坤是战功赫赫的英雄,但他们觉得,他上过战场,又是党员,一定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期许下,孙景坤当了村里的生产队队长,在这个岗位上,孙景坤要为全村谋划,据他的大儿子孙福贵回忆,小时候他们很少能够见到父亲,他总是早出晚归,奔波忙碌,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

子女们幼时觉得有些陌生的父亲,却是村民们的“老熟人”,每一户贫困户的冷暖他都牵挂在心。那些年,他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还种下了数万棵松树和板栗树;洪水侵蚀农田,他就带领村民建起简易大坝,挡水造田。那时,机械化还远远没有普及,这些工作,都是用着极其简陋的设备,靠着孙景坤和村民们的双手一点一点干出来的!如果说,村民们一开始相信他是因为他政治过硬,那么后来村民们爱他敬他,是因为他真的给大家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好日子!1983年不再担任村干部后,他仍然是村里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10

“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寸亚玲表示,将以朱院士为榜样,继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他人。

云南农职学院园艺技术二班学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极大鼓舞了农业院校的学生,未来一定要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把青年学子的青春汗水和报国之志写在大地上。

“观看完朱院士的事迹后,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无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绝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图名不图利,他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云南中医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陈楠提出,作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身上有功夫,守正创新、积极作为,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11

下庄的地形像一口井,三面是绝壁,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米,村民住在井底,外出只能沿着东面的缓坡爬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悬崖上摔死的村民有23人,摔伤的有60余人,摔残的有15人。

山外的东西运不进来,下庄的东西卖不出去,一村人就守在下庄受穷。

1997年,毛相林开始带领村民在悬崖绝壁上修路。他在动员大会上说:“不修路没得出路,不修路还会死更多的人!”

于是,村民每人捐资10元,凑了3980元;每户每年卖一头肥猪,又凑3.84万元;党员干部捐款,再凑两三万元;凡是在村里有承包地的村民,要么投劳力、要么交钱,每天20元……

绝壁上修路就是赌命。毛相林带头在绝壁上悬空钻炮眼、安放炸药***,带头搬石头、铺路。晚上,他睡在窝棚最外面,在腰杆上拴根保险绳,另一头系在老树根上,怕夜里翻身掉下悬崖。他说:“我是修路发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险的活必须带头。”

1999年,刘恒玉的女婿、28岁的沈庆富,第一个死在修路的悬崖上。50多天后,落石裹着黄会元坠向深渊。

毛相林问大家:“这路修还是不修?”大家举起了紧握的拳头:“修!”

七年修路,没钱没物资了,毛相林带头贷款1万元,他甚至将妹妹临时寄存在他那里的3000元钱“挪用”了。

七年修路,6条鲜活的生命留在了这条绝壁路上。毛相林带领村民强忍悲痛,咬牙修路。

20__年3月,一条2米多宽、8公里长的天路终于修到了山外。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12

“挪达,拉祜库马西。(你好,我不会说拉祜话。)”

11月的一天,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

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门,一位65岁的老人说了这样一句开场白。拉祜族老乡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汉巴库马西(我不会说汉话)”,热情地把来人迎进家。

这是朱有勇5年来使用最多的常用语。

5年前,精准扶贫的战役正在中国大地铺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普洱市澜沧县。

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澜沧县扶贫任务艰巨,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刚满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和同事们很快来到澜沧县。然而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目之所及却这样揪心——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

这让他想到小时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贫穷和饥饿让他生出通过努力让乡亲过得好、让庄稼长得好的强烈愿望。

“这个地方不该这么穷。”朱有勇发现,澜沧县生态环境良好,光、热、水、土壤条件优越,这么好的资源禀赋,却深陷贫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内疚,“我们亏欠农民的太多了,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是我们来晚了……”

可村民们一开始并不大领情。

走村入户调研时,很多拉祜族人开口就是一句话:“给我点钱吧,给点钱我就脱贫了……”

朱有勇很急,给钱给物哪是长久之计?“等靠要”观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让村民相信真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就必须走到农民心里,和老乡打成一片。

朱有勇从零起步,开始学习拉祜语,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语。他说,“更管用的还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13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14

“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波说:“效率,一直被看作是港口的生命线。在传统的人工码头上,青岛港的‘振超团队’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振超效率’;在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时,我们同样满怀信心,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

“在自动化码头创造世界纪录的路上,我们经历了三次亮剑。”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剑:

开港时桥吊单机效率突破每小时25自然箱

自动化码头从1993年在荷兰起源,到“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组成立时的20__年,已发展了20年。但开港的桥吊单机效率始终没有突破每小时20自然箱。

“那个时候,我在项目组负责业务流程设计和集成测试工作,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始由于没有经验,第一个堆场的集成测试用了整整15天,”李波说,“当时整个人都傻掉了。”

为了赶进度,整个“连钢创新团队”都拼了,连续十几天吃住在单位,白天在现场测试、记录问题。晚上就聚在一起查看系统代码,逐项讨论测试案例和测试方法,全速推进测试工作。第二个堆场53个流程、1200个测试案例他们只用了7天,第三个堆场仅仅用了3天。接下来,就开始多线作战,多个堆场同时开展迭代测试。

20__年5月11日,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运营,在船长366米、载箱量13000箱的“中远法国轮”作业中,所有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桥吊单机效率达到了每小时26.1自然箱,一举打破了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不过20的魔咒。

第二次亮剑:

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勇创世界纪录

“自动化码头开港后,我们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不断优化作业流程,让这个码头更加聪明和健壮。”李波介绍,比如,为了压缩桥吊作业循环时间,将最普通的抓箱、放箱两个操作,又细分出十几个环节,然后来到现场,拿着秒表,站在50多米的高空,在海边零下10几度的环境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算,一秒钟一秒钟地细抠,一点一点地优化,不断提升作业效率。

20__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连钢创新团队”一举创出单机平均效率每小时39.6自然箱的新纪录。

第三次亮剑:

将“中国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成为世界单机作业效率纪录的“粉碎机”。

20__年12月17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再创佳绩: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47.6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创造的44.6自然箱/小时的骄人成绩,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将“中国速度”又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20__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2

作为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吕向东是山东港口劳动者的代表,是奋进新时代的典型,他用创新、奋斗、坚守展现了新时代山东港口劳动者之美。

今年49岁的吕向东现为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轨道吊经理,是“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并建设了自动化码头一、二期工程。

入港28年来,吕向东一直从事集装箱大型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对技术勤于钻研、精益求精,自主创新,把岗位当成责任,把工作当成事业,先后荣获青岛港集团“自动化码头建设杰出贡献奖”、青岛港集团“创新先进个人”、山东省港口集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完成的成果获得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港口协会等行业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以及青岛市创新成果等多个奖项;获得19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7篇。同时,结合自动化码头建设和设备运维方面的经验,参与完成了《集装箱门式起重机远程控制系统技术条件》团体标准,正编写企业标准8项,用实实在在的创新业绩践行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15

慈溪人都叫钱海军“万能电工”,只要带“电”的,“小钱师傅”都会修。钱海军总是笑笑说:“万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不忍叫求助的人失望罢了!”

技术好,是钱海军“技术好、服务好、口碑好”的“三好工作标准”头一条。

1970年出生的钱海军中考失利,读了慈溪市周巷职业高级中学钳工班,毕业后成了慈溪调峰电厂的一名电气维修工。在校期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上海劳动模范徐虎的“便民服务箱”,钱海军心想,我也是电工,我也能做到,就是技术一定要好,不要“帮倒忙”。

在单位,钱海军总是比别人跑得勤、学得快。

1998年10月,钱海军从周巷老家搬到中兴小区。那时的小区没有业委会、物管处,居委会工作人员不过六七人。文书陈亚丽向同住小区的钱海军提出请求:“小钱师傅,你是电工,能不能免费帮我们小区修修电路?”

钱海军爽快地答应了:闲话一句,报酬不要。

他自费印了500张名片,上面就两行“顶天立地”的大字:“电力义工钱海军”“服务热线137____4267”,“印大点,老伯伯看得清楚”。一开始发名片很不顺利,“人家当是发小广告的”。但是没过多久,“小钱师傅水平高、态度好”就在小区里传开了,名片很快发完了。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16

毛相林,男,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曾获“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20__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带领村民“劈山开路”。1997年冬,担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在“鱼儿溪”畔正式动工修路——他和村民们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在悬崖峭壁上放炮,炸开一处处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稳步向前推进,整整用了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修通了人们盼望已久与外面世界沟通的连接路、出行路。

勇担使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20__年1月,两合村合并到下庄村,村民委员会换届时,毛相林被村民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从村支书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发生了变化,但他不辜负组织和群众信任的初心始终未变。下庄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抠通了。但人民群众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下庄还要再修通一条致富路。毛相林积极动员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来,先后有百余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劳务收入200余万元。毛相林又动员村民种植纽荷尔,为把关技术,他挨家挨户地检查验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窝种树。20__年通过贫困村脱贫攻坚验收。下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写在村民脸上,甜在村民心里,也映照着毛相林花白的头发,更激发着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执着坚守求证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

参加工作20多年来,毛相林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出山公路,在贫瘠的土地上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向毛相林同志学习,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 篇17

“农民院士”是干部群众对时代楷模朱有勇的美称,这个“美称”形象诠释了朱有勇的事业,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事业和农民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他说:“论文得写在大地上,理论成果要放到实践中检验。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这种踏踏实实,务求实效的科研作风,恰是新时代院士必须的风采,唯有这种风采,才能让科研成为国家发展强大的能量源泉,人民幸福的动力源泉。

在时代楷模朱有勇身上,他的信念坚定,志向深远,情怀美好,是新时代党员的楷模,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标杆,是新时代公民学习的榜样。

朱有勇的信念坚定,坚定在具体的工作行动中。他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主动到深度贫困区域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在他这里,信念就是行动力,信念就是主动力,信念就是表率力。他让时代楷模的“信念”二字闪烁出温暖的光辉,照亮人生之路。

朱有勇的志向深远,深远在农民的幸福梦中。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但是,他没有躺在成果的荣誉殿堂里安然享受,而是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把科技成果变成农业生产力,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在他这里,志向贵在落地生根,落到到农民的需求上;贵在开花结果,芬芳在农民的笑脸上。他让时代楷模的“志向”二字释放出强大能量,铺就群众致富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