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2024脱贫攻坚同心奔小康心得总结900字(精选32篇)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基层党员干部精心烹制,努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捧出美味大餐。但是如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蔓延,那中央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满汉全席”将迟迟不能上桌。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有力掐灭了基层“微糊”的兆头。基层各地要勤看锅,多回头,防止“糊”味四散、一团乌黑,坚决不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坏了宴席”。
谨防“糊底”,要选好“硬件”。烹饪需要一口好锅,脱贫攻坚也一样需要优秀的党员干部来承载。要把党员干部与形式主义隔绝开来,切实保护基层干部积极性。今年是全面脱贫的决胜之年,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时候稍一松劲,就可能出现随意应付、虚假脱贫等形式主义问题。要做到不良作风“不粘锅”,就要把激励机制完善,给党员干部镀上一层防护膜,真正把干部待遇保障制度落到实处,把干部任用提拔摆上台面,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在改变督查方式的时候,还要把“烟火气”和“异味”区分开来。一口“身经百战”的好锅,自带“油烟味”是正常的,要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放到“霉味”“锈味”上来,保护基层干部的“泥土味”,推动相关部门督查检查考核从重过程到重实效,少些刻意的吹毛求疵,多些实在的指导帮助,为基层党员干部“转小火”。
谨防“糊底”,要注重“基础”。做到不糊锅,要讲究热锅凉油。先把锅烧热让冷油起到润滑作用,减少与锅底的直接接触,这样既避免火大粘锅,还保留食材本身的脆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筑牢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政治根基。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向疫情期间的先锋模范看齐,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对待脱贫攻坚,我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沸起来,但弄虚作假、消极怠工的歪心思要冷下来。为图省事草草下锅,那等来的就是“噼里啪啦”油星四溅,最后只能是乌烟瘴气、焦黑一片。因此,要明确“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决不能虚与委蛇,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问题放在心上,切实完成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双线作战”。
谨防“糊底”,要掌握“技巧”。随着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一味埋头苦干可能收效甚微,而“等靠要”的思维更与脱贫攻坚的实际不符。要做到受热均匀,就要勤翻炒、勤搅拌,打乱“码菜”顺序,让脱贫攻坚真正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大事。全国各级党组织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动一级。无论是最先铺在锅底的荤菜,还是撂在表面的素菜,都要经历向上翻滚、向下沉入的过程。要严格控制向基层下发和向上级组织上报的数量,打破文山会海带来的单向导热。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上级部门要提高调查研究实效。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多开展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察实情、听真话、取真经、不作秀,不走“经典路线”。基层党组织也要如实反映基层实际情况,把问题“晾一晾”,给短板“透透气”。只有荤素搭配、上下翻炒,才能干出一番色香味俱全的大事业。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战阶段。决战,必须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精细的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持之以恒的精神脱贫攻坚。万事害怕放弃,功成重在坚持,胜利的前提是在困难面前不松劲,在诱惑面前忍得住,在骄傲面前沉下心。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但我们仍没有取得全面胜利,切不可被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冲昏头脑,迷失心智。要继续坚定信念,保持高昂心态,一鼓作气、趁热打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党员干部要“咬紧”目标不放松,抓小事抓细节,多听,收集老百姓的“心声”,多看,了解老百姓的“难点”,多学,虚心为老百姓“解忧”,调整胜利心态,继续保持战斗力,一气呵成推动扶贫成效向深处发展,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发力。
以“质”“量”并重的标准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到了攻坚克难的最后阶段,又遇到了疫情影响,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但我们完成脱贫攻坚的时限不会改、目标不会变、标准不会降。一是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通过开展督查巡查、督促指导、成效考核,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真实,经得起检验。二是克服疫情影响,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疫情严重的地区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三是改进干部队伍作风,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后勤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全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
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脱贫攻坚。“执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老百姓幸不幸福、满不满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风向标。唯有那些时刻将百姓冷暖记挂心头、群众期盼背负身上,并想方设法为百姓及时解决困难的干部,才能称得上为民务实的好干部。党员干部要牢记责任,做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以“智慧+实干”的劲头,缩小“自我”,突显“群众”;用活“精准”,彰显“责任”。只有以高度的高思想认识和扎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实际行动获得群众的信任,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才能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加油助力,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保持绵延不绝的“动力”,提供坚强的“后盾”。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决胜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冲锋号”已经吹响,广大党员干部当坚定信心、瞄准目标、精准发力、携手奋斗,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脱贫攻坚,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既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更是我们党的真心和决心。脱贫攻坚工作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十九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脱贫攻坚要把十九大精神“内化于心”,要学习传达,更要真心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刚闭幕不久,全国各地就迅速掀起了学习传达十九大精神的热潮,脱贫攻坚要用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引领思想、指导行动。脱贫攻坚要把十九大所提的要求和主题思想“内化于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贫困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脱贫攻坚当成首要大事,做到真心贯彻落实。
脱贫攻坚要把十九大精神“外化于行”,要精准扶贫,更要因户施策、因村施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__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时间飞逝,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全党的脱贫攻坚工作者特别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人”,务必要把十九大精神扛在肩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务必要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务必要牢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要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在行动上,精准帮扶每一位贫困户、每一个贫困村,做到因户施策、因村施法。
脱贫攻坚要把十九大精神传递给贫困户,加强群众宣传和教育,做到“物、志”皆扶。摆脱贫困、共同致富从而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不仅是党和国家永不遗忘的使命,更是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内心深处的渴望,脱贫攻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或脱贫,更需要精神上、志向上的帮扶或脱贫。一方面党和国家出台大量惠民政策,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给贫困群众提供便利和优惠,但另一方面作为贫困户自身更需要有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要努力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切不可有好吃懒做思想,更不能有等、靠、要的行为。所以务必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宣传和教育,做好思想引导、政策引领工作,最终真正做到“物、志”皆扶,脱贫致富岂不如探囊取物般唾手可得。
扶贫攻坚,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办法,多一些接地气的思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
一、走访困难户方面
要带着细心去走访,做到有的放矢。走访户前,要认真了解全村的基本情景以及走访的群众类型(五保,低保,扶贫户,劳动力情景等)。群众对政策的知晓了解情景。
要带着诚心去走访,做到将心比心。在走访过程中,尽可能地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听一听,采用拉家常的方式,以请教的语气,重点了解群众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要实话实说。对于有些群众当面不情愿说的话,可留下公示的电话,期望能听到他们的真实声音和期盼。在走访过程中,看到部分群众生活相当艰苦,异常是一些因病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群众年老、身边无人照料、房屋破旧、生活贫苦),要在走访时一一进行了解记录。
要调整好心态。在走访困难群众时候,要将群众当自我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要改变工作作风。在处理困难群众问题时候,要结合有关政策的基础下,要有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不行,要讲两遍,三遍。一次不在家,就走两次,三次,来调处解决问题。走访群众时,很多群众都进取配合,他们对我们的工作都十分理解和支持,又是倒茶,又是拿凳子让坐。感激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今后应认真将工作做好。也许有时候走访了不必须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我们来了。经常走访是拉近群众的距离,打好群众基础,无形中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二、制定帮扶措施方面
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充分研究实际情景,因地制宜,合理进行调整。
1.持之以恒开展帮扶。精准扶贫是一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应根据实际,制定长期计划,给予扶贫对象长期、持续跟踪的帮忙。
2.结合被帮扶对象的实际特点开展帮扶。在帮扶对象中,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现象相当普遍。应立足实际,创新帮扶措施,增强其脱贫本事,使之早日脱贫致富。
3.加强与村、镇、县沟通联系,给予困难群众创造适宜的就业机会,致富途径,使其增强造血本事。进一步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切实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力求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走访群众时,家中大部分是与老人交谈,见到年轻人不多,根据了解,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做杂活),老人一般在家里都以种田为主,而一般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是年老体弱,无经济来源,很多老人都有认为自我给家庭带来负担。在走访时除了要多体谅他们的心境之外,还要多鼓励他们要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自力更生、争取早日脱贫。
我相信,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虽然此刻经济生活条件较差,但大家首先要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要认真学习致富技能,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经过自我的勤劳双手必须会创造出完美幸福生活。
打赢扶贫攻坚战,干部是关键。干部有担当、有干劲,才能当好贫困群众脱贫的“催化剂”“助推器”,也才能“撬动”贫困。
脱贫攻坚,眼下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面前最为紧迫的中心任务,可以说是唯此为大。从前期开展情况来看,各地行动迅速、组织精心、措施到位,为脱贫攻坚的搭建起基础扎实的平台,扶贫攻坚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如何才能进一步将帮扶力量整合起来、下沉下去、干出成效,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是现下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还需从“三精”下手,抓住关键,用好扶贫人,才能实现脱贫攻坚平稳、扎实、有效推进。
首先要抓好精准选派。根据实际,统筹考虑脱贫难度与选派单位综合实力、贫困村主要矛盾与选派单位职能、选派干部个人专长等因素,择优遴选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农技员等帮扶人,做到派需结合、因村定人。及时调整县乡联系领导和联系点,确保领导联系工作不断、接续有序。将帮扶单位“一对一”或“多对一”地分配到贫困村对口联系帮扶,实现部门无遗漏、村村全覆盖。
其次要抓实精心培育。发起建立QQ、微信等交流平台,方便扶贫干部交流经验、灵通信息、协同攻坚。以党校为主要培训阵地,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重点开设脱贫攻坚政策法规、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等课程,提升帮扶技能水平。有条件的可以打造专用APP,提供技术学习、发展交流甚至督查考核等功能,并组织到脱贫工作先进、示范地区去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取长补短,助推扶贫工作开展。
然后要抓牢精细保障。干得下去才能干出成绩,必须按政策要求严格落实驻村生活工作保障,尤其是派出单位逗硬兑现交通补贴、伙食补助和每年驻村工作经费等,有效解决帮扶干部的驻村生活工作困难,确保他们安心驻村开展工作。不可忽视的是,单位部门在保障扶贫干部个人的同时也要积极协助解决驻村干部在产业发展、生产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变单打独斗为集体攻坚。
脱贫攻坚不是一次性的战斗,也不是局部的战役,而是一场涉及几千万贫困人口的战争。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扶贫部门狠抓责任落实、干部选育、作用发挥和督查考核,更需要扶贫人把“扶贫”抓在手上、记在心上、扛在肩上,为实现如期脱贫,决胜攻坚战提供应有的战斗力。
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各级机关都极其重视。从最初的建档立卡,到现在的“回头看”,再到下派扶贫工作队,国家各级机关对扶贫工作在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尤其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下派,为精准扶贫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那么,要如何用好驻村扶贫干部,让他们发挥最大的帮扶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选好用好驻村扶贫干部。扶贫干部选派工作十分关键,因为扶贫干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扶贫工作的开展成效。因此,在选派驻村扶贫人员时,应优先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文化层次高、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干部下村帮扶。同时,强化工作队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与能力,切实解决好少部分工作队员认识不到位、角色转换慢、管理不严格、工作不主动、处理农村复杂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进一步增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素质与能力。
做好驻村干部的心理疏导。需扶贫的村寨大多地处偏远的高寒山区,生活条件艰苦,气候条件恶劣。因此,这些因素无疑会导致驻村扶贫人员对工作环境产生不适应,甚至会有一些轻微的抱怨情绪。那么,该如何帮助他们尽快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可从心理上进行疏导,邀请相关乡镇干部对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了解驻村扶贫工作对于贫困百姓的积极意义。还可以让村干部与其加强沟通和交流,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的。
以“五员标准”提升扶贫干部的服务能力。驻村干部应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逐村逐户了解掌握驻村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致贫原因;应当好政策的宣传员,吃透有关扶贫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做好扶贫工作的宣传引导。让群众了解国家在扶贫方面有哪些好的政策;应当好扶贫措施的引导员,做好扶贫发展规划的对接与协调工作,撰写扶贫调研报告;应当好技术的指导员,利用自己的专长,对发展种植、养殖方面的群众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应当好思想的辅导员,扶贫工作首先是思想上的扶贫,启发和引导群众,让群众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从别人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自己脱贫。
健全驻村日常管理机制。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扶贫工作也离不开这个规矩。这个规矩即“日常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驻村扶贫工作队日常管理工作台账。严明驻村纪律,严格请销假制度;健全逐日登记考勤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及成员的在岗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吃在村、住在村;明确实行目标责任制,由县委组织部、派出单位和乡镇党委共同管理,确保工作队员做到“不脱贫不撤离,不巩固脱贫成果不撒手。”
母亲是最关心你的人,她对你生活习性了如指掌、生活作风尽收眼底,她有时会对你“说三道四”,会在你好吃懒做时说埋汰话,在你忘记陪伴时说孩子话,在你忧愁焦虑时说暖心话。生活作风与工作作风同属一体、无法分割、相互交融。在日复一日的结对帮扶中,你的工作作风会被困难群众记在心里,他们也会对你“指指点点”。因此,党员干部要认真思考母亲对你说的埋汰话、孩子话和暖心话,联系帮扶工作,反思差距、端正态度,获取脱贫攻坚“良方”。
母亲的“埋汰话”是困难群众“不理解”的缩影,决胜脱贫攻坚,党员干部要再学习,放架子、接地气。当你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子不叠、袜子不洗”时,母亲会对你开启“抱怨模式”,不停地埋汰你的邋遢、好吃懒做、不思进取。诚然,党员干部为困难群众争取帮扶政策的时候,因为交流方式过于官方、说话口音不同于当地人,导致困难群众政策听不明白、搞不清楚,帮扶措施未能及时落地。特别是困难群众又看见同等条件的人享受到自己未得的帮扶措施时,对你产生“不愿真心帮扶,只是走形式”的误会,埋汰你的工作能力。因此,党员干部要认真听困难群众的“吐槽点”,找到自己的“不足处”,抓紧时间“对症下药”,向熟悉群众工作的老同志“取经”,放下“干部架子”,学习方言、会讲方言,主动走进群众“心窝子”,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落实政策,用心用情“消灭”群众的“不理解”。
母亲的“孩子话”是困难群众“不配合”的缩影,决胜脱贫攻坚,党员干部要再发力,想办法、扶志气。“真是的,才半小时车程,你已经9天没回家了……”在电话这头听着母亲的唠叨,感觉她像一个得不到玩具的孩子在一旁喋喋不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大党员干部暂时放弃了“小家”,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姿态干在基层。然而,有的困难群众明知道你几乎“住”他家里,帮助他落实帮扶政策,却故意在上级检查时“乱说话”“说胡话”,说自己吃不饱、穿不好。事实胜于雄辩,扶志胜于“白送”,检查人员打开冰箱发现堆满的“冻猪肉”就证明了不是干部不努力,而是仍然有极少困难群众只想要眼前“唾手可得”的“好处”,不愿自己奋斗脱贫。那么,党员干部既要成为踏实为困难群众办事的“老黄牛”,又要成为扶志的“灵魂导师”,多与群众深层次交流,寻到他们心灵的“触碰点”,化解群众的“不配合”,引导立下脱贫“靠自己”的志气,激发困难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
母亲的“暖心话”是困难群众“感恩心”的缩影,决胜脱贫攻坚,党员干部要再坚持,戒骄躁、恒用心。“儿子,连续工作了一周,明天早上不打扰你,好好睡个懒觉哈。”在结束繁忙的工作后,母亲总是能对你讲暖暖的话,让你心静神宁。人是感情动物,绝大多数困难群众在扶贫干部的全力帮扶下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来感激党和政府的帮助:享受异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困难群众会邀请你去他的新家做客,享受产业指导帮扶的困难群众会“强行”送你自产水果尝鲜……@党员干部,当困难群众每次见你时都“笑面如花”,说明困难群众已经视你为“家人”,欢喜的你到来。有成绩固然可喜,但是党员干部的心态不能“漂浮”,更不能沾沾自喜,脱贫攻坚正是决战决胜之时,要持续发力、恒久用心,要“为情所困”,对因病、因学等不同原因致贫的困难家庭规划未来,分类施策、因“户”制宜,实现稳定脱贫。
母亲的言语是“良药”,群众的评价是“忠言”。党员干部要从母亲对自己生活习性的“评语”中不断思考,从困难群众对自己的工作水平“满意度”中不断进步,改进作风,提升干事能力,获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良方”。
李根香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既是建档立卡户的帮扶干部,也是新村一组的包组干部,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次统计、每一次入户,争取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最好。下面我想从三个角色来谈谈脱贫攻坚中我个人的感受。
一、普通的基层干部的角色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参加工作3年多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乡社会事务办工作,主要从事民政、残联、科技、食药品四个部门的工作,也是为民服务窗口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繁杂的本职工作和形形色色的群众,有时甚感有心无力、疲惫不堪。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低保每月的动态调整,有进有出,低保中建档立卡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每月比对,每一项数据都要求精准再精准,及时再及时。在这反反复复的折腾中学习到了一项项新技能,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磨炼了为人处世的心性。
二、帮扶干部的角色
我的挂钩户是小水井新村三组20__年建档立卡户明雄兵,家庭人口4人,父母均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儿子年幼。刚挂钩该户的时候家庭比较贫困,房屋级别为C级危房,明雄兵作为一家之主常年在外务工,薪水微薄,再加上爱玩的本性,日子自顾不暇,根本无暇顾及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家中仅靠父母采点茶叶、种点包谷、喂几头猪维持,生活一贫如洗。
自挂钩以来,多次入户,从一开始调查了解家庭人员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家庭财产状况等详细信息,到后来动员该户改造房屋,带工程队伍实地到户量地基、做建房规划,再到后来动员在外务工的明雄兵回家创业,无数次的沟通交流让我们从普通的干群关系变成了亲戚朋友,也让“不太完整”的家庭变得完整,即可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更让家庭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观。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感到十分欣慰。
三、包组干部的角色
我所包的组是小水井村委会新村一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是20__年从赛岗村委会、木城坡村委会因地质灾害搬迁重组的村民小组。新村一组现有常住人口72户32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户75人,20__年脱贫5户19人,20__年脱贫5户21人,20__年脱贫7户31人,20__年脱贫1户4人,现已实现全部脱贫。
包组工作是三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8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之前小水井村委会挂钩单位不具备履职条件,每一次入户、填表、调查、做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填表、算收入到心力交瘁,档案反反复复修来改去,一遍又一遍改到怀疑人生。所幸,所有努力没有白费,前期的辛苦和努力使我对村情更为熟悉,对每户建档立卡户人员基本信息、收入来源、财产状况掌握的更为详细,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让后期的工作开展更为得心应手。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绝大部分的群众是纯朴的,是用心配合支持工作的,但一部分群众的思想有待转变,感恩意识极差,牢牢抓住某一项享受不到的政策,而对享受的诸多政策却只字未提。我认为对这一部分群众应该对加强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等、靠、要”思想不可有,所有的好日子都是靠自己双手奋斗得来。
以上是我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心得体会,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皆是从点点滴滴工作中总结得出。脱贫攻坚之战告一段落,但未来还有更多的攻坚战需要我们参与,不努力的青春不完美,告诉自己: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20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加大。在此情况下,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凝心聚力;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奋勇前进。当前,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已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在此期间,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到20__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省区市都层层签了军令状,承诺了就要兑现。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上上下下必须把工作抓得很紧很紧。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对作风漂浮、落实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严肃批评教育、坚决纠正和处理。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推动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冲在一线、英勇奋斗,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要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勇于担当、凝心聚力投入脱贫攻坚的战斗,重视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着眼实战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要着力推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抓好软弱涣散贫困村党组织整顿工作,推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作用。要推动急需人才向贫困地区基层一线集结,切实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扶贫干部。
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要重点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对善意的批评、意见、建议要认真听取,及时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对恶意攻击、炒作放大个别问题影响脱贫攻坚工作大局的,要坚决依法制止。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伟业,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生活水平。20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达标之年。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扶贫干部的艰辛努力。这些年来,他们奋战在扶贫一线,进村入户访真贫、真扶贫,他们奉献了青春,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关心、关爱扶贫干部,为他们减负确实必要,也非常重要。但减负不意味着减责,贫困人口数量少了,不等于责任小了、担子轻了,更不能由此产生歇歇脚、换频道的倦怠思想,因为“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个人”,这是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无论任何工作,党员干部在其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干部强,攻坚有力量,干部软,攻坚无保障。因此,党员干部在这一攻坚战中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办法、能吃苦。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充分认识艰巨性复杂性。“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这是立足全局作出的科学判断,目的在于警醒全党对脱贫攻坚的困难不能低估、问题不能回避。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始终保持打攻坚战的状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赢歼灭战。
打赢脱贫攻坚,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遇到的都是硬骨头,需要更精准的举措。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直面问题、精准发力。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挪穷窝”。要推进健康扶贫再提升,同时完善提升乡镇卫生院、卫生室,方便群众就近就医。要实现兜底保障更精准,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总书记在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到20__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可言,没有任何条件可谈。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更为艰巨。时间紧迫,刻不容缓。我们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始终保持坚定信心、顽强斗志和奋进姿态,分析应对疫情带来新挑战,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做到思想不乱、精力不散、工作不断,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确保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到20__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我们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以背水一战、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和干劲,坚决攻克贫困最后的“堡垒”、啃下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坚决夺取收官之战全面胜利,努力交出一份脱贫攻坚高质量答卷。
当前向最后贫困堡垒发起总攻之时,我们更需要凝心聚力,以始终饱满的精气神昂然上阵,以不懈冲锋的姿态增强战斗力。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走实群众路线,做实群众工作。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俗话说,“乡村要致富,关键有个好党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充分说明了乡村党支部的重要性。对于个别村支部作用不强、不明显、软弱涣散的,该调整的要及时调整到位。要选优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发挥好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党员作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宣传扶贫政策、落实脱贫任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坚强保障。把脱贫攻坚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党的旗帜在脱贫攻坚阵地上高高飘扬。
20__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决胜脱贫攻坚战就如同射箭,唯有盯紧目标、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方能让“箭”正中靶心。
思想上绷紧弦。截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仍没有脱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们,切不可在这临门一脚的紧要关头,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唯有以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的决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方能将“硬骨头”啃下,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对于已经脱贫“摘帽”的地区,党员干部也不能掉以轻心,“躺在功劳簿上睡觉”,需进一步调查了解以脱贫群众的生活现状,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成效。
目标上瞄准靶。“箭”最终能否正中靶心,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没有脱贫的大都是条件比较差、基础比较不好、贫困程度比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根据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做好做实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子上,拔掉穷根子。同时要注重扶贫扶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干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落后命运。
行动上拉满弓。“箭”要射得远、射得中,必须拉满弓。如何来拉满弓呢?要肯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要像80后“白头干部”李忠凯等扶贫干部般脚上沾满泥土,做到讲农民话、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为贫困群众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子。要用真心、动真情,学习“扶贫之花”黄文秀,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让贫困群众获得真正的实惠、感受到真实的变化,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秘境巴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巴东有着“江南重镇”美誉的野三关镇,绿水青山更是得到大自然的特别馈赠。这里,有着一条长达8.5公里的的硒矿带,湖北西谷核桃有限公司的“千亩核桃种植示范园”就刚好建在这条硒矿带的源头。至今,这里仍然流传着“西谷女神”眷顾这方山水的神秘传说。
富硒土壤的孕育,秘境巴东的“西谷女神”传说,让西谷核桃的声名远播。
共享、共建、共赢。一棵树,一个家,一座庄园,一份健康。今年5月2日,在野三关镇庙坪村的千亩核桃示范园里,最新开发的“硒谷仙居康养村”正式开园,这也标志着“西谷女神”陈华东扶弱济困的“升级版”——消费扶贫第一村,正式开门迎客。
当天,来自恩施、宜昌、荆州、武汉等地近300名游客汇集庙坪,体验长桌宴,观看土家民俗节目表演,参观农耕农具,品味农耕文化,参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期间,游客购买公司开发的系列核桃产品,公司仍然拿出总销售额的2%,转入公司的扶贫基金。同时,将示范园周边60余户村民纳入康养村规划,通过“主园区集中康养+村民家居康养”的模式,形成一次性可接待500人次的消费扶贫规模。
线下,消费扶贫第一村走红。线上,“西谷女神”陈华东更是竭尽全力。记者进入消费扶贫第一村销售部淘宝网店,看到淘宝网首页设有一个捐赠活动专栏,点击便进入“1元微力量”消费扶贫第一村土豆爱心购的页面:“亲,您的爱心与祝福一直在传递……也许杯水车薪,也许远水解不了近渴,但在心灵深处,我们仍有最美丽的期盼……”
在页面的醒目位置,展示了消费扶贫第一村的活动方案。方案中这样写道:我们每收到一笔订单,捐出1元钱,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捐款去向一栏中这样标明:每月一次捐转,每月一号由公司统计出上月销售订单,次日由公司负责人亲自将捐款交到受助学生手中,并由受助学生在公司制作的领款表上签名,经学校校长审定并在领款表上加盖学校印章。据了解,为了使活动更加公开、透明,公司除了在公司公众号、对口帮扶学校网上定期向消费者即时公布活动进展和捐款去向外,还接受媒体、社会监督,确保真正做到一单1元,全额捐赠。
为把消费扶贫第一村的业务做大做实,陈华东始终冲在一线。3月9日,是陈华东通知庙坪村10户贫困户免费领取仔猪的日子。但在3月8日,陈华东赶往原本联系好的建始县的一位卖主家时,被告知没有了。不得已,陈华东只得临时决定另寻货源。忙碌了一整个晚上,终于在3月9日上午9点,准时将猪仔送到贫困户手中。“感谢公司给我送猪仔,我一定要把猪喂好,增加收入,早点脱贫。”庙坪村6组75岁的贫困户谭祖武领到猪仔后激动不已。为帮助10户劳动能力弱、无钱购买猪仔的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增收,公司不仅免费提供猪仔,传授生猪饲养知识,还年底以消费扶贫的形式,包回收肥猪,增加贫困户收入;4月9日,是陈华东和中南民大驻野三关镇瓦屋场村工作队队长朱溢约定对接消费扶贫的日子,但这天正好接到在读初中儿子的班主任的电话,说寄宿在校的儿子重感冒,须马上送医院。但考虑到对接消费扶贫的事大,机会难得,陈华东就求援班主任帮助,送儿子去医院。当天,待陈华东为消费扶贫第一村谈成了一笔6万斤土豆的销售协议后,才赶到医院看望儿子,当时还在病床上高烧未退的儿子埋怨道,“你还是我妈吗?!一天满脑子就是工作......”那一刻,陈华东流下了心疼的泪水。
如今,在巴东“江南重镇”野三关镇庙坪村的“千亩核桃种植示范园”,“西谷女神”雕塑已成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打卡的最爱,让人们更多了一份对“秘境巴东”的神往。随着“华中凉都”野三关“避暑经济”的日趋升温,当陈华东致力打造消费扶贫第一村的农旅融合大幕开启时,你会在“永远‘核’你在一起!”的广告词中,读懂攻坚战场上的“铿锵玫瑰”的扶贫大爱和柔情!
“十三五”以来,就进入了一个全面化脱贫奔小康的全民动员时期,为实现党中央整体脱贫目标,为完成全民奔小康的志愿,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的总体任务进行落实,我们对__年脱贫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战略部署,目前__年已经时日过半,脱贫的任务时间也已经过去一半,走入倒计时加大的不仅仅是压力,更有来自我们对奔小康的迫切心情。
脱贫致富我们是落后的
脱贫致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全县全乡所有乡亲父老生活水平的保证和助力,脱贫致富不仅仅是一句标语,更是对全县全乡兄弟姐妹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帮助,脱贫致富不仅仅是一场演习,更是带领全县全乡所有同胞们走向幸福明天的功课和承诺。千阳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有着77个贫困村,2.5万贫困人口,按照“两年脱贫、三年摘帽、五年小康”的总体要求,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但是为了这不大的千阳县,为了这为数不少的千阳乡亲父老们,千阳必须要做出自己的努力,顺应党和国家十三五的主旨思想,将脱贫攻坚实现三步落实,制定方案,积极参与,努力完成,实现目标。
脱贫致富我们是认真的
思路决定出路,在大目标的确定下,全县上下很快达成共识,决定紧扣“精准扶贫”这条主线,大胆探索,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不同问题不同解决,不同需求不同帮扶,不同困难不同方式。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能力、技术、资金三个方面,面面俱到的设立专项对口服务,将贫困人口分成没资金、没技术没资金和没能力没技术没资金三类,针对不同群体,果断提出“直补到户、托管分成、入股分红”三项产业扶贫新举措。有技术有能力没有资金,就设立资金申请机制,帮助动起来,只有动起来才能实现收益,有资金有能力没有技术,实施专业人士带领的班底,将专业技术传递,没有产业上的精准扶贫,就不会有贫困群众的精准脱贫。实施“三条管道”齐下,就能为贫困户铺通精准到户的扶贫“管道”,就能够通过大家的努力互帮互助实现共同致富。不仅如此,帮助开发新项目,落实可行性,推广优质方案,实现共同富裕也提上日程,将有成效的致富方案经过落实确实可行性,推广实现,让所有人都有活干,有钱挣,真正从实际问题上解决了贫困的主要根源。
脱贫致富我们是努力的
在贫困村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发展脱贫产业,既能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同时也能解决贫困人口的长期受益问题。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根据贫困人口脱贫需求,包装脱贫项目,建成了县、镇、村三级脱贫“项目超市”,把全县脱贫攻坚的每一项具体任务转化成为一个个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具体项目,探索出了一条“菜单式”脱贫的新路径。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能够看到成果,曾经破败的房屋现在修缮完整了,曾经野草丛生的稻田现在绿意昂扬,曾经磕磕绊绊的道路现在通畅了,曾经无所事事的人们现在忙碌了,曾经唉声叹气的朋友们现在喜笑颜开了。虽然他们穿着旧衣,但面对硕果累累的丰收他们开心的笑着,虽然他们依旧粗茶淡饭,但面对成长的猪羊他们满足的笑着,千阳县按照“企业引领、大户托管、分户经营、农户受益”的“托管分成”方式,建立了果园托管收益分成的产业扶贫机制,让一部分果农不在为生活忧愁,建成苹果、葡萄、鲜果产业示范园20个,奶山羊养殖小区 5座,设施果菜大棚 240座。
从要我扶到我要富,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目标,也是我们生活的改善,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只要加油,我们都能富起来。我们将把学习教育与扶贫战略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精气神,积极探索扶贫新路子,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脱贫攻坚走向纵深,各地尽锐出战,贫困县脱贫摘帽进入高峰,670万户因病致贫户实现脱贫……通过一系列政策,让众多贫困群众送走“穷神”。同时,中国正将千年来都未曾实现过的脱贫大梦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脱贫攻坚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不过也应清楚地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虽摆脱贫困,可在治疗“穷根”的道路上,仍需做好“防守”,不得马虎大意,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打通脱贫路上最后一公里做出努力。这就要为脱贫攻坚“瘦身增肌”,建立长效脱贫机制,让贫困群众脱贫脱得彻底、脱得放心,为他们打好脱贫致富的翻身仗送去东风。
为脱贫攻坚者“松绑”。帮扶干部作为脱贫一线的战士,是贫困群众的“知心人”。可“知心人”有时却被“烦心事”所困扰,不光前有文山会海的压力,后有扶贫要留“迹”的无奈,诸多形式主义束缚住了他们的手脚,让扶贫变成一种“数字游戏”,只求过关就好,使得帮扶干部失去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就要让帮扶干部从形式主义中抽身出来,首要就是扶正脱贫目标,奔着“两不愁三保障”去,不能人为过分地拔高脱贫标准。并且要做到“命令精准”,施令者宁可牺牲自身的时间与精力,也不为一线攻坚者徒增负担。其次不妨让当下最流行的大数据来跑路,让帮扶干部来做主,既能减少“纸”尖上的浪费,也能节约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让帮扶干部能够甩开膀子加油干,全身心投入于扶贫工作的大潮之中。
为脱贫造血器“增压”。曾有一句顺口溜这样描述大凉山,“中国扶贫看四川,四川扶贫看凉山”,足以看出凉山扶贫任务的艰巨性,然而当地雷波脐橙产业却让脱贫变成了一种“易事”,因其汁多甜美的特点正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更让当地果农户均产值十多万元。不难看出,这些特色产业正成为脱贫的造血器,那么继续因地制宜,深化打造本地脱贫特色产业发展,树立自身龙头品牌,就是为脱贫攻坚输送不竭动力。这源于特色产业不光能够带动本地基础设施建设,又能以此为跳板,吸引更多的企业与投资涌入本地,又一次增强发展的引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贫困群众就可以享受到发展的“红利”,能在家门口体验到家乡大千变化,也能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钥匙,激发改变落后现状的内在动力。
为脱贫老百姓“补短”。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有了精力以及物力作为基础,就要从细小处入手,为贫困老百姓补齐“短板”。不光要继续在医疗保障、生活住房等基础要求上“减负提质”,让贫困群众绝不会有任何“硬伤”。而且要着重在思想短板上下功夫,就要以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为原则,化被动为主动,深耕基层田野地间,用最直白的“土味话”与“听诊器”,去摸清贫困群众的痛点难点,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并用特色产业所带来的“好成果”去打动贫困群众的内心,使他们相信脱贫攻坚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从而改变以往“发展只能靠等,发财只能靠想”的观念,真正意识到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谋划发展,只能用自己的双手,才能收获财富、获得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脱贫攻坚的“初心使命”就是让贫困群众达到“两不愁、三保障”。随着大考来临,为考生们“瘦身增肌”,就是考试得高分的“利器”,才能用最好的状态去回答好时代赋予中国的“历史考题”。
中国梦,是近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小康社会,是20__年完成的目标任务。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用“心”扶贫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用“新”扶贫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白塔畈镇项冲村为例,镇村两级干部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茶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万盛集团制定养鹅计划、发展光伏扶贫、通过村里种养殖大户带动群众、与石料厂签订协议雇佣具有劳动能的贫困户等切实可行地措施帮扶贫困群众,同时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帮助生病的群众和学生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
一鼓作气战脱贫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不要搞“大跃进”“浮夸风”,不要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当前,正是脱贫攻坚“吃劲时候”“紧要关头”,广大党员干部要一鼓作气,真抓实干,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鼓作气战脱贫,要“精”字为先。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扶贫干部要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下功夫,全面准确掌握每户贫困人口数量、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情况,因地制宜、因户而异,一户建立一本台账、一户制定一个脱贫计划、一户研究一套帮扶措施,“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精准帮扶,真正让贫困户去“穷根”,奔“富路”。
一鼓作气战脱贫,要“严”字当头。干部作风是脱贫攻坚提供重要保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干部作风,关乎脱贫攻坚成败,作风越硬效果越实。从一些地区和部门近期反映的情况看,有的地方仍在搞数字脱贫、突击脱贫甚至虚假脱贫;有的乡、村两两级压力不够、紧迫感不强,个别地区“上热下凉”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央决策部署在执行中走了样,既损害了干部形象,又损害了群众利益。党员干部既要有细的品质,又要有严的作风,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以作风建设推动脱贫攻坚,让作风的“虚火”降下来,坚决克服急躁症、漂浮症、虚假症,严防急功尽力、弄虚作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锤炼过硬工作作风,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一鼓作气战脱贫,要“实”字为重。扶贫工作要务实、脱贫过程要扎实、脱贫结果要真实。脱贫不停顿、扶贫不止步,实绩是最有力的扶贫助推器。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面子工程”,导致扶贫政策“失准”,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成效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广大党员干部要做群众脱贫的“主心骨”,全力开拓贫困群众致富“主阵地”,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牢笼中挣脱出来,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找准推进脱贫的“金钥匙”,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真做真为、善作善成,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精确识别扶贫对象,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是帮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至关重要。要在吃透情况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从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结合国家十大精准扶贫工程,因地制宜推动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等工作。益阳扶贫的主战场在安化,安化扶贫在移民避险安置和多样化对口扶贫等方面有经验有成效,通过茶产业发展和旅游开发脱贫潜力巨大,要继续创新探索“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之路,形成卓有成效的机制和模式。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帮扶单位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扶贫,真正把扶贫攻坚任务视为“军令状”、当作本职工作来做好。同时,要充分认识扶贫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更多的是要在思想、文化、制度上扶贫,脱贫主要靠自身。今年的我市扶贫计划中,被帮扶片区各乡(镇)村要明确投资投劳任务,提高自我责任意识,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主动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从根源上改变贫困面貌。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600字三
民生改善要注重体现精准扶贫实效。实行精准扶贫,扶贫攻坚从过去的“大水漫灌”转向当前的“精确滴灌”,就是要求扶贫工作讲实际、办实事、出实效。抓住精准,有的放矢,实现从个体、个别的脱贫,到整体和全面的发展。
贫困的成因千差万别,不找准根源,扶贫工作就容易浮在表面,流于形式。过去派工作组到安化高寒贫困地区扶贫,有对口帮扶部门急于树形象、出成绩,急急忙忙修路。却因为种.种原因,留下“烂尾工程”,20年了还未能通车,不能不说是深刻的教训。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是扶贫攻坚工作发展到现在的科学要求和现实逻辑。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急需的援助和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委身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上场都是三板斧,而要步战马战都有招。
脱贫攻坚走到现在,剩下的将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决战必胜的信心,走稳走实脱贫的坚定步伐,确保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脱贫的强大动力;着眼长远,全面统筹各方面的关系,注重在构建扶贫的体系化、长效化上着力,标本兼治地解决贫困问题;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让基层党组织释放出决战脱贫的“硬核”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注入强劲动力。
主动加压,强化脱贫“动力源”。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动力源”“主心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把脱贫压力全面延伸到末端,强化脱贫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牵引拉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逐步缩小相对贫困差距、绝对贫困难题;深化党的扶贫政策贯彻落实,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倾斜,形成脱贫的集聚效应,让贫困群众人人享受党的政策红利和扶贫成果,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综合施策,打好脱贫“组合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组织要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既要确保扶贫资源和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坚决啃下脱贫“硬骨头”,也要兼顾带动一般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一体联动推动脱贫攻坚落细落实;要从就业扶贫、社保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构建脱贫长效机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潜能,全方位打好脱贫攻坚主动仗,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跟踪问效,拧紧脱贫“责任弦”。最后的贫困堡垒,绝非轻轻松松就能攻克的。各级党组织要突出效果导向,坚持一线督战,把脱贫主责层层压实到前沿阵地,对于履职尽责不力、工作作风不实、玩忽职守的党员干部,要从严追责问责;要聚焦脱贫攻坚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反查自身存在的症结和工作短板,做到对照问题找差距、对症施策抓提升,坚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推动责任在一线落实、难题在一线,让脱贫责任严起来、实起来,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让党建势能充分释放出来,才能够激发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攻坚克难,狠抓政策落实。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绝不能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和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心理,这就好比一名考试不及格的差生刚刚取得了60分的成绩,如果稍一松懈就有可能回到起点。不仅仅局限于脱贫,要的是能稳定脱贫,能持续增收致富,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艰巨。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统筹推进,创新工作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潮流,立足本职、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继续保持好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创新业务水平,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做好农资供应等春耕备耕工作,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加大扶贫力度。发展产业是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如果没有产业作为支撑,贫困群众就难以脱贫致富,即使脱贫了也有可能走回头路。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养业发展,继续坚持扶贫小额信贷,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加强监测,保持政策稳定。开展“两摸底”工作,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严格考核,加强督促指导。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管理,科学引导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不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成色,结合巩固提升期工作特点,继续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开展督查巡查,对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补齐工作短板、提升脱贫质量,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承担教育扶贫重担的教育系统应该在其间做好哪些工作,以确保教育扶贫工作能见到实效呢?
一、要切实履行好国家对贫困学的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保证每个贫困学不能因为家境困难而出现辍学情况。近年来,教育局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全县的建档立卡贫困学及经核查相对贫困的在校进行了资助,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这些学的关怀。但在今年对全县贫困学的调查统计中,发现一些随父母在县域外出打工上学的贫困学并未享受到相关的政策。通过电话询问,得知有的是不了解情况;有的是没有时间回来办理;还有的是嫌麻烦最终不了了之。贫困的个人信息还没有进入大数据管理范畴,这给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麻烦。
二、是学校在对贫困帮扶过程中工作要细、实、做出成效。
1、工作安排细致、到位。
根据教育局要求,学校确认的贫困必须有专任教师进行帮扶,做好“教育三扶工作”,学校将贫困学进行细致归档,做到“一一袋”,每个学的个人资料要详实准确,教师的帮扶过程性资料要完善,所取得成效要体现出来。要求教师具体做好“四个一”工作,即“每天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进行一次励志教育,每月进行一次兴趣培养和家访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活资助。”这些具体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县局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对贫困学的关爱。
2、检查督促,促进落实
为了更好督促教师按照县局要求扎实做好教育三扶工作,我校按帮扶内容设计了“教育三扶记录单”,内容包括“学业帮扶、励志教育、兴趣培养、家访记录、帮扶感悟、帮扶成效”等内容,要求教师将帮扶情况进行认真填写,一周一汇总,及时入档。在教师们的努力下,所帮扶的孩子,要么在性格上发了很大的变化,受矿区孩子活泼外向性格的影响,他们不再封闭自己,互相成了好伙伴;要么在学习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业书写认真了,准确率提高了,成绩进步了;要么在卫文明习惯上改善了,不再乱丢东西,不说脏话,用普通话和大家交流……一点一滴的变化,浸透着教师的努力和付出。
但由于所帮扶的孩子家中绝大多数只剩下老人,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教育根本谈不上,所以教师要承担的责任非常艰巨和重要。这也考验着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要有好的政策去指导,更合理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的整体素质,不要让一代又一代农村的孩子,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离开故土,背井离乡,靠苦力、手艺存,而不是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让自己的家乡真正走向小康。
20__年,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两年多的风雨兼程,终于要迎来开花结果的时刻。这段时间里,最忙最累的是千千万万俯身基层的扶贫干部。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会有今天的丰收在望。如何再接再厉、持续发力,将扶贫事业进行到底,关键要念好扶贫干部的“三字诀”。
要有“融”的意识,学会“入乡随俗”。立根原在群众中。“融”的意识是开展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只有掌握真实数据,扶贫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因此要学会融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有些时候,个别扶贫干部或多或少带着一点儿官本位思想。认为到这里,我是来做指导的,一切应该以我为中心。在一线,我们的角色是勤务兵、服务员,是直接将党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实一线的执行者。本是一项温暖的工作,就应该采用温暖的方式。主观生硬地开展工作,必然会处处碰壁,停滞不前。应该像交朋友一样,来对待基层群众。用情感化,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要学会用群众的视角和思维考虑问题,“入乡随俗”不仅仅指的是行为举动,更多时候指的是一种发自内心、主动靠近的意识。只有获得了人民的信任,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下一步开展工作才会得心应手,一呼百应。
要有“钻”的劲头,学会“砥志研思”。功夫不负有心人。“钻”的劲头是保证扶贫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只有把工作做实做细,我们才能够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计划,才能够依托本地资源,寻找出最为适宜的扶贫产业。前期的调研要“钻”。不要认为扶贫只是扶持经济,其实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搜集数据阶段,一定要钻而又钻,细之又细。立体化的数据模型,才能构筑出全方位的发展规划。中期的执行要“钻”。分形数学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只要使用的单位长度够短,英国的海岸线长度就会大得惊人。我们也应该秉持这样的思维,不断细化工作,这样必定能让困难群众尝到甜头。后期的经营要“钻”。现代管理学的精髓就是过程控制,粗枝大叶的管理必定会降低利润率。只有带领群众实现产业经营的精细化、信息化、时效化才能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要有“笃”的心态,学会“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笃”的心态是推动扶贫事业稳定运行的动力。三年之期是摆脱贫困的冲刺,也是巩固成果的前奏。我们不是要在一段时间内消除贫困,而是要永久性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意味着从20__年到20__年,甚至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必须保持当初的战略目标不动摇,笃定当初的心态不改变。服务基层的三年,笃定与坚守是对基层最长情的告白,也是对扶贫事业最纯粹的奉献。开展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只有“笃”的心态才能换来人民的安心,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必然会辜负上级的嘱托和群众的信任。也只有切实拥有“笃”的心态,扶贫事业的硕果才是踏实圆满的。我们不仅仅要在三年内笃定前行,更应该在三年之后持之以恒。一入扶贫门,一生扶贫人。把深深的牵挂留在基层,也是我们共产党人该有的初心和使命。
千百年来,贫困一直是阻碍民族复兴的最大内因。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步骤,所以扶贫干部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无论是“三字诀”,亦或是“万字诀”,归根到底是共产党人服务群中的宗旨践行。其实,我们只要念好“初心诀”“使命诀”,扶贫攻坚就必定能够如期取胜。
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呈现出许多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即覆盖的领域、人口、区域都要全面。习近平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效,关键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说: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体现出瞄准的区域要精准。他还说: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这体现出瞄准的人口要精准。简言之,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精准。这就把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
第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彰显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引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思路、方向、着力点,就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本身就是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和机制的重大创新。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推进老少边穷地区脱贫减贫,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调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既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生计问题,又有利于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脱贫攻坚工作则强调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离不开各国减贫发展合作。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调,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中央强调,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紧扣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来推进,为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在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就是当前我们的大局和中心工作,基层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做合格党员,扶真贫、真扶贫、帮脱贫。
练就敢于担当的铁肩膀。保证我们事业的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基层党员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当前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就是脱贫攻坚、决胜小康。大事难事看担当。基层共产党员做合格党员首先是要用自己的铁肩,扛起基层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敢于担当。工作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在一线干出成绩、有所作为。
成长为攻坚克难的多面手。基层工作千万条线,事事涉及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大事。脱贫致富奔向小康是基层群众的最大期望。然而脱贫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久久为功,长抓不懈。贫困户脱贫也并非扶贫干部做一两件事就能完成,而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基层党员掌握好各种工作方法,成长为处理基层工作的多面手。比如在遇到群众之间的矛盾时,要做善于化解矛盾的“和事佬”,遇到不懂政策的要做好政策方针的“宣传员”“小喇叭”,遇到群众与政府沟通困难时要做党和政府的“连心桥”。
在清正廉洁上当先锋。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中央提出合格党员“四讲四有”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讲规矩,有纪律”。这是对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在纪律上提出的具体要求,每一名党员都要时刻牢记。老百姓痛恨“大老虎”,也厌恶“小苍蝇”。党员在扶贫一线工作,若本来自身就行不端、影不直,何来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过好扶贫工作呢?因此所有党员只有自身清正廉洁,行端影直,做清正廉洁的先锋,方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才能真正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真脱贫。基层党员要做清正廉洁的先锋,就要做到谨小慎微,时刻严以律己、严以修身,在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中坚持“高线”、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唯如此,方能称其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
全体党员要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将自己的热血洒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在脱贫攻坚一线做合格党员,为全面建成小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今年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越是紧要关头,我们始终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建强堡垒,提升组织凝聚力。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新时代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定位。必须坚持落细落小,采取“支部主题党日+”形式,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开展抽查督促,确保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化,规范化,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提升组织凝聚力。
建优队伍,形成攻坚合力。总书记曾强调:“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加强对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严格督查考核,在生活上关心关爱,在工作上结合个人优势适时压担子,确保住得下,安下心,干得成事。对村“两委”班子进行全面摸排、逐村逐人分析研判,形成问题清单,对村党总支书记不称职不胜任的坚决撤换调整,同时加强对村干部队伍培训确保能干事。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积极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做到一切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一切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
发挥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坚持扶贫同扶志(智)相结合,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意识,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志向,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注重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党员离贫困群众最近,知道群众想干什么、要干什么、希望党委政府干什么,通过发挥党员同志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了解群众的诉求,并结合实际注重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实行点对点的技术帮扶,思想帮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科技培训,将农业技术培训和党员培训搬到田间地头,不断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形成了党员用心帮、贫困群众用力干的良好氛围坚定了产业发展信心。
20__年到了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如果说脱贫是“未知数”,那如何解开这道小康“方程式”,是我们当代青年干部需要深深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前夕给新时代青年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青年干部作为国家的先锋力量,只有挥洒青春汗水,不断拼搏进取,开拓创新,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破除“等靠要”,正向思维解方程。意识反作用于存在,思想意识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有力条件,在我国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等靠要”的思想在一些人们身上非常常见,思想上的贫困极大阻碍了扶贫成果的实现。青年干部要深入群众,耐心与他们沟通交流,引导他们从“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转变至顺应时代的致富理念,树立“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强化精神扶贫和智力扶贫,以此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政策性倾斜,合理“移项”解方程。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将“输血式”脱贫进化成“造血式”脱贫,然而“造血式”脱贫,也不能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扶贫政策,合理引入能使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渠道,逐步消除贫富差距,平衡农村人口收入。青年干部要认真思考,深入实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精准扶贫,做好长远的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贫困户的积极性、巩固脱贫成果。
凝聚八方实力,“合并同类项”解方程。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关系到国家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目前国家在就业、住房、教育、金融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部分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薄弱,政策的不完善很有可能导致之前取得脱贫成果功亏一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脱贫成果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只有让各部门做细做实,才能打好这场战役。
扎实打好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青年一代的不懈奋斗与努力,青年一代唯有真正肩负起自己的使命,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才能让脱贫成果充满青春力量!
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引擎下,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驱动下,精准扶贫的车轮跋山涉水,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开启了十三五新一轮精准扶贫大计。美丽娄星更是走在了精准扶贫的前沿。4月12日,区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研究下发《娄底市娄星区关于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解难惠民促发展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的活动方案》,力求经过在全区开展百个单位驻村、千名干部包户、万名贫困户脱贫的百千万活动来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扶贫是一项持久战,更是一场攻坚战。根据区委目标要求,要想在20__年实现娄星区12000多人脱离贫困,贫困群众必须在弱鸟先飞理念的指引和滴水穿石精神的激励下,开启理解输血、艰难换血、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经过授人以渔的智慧、技术、信心,真正让困难群众脱离贫困,掌握生存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输血先输智。扶贫好比看医生,对症下药必须精准到位。一是提升教育水平,从智慧的源头上摆脱贫困。教育是强国之本,更是拜托贫困的根本,针对贫困地区,要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结构体系,针对贫困群众,要结好教育帮扶对子,有的放矢。二是开阔群众视野,培育致富意识,构建致富思维,增强支付本领,构建可持续内在动力。三是进驻专业团队,精准识别贫困群众、仔细研判贫困原因、正确选择扶贫项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环境资源特征的特色产业。换血当换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知民情,又要仔细分析,精准规划,在全区贫困地区实现三个覆盖:一是产业项目覆盖贫困地区,抓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绿色、环保、生态新兴产业想贫困地区倾斜,将产业链链接到贫困群众家庭,解决贫困群众无处可去、无处可发挥的问题,以兴新产业的新技能带动贫困群众技术提升和创新;二是公路基础设施覆盖全村,要想富,先修路,仅有发动群众筹资筹劳,共同把自家门口的道路硬化中单担当起来,才能为当地的发展、当地人的发展扫除外部障碍;三是技能培训全覆盖,统筹农村资源,以党建为龙头,发挥党员的优势,带动当地技能培训的发展,开展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培训,解决农民不会干的敢为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题,实现人人有一技之长,人人有用武之处。造血当从心。心,最关键的就是信心。扶信心是扶贫的关键。仅有把贫困群众的信心扶起来了,才能让大家看到未来的期望,才有足够强大的内因驱动有力的外部行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有信心,铁杵磨成针,唯有在心灵的源头改变人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先等、靠、要的被动思想,才能真正帮扶群众脱离贫困,逐步实现小康。娄星区作为扶贫攻坚的先驱,干部群众必须上下团结,齐心协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全区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全区民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当前,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日期越来越近,脱贫攻坚的任务也就显得日益紧迫。中央的决心很大,各级政府的投入也很大,户脱贫、村出列等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展开。
然而脱贫攻坚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一路上难免会有很多坎坷、泪水、痛苦。痛苦之后往往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委靡不振;二是更加强大。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想变得更加强大收获成功,就必须有良好的心态。
一是戒躁。遇事急躁,缺乏耐心,沉不住气,这是一种不良的情绪。“急躁”常使人不能冷静地审视客观条件而任意行事,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因此,我们要注重修身养性,抑制自己急躁的脾气,千万不要动怒,养成遇事沉着冷静,凡事深思熟虑,依法依规行事,将党性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多一点“完美主义”。这里的“完美主义”不是指的吹毛求疵,而是立足实际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严以律己的工作追求,是提高党性修养的政治觉悟。做工作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就像发射一枚火箭前,要检查几万个螺丝钉,每个螺丝钉都要保证松紧程度恰到好处,才能尽可能减少失败的几率。工作如果不“较真”,不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最后不仅会费时费力,工作也难以符合要求。因此,从“知”和“行”上多一点“完美主义”,精益求精,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才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三是勇于担当。党的十九大立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绘制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这个蓝图的实现,需要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汇聚磅礴力量为之奋斗。党员干部要应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抓住历史机遇,不断提高自己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不断促进自己全面发展,把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统一起来,体现自己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情怀。搞清楚群众真正需要我们做哪些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顺利完成党对脱贫的庄重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目标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__年全部贫困县摘帽,贫困村要实现脱贫,贫困人口要迈入全面小康。扶贫攻坚目前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也是一项政治工作。
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关系十八大确定的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同时,脱贫攻坚战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心工程,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平台,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传递给贫困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扶贫帮困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新宁县地处湘西南山区,自然资源贫乏,经济水平差,产业薄弱,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扶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新宁县召开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部署会,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号角,详细分解了工作安排,分配了具体任务,细致了每一项工作目标,真正做到了精细管理、准扶贫。
脱贫攻坚要敢打硬仗更要做好细活,在扶贫工作中突出精准,做好做细就是为了保质,就是要求我们干部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做到认真细致,认真做好“一对一”帮扶。每一个村屯、每一个农户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并且往往会因时而变,稍不注意,我们干部进村入户取得的数据就会与实际情况存偏差,就会影响到我们对贫困户的情况作出误判,影响到人们对整个村整个乡镇的扶贫工作形势作出错误判断,进而对我们整扶贫攻坚工作带来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要会做细活,能做好细活。依靠自身的优势力量,真正为民找到致贫根源,找出脱贫致富门路,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短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期,我村组织学习了中央、自治区领导在脱贫攻坚工作会上的讲话,通过原汁原味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扶贫要解放思想,打牢思想基础。
脱贫攻坚战不是论持久战,而要通过过硬扎实有效的举措,摘掉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帽子。一是提高扶贫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坚决杜绝畏难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牢固树立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信念和信心,带着感情和责任去扶贫,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扶贫任务。二是切实改变贫困户的等靠要意识,在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同时,切实让贫困群众树立自身是扶贫的对象、更是扶贫的主体的意识,彻底改变等靠要思想,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切实走出一条造血与输血并重的扶贫道路。
二、扶贫要在精准上下力气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二字,精准即是指准确辨识真正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体,要立足群众实际、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问题有的放矢。使我认识到,扶贫首先要精确识别、精准帮扶,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我们乡镇干部处于带领群众脱贫的最前线,在扶贫路上一定要深入了解村上的基本情况、资源禀赋、农民增收渠道和发展方向,了解涉农惠农各项政策法规、实用技农业技术,搞清农民在发家致富方面所缺少的知识和信息等。只有细致地了解了民心、掌握了民意,摸清了群众最期盼最迫切对脱贫的诉求,并经常进村入户,和他们认亲戚、结对子,带着感情和担当去帮扶他们,才能为精准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致富,治本之策还是要靠发展。只有通过抓住产业促发展,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提供重要支撑。
脱贫攻坚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资源要素的支撑,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让扶贫更有底气。
四、电商发展让精准扶贫更有方向
现如今,电子商务已在全国扶贫路上遍地开花。我们村干部进行产业扶贫,完全可以用开放的心态与创新的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让大山深处的特色农产品有市场、卖得出、卖得远、卖出好价钱,让电商扶贫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让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
“两学一做”即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两学一做”的提出恰逢当前精准扶贫的关键时刻,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之后,又一次深化党内教育、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实践。方案明确提出:学习党章党规,重在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学习系列重要讲话,重在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活动;做一名合格的党员,重在弄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把握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做事的基准和底线。在这一场脱贫攻坚战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以最严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以“两学一做”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忠诚、干净、担当”的领路人,做对党忠诚的好党员好干部。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xx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xx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下达消灭贫困的决战令。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是每个党员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先进性的质量保障,在扶贫攻坚战中,不仅是广大基层干部要坚持“三严三实”的工作方法,普通党员也要深入学习“两学一做”。扶贫攻坚道路上没有“路过人”,现在脱贫攻坚战缺的不仅是资金、技术,更重要的是人心。现在农村党员中有很多党员是苦干实干,干出了实事好事,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作用,只要我们能够加强党员的管理,让全体党员深入学习“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将“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深植广大党员的心中,将农村党员团结起来,人人“争做一名合格党员”,助力脱贫攻坚。
全国人民脱贫奔小康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历史赋予的使命。身为一名党员要深入学习“两学一做”,要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党员的宗旨,牢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崇高道德追求,把党章装在心中,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放在脑中,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早日打赢这一场脱贫攻坚战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最后7000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特别是,“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当前还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比如人穷志短、不思进取。有的贫困户,上级给他建了大棚,他还等着政府买种子买机械、供肥料供技术,连换个草帘都指望政府干。一位乡镇干部曾说,每当发一些救灾、救助物品,就会有一些群众相互“攀比”,出现争穷比穷、“躺着当低保户”的现象。
比如观念落后、被动依赖。有贫困县的领导,把争取到“贫困县”帽子当作荣誉和政绩,到处炫耀,甚至在政府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戴上“贫困县”帽子,意味着可以多出来几亿元甚至更高的财政转移支付,可是,只知“炫贫”,只等“救助”,怎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尽快摘帽?
又如思路闭塞、方法单一。一些干部缺乏深入调研内容'>调研,找不到病因,开不出方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会用老办法,或者不顾实际抄别人的经验。芦笋价高,就要求大家都种芦笋,一哄而上“烂市”了,再改种山药,结果种什么赔什么,农民挣不到钱,不仅无法脱贫,还失了信心。
贫穷不可怕,怕的正是这种思想和思路的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解决好了精神面貌,坚定信心、积极进取,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才可能化短处为长处,变劣势为优势,让“至贫”能致富。反之,如果扶贫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就算花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也不能持久,甚至还会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对政府来说,不仅要走出“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误区,还要支持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不仅要帮贫困群众解近忧,还要为他们想长远。贫困群众最缺的是文化和技能,要有针对性地送政策和知识下乡,送技能上门,增强其发展生产、转移就业的能力;贫困群众有需求的扶贫项目,要创造条件、支持开发。如此,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
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好的政策和制度,不只是解贫困群众一时之困,还要让他们看到凭自己的努力站稳脚跟的希望。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牢牢记住这一点,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找到精准扶贫的路径,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