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不知有好多好多的节日。有那热闹的春节,有那肃穆的清明节,有那欢快的儿童节,也有那欢庆鼓舞的国庆节……而我最爱那象征全家团圆的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农历八月,天高气爽,许多的庄稼都已经收获了,中秋节也是人们庆贺丰收的节日。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一边欣赏玉盘般皎洁的明月,一边吃月饼、水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说这月饼还有一段非凡的来历了: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在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的习惯,还有赏月背诗的习俗。当人们吃过晚饭,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阳台上,热热闹闹的享受天伦,欣赏着皎洁的明月,随后背诵带月的诗歌,一派人间圣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绝伦。
忧郁很快就被节日的气氛裁减了。忙活了大半年,一年的收成已成定局,平淡的生活因了这个节日突然有了兴趣,有了激情,有了色彩,有了可以热闹的理由和一家人喜洋洋的团圆。大人们露出难得的笑容,我们也乐得放肆一回。四五个半大小伙伴在亮如白昼的院中疯得实在没有什么噱头,便想起了连队的蓖麻地。“那是可以用来做‘灯笼’的物什呀!”有人启发,大家便齐刷刷地响应了,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永远是饱满的。我们几个迅速窜到了附近的地里,在如树般的蓖麻秆上三下五除二地撸了半口袋又如兔子般地窜出来。有一种做坏孩子的刺激,又有一种隐隐的骄傲,类似于勇敢。找个僻静的角落,将事先准备好的细铁丝拿出来,将蓖麻退了壳,穿上十个八个地用一根小棍挑了,在蓖麻噼噼啪啪的燃烧下去平日里无论如何也不敢去的黑暗地带漫游。
不知谁提起了蓖麻的用处。有人说是要用作飞机燃料的,有的说是用作大炮润滑剂的,有的说是……总之,五花八门,谁也不是权威,谁也说服不了谁,每个人都会有绝对的消息来源。叽叽喳喳地争论惊扰了树上的夜猫子,扑棱着翅膀飞走了。夜深了,连队的窗户渐次闭了眼,圆圆的月亮似乎也变了颜色,惨白惨白的。谁家的妈在高声喊着孩子的乳名,于是大家悄声定了攻守同盟,不准泄露“机密”。于是将剩下的蓖麻找个隐秘的地方七手八脚地埋了,大家各自恋恋不舍地散了。
很多年了,中秋常在没有感觉的日子中平淡地过着,关于嫦娥的神话也早已被尘封,一如那些稍不留意就放陈了的月饼,只能带着淡淡的惋惜丢弃。
很为现在的孩子遗憾,在他们眼中,节日是“吃”的代名词,过年吃大鱼大肉,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从前那种别样的节日氛围,那种欢乐祥和的感觉,像一件过时的旧衣服永远压在了箱底难觅踪迹。
中秋,是令人快乐的节日,中秋,是花好月圆的日子。
中秋这天的傍晚,皎洁的圆月升起,天空中有几朵洁白的云彩在飘荡着,风儿轻轻的吹着,月光下的是树显得朦朦胧胧,,这样的景是那么有情调,又是那么的迷人。
我和弟弟站在院子中央,抬着头看那天上的月亮,我大叫:"看!这边的月亮升起来了!"弟弟也说:"看!那边的月亮也升起来了!"这时,在院子里的全家人朝我们笑笑,我嘟囔着嘴说:“真的升起来了嘛!”
我没管他们笑什么,继续看月亮,好大好圆的月亮啊!它就像一面镜子,也像一个圆盘,正在升起来。
此时此刻,正是全国各地的人们全家在一起团圆的好日子,我们一家也正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刻,我真的很开心。
夜色已经很深了,妈妈催着我们去睡了,我和弟弟怀着不舍的心情进屋了。真希望下个中秋还能看到这样皎洁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