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些时日了吧,还一直没有秋高气爽的感觉,到是连天的阴雨平添了许多绵延的愁绪。今儿,天猛的放晴了,傍晚过后弦月半弯,和着一阵阵的桂花香味,挽着关于中秋的情怀让思绪从那些天的雨中开脱出来,转身走入有关月的情境。每到这个时节,都会不免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诗人一生坎坷、仕途不畅,而这首千古绝唱另多少后人在无数个月圆月缺的日子吟咏,也用这种方式把诗人祭奠。天上的月儿,圆缺有时。地上的红尘,也在悲欢离合中往复。诗人亦如此,诗意自酣畅。“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诗人应该没有料到,醉书至兄,竟成为后世对情意的不朽思念。
中秋就是让人心生思念的吧,否则它又怎么会中居古代历法中的孟、仲、季三部分呢,它似乎在顾盼,也是在等待,等待回归的圆满。这个时节,人们总是让思念越来越浓,路途的旅人,他乡的游子,无论学业是否有成,仕途是否有望,都怀着一颗同样的归心,在月圆时,与亲人举杯望月。所以在古代,当归乡的路遥不可及时,有泛舟浅唱,有对酒当歌,都是发泄这一腔情愫吧,都付于月,在这中秋。
愈是月满西窗,愈是留恋诗词之美。正如李白可以豪放尽释,举头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想必没有科学考证的年代,自然的景象,宇宙的神奇会更加赋予玄妙与美。有时,神秘便是美。其实,更美的是诗人的情怀,洒脱与不羁总可以超然物外,另现代人所不及。如清月,浩浩高空,灵心自居。只是未知这人间恰逢中秋时节,可否真有一缕香,直入月宫?是否真有一份情,能让月辉带露?好在,现代的我们有了古人未曾听闻的高科技设备,可以让思念越来越短,可以让团聚越来越多。
满是桂花香氛的长街,人们甜蜜的品着中秋,说着团聚,秋的果实坠满枝头。所有的团聚都让人心生温暖,团聚是情感的拟补,是亲情的融汇。总是感觉中秋是可以把友情暂时搁置的,而让终日因忙碌而疏忽的亲情尽可以在团聚的酒杯里沉醉,虽然没有诗词之唯美,然却伸手可触。今夜,月儿未到正圆时,但也无需像古人一样,把思念变成痛,浸成诗。只需轻抬你的脚步,把快乐的心带回家。
月儿圆了的时候,桂花香了的时候,阖家欢聚的时候,总有人在天涯。
小时候,一到中秋节就盼着吃上一口月饼,一把刀叉,便将一个月饼分割成几份,每人拿一小块,放进嘴里,满足而快乐的味道滑过舌尖,在口中蔓延,大人们。假若一个人吃一整个月饼,倒还失去了那份滋味。说是分享却也要抢,若有蛋黄月饼,便你争我抢,都想吃到蛋黄最多的那块,抢到的就赶紧往嘴里塞。儿时的中秋节就是“月饼节”,“过节”的概念就是可以吃到平日里少吃到的东西,哪里懂得“断肠人在天涯”的滋味。
上学以后,在学校里度过了几个中秋,和同学分享,咀嚼着月饼,想着家人,那是另一种味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游子在外奔波打拼,难以与家人相聚,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借此穿越地理上的距离,直达彼此心扉,嘘寒问暖,一句“我还好”,百感交集。似乎越长大,月饼越没了滋味,即使无味,形式上却还是少不了。
一个人吃月饼,尝到的是苦涩,是浓思,是无奈,是愁味。冷落清秋节,无人话凄凉。于是也越来越不爱过节,一群人的狂欢是一个人的寂寞,月儿圆了,人未团圆,房门紧锁,咬一口月饼,那是冰凉的。这时不禁,怀恋起儿时的月饼来,似乎小时候吃到的月饼是最美味的,那时的月亮也是最圆的。
秋风恶,人情薄,一口愁绪,几年离索。唯有对空空皓月,思恋家人,“过节”似是“过劫”,到了中秋,蓦然回首,发现这又是一个不回家的秋,黯凝愁。只有独自回想以前,家人共度良夜,把酒言欢的场面。此夜月下品月饼,何人不起故园情。越长大,离家越远,需习惯,这滋味。
解放以前的中国,富贵人家,寻欢作乐,以多数人的苦难酿成他们的蜜甜。中秋,是他们的佳节,天上的明月,在他们眼中,真是花朵一般。而穷苦无告的人民呢?食无粮,穿无衣,天上清光,只能照出他们的泪痕,使他们叹息、悲伤。别人的天堂,就是他们的地狱,别人的佳节,就是他们难堪的日子。
看,今宵月色多美好呵,它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中秋月色。十亿人民心中装着个暖秋。当空皓月,举头共仰,她给人欢乐,给人光明,给人佳兴,给人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