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月亮的传说 写景作文(精选3篇)
历真正吃月饼、送月饼习俗是从明祖朱元章时起的。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农民起义的传说有关。
古代中国社会有:“南蛮北鞑”之说。这是中原汉人的俗称。从华夏历史中,北方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入侵中原地区,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鞑子”,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满族人)。而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蛮子”,其意大概是说这些区域的人没文化,野蛮不讲理。近代,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这些诬俗也被淡忘了,汉族也出现新观念,即逐渐认可南方少数民族的始祖蚩尢与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鞑子)。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民间传说,朱元璋,穷苦人出生,受尽鞑人统治之气,立志消灭鞑人,恢复汉人统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因此还在读书的时候,就每天背着老师偷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满满写了一抽屉,后被老师发现,感到很奇怪,便乘朱元璋中午下学的时间,打开朱元璋的课桌抽屉一看,那么多的纸条,全都写的是:“八月十五杀鞑子”,胆小的老师吓坏了,这么大的事,让村里的鞑子头领知道,不用说一个朱元璋,就是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情急之下,赶忙把抽屉里的纸条统统倒进了火炉里,谁知火炉发出一声响声,一股青烟,火中的纸条从窗户外四散飞出,不见踪影了。传说,这些纸条飞到民间,人们通过吃的月饼,把纸条放在月饼内,便利亲朋互相传递,由此过通明教组织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全国各地的汉人手里,形成全国统一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局面。一夜之间,全国都在杀鞑子,朱元璋领导的明教组织很快打到北京,堆翻了元朝政权,朱元璋成了明代开国皇帝。
其实,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玉兔捣药
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在服下不死药升空时,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压下身子,恰好抱起了一直自己喂养的白兔。白兔当然无法留住嫦娥,随她一起上了月亮,成为神话中一抹可爱温馨的色彩。
同学们,你们见过月亮吗?我想你们一定见过,但是你们见过的月亮有我们这里的月亮美吗?现在我带你你们去看看吧!
记得那是去年八月十五的晚上,妈妈说:“今天咱们去院子里吃饭吧,边吃饭边赏月。”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好。我和爸爸端着妈妈精心准备的晚餐:糖醋排骨、红烧鲤鱼、小鸡炖蘑菇、月饼、水果……来到了院中。
天空像一幅巨大的黑幕,上面缀着一盘明月和稀疏的星星。我仔细的观察月亮,突然想起小时候学过的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大又圆的月亮真像个大银盘似的,月亮周围的云朵也被它的光芒染成银色;远处的房屋在朦胧的月光笼罩下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近处的树木好像披上一层薄薄的银纱,在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那么美丽,院子里的菊花也在这特别美丽的月夜,随着秋风翩翩起舞……
看着眼前这种仙境般的月下美景,我不禁在想:自己是否也是这月下景色中的一员呢?能否在月夜里翱翔拜访嫦娥和月兔?
正在我天马行空的瞎想时,爸爸妈妈来到桌子前,我们开始享用妈妈做的美味晚餐。月光下的晚餐别有一番风味。
爸爸问我:“你知道关于月亮的传说吗?”我说:“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听我细细给你讲……”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这中秋节的月亮,是不是很美丽,快来跟我一起赏月吧!
如果我是鸟儿,那么写作就像翅膀,有了翅膀鸟儿才能遨翔蓝天,放飞梦想。
如果我是船儿,那么写作就像风帆,有了风帆船儿才能顺利航行,走得更远。
这就是我,何艾静,一个爱写作的孩子,写作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