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
男孩子提着灯,围着枣树转六圈,同时把“嘟佬嘟佬,开花结枣”的口诀念六遍(传说嘟佬是主管枣树的老公公)。据说照了枣树,就能取得枣子丰收。龙口等地,正月十五日黄昏要往祖坟送灯,至墓地于坟前燃灯祭拜,俗称“给老祖宗送灯照着捉虱子”。
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孔府耍龙灯的地方在二门里大堂前,平时不得入内的孔府,这时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耍龙灯时,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在一旁燃放焰火。
元宵节这天,一些地区庙会十分热闹。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送驾队伍由八杆彩旗前导,继而是锣鼓队,高跷、旱船、狮子舞等尾随其后。进了庙宇,焚香献供,载歌载舞。最后将立春时做的“春公鸡”纷纷撒下,兴尽而归。曲阜、邹城、泗水交界处的尼山,是孔子诞生地,正月十五有夫子洞庙会(又有“圣庙会”、“夫子洞会”等名称),会期三天,会场设在尼山孔庙门前,参加者多为年轻妇女与儿童,会中有卖玩具、小吃的摊贩,有唱戏等文艺活动,赶会的人常多达数万人。滕州的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人们用铁锨端着铁水,向树林中扬撒,火树银花,飞珠溅玉,令人拍手叫绝。
一些偏远农村,虽然没有什么灯会和庙会,但习惯开展一些很有趣味的活动。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节这天制作花树和花姑娘。她们先用枣枝和彩纸做成花树,再用秫秸和彩纸做成花姑娘,然后把花姑娘挂到花树上,最后把花树插到粪堆上,意思是希望棉花取得丰收。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
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样的重视,一家人不仅要团聚再吃顿年夜饭,夜晚还特别热闹,有集会玩龙灯、舞狮、旱船、猜灯谜、放焰火等各项社团活动。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样也过的热闹非凡,把正月十四当作大年三十再吃顿年饭,然后再继续过三天的年(十五为小初一,十六为小初二,十七为小初三)。直到正月十八,人们才开始投入到正常的生产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习俗400字作文范文四
我家住在宝鸡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非常热闹的。
这天,人们都要闹元宵,整个小镇一片欢腾,大家兴高采烈,气氛热闹极了。
元宵节的风俗是晚上全家人围在桌旁吃元宵,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吃完元宵大家就应该“闹元宵”。
大家都欢天喜地地来到各自所在的院坝,开始放烟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烟花,妹妹兴致勃勃地点燃一个烟花的引线,顿时,五颜六色的火花迸出来,像一个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缤纷,漂亮极了。“别得意,看我的‘金凤凰’!”我说完,立刻点燃了引线。“啾--”随着一声刺耳的响声,一只只金黄的东西飞快地冲上了天,“嘣”的一声爆炸了。接着,许多小金点撒满了天空,发出“嘣嘣”的爆炸声,突然,这些到处乱飞的小东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只金凤凰。
“有趣!你们在这比赛烟花?加我一个!”原来是爸爸来了,他手里还抱着一个大礼炮。爸爸慢慢地点燃了礼炮,一下子,天空上缀满了美丽的“花朵”,红的,绿的,蓝的,黄的……是那样漂亮,它寄托着我们的快乐在天空中绽开……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样的重视,一家人不仅要团聚再吃顿年夜饭,夜晚还特别热闹,有集会玩龙灯、舞狮、旱船、猜灯谜、放焰火等各项社团活动。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样也过的热闹非凡,把正月十四当作大年三十再吃顿年饭,然后再继续过三天的年(十五为小初一,十六为小初二,十七为小初三)。直到正月十八,人们才开始投入到正常的生产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春节刚过,一年一夜的元宵节就来临啦。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我家乡,元宵节这几天可热闹啦!
古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还没到正月十五,人们就早早地开始扎花灯,作灯头,准备元宵节的舞龙活动。正月十三那天,从早到晚,你都能听到大街小巷里传来“哐——哐——哐——”的锣鼓声,这是在告诉大家“今天晚上要开始迎龙灯了。”民间也叫“起灯”。于是,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在大门上方挂上两盏喜气洋洋的大红灯,准备好烟花爆竹,有些大户人家还要准备几个大红包,好在晚上龙灯迎过来的时候包给舞龙队。天色刚暗,就有龙灯开始出村,村民们做的龙灯式样很多,有板凳龙,就是在一条板凳上固定好两盏描着精美图案的灯笼,把这样几十条板凳连在一起,加上庞大缀满精美小灯笼的“龙头”,就成了一条漂亮的龙灯;有的每人举一根木杆,木杆顶端是一节圆圆的布满“龙鳞”的红灯笼,再用红色拉花把几十节“龙身”连在一起,就成了一条活灵活现的龙;还有的龙灯是用布做成的……随着天色渐渐黑下来,越来越多的龙灯迎出来了。小孩子兴奋地举着自家的小灯笼,呼朋引伴,跟着龙灯走。
龙灯时而在大街小巷穿梭,时而在广场上进行精彩表演。龙灯迎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锣鼓声声,鞭炮声震耳欲聋,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人人欢呼雀跃……龙灯一直要迎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正月十六的夜晚,人们要把龙灯舞到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把龙放在地上,进行烧龙仪式。把龙燃烧完后,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浇水冲去,意为送龙归海。这样,元宵舞龙灯才算真正结束。
在家乡,元宵节晚上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元宵我们也叫“汤圆”, 用糯米粉搓成圆形,里面常用豆沙、肉作馅,有团圆美满意。
元宵节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别提有多美了!
家乡的元宵节真热闹。我喜欢家乡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元宵节,又叫“灯节”和“上元节”,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在民间流传的另一个已有20xx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王朝。相传汉惠帝死后飞扬跋扈的吕后篡权,任用了大量吕氏亲信,宦官当权。吕后死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在老忠臣协助下登基,博采众议,在正月十五这天,一举扫除了诸吕残余势力。因古代“夜”与“宵”同义。正月又叫“元月”,为了纪念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就将此日定为“元宵节”。从此,经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为显示大唐兴盛,国泰民安,逐沿用旧俗,每到“元宵节”这天,张灯结彩,欢庆狂欢,“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使这一节日更加兴盛。
节日期间,灯月交辉,游人如织,正如唐代诗人张说所描绘的:“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李商隐的诗曰:“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描绘了当时观灯时车水马龙的宏大场面。流传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悬灯欢乐的规模更加盛况空前,花灯的装饰造型也更精美,灯节带给人们更多欢乐,更多光明。诗人苏东坡有诗云:“灯光家之有,笙歌处之楼”;大词人辛弃疾也曾有著名词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些诗词描绘了当时元宵佳节满城花灯齐放,通宵达旦,歌舞笙乐的壮观场面。到了清代,据《京都风俗志》记载:清代太平年间每年元宵节都是:“通街委巷,灯光星布珠悬,皎如白昼”,“王孙贵客、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由此可见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面。
到近代,这一习俗代代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和屋内悬挂彩灯、大红灯笼,全家团圆,围坐一起,观花赏灯吃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丰收和睦”,同时这一天还标志着是春节欢乐的最后一幕,热热闹闹过完了“元宵节”,才算是真正过完了春节。
宋代诗人欧阳修诗曰:“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明在这灯好月明人团圆的喜庆佳节里,亲朋好友相约团聚,早已是民间庆春节的重要习俗。如果在团聚时捧去一把鲜花,携带上一个花篮,让美丽娇艳的鲜花送来一个吉祥幸福的欢乐好运,会给朋友相聚增添无比欢乐的心情,这时应该选用寓意团团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红的火鹤花、满枝悬挂形似红爆竹的炮仗花、鲜艳的孔雀草、象征明媚春天光明的银芽柳、闪烁洁白繁星的满天星等,都会展现出一片祥和安乐的氛围,为亲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愿。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中国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说起元宵节,这风俗可真不少。下面我就跟大家说说元宵节的习俗。
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元宵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最后希望大家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满天的星辰,还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赏花灯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幸福,惬意的神情离开了。
在淄博一带,正月十六家家户户都去河里挑水做五色饭
用五种颜色的粮食煮成稀粥,据说吃了五色饭不患头痛病。临朐等地的小儿女,这天以五色米杂七孔针(一种植物)煮粥做巧饭,谓之“增智”。临沂、淄博地区的一些少女,这一天也做“乞巧饭”。她们先在村中挨家挨户地“讨米”,凑足一两碗后,自带炊具到河边淘米野炊。巧饭做好后,先祭河神,再喂鱼虾,最后大家一起吃,吃前还唱一些歌谣,据说姑娘吃了乞巧饭就会心灵手巧。吃乞巧饭的风俗,更多见于七夕。
滕州一带,正月十六日这一天,习惯把出嫁未久的姑娘接回来,俗称“叫闺女”。叫闺女必须是娘家的人亲自到婆家去接,一般是兄弟、姐妹或侄子。平原富裕人家套马车,山区赶毛驴,贫寒人家推独轮车,拉地排车或徒步。这时闺女住娘家可住十天半个月,但必须在二月二以前返回婆家。其他地区这天也有走娘家的风俗,但不一定由娘家接,有的是女婿送,路上对对双双络绎不绝,好事者聚在村头路边,指指点点,称“看新女婿”。
长兴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元宵节一般的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见在祖宗坟前点灯的习俗。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南靖人民一年一度的元宵焰火晚会。我们来到中山桥,只见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等待着焰火晚会的开始,有的小朋友手里还提着花灯。
到了八点整,"嗖嗖嗖……"烟火喷上大堤,让大堤上显示出了"东南海渡假村"六个大字。"啪"的一声,一个火点如同离弦的箭一般飞上天空,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好漂亮,多像小天使头上的光环啊!又是"啪啪啪"的几声,烟花接连不断地奔上天空:有的烟花起初里面是黄色,到最后却变成紫色了;有的喷上天空,绽开了银白色的花朵,箭雨冲天,随后像流星似的落到了人群和屋檐上;有的烟花如同蜜蜂出巢,四面纷飞……
夜空中,百"花"争艳,争奇斗艳的火树银花像一个个调色盘,把漆黑的夜空描绘成一幅色彩缤纷的元宵喜乐画。你瞧,那烟花:红的如火,黄的如金,绿的如草,白的如银,紫的如茄……人群立刻沸腾起来,以往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丽景象,今天在这里让观看的男女老少大开眼界,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喝彩起来。
水上芭蕾,犹如一群穿着金色长裙的仙女在荆江河上翩翩起舞。水上芙蓉更是让人拍手叫绝,犹如小星星的火花向四面喷射,时而高时而低。河边又出现的一只正在展翅开屏的孔雀,你瞧它的羽毛,这变是紫色,那边却变成了柠檬黄,我心里暗暗想:"这''''''''''''''''''''''''''''''''孔雀''''''''''''''''''''''''''''''''挺臭美的嘛!"人们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的把嘴巴张得大大的,有的眼睛瞪得像铜铃,有的指指点点赞不绝口。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见大堤上又一次呈现出一幅令人击节赞美的图画--一排烟火像瀑布似的从天而降,"哗哗哗"那响声也如瀑布一般。忽然,我眼前一亮,我看见几个叔叔拿着手机和照相机正拍照。我一拍脑门,小声嘀咕着:"哎呀,瞧我这记性,出门时干吗那么急,把照相机都搁在家里。"
最后,"啪"的一声巨响,这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似的。伴随着巨响,好像有什么亮点从天而降。我仔细一瞧,原来是一盏盏红灯笼如仙女散花,播满夜空,悠然下降。"红灯照,照出了全家福。红烛摇,摇来了好消息……"不错,这五彩缤纷的烟花不正象征着南靖人民的生活正蓬勃向上吗?
今夜多么的迷人啊!绚丽的烟花、火红的灯笼,林立的楼房、如潮的人流,把节日里的南靖装点得分外妖娆,更充分展现了南靖人民心中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