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5篇

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单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简单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5篇(1)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由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

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宫

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碑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碑。

雍和门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0神将韦驮。

雍和宫大殿

出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的场所,改建-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雍和宫大殿的三世佛则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流程,说明无时不有佛,即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无处不佛。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大殿前院中两庑是“四学殿”。

永佑殿

出雍和宫大殿,便是永佑殿,单檐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0殿。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0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0殿

0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 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万福阁

出0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0-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简单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5篇(2)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临北二环路,西临成贤街(孔庙、国子监),地铁5号线有“雍和宫”这一站。

清朝时,雍和宫是北京最为著名的皇家寺庙。如今,雍和宫不仅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而且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是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在明朝时,雍和宫所在的这片地区叫太保街,是太监们的官房。

清康熙皇帝在位时,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根据当时胤禛的爵位这里曾叫“四爷府”、“贝勒府”,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后,这里改名叫“雍亲王府”。雍正登基后,雍亲王府作为“潜龙邸”不能再另赐他人,所以将“雍亲王府”改成佛教寺庙,叫雍和宫。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弘历钦命三世章嘉活佛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寺院。这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

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的原因

一、根据惯例,先帝原王府(又称潜龙邸)一般不再做他用,而是改为寺庙。

二、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的尊崇,以及乾隆皇帝秘密皈依藏传佛教。

三、当时的政治需要,为了民族团结。藏传佛教在蒙古族、藏族,这两大民族中有着巨大的影响,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既可以是宗教的纽带,又可以促进民族间的沟通,安定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雍和宫,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整座建筑群原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在1900年时,被毁;西路在建国后,扩建雍和宫大街时,被毁。现如今只有中路建筑保存完好,可供游人参观。

东路南部统称“连房”,是喇嘛学僧起居的地方,北部叫“东书院”,是自雍正皇帝开始,历代清朝皇帝去方泽坛(地坛)祭祀后,休息用膳的地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整个东书院的全部建筑被毁。如今,东路新建有三层仿古建筑的僧舍和雍和宫藏文书院。

东书院:

一、乾隆皇帝出生在东书院的如意室。

二、东书院挂有乾隆皇帝的影像,每逢乾隆诞辰(农历八月十三日)和乾隆皇帝忌辰(农历正月初三),清代地方必到雍和宫行礼、祭祖。

另:到地坛祭地后,也要将新麦供在乾隆影像前,叫做“荐新礼”。

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宝坊院北侧的“寰海尊亲、群生仁寿”牌坊;辇道;昭泰门;雍和门(天王殿);古铜鼎;御碑亭;须弥山;雍和宫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

宝坊院位于雍和宫中路的最南面。院内有三座牌楼,均为清乾隆年间设立,上有乾隆皇帝的御笔。

北侧的牌楼,前写“寰海尊亲”后写“群生仁寿,分别寓意:宇宙众生尊佛奉佛,信佛者团结博爱、幸福长寿。”

东侧的牌楼,前写“慈隆宝叶”后写“四衢净辟”,分别寓意:教人向善与内涵丰富的佛经,寺院是洁净之地。

西侧的牌楼,前写“福衍金沙”后写“十地圆通”,分别寓意:幸福充满佛地,修菩萨行的十个阶段相互贯通,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辇道位于辇道院内。中间为御路,两侧是佛仓,最北有一座昭泰门。昭泰门为左中右三开门,中间门楣上是乾隆皇帝亲笔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匾额。“昭泰”是国家安定统一的意思。

佛仓位于辇道的东西两侧,开有小门与辇道相通。佛仓就是活佛的行馆。

雍和门原是雍亲王府的大门,“门前”卧有一对铜师。现在的雍和门实际是雍和宫的天王殿。殿前院落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钟鼓楼北侧各有一座重檐八角攒尖顶碑亭。亭内石碑上镌刻乾隆皇帝书写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缘由。殿前院落东西两侧,东西向,还有两座小门,东为东阿斯门,西为西阿斯门。

雍和门前鼓楼边上有一口高1.5米,直径2.5米,重约8顿的“大铜锅”,由清宫造办处制造。历史上曾经每到腊八节时,就用它来熬制“腊八粥”。

雍和宫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弥勒佛,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布袋和尚。弥勒佛的两侧是四大天王,弥勒像的背后供奉的是护法天神,手持降魔金刚杵的韦驮像。韦驮面对的是大雄宝殿,也就是雍和宫大殿。

在雍和门(天王殿)和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之间,还有古铜鼎、御碑亭和须弥山。

古铜鼎是乾隆十二年(1747)养心殿造办处制造的。铜鼎通高4.3米,下面衬以汉白玉石基座,上部有6个火焰门,门上铸有“二龙戏珠”,中部为圆形铜狮子座,座上铸有“三狮绣球”的图案。整座铜鼎图文精美,呈鳝鱼青色,艺术价值极高。

御碑亭又称“四体碑”。在碑身上,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篆刻,共678个字的《喇嘛说》。这篇《喇嘛说》是乾隆皇帝82岁时,亲笔撰写的。《喇嘛说》主要讲述了藏传佛教的起源和发展,着重介绍了藏传佛教中格鲁派(黄教)在改革“灵童转世”传承方式上,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的原由。

在御碑亭后,大雄宝殿前,有一座青铜铸造的须弥山。由青铜山体和汉白玉底座两部分组成,山体高1.5米,通高2.76米。原为明万历年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所供奉,后置至此处。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被誉为世界的中心。

嘛呢杆,在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的石雕卧狮背上竖立着“嘛呢杆“,杆顶上悬挂着嘛呢幡,幡上写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嘛呢幡是藏传佛教中驱邪镇魔的幡旗。

四学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的房子是喇嘛们“显密双修”的场所,它们被称作四学殿。东侧南为密宗殿,北为药师殿,西侧南为讲经殿,北为时轮殿(数学殿)。“显密双修”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藏传佛教中喇嘛们修行的顺序为:先修“显宗”,再修“密宗”,最后修“无上瑜伽密”。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

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内主要供奉的是三时佛(又名竖三世佛)。中间供奉的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西边是“过去世”燃灯佛(或迦叶佛),东边是“未来世”弥勒佛。这三时佛的排序与汉地佛寺是相反的。

中间“现在世”释迦牟尼佛的两侧,西为阿难,东为迦叶,他们是释迦牟尼最出众的两大弟子。佛像前陈列着景泰蓝的“五供”和“七珍八宝”。

五供指,中间是香炉,两侧是烛台和花瓶各一对。七珍又称“七宝”,金轮宝、主藏宝、大臣宝、玉女宝、白象宝、胜马宝和将军宝。八宝又称“八吉祥”,法轮、宝伞、盘长、法螺、莲花、宝瓶、金鱼和宝盖。

穿过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我们看到的是永佑殿。这里又名“正寝殿”是雍正皇帝胤禛在登基前,作为亲王,住在这里起居生活的地方。雍正皇帝驾崩后,这里曾经停放雍正皇帝的棺椁,那时这殿叫“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将其改称为“永佑殿”。

永佑殿内供奉着无量寿佛、药师佛和狮吼佛,三尊佛像。白檀木雕,表面贴金。中间的是无量寿佛,汉地佛教称他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西侧是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东侧是狮吼佛,汉地佛教中没有狮吼佛。

殿内东西墙上挂着两幅绣像,“白度母”和“绿度母”。度母又称救度母或多罗母,据说是观世菩萨救苦救难的“化身像”。这里的“绿度母”是乾隆皇帝母亲“孝圣皇太后钮钴禄氏”亲手绣的,共用了4000多块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绸子,采用“堆绣”和“补绣”工艺绣成的。

法轮殿位于永佑殿的北侧,是雍和宫内最大的殿堂。它的平面呈“十”字形,仿故宫雨花阁的形制建造。殿顶建有西藏风格的5座天窗和5座鎏金宝塔。5座天窗代表“五明”,5座宝塔代表“五方五佛”。法轮殿,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建筑特色,是汉藏建筑艺术的结晶。

法轮殿在雍亲王府时,是福晋居住的地方,改成雍和宫后,这里是喇嘛们集中诵经和做法事的地方。

殿内正中,端坐在“一朵巨大莲花台上的”佛像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

宗喀巴原名罗桑扎巴,青海湟中人。公元1409年,宗喀巴在西藏拉萨北郊建立甘丹寺,标志着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形成, 格鲁派的喇嘛们身穿黄衣、黄帽,所以又称作黄教。宗喀巴圆寂后,他的两大弟子“根敦珠巴”和“克珠杰”担任首领,后人将“根敦珠巴”和“克珠杰”视为历代转世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的鼻祖。

佛像两侧的木雕高台是两座“经台”,专门为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在京讲经时专门设立。东经座为班禅大师所用,西经座为达赖喇嘛所用。

宗喀巴像背后,有著名的大型紫檀木雕五百罗汉山。它被誉为“雍和宫三绝之一”(其他两个为,万福阁白檀弥勒菩萨巨像和照佛楼内金丝紫檀木雕佛龛)五百罗汉像分别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而成。佛像造型精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五百罗汉山前有鱼龙变化盆。它是一个鎏金铜盆。盆外有紫檀木雕刻的盆托,一头是鱼,一头是龙,寓意在这个盆里洗过澡的小孩,可以由鱼变龙,含有飞黄腾达的意思。满族小孩子生下来第三天要洗浴,称为“洗三”。此盆是乾隆皇帝出生第三天洗浴用的盆。

法轮殿东西墙上绘有《释迦源流图》,记载了佛祖释迦摩尼降生、学艺、出家、成佛、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生平事迹。

位于西经座与西墙之间的玻璃柜中,是雍和宫的僧人每年在10月1日前,用各种矿物质颜料(五彩金刚砂)做成的“大威德金刚坛城”,每年更换一次。更新时还要举行“火供”仪式。

法轮殿前,东配殿内供奉有“五大金刚”,西配殿为“菩萨殿”,殿内供奉有“11尊白檀木佛像”。

法轮殿东侧为班禅楼。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巴勒垫伊喜”进京为乾隆皇帝庆祝70大寿,乾隆皇帝特别修建此楼供班禅大师休息。西侧为戒台楼,是喇嘛们受戒和参禅的地方。

万福阁是雍和宫内最高的一座殿宇,通高25米,中间主楼有三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东有永康阁,西有延绥阁。两阁飞廊与中间万福阁相连,三阁浑然一体,十分壮观。

万福阁内供奉的佛像有一万尊之多,“万佛”与“万福”读音相近,乾隆皇帝赐名“万福阁”。万福阁内正中供奉的白檀弥勒菩萨巨像是雍和宫最为著名的佛像,地上18米,地下8米,通高达26米,尼泊尔工匠雕刻完成,乾隆年间立在这里,先有佛,后有阁。它是雍和宫三绝之一(其他两个为:法轮殿宗喀巴佛像背后的大型紫檀木雕刻的五八罗汉山和照佛楼内金丝紫檀木雕佛龛),1990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万福阁一层的东、西、北三面墙上挂着41幅七世达赖喇嘛敬献给乾隆皇帝的唐卡《如意宝树佛本生记》,极其珍贵。

万福阁前东侧是照佛楼,这里在清朝乾隆时期,是乾隆皇帝为母专门修建的佛堂。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铜铸立像(旃檀佛),也叫照佛。供奉旃檀佛所有的佛龛是金丝楠木雕刻而成的珍品,艺术价值极高,被誉为雍和宫三绝之一。(法轮殿宗喀巴佛像背后的大型紫檀木雕刻的五八罗汉山和万福阁白檀弥勒菩萨巨像)

绥成殿是雍和宫最后一进殿堂,殿内正中须弥座上供奉有大白伞盖佛母像,两侧供有藏传佛教早期的大师和格鲁派几位著名活佛的塑像。

雍和宫为了落实宗教政策,开展佛事活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恢复了不少的宗教仪式和民间习俗。比如每年农历正月三十的“打鬼”(金刚驱魔神舞)仪式;每年腊月初八,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修成正果,而举行的吃“腊八粥”的习俗等。届时一共熬制6锅粥,第一锅供佛,其次依次献给皇帝、王公、大喇嘛、文武百官、宫内僧众、其余施舍。

简单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5篇(3)

雍和宫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创建於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雍正驾崩后,乾隆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喇嘛寺。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枢,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

走进雍和宫,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三座高大的牌楼。牌楼又称牌坊和宝坊,为单体建筑,主要由基座、立柱、额坊和檐顶四部分组成。雍和宫的三座牌楼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每座牌楼上的额题均为乾隆所书,底座为叶青石。各牌楼均有匾额,东牌楼匾额书“慈隆宝叶”,后书“四衢净辟”;西牌楼匾书“福衍金沙”,后书“十地圆通”;正北牌楼匾书“寰海尊亲”,后书“群生仁寿”。

简单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5篇(4)

大家好!我是联谊旅行社的导游,我叫唐君仪,你们可以叫我小唐。今天,我们要游览的目的地是雍和宫。

雍和宫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整个雍和宫古色古香,中外驰名的雍和宫是我国的名胜古迹。据说,它还是雍正皇帝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呢!

进雍和宫,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身体庞大的佛像。仿佛神态安详,慈眉善目,身着珍贵的服装,口中仿佛念念有词。这尊大佛的嘴角微微上扬,硕大的佛肚里好像装满了笑料。我们这时可以看见身旁的游人脸上都显示出了他们对这尊大佛的敬畏之心。

再走近一看,我们可以看到这儿有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这是一幅秀美绝伦的刺绣,还是乾隆皇帝的母亲亲手绣的呢!一根根丝线都是用特殊的颜料染制而成的,优美的线条编织成了这样一个美丽的艺术品,让人百看不厌。

来到了雍和宫,仿佛来到了古城,雍和宫里的事物更让我们目不暇接。希望大家能多来这样历史悠久、具有纪念意义的景点来游玩!

简单的北京雍和宫导游词5篇(5)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雍和宫导游��。欢迎大家来到雍和宫。

雍和宫座落在北京北二环路傍,西临孔庙与国子监,占地面积约6.6 万平方米,它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藏传格鲁派皇家寺院,雍和宫曾是乾隆皇帝的出生地,他不仅具有皇家寺院的气派,现在更以深厚的藏传佛教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所以现在我们可能会看到很多金发碧眼的老外慕名前来参观,并且也有许多明星也前来礼拜。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片雍和宫地区在明代叫太保街,这里曾是明朝太监们的官房。到了清代康熙皇帝把此地分封给了他的皇四子胤祯,因为胤祯是和硕雍亲王,所以此地也称为雍王府。在胤祯继位后,雍王府变成了潜龙邸,雍正下旨将雍王府括建为行宫,并赐名为雍和宫。

在行宫时期,这个雍和宫是个粘杆处,说白了是一个特务机关。这里面的粘杆侍卫个个身怀绝技,武艺高超,专为雍正捉拿异已,捕杀政敌。

虽说雍正杀人不少,但他在历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他在位时,祛除了满族贵族的许多特权,但也开了太多杀戒,甚至杀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弘时),所以在后世平添一些骂名是在所难免。正因为雍正生前杀业太重,所以他的儿子乾隆皇帝继位后,在咨询了西藏章嘉活佛之后,遂将雍和宫改为黄教(格鲁派)的寺院,愿借舍宅为寺的功德超度乃父的在天之灵。

我们现在看到的雍和宫的主体建筑是:牌楼——辇道——昭泰门——铜兽——天王殿——铜鼎——碑亭——须弥山——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

在过去,雍和宫整座建筑分为东西中三路。

在东路的南部称为连房,是喇嘛学僧们的起居住所。在其北面是东书院,是古朴典雅的园林式建筑,相传东书院内的如意室就是乾隆皇帝的出生地。西路曾是雍和宫的佛教护法关帝的庙宇。大家可能奇怪,关老爷是武财神,怎么变成了佛门的护法了,其实《三国演义》里有一章“玉泉山上关公显圣”,讲出了前因后果:说的是关羽被孙权大将吕蒙活捉后,孙权本欲劝降,但他的手下谋士说不可,说想当年曹孟德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关羽不也是过五关斩六将而去吗?孙权听到此,就命人将关羽斩首并将其头高悬城楼以灭蜀国士气。但是关羽死后公一魂不散,魂灵荡荡悠悠飘至荆门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中住持,当年关羽过五关时,曾在汜水关险些被害,正是这位普净长老搭救,后来长老因救关羽而躲难云游天下,来到这个玉泉山,结草为庵,每日与诸徒讲经论道。一天半夜,长老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还我头来!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观看,见只关公魂灵飘荡在此。就以手中佛尘点指:云长安在。关公认出长老,说: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关某遇祸而死,愿求教诲,指点迷途。普净说: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成为佛门的护法尊神。

雍和宫坐落在东城区,占地大约100亩,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清朝时曾是皇家寺庙,是全国喇嘛是务的中枢。它的前身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的王府。雍正登基后迁入皇宫,将原来居住的王府改为行宫,赐名雍和宫。清乾隆九年,即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钦派他的同窗好友三世章嘉活佛把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庙。改庙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为崇奉和缅怀生前信奉喇嘛教的先帝雍正;二是乾隆本人笃信藏密;三是为治国定边,对蒙古和西藏表示怀柔之道。地处我国西、北部边疆的蒙、藏两大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因此可以雍和宫为纽带,加强朝廷与蒙、藏人民的感情沟通,维护国家统一,这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也正是基于此,雍和宫显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随处体现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纽带作用;二是藏汉民族文化艺术的融汇。

向北穿过200米的辇道便进入了寺庙的大门“昭泰门”,各殿门楣上的匾额都是乾隆皇帝亲笔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昭”意为显杨,“泰”指平安、安定,也解释为参拜天子之威仪。所以昭泰门实际是指国家统一安定之门。雍和宫“雍”是大方和谐之意,我国古代有九州,雍州是其中之一,指青海、甘肃及以西一带。所以雍和门也好,雍和宫也好,都是指这里是京城与西部边陲和谐统一的所在。另外,满语和藏语称雍和宫为“兜率壮丽洲”。“兜率”是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弥勒菩萨的住所,弥勒菩萨是未来佛,当弥勒降世时,个种苦难均已湮灭,那是世间是无限美好幸福的。因此,不论从文字的内涵上讲,还是从佛经法理上讲,雍和宫这座寺庙都象征着国家统一、团结、安定、美满。乾隆皇帝82岁高龄是亲自撰写了《喇嘛说》,而且刻碑立在雍和宫中轴线上,以昭示天下。

汉藏文华融汇是雍和宫又一主要特征。雍和宫中路建筑的前半部分,无论是布局和造像,均与汉族禅宗寺院相似,但不少的方又表现了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如第一进殿堂天王殿中,四大天王造像采用了禅宗寺院形制,但其方位的排列却相反,东方持国天王像不在东方,而在西方位置上,反映了藏族寺庙中西为大,以右为上的思想。四大天王所持的法器琵琶、宝剑、青蛇、宝伞随与汉族寺庙中天王手里的法器相同,但并不是汉族民俗中所解释的代表风、调、雨、顺,藏传佛教认为这四种法器是造成万物的四种元素,即:地、水、火、风的象征。每尊天王脚下踏有两名鬼怪,在汉地寺院中代表每个天王所率的两部鬼众,而这里所代表的却是修身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贪、嗔、痴、爱、杀、盗、淫、妄八种俗念。雍和宫大殿是第二进殿堂,相当于禅寺的大雄宝殿,供奉的也是汉族寺庙中的竖三世佛,即过去世佛-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两侧山墙下的十八罗汉却已改汉族寺庙中服饰、表情、肤色都很相近的塑法,有意塑造了几尊肤色不同,饰物不一的罗汉像。他们有的面色黝黑,耳系金环;有的肤色赤红,须发卷曲,体现了古印度人和西藏人的相貌特征。永佑殿是第三进殿堂,正中供奉的是无量寿佛,相当于汉族寺庙中的阿弥陀佛。在汉族寺庙中,阿弥陀佛像与释迦牟尼佛像的特征基本相同,属出加像,它的左右常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而永佑殿中的无量寿佛却是头戴无佛冠的菩萨装,完全采用了藏传佛教的表现形式。它的西侧变成了药师佛,东侧变成了狮吼佛。狮吼佛是汉族寺庙中没有的,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的化身。传说宗喀巴圆寂后,曾五次现身于弟子前面,其中一次为骑狮说法像,而且声音洪亮如狮吼,可以镇伏阻碍修持的惑障。第四进殿堂法轮殿正中供奉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像,他头戴黄色尖顶僧帽,身披黄色僧袍,手中捻的是两只缠绕的莲花,显示出的是藏传佛教大师独有的风采.藏传佛教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转世,所以这尊塑像右肩莲花上的智慧剑和左肩莲花上的宝箧又于汉族寺庙中文殊菩萨的标识完全相同.第五进殿堂是万福阁,须弥座上是18米高的弥勒佛像.弥勒佛是未来世界的佛祖,内地寺院多是青发、肉髻、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坐在莲花宝座上的身相。而这里采用的是菩萨装的站立恣态,形象高大,突出了藏传佛教对弥勒佛独有的偏爱,反映了喇嘛们对未来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雍和宫中路殿堂的佛像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在汉族寺庙显宗造像的基础上,又融进了藏传佛教某些固有的特征,充分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表达了朝廷与蒙、藏民族感情的融合。

在雍和宫两侧的配殿中,还有许多愤怒狰狞、威慑邪恶的密宗尊神的“法像”,他们与中路殿堂慈眉善目,超渡众生的显宗尊神的“本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雍和宫的一个重要特征—显密并存。另外,雍和宫中还有许多藏传佛教所独有的文物,如男女身佛、唐卡画、度母像、坛城等。此外雍和宫还有一些特有的风俗,如:跳布扎、烧“线亭子”、熬腊八粥,西跨院的烧猪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