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通用30篇)
家乡的春节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就是在除夕那天开始的。到了除夕,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大人们要上街买很多菜和零食回来,还要打扫卫生,而且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对联和红艳艳的“福”字。有一些人家帖的是倒“福”,有一些帖的是正“福”。我就问妈妈:“为什么有一些家是倒“福”呢?”妈妈笑眯眯地说:“倒“福”和正“福”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代表福气来到了。”妈妈又对我说:“除夕要守岁,不到十二点是不能睡的。守岁,就是全家人要在除夕的夜晚用虔诚的心守住平安。”午夜十二点整,家家户户都放起鞭炮和烟花,顿时,整个城镇响声四处,真是震耳欲聋,热闹非凡呀!到了正月初一,爷爷.奶奶会煮我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比如:龙虾.虾菇.螃蟹.海蛰皮.虾.跳鱼等。吃过了饭,小孩子们都要去给长辈们拜年,拜了年,长辈们会给小孩子们压岁钱,有的孩子会拿钱买玩具,也有的会把钱存起来,将来再买学习用品。拜完了年,大人们就要上寺庙去进香。在我们老家有很多寺庙,每个寺庙都要进香。等大人们进完了香就会带着小孩子去游乐园.公园等。正月初一就这样过了。到了元宵节,是我们家乡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我们小孩子最渴望的。最欢喜的时刻到来了,因为家家户户都摆上了年货,每家都要杀鸡来拜神,桌子上堆满了糖果点心等之类的东西,小孩子都喜欢吃的,有一些嘴馋的孩子会忍不住偷一个吃呢!让孩子们开心的不止这个,是在公庙上,摆着许多各色的旗子,让人来拿着,干什么呢?对了,就是游村,还有醒师,每逢家节,都有机会的,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风俗习惯。春节过后,小孩子们要上学了,大人们也去做平时该做的事了。我真是难忘家乡的春节呀!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将“福”字倒着贴,焦急地喊起来。“没贴错!”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那过年还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呢?”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
原来,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听完爸爸的讲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
我又发问:“那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的晦气!这是好兆头!”“那为什么送礼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这是因为啊,橘子的‘橘’字与‘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节用橘子相互馈赠求个大吉大利!”“原来如此!”爸爸又说:“还有‘接财神’这一习俗。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办酒席,为财神爷过生日。”我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太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学们,我对“年”的习俗收获很大,可我不知你们的收获,若有更新奇的,快来告诉我吧!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
“年初二,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也有一个说法是“初一饺子初二面”。所以在大年初二这一天是要吃面的。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今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在大年初二,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祭财神。在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印刷品焚化。这天中午还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所以做生意的人要记住了哟,在大年初二这一天一定要祭财神哦。
每次听到电视上的儿歌声: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买烧酒……每次听到这首儿歌:我就兴奋不已,盼望着新年快快来到。
大年初一的前一天叫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家家户户吃团圆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鱼,而且鱼不能吃完,它代表着“年年有余”。餐桌上有糖、有花生,枣也是必不可少,它代表着“春来早”。当然,餐桌上还有柿饼子,它代表着“万事如意”,家里还必须有杏仁,它代表着“幸福美满”,另外团圆饭桌上还有一种豆类食品,没想到吧,它就是豆腐,它表示着“有福气”。下一位就是我们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年糕,不只山西有吃年糕的习俗,中国人都有吃年糕的习俗,它代表着“年年高”。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还要包饺子,晚上十二点吃,它代表着一年和新的一年的交差点,也叫“交子”。包饺子的时候,得少包几个辣椒的、糖块的、硬币的,看谁吃见辣椒,表示他这一年过得红红火火;如果有人吃到糖块,表示他今年过得甜甜蜜蜜;要是谁吃到硬币的,表示财源滚滚。不只这些,山西的农村总会在除夕的晚上十二点点旺火,窗檐上贴吊钱,门前挂灯笼等各种各样的习俗。
I love you中国,I love you过年习俗。
广州是一个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名城,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如果有人问到,什么时候来广州旅游最能体现广州的地方风俗习惯呢?那么我首先会向他推荐春节。
穿衣戴帽应该是广州人过年最不重视的一项,但恰恰又成广州过年时的另一道风景线。当代的广州人对穿戴的个性追求完全不亚于香港人,所以,在大年初一之前的两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就成了当代广州人到各大商场和店铺选购新年衣物的黄金时期了。大人们都会带着小孩子上商场亲自为孩子挑选衣服。红、绿、蓝、紫各色各样的穿戴别具一格。过年要穿的红红火火,这在广州人的眼里早已成了古风古俗,他们的追求则是穿的时尚,穿的有个性。所以看看新年期间,花街或商业大街上的人,就知道现在流行什么款式了。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会吃和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食物是十分丰盛的。在过年那会儿,家家都会吃一些糖糕和油炸食品。又香又滑的年糕洒上特制的白糖放入锅中蒸上几十分钟,那香软甜蜜的滋味准让你赞绝不口,这还寓意着新的一年步步高升,生活过的甜甜蜜蜜。而一些油炸食品则寓意着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年廿八,洗邋遢。”广州人喜欢在大年初一前三天在家里举行大扫除。大扫除之后,大多数广州的家庭妇女就会抱着宝宝去洗个澡,寓意是将身上的晦气洗去,过上一个富裕年。
到了大年的初一,如果天气良好的话,很多广州人都喜欢去登山,这样俗称“行大运”,人们不仅想在新的一年里获好的运气,而且更想登高望远,希望事业蒸蒸日上。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句诗词。当中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读来有一种思亲念友的气氛。为什么把正月初七叫人日呢?汉族神话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称“人日”。
与这一天有关的习俗活动有摊煎饼,吃七宝羹,吃面条等。汉族民间在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其中芹菜寓意聪明,蒜寓意精于算计,客家人也喜欢用鱼一起煮,取有余之意。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这一天下午要吃拉魂面,意思是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要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由于这一天是人的生日,所以人们一般都会在这一天安顿身心,休养生息。畅畅听了心想终于可以有个正大光明的借口跟自己放假了。
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来庆贺新年,但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同一种祝福方式——我妈妈十几分钟就收到许多条短信,其中有一条短信我很喜欢,开头是这样的:“昨天拜年早了点儿;明天拜年挤了点儿;后天拜年迟了点儿;现在拜年正是点儿!”
今天还是去探亲拜年的好日子,于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我姥姥家。当然,去那里的人不光只有我们三个人,还有我的舅舅、舅妈、大姨和大姨父,以及我想念以久的两个姐姐。吃完那顿丰盛的年夜饭,大院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开始放烟花了。我们穿好外衣,拿着两大包的烟花爆竹向中心广场走去……
“当,当……”12点的钟声刚刚敲响,无数的礼花腾空而起,又带着满身的光焰洒向大地,把大地映的光彩夺目。啊!烟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了美丽的大花园!人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纵情地欢笑、歌唱。变幻无穷的焰火映照着人们兴奋的笑脸。这边的“闪光雷”刚刚炸开;“蹿天猴”又鸣叫着飞上高空;那边紧追着“金龙狂舞”;这时一朵烟花又炸开了,里面喷射出火花,越喷越高,越闪越大,慢慢呈现出一棵树型,一朵朵金色的火花从“树”上摇落下来。“噢,发财了!”人们望着“摇钱树”欢呼雀跃起来。
啊!新年是多么美好!
大家日夜盼望的新年到了!新年嘛,一定要吃上饺子。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们一早来到爷爷家。到家时,饺子已经做好了,看着那元宝似的饺子,忍不住吃了一个。“真好吃”当我拿起筷子,准备又吃时,妈妈一把叫住我,问:“你知道吃饺子的传说吗?”
见我一愣,妈妈接着说了下去:“饺子源于我国有2600多年历史。据说,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长沙太守期间,见白河两岸乡亲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冻溃烂,心不能忍,辞官为民行医。冬天刚到,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每人每只娇耳一碗汤服后周身血液上涌,两耳发热,寒气顿消。冻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来世代承传,人们每年冬至包食娇耳以纪念张仲景恩师。”
这时爸爸走过来说:“我还知道另一个传说:女娲捏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我想:是啊,一个饺子竟然吃出这么多文化,中国文化这么博大精深,我更应该要努力学习才是啊!于是便打趣地说:“看来我要好好学习才是,不然我这后浪不就推不动前浪了?”爸爸听我这话,一笑:“那我们也要努力啦,我可不想死在沙滩上!”“哈哈哈!”爽朗的笑声不断。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贴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豪华,那么美丽,但是一但到过年,那是多么令人难以忘记!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每当快要到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打扫完以后,人们就会去天虹,大超市里卖各种各样的年货,比如糖,水果等,这一去就会大包小包地提回来。
你知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门上贴上对联和放鞭炮吗?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从前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山洞里住着一只叫做“年“的怪兽。在这个山谷下面有一个小村庄,这个年到了过年的最后一天的时候,就会下山来害人,这村庄里的人就会把门关得紧紧的。可是,年依然有办法进入村民的家中吃村民的东西,村民没有一点办法。有很多村民都到了城市里过年。有一年,村民们正在去城市的路上,有一位仙人对村民们说:“这怪兽最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了。”村民们听了后,就把红色的对联贴在了门上,把鞭炮放在了门前,怪兽一来,就会看见红色的东西和“砰砰砰”的响声,吓得直往山里跑。就这样,过年放鞭炮和贴对的习俗就持续到现在。
我家乡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做上一顿丰盛的饭——年夜饭。家家户户忙东忙西的,烧了一桌子的菜,有鸡,鱼等。让人看了一定会口水流不停。吃完后,妈妈会给我一件很帅气的衣服,大人会给我们压岁钱,里面的钱还不少哦!
过年还真是令人难忘啊!
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很多,它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阵阵鞭炮声响起,迎来了我盼望已久的春节。早上,吃完饭,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拜访亲戚,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新衣服要穿时,妈妈看见了衣服上的商标还在,于是拿来剪刀正要剪时,我连忙叫住:“妈妈,过年时不能用剪刀,免得惹来口舌之争。”妈妈恍然大悟,马上放下剪刀,用手扯下了商标。
晚上,妈妈请大伯、叔叔两家人来我家吃饭,晚餐可丰盛啦,鸡、鸭、鱼、肉等摆满了餐桌,饭后,垃圾桶的垃圾已堆成了小山,妈妈叫我帮助把垃圾倒了,我摇了摇头,妈妈有点生气地说:“长大了一岁,你倒是变懒了。”我连忙解释道:“妈妈,过年时,不能倒垃圾,以免把财运倒了。”叔叔、大伯们大笑起来,说我的年纪虽小,学问却很多。妈妈也禁不住笑道:“她呀,知道的比我还多。”我听后,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过年的习俗还不止这些,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怕把财运扫走;不倒水,以免把财运倒了。可真是有趣的风俗。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文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踏月养个小宝宝”。这一天中国各地的汉族都有嫁出去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的民俗。女儿回娘家,必准备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其中还有一个特别要注意的,女儿回娘家礼物要带双数。大年初三通常也不会外出拜年。这是因为汉族民间将正月初三称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
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容易发生口舌之争。所以初三一般不外出拜年。与这一天相关的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在一些农村和城市,也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没有初三不宜外出拜年的说法了。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图书馆举行了猜灯谜活动。中午12点,在同学的电话声中,我出发了。
来到图书馆,只见一排排的灯笼纸高高挂,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灯谜,有化学、物理、体育、明星、地名……唉,这些我都不懂,只好向成语与猜字方向努力。在我走马观花之后,答案源源不断地写在了我的本上,有蒙的,有推理的,还有确定后肯定拿稳的。
我来到兑答案处,那里真是人山人海,挤得是水泄不通,我以老鼠的家传秘方——钻,顺利地到达了正点位置。我虽过来了,但心里却担心,对方能否看清我那龙飞凤舞的狂草写法。但并没如我所料,火眼金睛的对号员竟对出了两个正确,此时的我已经乐得手舞足蹈,奖品比较实用——厨房用的调料盒,嘴巴用的佳洁士。
这边刚刚要继续,那里却催得急,只因妈妈要领我上姥姥家,如不这样,我还要大战三百回合。但母命难违,最后只能以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好有趣的猜灯谜啊!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腊月三十过大年,大盘饺子庆团圆”。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所以又叫“除夕”。这一天有许多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爆竹等。但是守岁是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守岁指的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它的俗名叫“熬年”。为什么叫熬年呢?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相传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躲避年兽,三十晚上,早早关门不敢睡觉,且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做好晚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吃光了一村子人,唯独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小孩,在院里点竹子在玩,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每至年末,家家户户就贴红纸、挂红灯、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自此以后,守岁和吃年夜饭就逐渐成为了除夕的传统活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三十都外出工作,不回家过年。畅畅也想告诉大家,工作再忙,也要一家人一起吃一顿年夜饭。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
“年初六.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在大年初六这一天,有“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的说法。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有送穷鬼,弃破衣,供煎饼等活动。
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扫除,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在的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没有此俗了。正月初六“送穷”,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有的图方便就简单的在清早把垃圾倒出门以示送穷。还有的地方供煎饼,点明烛,用芭蕉船送穷鬼上路。这些风俗都寄托了群众希望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畅畅今天一大早可是就到了垃圾才出门的,图个好彩头,希望新年能发大财。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按照广州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下旬就开始了。
广州的春节可热闹了!特别是除夕那一天。在除夕这一天,每个广州人都不空闲,一大清早,人们就起床了。大人们都把各种各样的年货拿出来,准备晚上的团年饭。小孩子们则在家里玩,有的还跑出去街上嬉戏。这一天,每户人家都要拜祭祖神。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尽情地吃。广州人一吃完团年饭就会全家大小一起去逛花市。广州素有花城之称,迎春花市更是花城春节的重头戏。广州的每一条主要街道都会摆设上一条花街,各大主要公园也都会举行迎春花会。花市一般会从除夕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晚深夜两点。广州的花市上的鲜花、花木多不胜数,这些鲜花和花木更是美不胜收!花市上除了鲜花之外,还有很多柑橘、柚子、柠檬果等喜庆的果树,一点都不比花逊色。花市上还有许多生肖的面具和各种玩意儿。
初一早上,许多广州人都在休息,吃完中午饭后,男女老少都会出去逛街,旅游或拜访亲友。
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天,全家人都会围在一起,甜甜蜜蜜地吃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
一眨眼,春节就过去了。我们该去上学,大人们也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但我回忆起春节那几天,心里还是觉得甜滋滋的!
受汉族影响,各地侗族也过春节,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底,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春节”和汉族一样也俗称“过年”,有大小年之分,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汉族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除过年的食品外,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作为“飨年”,并用甜酒祭奠,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就饮甜酒,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
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又有地方性的特点。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还以甜酒祭祖,到达摩娘娘庙(萨堂、圣母祠)去祭祀,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野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除夕这天,杀猪宰鹅,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然后祭祀土地庙和“萨坛”,最后在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话。初二后,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寨上吹芦笙,唱侗戏,进行“月也”集体交游。
榕江侗族称“春节”为“达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新郎迎接新娘回来共度佳节(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除夕之夜,家家燃香点烛,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鸣炮辞旧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传说此时是祖先的“斋时”,晚上才供奉酒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意为上年剩下的,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萨岁”祈求保佑,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笙会、唱大歌等,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直至正月十五把龙送下海,春节结束。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春节了。 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的香肠,鲜鲜的腊肉,真诱人呀!
除夕夜的前几天,我们都要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息。我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和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的年菜,我们就喝饮料,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上……”我们还要给长辈敬酒!除夕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会,节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点我们就要放五颜六色的烟花,你能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空闪耀,你能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预示着新年的来到!
大年初一我们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长辈家去拜年。我们的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
大年十五是春节的高潮,我们也叫元宵节,那天有会舞狮子、闹元宵、看花灯,真是热闹非凡!
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春节,我也渐渐长大了……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吧,你们知道侗族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一年一度的春节,在寨子里可是最隆重的节日,古朴风味极浓。一送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就开始了过年的忙碌,各家宰年猪、挂腊肉、腌鲜鱼、做新衣……越忙越喜,越喜越忙。
过年的前一天,家家屋内都打扫得干干静静,屋子的四周还洒上了一层石灰,以消毒驱邪。除夕那天,各家在堂屋敬拜祖先,桌上摆满了贡品,小孩子们欢欢喜喜地在一旁放鞭炮,“噼噼啪啪”一片响。拜了祖先,一家人便在火塘边吃年夜饭。香喷喷的鸡、扣肉和糯米酒这些是少不了的。饭后,人们都要“守岁”一直到送走了旧岁才就寝。
大年初一的清晨,左邻右舍相互请吃油茶,吃完,男女青年就东一群西一群地打手毽寻欢作乐,谈笑风生。小孩子们不知疲倦地在石板坪上打锣鼓“闹新年”中,老人则聚集在鼓楼里天南地北地闲聊。
年初二,寨子里开始演唱侗戏和桂剧,吸引了一大群的观众前来观看。婉转的曲调、精湛的唱工,得到了一片片的掌声。
从初四开始,一直到元宵,文娱活动便进入了高潮。到了夜晚,村上有四条滚龙和一条蛟龙,在“串坪”表演。三种龙的姿态各有千秋。舞滚龙,以龙头去追寻龙宝不断翻滚,龙身龙尾十数节依次翻动,形似台风翻海浪,颇为壮观。舞龙还以耍狮来助兴,实际上是演练拳术功夫,每当舞狮完毕,便会进行拳术表演,打法有些古怪,但是运用的气功使人惊叹不已。
元宵节到了,寨子要举行“送龙下海”的盛大活动。众人敲锣打鼓,舞着龙来到河边,然后收起龙布,将龙纸烧掉,这叫“烧龙”。送走了龙神,人们便回到寨子里聚餐。
过了元宵,侗族的春节就宣告结束了,她在爆竹声中向我们走来,又在爆竹声中渐渐远去。听!她在和你说再见呢!
大年初四——三阳开泰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蜡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迎接诸神。如果供羊头就有“吉祥”之意,供鲤鱼则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
在这一天全家也会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一处,这也是汉族民俗中说的“扔穷”。在北方有些农村风俗是大年初四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在福建的莆仙地区的人们的风俗是重新围炉过大年,这是全国唯一、独特的地方风俗。
在女娲创世神话中,正月初四是“羊日”。 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这些有趣的风俗都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不同的地方那个有不同的过年的特色,在广州也有一番不同的过年风格。
春节一般在二月份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屋门前贴上了“福”字,而且是要倒着贴,那是为了寓意“福到了”,有的甚至在各个房门上也都贴上了“福”字。除此之外,人们还要在家里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人们都喜欢趁着春节的时候到花市里买花。拥有“花城”之称的广州每年的春节都要举办花市。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花朵在花市上竞相开放。走进花市,就好像走进了花的海洋,享受带着香气的“海风”。花架上的那一盆盆梅花、桃花、百合花……都亭亭玉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大人们除了在春节前准备着些漂亮的花,还要到百货商场里去买些吃的穿的、用的。好在春节时显现出万象更新气象,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大人们很忙,而小孩子也不比大人闲。不过小孩子也只是要求大人们给他们买些玩具。广州的孩子可不像农村孩子们那样有烟花、爆竹之类的东西,但是他们的春节一样过得有滋有味。
在大年三十前,人们都想回自己的老家和自己的父母、外公外婆去过年。因此,在年三十前,火车站总是广州最热闹最拥挤的地方,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陆陆续续地等待着上车。火车站非常的拥挤,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这样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但是人们在那个时候都很能忍让。展现出一副团结一心的景象。
大年三十,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谈谈旧年收获,与新年的希望。然后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地坐在电视机旁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屋子里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和满屋的欢声笑语。
大年初一,人们基本没什么事,平时热闹无比的大街,也一下显得冷冷清清了。有的人在家里休息,也有的人走亲戚、拜年。
到了年初二,大街上又呈现出往日的热闹景象--人们又早早地提着菜篮子上街买菜去了,菜市场里又出现了往日的吆喝声,喧闹声。在公园里,花儿们都露出了笑脸,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观看。
一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七八号了,春节也该结束了。小孩子们要上学的继续去上学,大人们继续上班。广州又继续沉浸在热闹的海洋里了。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长安民谣:“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财源广;正月初五摸元宝,大钱小钱用不了;正月初五请财神,家家户户财源滚;正月初五神进门,五谷丰登福满门。”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等。破五节的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迎财神,开市贸易。很多店铺选择在正月初五开市。旧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五路迎财神了。接五路时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要向财神礼拜,并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财神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武财神是赵公明和关羽。有的商家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取其“宜利和合”的寓意;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红脸关公,即以“义”达到赢“利”的目的。做生意的人就要注意了哟,供奉财神也是有讲究的。也别忘记在这一天迎接财神,讨个彩头。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窗花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同汉族过年“团拜”相类似。庞大的乐队和歌舞队到达一个村子时,该村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给予回答。好比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那样,一唱一和,别具风味,歌声回荡,格外热闹,显得豪放、热烈。
节日期间,侗族人民斗牛活动也饶有风趣。侗族人民自古就有斗牛这一传统娱乐活动。民间流传的《斗牛古词》中说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银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